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徐州师范大学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学生)

徐州师范大学 /2014-01-04

 徐州师范大学

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学生)

 

一、培养目标与要求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和良好的文化传播技能、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
(二)热爱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具有奉献精神和开拓意识。
(三)具备熟练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技能,能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技手段

进行教学。

(四)具有较高的中华文化素养和中华文化传播能力。
(五)能流利地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和交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
(六)具有语言文化国际推广项目的管理、组织与协调能力。

二、招生对象
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的人员。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
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教育实习及毕业论

文1年)。

四、培养方式

(一)课程学习和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汉语教学或辅助教学工作,以加强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传播相结合,培养具备国际汉语教师职业素质与文化传播能力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三)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相结合,培养既具有教学实践能力,又具有良好理论素养和科研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四)采取导师组集体培养和指导教师负责相结合、校内导师指导与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五、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类型与学分分布

1.采用核心课程、拓展课程、训练课程三种类型:

(1)核心课程(含学位公共课)   18学分

(2)拓展课程(分模块选修)        8学分

(3)训练课程                             4学分

教学实习                  6学分

学位论文                  2学分

总学分不低于38学分。

2.学位预备课程(试行,不设学分)

为弥补应届本科毕业生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欠缺,在进入核心课程学习前,试行设置:

(1)综合基础课程

教学对象:本科非中国语言文学、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学生。

教学内容:“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基础知识。

(2)课堂教学观摩与体验

教学对象:本科非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学生。

教学方式:留学生教育的听课见习,教师指导。

(二)课程与学分结构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学分

核心

课程

(必修)

学位公共

课程

政治

2

外语

4

学位核心

课程

普通语言学

3

当代汉语句法学

3

汉语音系学

2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

4

第二语言习得

2

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2

中华文化与传播

2

 

 

 

 

 

 

 

 

 

(选修)(8学分)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

(4学分)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

0.5

汉语语言技能教学

0.5

偏误分析

0.5

汉外语言对比

0.5

课程设计

0.5

汉语教学资源与教育技术

0.5

第二语言习得神经机制研究

0.5

现代语言教育技术

0.5

中华

文化

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类

(2学分)

中国思想史

0.5

国别与地域文化

0.5

跨文化交际

2

礼仪与国际关系

0.5

两汉文化专题

0.5

地理与旅游

0.5

教育与教学

管理类

(2学分)

外语教育心理学

2

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0.5

教学设计与管理

0.5

汉语国际推广专题

0.5

训练课程

(4学分)

教学调察与分析

1

课堂观察与实践

1

教学测试与评估

1

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

1

教学实习(6学分)

 

6

学位论文(2学分)

 

2

 

 

(三)教学方法
1.运用团队学习、案例分析、现场研究、模拟训练等方法,使研究生在课程学

习期间接触100个以上不同类型的案例,提高教学技能和国外适应能力。

2.提倡双语教学,50%左右的核心课程采用外语或双语教学。

3.海内外专家专题讲座、座谈,提高学生汉语国际教育的理论素养,扩大学生

对海外汉语教学的了解。

六、专业实践

为了保证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实践效果,我校通过校际间合作交流的模式建立了一批国内外相对稳定的多种形式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充分的保障。研究生要通过实习实践为学位论文选题和完成创造条件。

教学实践分为两个环节:教学见习和教学实习。教学见习安排在第一学年,至少听2门以上主干课程,每门课不少于8学时,见习结束后要提交教学见习报告。教学实习安排在第二学年,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实习时间不少于六个月,或实习工作量必须达到240课时以上。教学实习结束后,须撰写5000字以上的教学实习报告。

(一)教学实践方式

1.经国家汉办选拔,以志愿者身份赴海外顶岗实习,在孔子学院、外国中小学等教育机构从事汉语教学和文化传播工作。

2.赴徐州师范大学承建的孔子学院实习;赴与徐州师范大学建立校际合作交流且有汉语教学需求的国外高等学校实习。

3.赴徐州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实习基地实习。

(二)教学实践管理

1.志愿者由国家汉办或学校选拔派出。

2.实习期间,学校安排教师进行指导,学生须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习总结报告;指导教师通过教案检查、随堂听课、课堂教学视频收视、导师组评课等方式监管学生的实习过程。

3.实习单位出具考评意见,学生提交实习报告。

七、学位论文

研究生在修满学位所要求学分后,方进入学位论文的写作阶段。学位论文选题应紧密结合汉语国际教育实践,有应用价值;学位论文形式可以是专题研究、调研报告、教学实验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教学设计等。规范论文的选题、开题、调研、撰写、定稿、答辩等各个环节,正确把握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规格和标准,对学位论文的评阅与审核严格把关。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

