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江西师范大学 /2014-04-08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60102)

一、培养目标

培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需要的,适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体要求是:

1.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具有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身的精神。

2.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严谨的治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3.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专业技能,掌握国内外博物馆学专业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具有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能运用该门外语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毕业后既能够胜任博物馆专业和文博管理部门、大中型企业及有关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又能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习年限

学制为3年。

允许硕士生提前毕业,但硕士生的最短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5年。提前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和其他培养环节,成绩优秀、科研能力突出、完成学位论文、符合学校有关要求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毕业。硕士生在学制规定的基本年限内,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可适当延长学习年限,但在校最长学习年限不得超过5年。

三、研究方向

序号

研究方向名称

主要研究内容

(每方向字数在50字以内)

研究生导师

1

博物馆管理

博物馆历史与理论,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观众调查与研究

彭印绲、万荣

2

中国文明起源

文明的概念、标志、要素诸问题,中国文明起源时间与空间、起源过程与途径,中国古代国家起源机制等。

曹柯平、万荣、王刚

3

美术考古学

根据考古发现的实际情况可分为雕塑、、绘画、建筑、陶瓷、玉器、铜器、石碑和墓志以及其他古代工艺美术等10大类。

曹柯平、王刚

四、培养方式和培养计划

1.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导师为主导负责硕士生的业务指导和思想政治教育,注重发挥导师组集体智慧,拓宽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2.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注重课程学习,夯实学科基础,通过课程学习使硕士生掌握学科专业的系统知识和前沿问题。要求每位硕士生都应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使硕士生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努力提高硕士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3.硕士生在入学后的三个月内(最迟在第一学期末)经师生互选,确定导师,未互选的硕士生由导师组分配导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本学科培养方案和硕士生本人的具体情况确定研究方向与制订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后报学院(室、所、中心)和研究生院备案。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应该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培养计划要对该硕士生的研究方向、课程学习要求及考试方式、实践和参加学术活动环节等做出比较具体的规定或说明。

4.鼓励研究生广泛参加博物馆学专业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在实践中锻炼动手能力和创新研究的能力。

五、课程设置、学分要求与课程考核

1、课程设置与学分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分为学位课程与非学位课程两大类,其中学位课程包括: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非学位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对于跨学科或以同等学力考入的硕士研究生,应补修本学科专业的本科生主干课程。各学科专业应合理安排每个学期的开课门数,避免开课过于集中。同一专业方向课程应集中上课,不能由各自导师重复授课(即不能由导师只面向自己所带的学生上课),如属于授课内容侧重点的不同,一门课程应由多名教师采取专题形式授课。

实行学分制,要求至少修满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26学分,非学位课程不少于6学分,实践环节2学分(其中学术活动1学分,实践活动1学分)。

2、课程考核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各门课程,都要进行考核,成绩合格方可取得学分。课程考核成绩按百分制计算,学位课程75分以上为合格,非学位课程60分以上为合格。

考核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考核方式包括撰写文献阅读报告、调查报告课程论文等形式。

六、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学术活动和实践活动两部分。

1、学术活动(1学分)

“学术活动”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心和了解学科前沿的进展,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积极、主动地参加校内外本学科、专业或其他相关专业的各种学术活动。凡在本校举行或学校、研究生院及各院、室、所组织举行的学术活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均应参加。凡校外学术组织和省、部、国家有关部门、单位及国际学术团体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可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参加。在读期间,硕士研究生应听取不少于5场高水平学术讲座;公开主讲不少于2次有关文献阅读、学术研究等内容的学术报告。各学位点根据学科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学术活动的时间和形式。学术活动占1学分,根据学生参加学术活动的考勤和学生主讲的学术报告质量进行考核,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考核成绩由导师综合评定。

2、实践活动(1学分)

本专业研究生实践活动主要为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博物馆实习和考古工地实习两部分,时间均不少于两周。考核成绩采用五级分制评定,导师依据研究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实际情况进行考核。

七、科研能力的培养

1、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进入有关课题的研究。在培养科研能力的过程中推动有关专业课程的实习,进一步加深或拓宽研究生的理论和知识面。

2、硕士研究生应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各学科要尽力创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条件,规定硕士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和聆听有关学术报告活动的次数及撰写有关摘要或笔记的要求。

3、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必须以江西师范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至少公开发表与本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1篇(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学生为第二作者);未完成者,不得授予硕士学位

八、学位论文

1、论文开题报告

本专业研究生在撰写毕业论文,必须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外文文献,了解本课题研究的历史和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主攻方向及奋斗目标,确定自己的研究路线,认真做好选题和开题报告,其中参考文献不少于40篇。确定研究课题和作开题报告,须经导师和教研室审核同意,一般应在第三、四学期完成,并报院系备案。开题报告的审查应重点考查硕士生的文献收集、整理、综述能力和研究设计能力。

