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2011年专业硕士统考大纲

暨南大学 /2011-07-25

2011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
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考试大纲
 
.考查目标
       新闻与传播基础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和相关重要人物、媒体、事件,要求考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科阶段所学新闻理论、传播理论、中外新闻史的内容,具有初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考查范围
本课程主要考查本科阶段所学的《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理论》、《网络新闻传播学》(或《网络新闻学》、《网络传播学》)、《中国新闻传播史》、《外国新闻传播史》共五门课程的基本内容。《新闻学概论》要求能够掌握中西方新闻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原理,并能够运用理论分析一些当前与历史上的重要新闻现象和新闻案例;《传播学理论》要求能够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知识、理论,以及传播学说发展的基本脉络,能够运用传播学原理分析具体的传媒现象;《网络新闻传播学》要求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相关概念、知识、原理,了解学界和业界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中国新闻传播史》要求掌握中国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重要新闻人物、新闻媒体、新闻事件和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基本历程,能够具体评析新闻史上的重要人物、媒体和事件,阐述与分析重要阶段的新闻传播业发展变化的情况;《外国新闻传播史》要求掌握世界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基本线索,对世界新闻传播史上重要的人物、媒体、事件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对外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历程有全面的了解,能运用所学知识评述外国新闻传播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阐述与分析重要阶段的新闻传播业发展变化的情况。
 
.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一、试卷总分数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新闻传播理论知识(30%)
新闻传播历史知识(20%)
       史论综合应用(50%)
四、试卷题型结构(共四类,可挑选题型)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4题,20分)
(二)简答(4小题选做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多选不给分)
(三)论述(3小题选做2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多选不给分)
(四)分析(1小题,共40分)
 
. 试题示例
 
一、名词解释(任选做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多选不给分)
1.美联社
2.邵飘萍
3.癸丑报灾
4.议程设置
5.网络传播
 
三、简答题(4小题选做3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多选不给分)
1.简述“扒粪运动”及其影响
2.简述网络新闻传播的特点。
3.简述《太阳报》的办报特点
4.简述宋代的主要广告活动
 
四、论述题(3小题选做2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多选不给分)
 
1.请结合具体案例,论述媒介形态沿革的规律与特征。
2.论述《新华日报》在国统区的办报实践。
3.试联系实例论述新媒体对传统新闻报道方式的影响。
 
五、分析题(只1小题,共40分)
请运用大众传媒与人格权(隐私权、名誉权)的相关理论,对下述案例进行独立的分析和评判,并论述媒体报道特殊人物、公众人物时所应遵循的法律准则和专业准则。(20分)
案例材料
2007年3月26日,甘肃兰州女子杨丽娟的父亲为圆女儿追星梦,在香港跳海自杀。同年4月12日,南方周末刊登了《你不会懂得我伤悲——杨丽娟事件观察》(见附录)的报道。
2008年3月10日,杨丽娟和其母亲起诉南方周末,认为该篇报道侵犯了杨父、杨母及杨丽娟的名誉权,3起案件共索赔30万元精神损失费。广州市越秀区人民法院曾于2009年7月对此案作出一审判决,驳回杨丽娟的诉讼请求。杨丽娟不服,上诉至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
9月21日上午,此案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宣判,法院判杨丽娟败诉。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杨丽娟及其父母均属自愿型公众人物,自然派生出公众知情权。
以代理名誉侵权案见长的上海知名律师富敏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于2002年12月审理范志毅诉《东方体育日报》侵权案时,首次将“公众人物”引用到法律文书,静安区人民法院在判决书中指出,作为公众人物的原告,对媒体在行使正当舆论监督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轻微损害应当予以容忍与理解。富敏荣认为,此案中杨丽娟及亲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主动爆料,意味着他们已经放弃了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这宗案件也给了我们启发,无论作为公众人物还是普通公众,接受媒体采访时应该加强隐私保护的意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杨丽娟的代理律师李天天得知此案判决时很是愤怒,“杨丽娟即使是公众人物,是很极端弱小的公众人物。”
判词摘要:
本院(广州市中级法院)认为,杨丽娟追星事件被众多媒体争相报道,成为公众广泛关注的社会事件。杨丽娟及其父母多次主动联系、接受众多媒体采访,均属自愿型的公众人物,自然派生出公众知情权。南方周末报社发表涉讼文章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追星事件的成因,引导公众对追星事件有真实的了解和客观认识,自然涉及杨丽娟及其父母的社会背景、社会关系、成长经历,相关隐私是揭示追星事件悲剧性和反常态的关联要素。涉讼文章表面看确是涉及了杨勤冀的个人隐私,但这一隐私与社会公众关注的社会事件相联系时,自然成为公众利益的一部分。南方周末报社作为新闻媒体对这一社会关注的焦点进行调查,行使报道与舆论监督的权利,并无违反法律规定。因此,涉讼文章即使披露了杨勤冀的个人隐私,对于可能的轻微损害,杨丽娟应当予以容忍。
相关话题/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专业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