八、学位授予

完成课程学习及实习实践环节,修满规定学分,教学实习合格,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答辩者,经徐州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附件一: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型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学期

考核方式

学位公共课程

政治

36

2

1

考试

外语

144

4

1、2

考试

学位核心课程

普通语言学

54

3

1

考试

当代汉语句法学

54

3

1

考试

汉语音系学

36

2

2

考试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

72

4

1

课程论文

第二语言习得

36

2

2

课程论文

汉语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36

2

1

课程论文

中华文化与传播

36

2

1

考试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类

(4学分)

汉语语言要素教学

36

0.5

1

考查或

课程论文

4

汉语语言技能教学

36

0.5

2

偏误分析

18

0.5

2

汉外语言对比

36

0.5

1

课程设计

18

0.5

2

汉语教学资源与教育技术

36

0.5

2

第二语言习得神经机制研究

36

0.5

2

现代语言教育技术

36

0.5

2

中华

文化

传播与跨文化交际类

(2学分)

中国思想史

36

0.5

1

考查或

课程论文

2

国别与地域文化

36

0.5

2

跨文化交际

36

2

2

礼仪与国际关系

18

0.5

2

两汉文化专题

18

0.5

1

地理与旅游

 

0.5

 

 

教育与教学

管理类

(2学分)

外语教育心理学

36

2

1

考查或

课程论文

2

国外中小学教育专题

18

0.5

2

教学设计与管理

18

0.5

2

汉语国际推广专题

18

0.5

2

训练课程

(4学分)

教学调察与分析

18

1

2

调查报告

课堂观察与实践

18

1

1

考查

教学测试与评估

18

1

2

考查

中华文化才艺与展示

54

1

1、2

考查

教学实习

 

 

6

3、4

考查

学位论文

 

 

2

3、4

答辩

补修课程

现代汉语

跨学科、同等学力考取者补修,不计学分。

语言学概论

 

 附件二:文献必读和选读目录

一、汉语语言学纲要

1.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3。

3.胡壮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4.齐沪扬、陈昌来,《应用语言学纲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5.许余龙,《对比语言学概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1999。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1979。

10.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2005。

11.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12.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13.陆庆和,《实用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4.符淮青,《词义的分析和描写》,语文出版社,1996。

15.苏培成,《现代汉字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16.何九盈,《中国汉字文化大观》,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二、语言习得与对外汉语教学

17.刘珣著,《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0。

18.靳洪刚,《语言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19.陈昌来,《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0.温晓虹,《汉语作为外语的习得研究—理论基础与课堂实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1.王建勤,《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习得过程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2.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23.庄智象,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束定芳,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24.李泉,《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25.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26.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回顾、反思和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7.Jack C. Richards & Theodore S. 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8.Rod Ellis,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三、二语教学法、课堂教学与案例分析

30.徐子亮、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1.彭增安、陈光磊,《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概论》,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

32.杨惠元,《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3.杨寄洲、崔永华,《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4.张和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35.赵金铭,《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技能篇》,商务印书馆,2006。

36.张和生,《汉语可以这样教——语言要素篇》,商务印书馆,2006。

37.张辉、杨楠,《汉语综合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6。

38.胡波,《汉语听力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39.彭志平,《汉语阅读课教学法》,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0.李晓琪,《对外汉语综合课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1.李晓琪,《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2.李晓琪,《对外汉语听力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3.李晓琪,《对外汉语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4.孙德金,《对外汉语语音及语音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45.吴中伟,《怎样教语法——语法教学理论与实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46.周小兵,《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研究》,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7.李大忠,《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48.周健,《汉字教学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9.王钟华,《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课程规范》,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50.杨寄洲,《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一、二),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51.陈顺田,《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52.赵建华,《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功能大纲》,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9。

53.陈宏,《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2003。

54.李泉,《对外汉语课程、大纲与教学模式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四、语言测试与教材研究

55.杨惠中,《语言测试的设计与评估导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56.张凯,《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57.李泉,《对外汉语教材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五、中华文化、跨文化交际与计算机辅助教学

58.田广林,《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9.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0.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61.赵金铭,《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商务印书馆,2004。

62.郑艳群,《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理论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63.郑艳群,《对外汉语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践研究》,商务印书馆,2006。

 

 

 

 

 

 

徐州师范大学语言科学学院

  2011年6月18日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