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南方科技大学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陈十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06-12

陈十一Google Scholar ResearcherID

讲席教授 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
陈十一,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陈十一于2013年12月当选中科院院士。2011年9月至今,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fellow;美国物理学会fellow,英国物理学会fellow,国际工学院院长联合委员会执行委员,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分会国际委员会委员,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员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周培源数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个人简介陈十一,男,汉族,1956年10月出生,浙江天台人,1987年7月参加工作,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陈十一1978年1月至1982年1月在浙江大学力学系学习,获得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7年在北京大学力学系学习,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7年至1990年在美国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1990年至1997年在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湍流与格子气研究研究组工作,1992年起任研究组主任。1994年至1999年任IBM T. J. Watson研究中心研究员。1997年至1999年在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非线性研究中心工作副主任。1999年至200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工作,任系主任、讲席教授。2005年6月至2013年7月任北京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任北京大学研究生院院长。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兼任研究生院院长。2013年11月至2015年1月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院长。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
陈十一于2013年12月当选中科院院士。2011年9月至今,任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美国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fellow;美国物理学会fellow,英国物理学会fellow,国际工学院院长联合委员会执行委员,美国物理学会流体力学分会国际委员会委员,美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会员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清华大学周培源数学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科院力学所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个人简介

研究领域主要从事湍流理论与计算流体力学方面的工作。利用直接数值模拟,系统研究了湍流速度场、被动标量场等相关物理量的标度律和时空结构;与合作者提出映射封闭理论,给出了对流扩散、化学反应湍流系统中的概率密度函数;与合作者一起提出二维湍流中大尺度旋涡形成机理,解释了能量反级串现象;发展了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多尺度混合算法与约束大涡模拟等计算流体力学新方法,这些方法在工程实际中得到了应用。
研究方向包括:湍流理论;大涡模拟与亚格子模型;直接数值模拟;湍流的工业应用研究;多相流与燃烧物理;多尺度动力学系统和多尺度计算方法;颗粒介质物理。


