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
攻
院(系)名称 |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 研 究 方 向 | |
1 | 物理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 ||
学科专业 | 课程与教学论 | 2 | 物理学习心理研究 |
3 |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
4 | 物理教学评估研究 | ||
学 制 | 2~3年 | 5 |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 |
培养目标: 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在教育科研和教育部门从事学科教育研究及管理的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和重点中学的学科带头人。具体要求是: 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遵纪守法,有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他人协作进行工作的良好品质。 ②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③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素养,掌握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学科教育研究的基础理论。 ④能熟练的运用一门外国语阅读学科教育的专业书刊,能比较熟练地运用于学科教育研究,具有一定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⑤具有很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能在现代教育观念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和方法解决学科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熟练使用现代教育手段和教育技术,具有独立进行学科教育研究的能力。 | |||
培养的主要内容(方式、方法和要求): ①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培养提高科研能力并重,注重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会做人和做学问结合起来。 ②采用双导师(我校学科课程与教学论的导师和聘请的重点中学的导师)负责与专业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与学位论文并重,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方法。 ③采用讲授与讨论、自学与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论文专著的选读,提高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对研究生自学能力的训练,提倡独立钻研。 ④导师指导研究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在可能条件下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培养研究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正式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或收到正式录用通知或经导师认可达到发表水平)1篇以上与本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要求对所研究课题背景、研究现状、价值有明晰的了解,有自己研究出来的一定深度和难度的结果和结论。 ⑤加强实践环节,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参加必要的教学实践。 ⑥鼓励研究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发展需要,跨专业、跨学科选课。 |
“
学院(系、所)名称 | 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 学科专业 | 课程与教学论 | ||||||||||
序号 | 课程名称 | 学时 | 学分 | 拟主讲 教师 | 各学期教学时数 | 考查 | 考试 | ||||||
交叉期 | 一 | 二 | 三 | 四 | |||||||||
1 | 学位 公共课 | 外 国 语 | 120 | 4 | √ | √ | √ | ||||||
2 | 政治理论课 | 74 | 3 | √ | √ | ||||||||
1 | 学位 基础课 | 教育心理学 | 60 | 3 | √ | √ | |||||||
2 | 教育研究方法 | 60 | 3 | √ | √ | ||||||||
3 | 教育测量统计与评价 | 60 | 3 | √ | √ | ||||||||
4 | 物理课程与教学论 | 60 | 3 | 张军朋 | √ | √ | |||||||
1 | 专 业 选 修 课 程 | 物理实验设计与研究 | 40 | 2 | 程敏熙 | √ | √ | ||||||
2 | 基础物理专题研究(一) | 40 | 2 | 谢元栋 | √ | √ | |||||||
3 | 基础物理专题研究(二) | 40 | 2 | 王笑君 | √ | √ | |||||||
4 | 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 40 | 2 | 王笑君 | √ | √ | |||||||
5 | 高等量子力学 | 40 | 2 | 胡连 | √ | √ | |||||||
6 | 近代物理实验方法 | 40 | 2 | 程敏熙 | √ | √ | |||||||
7 | 现代物理专题研究 | 40 | 2 | 陈浩 | √ | √ | |||||||
8 | 现代物理学进展 | 40 | 2 | 胡连 | √ | √ | |||||||
9 | 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技术 | 40 | 2 | 吴先球 | √ | √ | |||||||
10 | 国际物理教育改革与研究 | 40 | 2 | 张军朋 | √ | √ | |||||||
11 | 网络技术与编程 | 40 | 2 | 吴先球 | √ | √ | |||||||
12 | 接口技术 | 40 | 2 | 肖化 | √ | √ | |||||||
13 | 物理教育研究文献选读 | 40 | 2 | 张军朋 | √ | √ | |||||||
14 | 物理学习心理研究 | 40 | 2 | 张军朋 | √ | √ | |||||||
15 | 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 | 40 | 2 | 导师 | √ | √ | |||||||
读书/学术报告 | 2 | 导 师 | √ | √ | √ | ||||||||
科研训练 | 2 | 导 师 | √ | √ | √ | √ | |||||||
学位论文 | 导 师 | √ | √ | ||||||||||
*(1)“各学期教学安排”、“考查”和“考试”栏目里用“√”来表示。
(2)表中交叉期为本科第八学期。
说明:硕士生应完成不少于31个学分的课程学习。学分分配如下:
(1)公共课两门(英语、政治),计7学分;
(2)学位基础课4门,每门3个学分,计12学分;
(3)选修课不少于4门,每门2学分,计8学分;
(4)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为必选课程,计2学分
(4)读书/学术报告,计2学分;
(5)科学研究训练,计2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