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此,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荒漠化防治组的博士研究生梁炜,在导师刘志民研究员的指导下,与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利用野外风洞调查了36种具有不同传播体属性物种,在八个风速、三种沙垫面结构下风力传播过程中种子埋藏的概率,探究了传播体属性、沙垫面结构在风力传播过程中对种子埋藏的影响。
结果显示,环境因素在调节土壤种子库形成方面比传播体属性更为重要。在大风速时,坡向对种子库形成的影响更趋明显,障碍物也才更有助于直接种子库的形成;障碍物提高了种子埋藏的最低风速阈值。传播体属性对种子埋藏的影响仅在高风速下显著;在传播体形态学参数中,形状和质量与土壤种子库形成显著相关,质量小或扁长的传播体比质量大或球形传播体更易被埋藏。传播体属性对土壤种子库形成的影响随风信条件和下垫面变化,可通过改变传播体形态属性和下垫面特征以促进土壤种子库的形成,从而加速生态恢复进程。
本研究为保护地方性和稀有物种,了解其更新过程并分析是否存在种子可用性的限制十分重要。同时,对评价土壤种子库形成中种子的可用性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成果以“How do diaspore traits, wind speed and sand surface configuration interact to determine seed burial during wind dispersal?”为题发表于Plant and Soil杂志(1区,IF:3.258)。梁炜为第一作者,刘志民为通讯作者。
文章链接

不同风速下传播体属性因子对种子埋藏概率的解释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