2、毕业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独立完成。

3、论文进展报告和中期检查

硕士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应每月向导师作进展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不断完善论文,学位点应在第五学期期末组织论文中期检查。

4、论文评阅与答辩

硕士生学位论文必须由导师认可,可进行专家评阅和答辩。本专业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实行公开制和导师回避制。

九、毕业与学位授予

硕士研究生在学校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完成课程学习,修满规定的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学位论文答辩,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我校学位授予标准,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和表决,授予硕士学位。

 

 

 

附件一:

博物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

学期

任课

教师

备注

公共必修

9992001

9992002

公共英语

4

216

1和2

学校统一安排

英语学科修二外

999200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1

学校统一安排

全校必修

9992010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1

18

2

学校统一安排

文科指定选修

0112064

专业英语

1

18

 

 

各学院自行开设

专业基础课

0152019

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3

54

1

曹柯平

 

0152020

博物馆学研究

3

54

1

刘迪

0152021

中国文明起源问题

3

54

1

万荣

专业核心

0152022

文物学基础理论 (B、C)

3

54

2

万荣

 

0152023

博物馆藏品管理及陈列 (A)

3

54

2

刘迪

0152024

古器物鉴赏与研究 (C)

3

54

2

曹柯平

0152025

古籍整理与研究 (B)

3

54

1

万义广

0152026

文化人类学 (B)

3

54

3

万荣

0152027

青铜器研究专题 (C)

3

54

3

彭印绲

0152028

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 (A)

2

36

2

万义广

0152029

世界古典文明问题研究(A)

2

36

3

邹芝

专业

选修

0152030

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2

36

4

彭印绲

 

0152031

文物管理政策与文物法规

2

36

4

李昆

0152032

中国古代典籍介绍及导读

2

36

3

万义广

0152033

版本目录学

2

36

4

万义广

0152034

长江中下游考古

2

36

3

曹柯平

0152035

新出竹简研究

2

36

3

万荣

实践

环节

学术活动

参加学术讲座或学术研讨不少于5次,作学术报告不少于2次

1

 

 

 

由导师进行考核

实践活动

参加教学实践、社会实践或科研实践

1

 

3或4

 

由导师进行考核

补修

课程

0152036

考古学理论与实践

不计学分

64

1

曹柯平

跨学科或同等学力入学者须补修

0152037

博物馆学概论

不计学分

48

3

刘迪

注:A为博物馆管理方向课程,B为中国文明起源方向课程,C为美术考古学方向课程。

 

 

 

附件二:

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学术型硕士研究生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152019

课程名称:考古学理论与方法

英文译名: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Archaeology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曹柯平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博物馆学与考古学具有十分重要的联系,一般来说馆藏文物大部分来自于考古发现。不了解考古学,就不可能促进博物馆工作的深入。但是本课程不是致力于田野挖掘能力的培养,而是从考古学理论和方法中培养学生的文物意识,了解考古发现与古代文物的关系,熟悉一般类型学和地层学的知识及中国考古学的区系类型,对于中国考古发现的成果具有清晰的认识,本课程将以纵的历史方向和横的器物状况两条线为切入口,对考古学的理论方法进行研讨,并进行适当的考古考察,使其成为理论和实践互动的课程。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之恒主编:《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2、安金槐:《中国考古》,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3、马修·约罕逊著,魏峻译:《考古学理论导论》,岳麓书社,2005年版。

4、(英)科林·伦福儒:《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文物出版社,2004年版。

5、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

 

课程编号:0152020

课程名称:博物馆学研究

英文译名:Museum studies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迪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围绕着博物馆学研究的内容、对象及一般研究方法等展开,是通识性专业基础课程,讲授的内容主要涉及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及类型、博物馆发展史、当代博物馆建设、博物馆藏品、观众、陈列,以及博物馆管理及法规等方方面面,旨在让学生了解博物馆及博物馆学研究的大体状况,培养基本理论素养,为其他课程的深入研究打下学科基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王宏钧主编:《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3、苏东海:《博物馆的沉思》,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4、珍妮特·马斯汀:《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导论》,江苏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5、杨玲:《当代西方博物馆发展态势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课程编号:0152021

课程名称:中国文明起源问题

英文译名:The Origi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荣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是文博界和古史界热点研究课题,对它的深入研讨不仅对于中国文明生成样式,文化遗迹研究、早期国家研究等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中西文明比较,对于更深入地了解文化传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本课程结合文博材料及古史研究的新成果,通过对古代器物、遗址、文献及理论的研讨,培养学生的学养和基本知识,以利于今后的文博实践工作及相关理论的深入研究。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版。

2、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谢维扬:《中国早期国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严文明:《农业发生与文明起源》,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课程编号:0152022

