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蕉,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高校首批思政课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政治思想史。荣获第九届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和第四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一等奖第一名;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被评为清华大学第七届本科生“清韵烛光-我最喜欢的教师”。

翻转课堂是如今备受关注的教改方式之一。李蕉以《中国近现代史》这门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教学管理四个方面分解翻转课堂,阐述“教师-助教-学生”之间的多维关系,构建了“一堂课”与“一门课”的教学逻辑。她说,思政课很特别,大学课程很少有标准教材,但思政课有,因此,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就必须在解题路径上多下功夫,在过程中融入辩证的思考,让课堂变得更有张力。
李蕉认为,思政课不能把“伟大”讲浅了,不能把“历史”读浅了。知来龙、知去脉,是思政课的教学核心,也是上好一门课的制胜法宝。正如她所说,我做的事特简单,就是把课程坐标系的精度提升了,学生跟着我走走走,终于到一个山顶,往下一看,突然能够看懂国家和一个政党的坐标,并把自己和国家民族放在一起的时候,这种感觉特别好。你就知道中国为什么走在了这条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并且要奔着2050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去。只有激发学生自己去探寻这条道路的曲折性,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党的“伟大”。

整场培训持续近3小时。老师们不时交流互动。大家讨论并感受到,无论多先进、多实用的课堂教学方法,都离不开高尚的师德修养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老师只有变成一滴水、一朵云,渗透进课堂的土壤,滋养出一种生态,培养思考力、逻辑力和理论穿透力,交织出人课合一的气场才是上好一门课的关键。

交流活动中,人文学院教师徐晓杰、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崔羽杭、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淑丽和教育科学学院教师李丽华四位就翻转课堂的实践应用,与大家分享心得、交流经验。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本期博士沙龙旨在进一步鼓励我校高层次人才积极发挥作用,让教学骨干方向更明确、目标更清晰,脚步更坚定,在课堂翻转和课程改革上以“内容为王”作为引领,以理念方法革新为保证,以信息技术和教学管理策略为手段,实现“翻转”中的内在协同,让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真正入脑入心,引领学校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人事处供稿) (责任编辑 高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