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辽宁科技大学学科及导师简介(9)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7-05-17


张崇民,男,博士,教授,钢铁冶金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以冶金过程物理化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科学院开放实验室基金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及交流学术论文50多篇。指导的本科生和硕士生分别获辽宁省百篇优秀学士论文和辽宁省百篇优秀硕士论文称号。曾获冶金部教学改革成果三等奖、鞍山市“园丁创业能手”、鞍山市“园丁创业标兵”、校“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优秀成果二等奖、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荣誉。
王国承,男,博士,教授, 钢铁冶金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纯净钢化学冶金与夹杂物控制、熔体结构及物化性质、特殊钢冶炼与连铸、微小异相颗粒冶金。主持完成国家和省级项目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篇,出版专著1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全国冶金高校青年教师提名奖。
何志军,男,教授,科研院长,辽宁省百千万人才“百人层次”,鞍山市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固废资源利用分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高级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钢铁冶金新技术、冶金过程节能与环保、转炉炼钢、炉外精炼及纯净钢冶炼技术、冶金过程与生态环境。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辽宁省科技厅项目和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各1项,主持完成宝钢、鞍钢等企业项目超过40项,项目经费总计超过1400万元。作为负责人获得国家金桥奖一项、国家冶金科学技术奖一项、河北省科技进步奖一项,近4年已在国内外期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超过15篇。申请专利10项,已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
臧喜民,男,1978年2月出生,黑龙江木兰人。2008年获得东北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博士学位,2010年兴澄特钢博士后工作站出站。现为材冶学院冶金工程专业教授,校科技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金属凝固理论与钢锭质量控制;电渣冶金理论及工艺技术。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1项,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先后与兴澄特钢、宝钢、南钢、邢钢、武钢、攀长钢、台湾中钢等10多家钢铁企业进行横向科研合作。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检索6篇、EI检索4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李静,女,1997年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硕士毕业。2006年任职辽宁科技大学材冶学院冶金工程专业教授。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课程教学及科研指导,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科研攻关课题多项,具有丰富的教学科研经验。先后入选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百千万人才,荣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冶金过程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及钢铁冶金工艺过程研究与优化.目前在研项目有更加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苗信成,男,教授,博士毕业于德国弗莱贝格工业大学。主要研究方向:特场下流体控制理论研究;超大型铸锻件的铸造技术;电磁冶金技术。曾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内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2006年留学德国,主要研究电磁场对流场的控制,揭示并着重强调了连铸过程中外加静磁场下导电边界条件对流动的影响。2015年11月归国工作,并于2016年成功申请重大横向课题一项,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一项,辽宁省教育厅重点项目一项。发表含SCI检索等论文30余篇。
张军红,女,教授,2004年于东北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获冶金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冶金过程环保与节能、冶金资源的综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在冶金过程中的应用。主持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波场下SO2-NOx-O2-H2O-COx多元体系中SO2/NOx的转化与迁移机制”;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基于聚类分析的高炉低燃料比操作指导系统”、“转炉终点成分控制预测模型”;鞍山市科技项目“废塑料在回转窑中飞行燃烧机制”、“低浓度废气微波脱硫脱氮”;唐钢“高炉低燃料比消耗”等项目。 发表论文20余篇,SCI/EI检索4篇。
    卢艳青,女,硕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洁净钢生产技术;镁合金精炼技术;镁合金薄板制备技术。主持并完成辽宁省自然基金 “环保型连铸保护渣的应用研究”等项目6项、横向课题“电池用镁合金薄板的制备”。作为主要参加人参加国家自然基金“钢的电磁旋流连铸”等项目8项。作为首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国际网络炼钢大赛世界总决赛第三名。参加编写辽宁省精品教材《矿冶概论》。
    陈永范,男,副教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电磁场在连铸过程应用研究、连铸过程数值模拟及质量控制。承担完成:“新型CSP薄板坯连铸浸入式水口的开发与应用”及“RH-TB真空处理过程基础研究”和“FTSC连铸用新型浸入式水口开发及其数学物理模型研究”的等十余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多项。
    王志英,女,副教授,2007年获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学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高强管线钢在土壤中的应力腐蚀开裂行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洁净钢的冶炼;冶金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材料的力学化学交互作用研究。主持的科研项目有辽宁省博士启动基金项目1项,校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辽宁省科技厅重大项目1项,曾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艾新港,男,2009年博士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曾在鞍钢第三炼钢厂工作一年。目前主要从事纯净钢冶炼、金属液态成型技术、冶金反应器模拟等方向研究。主持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辽宁省科技厅项目、辽宁省教育厅项目、辽宁省企业博士后项目、鞍山市项目、校青年基金团队项目等9项研究。参加“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重大科研项目,以及宝钢、鞍钢、首钢、包钢、唐钢、东北特钢及中原特钢等20余项企业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收录2篇, EI收录11篇,中文核心期刊15篇。编写校内教材1部,获批发明型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8项。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