课程名称:文物学基础理论

英文译名:The Basic Theory of Cultural Relic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荣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文物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博物馆学研究的直接对象。本课程首先对文物的基本定义、外延、分类等进行初步的研讨,然后在此基础上就文物研究中所涉及的文物保护、辨伪、文物修复、文物立法、文物展示等进行专题研讨,旨在使学生对于文物及其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文物保护的技术手段等有深入的认识。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晓东:《文物学》,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2、《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3、吴诗池:《文物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中国文物学会专业委员会:《中国文物大辞典》,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

5、王蕙贞:《文物保护学》,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课程编号:0152023

课程名称:博物馆藏品管理及陈列

英文译名:The Collection Management and Display of Museum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刘迪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藏品是博物馆工作展开的物质基础,对其进行管理和陈列,是博物馆的基本业务工作。本课程以藏品问题为主要研究对象,涉及自然科学、管理科学、人文科学各领域,主要讨论藏品的征集、保护、分类等,以及在陈列过程中如何科学地体现出博物馆特色和功能,并由此展现出文物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2、 曹兵武、李文昌主编:《博物馆观察:博物馆展示宣传与社会服务工作调查研究》,学苑出版社,2005年版。

3、 李蓉蓉编著:《宁静的辉煌——上海博物馆新馆陈列设计解析》,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4、 齐玫:《博物馆陈列展览内容策划与实施》,文物出版社,2009年版。

5、 盖尔·洛德:《博物馆管理手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年版。

 

课程编号:0152024

课程名称:古器物鉴赏与研究

英文译名:The Appreciation and Study of Ancient Artifact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曹柯平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古器物研究是博物馆学和考古学的重要内容,只有熟悉古器物的基本状况才可能对博物馆藏品进行分类、研究、管理。本课程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鉴别眼光和文物意识。在课程设计上,首先总体上对于古器物的基本状况、分类和历史等进行梳理,然后分别对古器物的器型、工艺、装饰手法、历史特点、艺术风格、辨伪与鉴定等进行研讨,器物主要涉及陶瓷、古玉、古籍、古钱币、青铜器、书画雕塑作品等。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马承源主编:《文物鉴赏指南》,上海书店,1996年版。

2、天津市文物鉴定委员会主编:《文物鉴赏手册》,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版。

3、徐艺乙:《物华工巧——传统物质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

4、广东省文物鉴定站:《文物鉴定与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版。

5、黄尚明:《文物鉴赏与收藏》,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课程编号:0152025

课程名称:古籍整理与研究

英文译名:The Collation and Research of Ancient Books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义广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古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重要文物资源,就本课程而言,首先,古籍是博物馆的重要藏品之一,认识和熟悉古籍的文物属性对于今后的文博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方向上着重学习的是古籍的基本状况、时代特点、基本整理方法以及辨伪方法等。其次,通过古籍研究可以对中华文化有更清楚的认识,有利于提高文博人员的传统文化修养,提高对古代文献及相关文物的文字识别力,这是今后从事博物工作必备的条件之一。

教材及参考书目:

1、李致忠:《古籍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齐鲁书社,1998年版。

3、管锡华:《校勘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4、《余嘉锡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课程编号:0152026

课程名称:文化人类学

英文译名:Cultural Anthropology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荣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文化人类学是从事博物馆及考古学学研究等必备的理论基础。本课程主要介绍人类学的一般理论和知识,了解文化人类学的最新发展状况,培养学生良好的理论素养。并且以人类学视野对古代社会组织的演进及与古器物的关系等,深入了解古代社会人群的关系及对后世历史的影响。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哈里斯著,李培莱、高地译:《文化人类学》,东方出版社,1988年版。

2、哈维兰著,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布郎著,夏建中译:《社会人类学方法》,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编号:0152027

课程名称:青铜器研究专题

英文译名:The Research Topics of Bronze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3

学    时:54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彭印绲 研究员

教学内容及要求青铜器是重要的古器物,也是博物馆收藏品中的大宗。开展青铜器研究对于了解中国上古社会尤其是商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长期以来在文博界和史学界青铜器研究蔚为风气,加之我们可依托于江西出土的新干大洋州青铜器,对这一器物展开深入的研究。本课程主要涉及青铜器的器形、铸造、铭文、纹饰等方面的研究,为学生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以利于此后更好地从事于博物馆工作。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马承源:《中国青铜器(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2、 朱凤瀚:《古代中国青铜器》,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3、 杜廼松:《古代青铜器》,文物出版社,2005年版。

4、 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课程编号:0152028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文化史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ncient Culture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义广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着重以史典提供的观念性材料作依托,通过对器物、制度、行为等具象世界的把握,以及诸观念侧面的综合考察,探求民族、国家的文化性格的生成机制、基本特色和发展走向。通过讲授,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中一些重要问题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和把握。

教材及参考书目:

