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传播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系统学习和掌握传播理论,学会用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传播现象,掌握传播新技术,具备从事传媒专业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能从事传播事务和传播学教学、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二、研究方向
1 、传播理论
主要研究传播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探讨传播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侧重教育传播学、发展传播学及传播研究方法的研究。
2 、广播电视
主要研究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探寻其规律及操作规范,侧重电视传播理论、科教电视、数字电视节目的研究
3 、媒介素养教育
主要研究媒体传播对大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影响,探讨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三、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计划表
类别 | 课程编码 | 课 程 名 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学期 | 教学 方式 | 考核方式 | 备 注 | |
0学 位 课 程 | 公 共 必 修 课 | | 政治理论 | 3 | 74 | 1、2 | 讲授 | 考试 | |
| 第一外国语 | 4 | 160 | 1、2 | 讲授 | 考试 | |||
专业必修课 | 0503B0201 | 传播学理论研究 | 4 | 54 | 1 | 讲授、讨论 | 论文 | ||
0503B0202 | 广播电视传播理论和实践研究 | 4 | 54 | 1 | 讲授、讨论 | 论文 | |||
0503B0203 | 中国传播史研究 | 4 | 36 | 1 | 讲授、讨论 | 论文 | |||
0503B0204 | 传播学研究方法 | 4 | 54 | 1 | 讲授、讨论 | 论文 | |||
研 究 方 向 必 修 | | 发展传播学 | 3 | 54 | 2 | 阅读、讨论 | 论文 | 传播理论研究方向 | |
| 传播学理论著作选读 | 3 | 54 | 2 | 阅读、讨论 | 论文 | |||
| 科教电视研究 | 3 | 54 | 1 | 讲授、讨论 | 论文 | 广播电视研究方向 | ||
| 电视纪录片研究 | 3 | 54 | 2 | 讲授、讨论 | 论文 | |||
|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 3 | 54 | 1 |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方向 | ||||
| 媒介传播伦理、道德与法律研究 | 3 | 54 | 2 | |||||
选 修 课 | 0503D0201 | 传播学理论著作选读 | 2 | 36 | 3 | 讲授、讨论 | 论文 | ||
0503D0202 | 教育传播学 | 2 | 36 | 2 | 讲授、讨论 | 论文 | |||
0503D0203 | 跨文化传播 | 2 | 36 | 3 | 讲授、讨论 | 论文 | |||
0503D0204 | 媒介经营与管理 | 2 | 36 | 3 | 讲授、讨论 | 论文 | |||
0503D0205 | 数字电视节目制作研究 | 2 | 36 | 3 | 讲授、讨论 | 论文 | |||
0503D0206 | 电视文化与电视批评 | 2 | 36 | 2 | 讲授、讨论 | 论文 | |||
0503D0207 | 视觉传播研究 | 2 | 36 | 3 | 讲授、讨论 | 论文 | |||
0503D0208 | 媒介分析 | 2 | 36 | 2 | 讲授、实验 | 论文 | |||
0503D0209 | 媒介形态与效果研究 | 2 | 36 | 3 | 讲授、实验 | 论文 | |||
媒介素养课程与教学设计研究 | 3 | 54 | 3 | 讲授、实验 | 论文 | ||||
媒介素养教育国际比较研究 | 2 | 36 | 3 | 讲授、实验 | 报告 | ||||
补 修 课 |
| 大众传播学 |
|
|
| 讲授 |
| 跨学科专业学生需补修不少于 2 门,不记学分 | |
| 广播电视概论 |
|
|
| 讲授 |
| |||
| 社会学 |
|
|
| 讲授 |
| |||
| 新闻学 |
|
|
| 讲授 |
|
四、应修满的学分总数
学分不少于35学分。其中必修课 31 学分,其余学分通过选修课取得。
五、学位论文
第三学期在导师指导下提出学位论文选题和撰写计划,并在本专业或导师所属教研室内进行开题报告,经讨论认可后正式进入专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论文阐述传播学理论或应用方面的研究成果,要求格式规范,命题正确,论据翔实,逻辑性强,文字流畅。
六、其他学习项目安排
鼓励研究生参加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利用假期赴相关单位进行专业实习。二是平时各研究方向可根据需要,安排研究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参加有关学术会议或调研、收集资料等。
七、培养方式
采取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导师全面关心研究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学习及身心健康。通过课程学习和撰写学位论文等多种形式,着重培养其科研方面的独立工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