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相关科研人员以内蒙古草原为研究对象,依托极端干旱联网实验平台,在连续3年干旱处理和生态学研究基础上,以物种内和物种间功能性状为视角来探讨群落功能性状应对干旱事件的内在过程与机理,对比分析植物群落功能性状的响应能力在不同草原类型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研究发现,群落性状变异对干旱的敏感性高于群落性状均值,说明性状的变异比性状本身更能反映植物群落对干旱的响应能力。干旱地区植物群落性状变异对干旱处理的响应能力更强,该过程主要受种内性状变异的驱动,然而,植物群落性状变异随天然干旱梯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该过程主要由种间变异引起。本研究以物种内和物种间功能性状为视角,强调了群落性状变异在预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应对干旱事件方面的重要性。
该研究成果以Long term experimental drought alters community plant trait variation, not trait means, across three semiarid grasslands为题发表在Plant and Soil期刊上。生态化学计量学组雒文涛博士为第一作者,王正文和左小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文章链接

图1 植物群落功能性状变异对干旱响应。C:对照;D:干旱。Low:轻度干旱样点;Medium:中度干旱样点;High,重度干旱样点。SLA,比叶面积;LDMC:叶干物质含量;LNC,叶片氮含量;LPC,叶片磷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