学术成果 查看更多研究成果发表在Physical Review Letter,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代表论文有:
Y. Yang, J. Wang, Y. Shi, Z. Xiao, X. T. He, and S. Chen, Acceleration of passive tracers in compressible turbulent flow, Phys. Rev. Lett. 110, 064503 (2013).
J. Wang, Y. Yang, Y. Shi, Z. Xiao, X. T. He, and S. Chen, Cascade of kinetic energy in three-dimensional compressible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110, 214505 (2013).
J. Wang, Y. Shi, L.-P. Wang, Z. Xiao, X. T. He, and S. Chen, Scaling and statistics in three-dimensional compressible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108, 214505 (2012).
J. Liu, M. Wang, S. Chen, and M. O. Robbins, Uncovering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electrowetting and saturation with simulations, Phys. Rev. Lett. 108, 216101 (2012).
X. Nie, M. O. Robbins, and S. Chen, Resolving singular forces in cavity flow: multiscale modeling from atomic to millimeter Scales, Phys. Rev. Lett. 96, 134501 (2006).
S. Chen, G. L. Eyink, M. Wan, and Z. Xiao, Is the Kelvin theorem valid for high Reynolds number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97, 144505 (2006).
S. Chen, R. E. Ecke, G. L. Eyink, M. Rivera, M. Wan, and Z. Xiao,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two-dimensional inverse energy cascade, Phys. Rev. Lett. 96, 084502 (2006).
S. Chen, R. E. Ecke, G. L. Eyink, X. Wang, and Z. Xiao, Physical mechanism of the two-dimensional enstrophy cascade, Phys. Rev. Lett. 91, 214501 (2003).
Q. Chen, S. Chen, G. L. Eyink, and K. R. Sreenivasan, Kolmogorov’s third hypothesis and turbulent sign statistics, Phys. Rev. Lett. 90, 254501 (2003).
Q. Chen, S. Chen, G. L. Eyink, and D. D. Holm, Intermittency in the joint cascade of energy and helicity, Phys. Rev. Lett. 90, 214503 (2003).
X. Nie, E. Ben-Naim, and S. Chen, Dynamics of freely cooling granular gases, Phys. Rev. Lett. 89, 204301 (2002).
S. Chen, C. Foias, D. D. Holm, E. Olson, E. S. Titi, and S. Wynne, Camassa-Holm equations as a closure model for turbulent channel and pipe flow, Phys. Rev. Lett. 81, 5338 (1998).
G. He, S. Chen, R. H. Kraichnan, R. Zhang, and Y. Zhou, Statistics of Dissipation and Enstrophy Induced by Localized Vortices, Phys. Rev. Lett. 81, 4636 (1998).
S. Chen and G. D. Doolen, Lattice Boltzmann method for fluid flows, Annual Review of Fluid Mechanics, 30, 329 (1998).
S. Chen and N. Cao, Anomalous scaling and structure instability in three-dimensional passive scalar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8, 3459 (1997).
S. Chen, K. R. Sreenivasan, and M. Nelkin, Inertial range scalings of dissipation and enstrophy in isotropic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9, 1253 (1997).
S. Chen, K. R. Sreenivasan, M. Nelkin, and N. Cao, Refined similarity hypothesis for transverse structure functions in fluid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9, 2253 (1997).
N. Cao, S. Chen, and Z.-S. She, Scalings and relative scalings in the Navier-Stokes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6, 3711 (1996).
N. Cao, S. Chen, and K. R. Sreenivasan, Properties of velocity circulation in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6, 616 (1996).
N. Cao, S. Chen, and K. R. Sreenivasan, Scaling of low-order structure functions in homogeneous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7, 3799 (1996).
Y. Wu, F. J. Alexander, T. Lookman, and S. Chen, Effects of hydrodynamics on phase transition kinetics in two-dimensional binary fluids, Phys. Rev. Lett. 74, 3852 (1995).
R. H. Kraichnan, V. Yakhot, and S. Chen, Scaling relations for a randomly advected passive scalar field, Phys. Rev. Lett. 75, 240 (1995).
S. Chen, Gary D. Doolen, Robert H. Kraichnan, and Lian-Ping Wang, Is the Kolmogorov refined similarity relation dynamic or kinematic? Phys. Rev. Lett. 74, 1755 (1995).
S. Chen, G. Doolen, J. R. Herring, R. H. Kraichnan, Steven A. Orszag, and Z.-S. She, Far-dissipation range of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0, 3051 (1993).
Z.-S. She, S. Chen, G. Doolen, R. H. Kraichnan, and S. A. Orszag, Reynolds number dependence of isotropic Navier-Stokes turbulence, Phys. Rev. Lett. 70, 3251 (1993).
S. Chen, H. Chen, D. Martnez, and W. Matthaeus, Lattice Boltzmann model for simulation of magnetohydrodynamics, Phys. Rev. Lett. 67, 3776 (1991).
H. Chen, S. Chen, and R. H. Kraichnan,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a stochastically advected scalar field, Phys. Rev. Lett. 63, 2657 (1989).
Q. Chen, S. Chen, G. L. Eyink and D. D. Holm,“Resonant interactions in rotating homogeneous three-dimensional turbulence,”J. Fluid Mech., 542, 139 – 164 (2005).



新闻动态 更多新闻
陈十一校长荣获“深圳教育改革先锋人物”称号2019-10-19

陈十一校长新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2018-02-19

陈十一校长荣获2017年度“求是杰出科学家奖”2018-02-19

团队成员 查看更多












加入团队 Array
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成立于2015年12月,是南科大工学院重点建设院系之一。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相关院系的办学模式,面向国家在力学、航空航天、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战略需求,立足于重要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目标是成为国际化的研究型机构。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将引进创新办学体制,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以“产学研”模式为中心的、与中国航空航天工业紧密联系的单位,为我国航空航天工业培养实用人才(学)、研发关键技术(研)、提供技术服务(产)。
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在科技创新上,将引进国际航空航天工业的先进技术和优秀科研人才,成为中国航空航天工业与国际先进技术接轨的窗口。力求立足国家现有技术力量,发展未来航空航天所需的技术。积极参与国家重点项目,直接参与工程设计、产品研制或提供专业技术咨询,并注重基础工具软件开发,为中国航空航天工业提供技术服务。
力学与航空航天工程系聚集了一批来自全球相关领域、涵盖学术和工业背景的高层次专业人员。到目前为止,已到位师资20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加拿大皇家科学院与工程院院士1人,全体教员均具有海外留学及工作经历。现有“理论与应用力学”和“航空航天工程”两个本科专业。2018年5月获教育部力学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2019年获批力学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广东省湍流基础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市航空航天复杂流动重点实验室”。

查看更多

相关话题/力学 航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