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辽宁科技大学学科及导师简介(8)

本站小编 免费考研网/2017-05-17


张玲,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博士,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用耐火材料、高温结构陶瓷、无机非金属材料微观结构。承担国家及省市纵向课题6项,企业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30余篇,获得省级教学奖励3项,参编教材2部。被评为辽宁科技大学优秀教师。
罗旭东,辽宁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博士。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用耐火材料、高温结构陶瓷制备技术。承担国家自然基金及省市基金项目7项,企业合作项目5项。近年来发表论文75篇,其中SCI、EI检索论文23篇,获省级科研奖励3项,与企业合作授权专利7项,专著1部。先后获得“辽宁省青年岗位能手”、“鞍山市优秀青年教师”、辽宁科技大学第一批“青年拔尖人才”及校“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等称号。
栾舰,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硕士,博士在读,研究方向:镁质高温材料、冶金工程耐火材料。承担国家及省市纵向课题4项,企业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辽宁省科技奖励一项,辽宁省教育厅教学改革三等奖一项。被评为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人层次人才,辽宁科技大学优秀教师。
王森,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专业博士毕业,研究方向:1)信息行业用功能陶瓷 主要包括钙钛矿结构铁电陶瓷材料的掺杂改性、烧结工艺对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新材料体系的开发;2)计算机模拟 主要利用分子动力学手段,从分子或原子尺度研究氧化物材料的组成、结构对性能的影响;3)无机粉体合成 利用新手段和工艺制备各种超细粉体,研究制备工艺和粉体物理性能间关系。作为主要完成人参加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第一负责人承担省市及企业项目5项,发表论文10余篇。
李 波:男,1962年出生,日本北海道大学物质工学博士。研究方向:连铸用功能性耐火材料、高温结构陶瓷。完成辽宁省海外学子创业基金项目2项,省重点新产品开发项目5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获鞍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发表论文20余篇。
游杰刚,辽宁科技大学钢铁冶金专业博士,清华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结构陶瓷方向)访问学者;研究方向:洁净钢用耐火材料、高温结构陶瓷。先后参与省、市纵向项目10项,参与企业横向项目15项。目前主持省级项目2项、校级科研项目2项、市级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EI收录4篇,核心刊物15篇,获得市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省级科技三等奖1项,申报发明专利2项,出版教材1部。希望有志于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研究的学生加入,同时可以每月提供一定的补助和论文奖励。
郭玉香,北京科技大学材料学硕士。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用耐火材料、镁资源高效利用、无机非金属材料。主持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省市级科研项目6项,先后参加完成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省市以及中外企业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EI检索论文6篇,获得发明专利2项。所在课题组完成的科研项目获得多项省部级、市级科技奖励。
关岩,北京科技大学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用耐火材料、镁质建筑材料应用。承担省、市纵向课题5项,企业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项,主编教材2部。获得校、院级教学质量优秀及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田琳,辽宁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用耐火材料、高温结构陶瓷、烟气脱硫。承担省市纵向项目3项,参与国家及省市纵向课题6项,企业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级科研奖励3项,市级科研奖励3项,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编科研著作1部。
李志辉,辽宁科技大学材料工程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冶金用耐火材料的合成、制备与工艺设计,无机非金属材料。承担和参与国家省市纵向项目15项,企业横向项目2项,发表论文50余篇,著作1部,获得国家和省级奖6项,校级奖15项,发明专利1项。被评为教育改革优秀教师,素质教育模范教师,实验室工作先进个人,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吴锋,辽宁科技大学材料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冶金新技术用耐火材料、高温结构陶瓷。英国艾克赛特大学访问学者。承担市级纵向课题1项,企业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12篇,EI收录4篇,省级科研奖励2项,市级科研奖励1项,发明专利1项,科研著作1部。主讲研究生课程《耐火材料应用》(双语授课)和《无机材料热力学》。院级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辽宁省优秀硕士毕业论文副指导教师。


















四、冶金工程
(一)冶金工程学科简介
冶金工程一级学科由钢铁冶金、有色金属冶金、冶金物理化学三个二级学科组成。2005年获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校传统优势学科之一。我校钢铁冶金二级学科于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原冶金部评为重点学科,2005年获得钢铁冶金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对应的教学科研学术机构为冶金工程系、化学冶金工程实验室(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和冶金工程实验室(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冶金及材料物理化学新原理新工艺、高效炼铁新工艺新技术、高效洁净钢冶炼及连铸技术、特种冶金与铸造技术、湿法冶金及电化学冶金、冶金环境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六个领域。学科队伍中,有国务院冶金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会评专家1名,辽宁省学科带头1人,教授12人(其中博士导师6人),副教授16人,具有博士学位20人。本学科已承担国家级项目近100项,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10余项。
(二)导师简况
汪琦,男,博士,二级教授,钢铁冶金和化学工艺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冶金工程)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炼铁原理与技术、煤焦性质及其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处理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面上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12项,企业项目22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发表SCI收录论文22篇,授权发明专利5项。全国优秀教师、辽宁省普通高校教学名师、辽宁省第四批和第六批省级优秀专家。
沈明钢,男,博士,二级教授,钢铁冶金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炼钢与连铸理论与新工艺技术,连铸保护渣开发等。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几十项科研项目,其中“水平直流电磁悬浮铸造工艺”获得9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资助,实现了辽宁科技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零的突破。获得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冶金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在学术杂志和学术会议发表论文几十篇,多篇被SCI、EI收录。指导已经毕业的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80余人。曾获得鞍山市优秀教师、宝钢优秀教师奖, 鞍山市园丁创业能手等称号。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