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生物化学讲义-第十一章 DNA的生物合成(复制)(2)

暨南大学 /2011-11-25

                       第二节    DNA复制的酶学

    复制是在酶催化下的核苷酸聚合过程,需要多种高分子物质的共同参与:

底物,即dATP,dGTP,dCTP和dTTP,总称dNTP;聚合酶(polymerase),依赖DNA的DNA聚合酶,简称为DNA-pol;模板(template),指解开成单链的DNA母链;引物(primer),提供3’-OH末端,使dNTP可以依次聚合;其他酶和蛋白质因子。

                       一、复制的化学反应

    核苷酸和核苷酸之间,是通过磷酸二酯键的生成而逐一聚会的。反应的底物是dNTP而不是dNMP。 dNMP是脱氧一磷酸核苷(oxynucleotide monophosphate),dNTP是脱氧三磷酸核苷(oxynucleotide triphosphate),N可以代表 A,G,C,T 4种碱基任何一种。

核苷酸的聚会反应见图11-4。

    dNTP上最靠近核糖的一个磷酸称为。α-P,向左依次为β-P和γ一P。a-P与相邻的核苷酸上核糖的3’-OH生成磷酸二酯键,dNTP的β,γ-P以焦磷酸(PPi)形式被释放。这只是连续反应中的一次,从总体来看复制的延长过程,反应式为:

     或其中的每一步简写为:

    上述这些反应式都未考虑参与聚会的众多因素。生物体内,反应过程是按图11-4的方式进行的。它反映了DNA链生成过程,需要有模板、引物,而且遵照碱基互补规律,按模板的指引来延长。此外,值得指出的是,新链只能从5’一端向3’一端延长。底物的5’-P是加合到原有的链3’一末端核糖的3’-OH基上形成磷酸二酯键的,这就是复制的方向性。由于DNA双螺旋的两股链走向相反,因此复制时也按相反走向各自按模板链指引合成新链。

                            二、DNA聚合酶

    DNA聚合酶的全称是依赖 DNA的 DNA聚合酶(DNA-dependent DNA polymerase),可缩写为DNA-pol。1958年,A.Kornberg在大肠杆菌中发现了这种酶,并在100kg的细菌沉渣中提纯出仅0.5g的DNA聚合酶。在试管内的实验还证实,加有模板、底物和引物,DNA聚合酶可催化新链DNA的生成。在双螺旋模型确立后不久,又直接证明DNA是可复制的,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当时曾把这种酶称为复制酶(replicase),以后随着其他种类DNA聚合酶的发现,这种最先发现的酶就称为DNA-pol I。

    (一)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大肠杆菌(E.coli)有很多变异株,经过人工处理和筛选,可以培育出来一个或某几个基因发生变异的菌株。在发现DNA-pol I的基础上,又找到了DNA-pol I基因有缺陷的菌株,照样可进行 DNA复制。从这些变异菌株中相继提取到 DNA-po1II和 DNA-pol III。现在已知的原核生物DNA-pol就是这三种。

    按每个细胞内分子个数比,DNA-pol I,II,III,的比例为400:40:20。可是DNA-polIII

的比活性大于DNA-pol I 10倍以上,每分钟能催化多至105个核苷酸的聚合,据此认为,在原核生物细胞内,DNA-polIII是在复制延长中真正催化新链核苷酸聚合的酶。

DNA-polIII的分子量约为 140kD,是由10种亚基组成的不对称二聚体(图 10-5A)。其中,α,ε,θ组成核心酶,兼有核苷酸的聚合和核酸链的 3’   5’外切酶活性。两边的β亚基起着夹住模板链又能使酶沿模板链滑动的作用。其余的亚基统称为γ-复合物,每一亚

基的具体功能尚在研究中。

    DNA-pol II只是在无pol I及 pol III的情况下才起作用,其真正的功能也未完全清楚。

    DNA一pol I是单一肽链的大分子,分子量为109kD,其二级结构以a-螺旋为主,可划分为从A至R共18个a一螺旋肽段(图11-5B)。螺旋肽段之间由一些非螺旋结构的短肽连接。其中H区与I区之间的无规结构较长,由5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在图中未表示出来。I螺旋与O螺旋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可以容纳DNA链,而50个氨基酸的无规结构,就像一个盖子那样共同把DNA链包围起来,使其向一个方向滑动。 DNA-pol I只能催化延长约20个核苷酸左右,这也说明它不是真正在复制延长过程中起作用的酶。

DNA-pol I在活细胞内的功能,主要是对复制中的错误进行校读,对复制和修复中出现

的空隙进行填补。

用特异的蛋白酶,可以把DNA-pol I水解为两个片段,即在图11-5(B)的F,G螺旋之间发生断裂。从A至F螺旋区共323个氨基酸残基,称为小片段,此片段有5’   3’

核酸外切酶活性。从G螺旋区直至R螺旋区及C末端,共604个氨基酸残基,称为大片段,或称 klenow大片段(Klenow fragmentt),具有 DNA聚合酶活性和 3’、  5’核酸外切酶活性。DNA-pol I的大片段是实验室合成DNA,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常用工具酶。

   (二)真核生物的DNA聚合酶

    真核生物 DNA聚合酶现已发现至少有 5种,分别称为 DNA-pol a,β,γ,δ,ε。

DNA-pol a和δ,都是在复制延长中起催化作用的。在活细胞内的实验证明,DNA-pol a

只能延长数百个核苷酸,而 DNA-pol δ可延长的新链却长得多。据此认为:DNA-pol δ是延长领头链而pol a则是延长随从链的(见第三节)。  DNA-polε。则与原核生物的 DNA-polI相似,在复制过程中起校读、修复和填补缺口的作用。DNA-polβ也只是在没有其他DNA-pol时才发挥催化功能。

    真核生物的 DNA-polγ在线粒体内。 50年代以前,只知道 DNA存在于细胞核染色

相关话题/生物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