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教学目标]
1.说出生理学、新陈代谢、兴奋性、内环境、稳态、反馈的概念。
2.概述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及调节方式,并说出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特点。阐述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3.结合本章内容,分析体内某些反射是属于正反馈,还是属于负反馈。并说明其意义。
[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水平。
2.机体的内环境:体液的分布,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3.生命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4.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射与反射弧、激素、旁分泌、神经分泌。
5.体内的控制系统:反馈调节的概念,反馈信息,正反馈与负反馈,前馈。
[授课方法]
结合多媒体理论讲授。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教学目标]
1、简述液态镶嵌模型,复述刺激的概念和三要素,
2、比较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敏感型离子通道;讲述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区分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解释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终板电位;复述去极化、超极化、复极化,兴奋、兴奋性,阈强度、阈下刺激、阈上刺激以及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的概念及机制;阐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和低常期);简述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单收缩,不完全强直收缩,完全强直收缩几种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与形式;详述前负荷(初长度)、后负荷及肌肉收缩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详述兴奋-收缩耦联过程,横桥循环以及肌丝滑行理论。
3、分析动作电位传导全或无现象的意义;细胞内外离子浓度差的重要意义。应用兴奋性知识解释低钙抽搐(眼皮跳、腿抽筋)现象;运用兴奋在神经-肌肉接头的传递知识分析有关的运动系统功能障碍疾病,如进行性肌无力的发病机理;在做心电、脑电检测时要求肌肉放松的原因。
[教学内容]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与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液态镶嵌模型。被动转运: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包括载体、通道的作用)。主动转运:原发性和继发性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细胞膜受体及跨膜信息转导,受体-膜通道转导系统和受体-G蛋白-第二信使转导系统。
2.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神经和骨骼肌的生物电现象,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兴奋性和兴奋,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生物电现象的产生机制,浓度差电动势和平衡电位。组织兴奋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离子通道的概念及研究方法(电压钳和膜片钳技术)。
3.动作电位的引起和它在同一细胞的传导:局部兴奋和阈电位在兴奋产生过程中的作用。阈强度(阈值)与兴奋及阈电位的关系。局部兴奋的特性。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原理,局部电流学说和跳跃传导。
4.骨骼肌的兴奋和收缩: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ACh的自发释放和诱发释放,ACh受体和终板电位。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和收缩的分子机制,兴奋-收缩耦联,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5.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肌肉的单收缩和复合收缩、强直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前负荷(初长度)和后负荷对肌肉收缩的影响。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授课方法]
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部分自学,其余部分结合多媒体进行理论讲授。
第三章 血 液
[教学目标]
1.说出细胞外液的组成;说出血细胞比容;列出血液的组成及功能;列出体液分布概况;简述血浆的主要成分;说出血浆渗透压的分类及其作用;说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正常值、分类和主要生理功能;简述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及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原料;说出血沉的正常值;说出血凝、抗凝、促凝以及纤溶、抗纤溶的定义;说出血量的正常范围;列出ABO血型系统的分类。
2.描述血细胞的生成与破坏;分析生理性止血的过程;解释抗凝和促凝的机制及因素;熟悉凝血过程;概述纤溶和抗纤溶以及其生理意义;阐明凝血与抗凝以及纤溶与抗纤溶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Rh血型及其生理意义。
3.举例说明血浆渗透压与液体移动之间的关系;通过红细胞的生成和破坏,说明临床上贫血的常见类型;说明血沉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概述血小板功能障碍将出现的临床症状;通过血液的凝固与抗凝解释血栓的形成以及凝血障碍;阐明临床上的输血原则;解释某些新生儿溶血性贫血与血型的关系。
[教学内容]
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液的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防御功能,运输功能。血浆的主要成分及功能:血液的理化特性,比重、粘滞性、血浆渗透压、血浆的pH值。
2.红细胞生理:红细胞的数量、形态,红细胞生理特性与功能,红细胞的通透性,红细胞的可塑变形性,红细胞的叠连、悬浮稳定性和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红细胞渗透脆性与溶血,红细胞的生成调节:生成原料、调节因子;红细胞的破坏。
3.白细胞生理:白细胞的数量与分类及其正常值,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和各类白细胞的功能,白细胞的生成调节。
4.血小扳生理:血小板的数量与功能,血小板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
5.生理性止血:生理性止血过程,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血小板栓子的形成, ADP、血栓素A2、前列腺素、凝血酶的作用。
6.血液凝固与抗凝:凝血因子和内源性与外源性凝血过程。抗疑系统:抗凝血酶Ⅲ、蛋白质C抗凝系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肝素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与抗纤溶。
7.血型和输血:ABO血型系统、 Rh血型系统,输血和交叉配血。
[授课方法]
血细胞生理特性、功能部分自学,其余部分结合多媒体和相关病例进行理论讲授。
第四章 血液循环
[教学目标]
1.说出心动周期的概念;简述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指标;搏出量与射血分数,心排出量与心指数;简述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心肌收缩能力的概念;描述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自律细胞动作电位的波形特点及产生机制;列出影响心肌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的因素。说出血流量、血流阻力、血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说出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影响因素;简述微循环的概念及其组成;简述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和功能;说出组织液生成的有效滤过压;说出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说出压力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的部位及适宜刺激;列出心脏和血管肾上腺素能受体的分布和生物学效应。说出肾素、血管紧张素原、醛固酮、血管升压素及心房纳尿肽对心血管系统的主要作用;简述冠脉循环、肺循环和脑循环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