1、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张岂之主编:《中国传统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冯天瑜、杨华、任放:《中国文化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张秀平、王乃庄:《中国文化概览》,东方文化出版社,1988年版。

5、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6、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学林出版社,1987年版。

 

课程编号:0152029

课程名称:世界古典文明问题研究

英文译名:Research of World Classical civilization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邹芝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对世界古典文明的了解水平,进一步深化学生已有的世界古代史知识,加深学生对世界诸文明演进的整体态势的认识,逐渐培养起学生的对世界古典文明的学习兴趣。本课程着重讲解各个文明的不同特征及其特有的内涵。

教材及参考书目:

1、 瑞布里克:《世界古代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2、 摩尔根:《古代社会》,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

3、 刘家和:《世界古代史》,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课程编号:0152030

课程名称: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

英文译名:Th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f Cultural Heritage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彭印绲 研究员

教学内容及要求当前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研究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文化课题。开设此门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遗产的一般状况及措施应对,从科学和人文的角度探讨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保护方略,及与现代社会的协调发展。本课程实施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既力图培养学生的文化保护素养,又追踪最前沿问题,并且采取传授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材及参考书目:

5、 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 单霁翔:《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 康保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8、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

9、 周耀林:《可移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年版。

 

课程编号:0152031

课程名称:文物管理政策与文物法规

英文译名:The Policy of Heritage Management and Heritage Regulation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李昆 研究员

教学内容及要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社会性和专业性,在当前的形势下,尤其需要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加强法制,强化管理。本课以文物法规为中心,系统讲授文物保护管理的基本常识和要求,使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新时期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方针和原则,认识文物法规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在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牢固树立依法行政和在一切工作中自觉遵守文物法规的观念。

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严明:《文物保护法律适用手册》,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

2、国家文物局事业管理局编:《新中国文物法规选编》,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3、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编:《亚洲地区文物保护技术讨论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

4、国家文物局法制处编:《外国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紫禁城出版社,1995年版。

5、国家文物局法制处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讲话》,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6、《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版。

7、文物局法制处编:《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选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版。

 

课程编号:0152032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典籍介绍及导读

英文译名:The Introduction and Guide of Chinese Ancient Books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义广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择要介绍中国古代重要文献典籍,包括典籍的内容、成书时代、作者、结构、注本、研究状况等。力求帮助学生通过文献阅读基本方法的掌握,能独立进行文籍古籍的阅读分析,从而实现本课程之教学目的。

教材及参考书目:

1、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华书局出版,1991年版。

2、张志哲:《中国历史要籍概论》,江苏古籍出版,1988年版。

3、鲁惟一、李学勤:《中国古代典籍导读》,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陈伟:《中国历史典籍导读》,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胡道静:《中国古代典籍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课程编号:0152033

课程名称:版本目录学

英文译名:Textual Bibliograph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义广 讲师

教学内容及要求该课程介绍历史文献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历史文献的目录、版本、校勘、辑佚和辨伪;历史文献的载体、形成、存佚情况和历代著名的文献学家等。此外,还与历史地理学、年代学、避讳学、方志学等内容相关联。这些内容对于研究、整理历史文献也很重要,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教材及参考书目:

1、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上海书店,1983年版。

2、张舜徽:《中国文献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附论——辨伪和辑佚)》,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4、张舜徽:《文献学论辑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王欣夫:《文献学讲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齐鲁书社,1982年版。

7、孙殿起:《贩书偶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

8、张心澄:《伪书通考》,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

 

课程编号:0152034

课程名称:长江中下游考古

英文译名:Archaeology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曹柯平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本课程主要对长江中下游考古进行历史回顾,并介绍这一区域考古发掘成果,并对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期考古、陶瓷考古、城址及墓葬发掘情况进行专题讲述。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蒋赞初:《长江中下游历史考古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考古新纪元》,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3、孙家骅,詹开逊:《手铲下的文明——江西重大考古发现》,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余家栋:《江西陶瓷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彭适凡:《中国南方青铜器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版。

 

课程编号:0152035

课程名称:新出竹简研究

英文译名:New Bamboo Slips Research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    分:2

学    时:36

开课单位: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任课教师及职称:万荣 副教授

教学内容及要求竹简是当前文博界和历史学界深受重视的文物材料之一,它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字载体,对于保存和研究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结合新出土的简帛资料,对于历史学、古文字学、博物馆学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研讨,主要目标在于通过这种学习对于古代早期文献的发展生成、记载体系、文件整理等具备清晰的认识,对于传统学术史有较直观方便的切入口,并在此学习过程中提高古文献、古文字及历史学的水平,为今后博物馆工作打下良好的文化根基。

教材及参考书目:

1、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版。

2、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4、朱渊清:《再现的文明: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5、张光裕主编:《郭店楚简研究·第一卷·文字编》,台北艺文印书馆,1999 年版。

相关话题/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