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其排放不仅会对环境造成化学污染,还会诱发抗性菌和抗性基因的产生。其中,抗性基因通常位于可移动的基因元件(如质粒和整合子)中,可通过水平基因转移分散于微生物中,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健康。污水处理厂被认为是防止抗性基因释放到地表水中的重要屏障。然而,大多数传统污水处理厂去除抗性基因的能力有限,应考虑后续深度处理过程,以控制抗性基因在环境中的释放。
该研究以哈尔滨市某污水处理厂为研究对象,连续六个月对污水处理过程中intI1、16S rRNA和六种抗性基因的分布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了臭氧氧化和颗粒活性炭吸附这两种深度处理工艺对于二级出水中抗性基因的去除效果。研究发现,研究期间进水中抗性基因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抗生素排放的变化。污水处理厂的生物处理可显著降低抗性基因的绝对丰度(0.76~1.94个数量级),而紫外线消毒对抗性基因的去除效果不明显(低于0.5个数量级)。臭氧处理二级出水中抗性基因的实验结果表明抗性基因的去除随臭氧剂量的增加而增加,60mg/L臭氧能有效降低二级出水中抗性基因。活性炭吸附实验结果表明不定型颗粒活性炭对抗性基因的去除效果要优于颗粒活性炭,且连续运行24~48h的不定型颗粒活性炭吸附对抗性基因、总有机碳、总氮和总磷均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臭氧氧化和不定型颗粒活性炭吸附相结合能显著提高抗性基因、总有机碳、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
文章链接:http://journal.hep.com.cn/fese/EN/10.1007/s11783-019-1116-5

获奖论文图形摘要

FESE期刊2019年最佳论文荣誉证书
编辑: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