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暨南大学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适用于2009级及之后硕士研究生)

暨南大学 /2011-07-23

 

专门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科简介
专门史专业包括中外关系史与华侨华人两个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外关系史研究、中外文化交流史、中国与世界地区关系史、华侨华人问题研究等。中外关系史是在研究传统的中西交通、西域南海史的基础上形成的跨时空、跨地域、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研究领域;华侨华人研究方向注重通过对国内移民史和华侨出国史的国别研究和比较研究,探讨华侨华人在国家、文化认同上的变化,以及对中国社会带来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对新移民的文化适应,华族文化在海外的传播变异等。着重加强侨务政策、理论研究,探讨海外华侨华人所特具的优势及侨务工作的主攻方向。专门史专业现有教授6人,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5人,硕士生导师5人。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的历史学硕士研究生,应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科学研究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内地研究生要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学科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良好,积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华侨、港澳台研究生要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能为居住地的社会发展,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祖国统一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贡献。
2.掌握历史学坚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多学科研究方法,了解本学科专业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前沿,熟练掌握和使用一门外语,具有从事本专业科研和相关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3.身心健康。
 
 
 
 
 
 
 
 
 
 
 
二、研究方向及课程设置
研究方向
1、中外关系史
2、华侨华人
课程设置

课程
类别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课程英文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开课教师
考核方式
105590ma01
基础英语(或俄语)
80
4
1~2
 
闭卷
105590ma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36
1
1~2
 
闭卷
105590ma03
哲学
54
2
1~2
 
闭卷
060105ma05
专业英语(俄语、日语)
40
1
3~4
 
&闭
105590ma07
通识教育(境外生)
40
2
1
 
&闭
 
060105mb01
中外关系史研究
60
3
1~2
 
论文
060105mb02
华侨华人史
60
3
1~2
 
论文
060105mb03
中外关系史史料学
60
3
1~2
 
论文
060105mb04
史料学与史学方法
60
3
1~2
 
论文
 
 
 
060105mc13
中外文化交流史专题
40
2
1~3
 
论文
060105mc14
三大宗教在中国
40
2
1~3
 
论文
060105mc15
族群迁徙与中西交往
40
2
1~3
 
论文
060105mc18
中国侨乡研究
40
2
1~3
 
论文
060105mc25
华侨华人与国际关系研究
40
2
1~3
 
论文
060105mc20
日本华侨华人问题研究
40
2
1~3
 
论文
060105mc21
美国华人社会研究
40
2
1~3
 
论文
060105mc22
国际移民研究
40
2
1~3
 
论文
060105mc23
海外华人社团研究
40
2
1~3
 
论文
060105mc24
社会实践
8
1
1~2
 
实习课
060102md01
学科前沿讲座
30
1
 
 
 
见博士课程
俄语(第二外语)
72
2
1~2
 
&闭
见博士课程
日语(第二外语)
72
2
1~2
 
闭卷
见博士课程
德语(第二外语)
72
2
1~2
 
闭卷

 
注:1)海外、港澳台研究生不选政治课,可补选一门MC类课程。
三、参考书目(控制在20-25条左右)
1、方向一:中外关系史
《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朱杰勤 校订,中华书局
《中西交通史》,方豪,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冯承钧,商务印书馆
《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向达,重庆出版社
《中西文化交流史》,沈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亚史纲》,王治来,湖南教育出版社
《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翁独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解说插图中西关系史年表》,黄时鉴,浙江人民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朱绍侯,福建人民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李侃,中华书局
《新编中国现代史》,郭绪印,上海人民出版社
《西方哲学史》,罗素,商务印书馆
《中国宗教通史》,牟钟鉴,社会科学出版社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俞正梁,复旦大学出版社
《史学概论》,吴泽,安徽教育出版社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倪世雄,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杨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方向二:华侨华人
《东南亚华侨通史》,吴凤斌,福建人民出版社
《美洲华侨华人史》,李春辉、杨生茂,东方出版社
《欧洲华侨华人史》,李明欢,中国华侨出版社
《非洲华侨华人史》,李安山,中国华侨出版社
《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林金枝,福建人民出版社
《华侨华人与中国侨乡的现代化》,黄昆章、张应龙,中国华侨出版社
《“二战”后东南亚华侨华人史》,温广益,中山大学出版社
《中国侨务政策概述》,毛起雄、林晓东,中国华侨出版社
《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林蒲田,厦门大学出版社
《海外华文传媒研究》,程曼丽,新华出版社
 
四、选课要求
完成28学分,其中:
必修课(包括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不少于17个学分,统一安排在第一学年。公共学位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3学分);外语(5学分,含专业外语1学分)。境外生公共学位课(2学分)按有关规定执行。
专业学位课:4门课程,每门3学分,共12学分。
专业课选修课:4至5门课程,每门2学分,共8至10学分,可以安排在第1或第2学年。
学科前沿讲座:在学期间参加累计不少于30学时的学科前沿讲座(1学分)。
社会实践课,1学分。
五、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年。第1~3学期,用于课程学习,完成规定的学分;第4~6学期完成学位论文的开题、撰写和答辩。
学习优良者可申请提前(半年或一年)毕业,其中须经导师和所在院系(所、中心)同意,研究生部审查,报主管校长批准。也可以申请延长学习时间,全日制研究生一般最长不超过5年;非全日制科学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为4年,最短不少于3年,最长不超过6年。
六、培养方式和方法
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共同培养的方式。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导师指导与研究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点要针对不同方向的学生制定严格合理的学习计划,并不断使专业培养方案更加完善。
七、教学实践
硕士生在学期间,在导师指导下可从事助教活动。助教内容包括指导本科生的实习、课程研讨和毕业论文等。效果被导师和所在硕士点认可且实践时间为8学时以上的,可计1学分。
曾在大专院校任教不少于2年的硕士生,经本人申请,导师、系主任同意,研究生部批准,可免予参加教学实践,计1学分。
八、中期考核
本专业要求硕士研究生在校期间最少修满28学分,中期考核合格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对课程成绩的具体要求是,学位课程成绩达到70分以上(含70分)为合格,可获得相应学分;非学位课程成绩60分以上(含60分)或考查及格即可获得学分。学位课程平均成绩需达到75分以上(含75分)。跨专业或以同等学力考取的硕士生还必须按规定补修4-6门本科课程,方能开题。开题报告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第3学期,最迟不得超过第4学期。
对严重违纪或有严重思想、学术道德问题或心理所不具备科研潜质的硕士研究生,将予以中期淘汰、劝其退学或进行退学处理。
九、开题报告
硕士生参加科学研究与撰写学位论文的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半。硕士生应在第3学期进行中期考核,考核合格后进行学位论文开题。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应说明论文选题依据(创新性、文献分析、选题的科学意义)、研究工作方案(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可行性分析)等。对于选题不合适、方法不得当、措施无法落实的开题报告,不准进入学位论文撰写。论文选题应与本专业的(研究方向)科研任务相结合,要有一定的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
十、学位论文及在学期间成果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申请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正式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上发表1篇与本专业相关的科研论文(以研究生部当年公布目录为准)。
学位论文是对硕士研究生掌握专业知识深度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检验。论文要求:选题有意义,指导理论正确,中外文资料翔实,论述有力,在资料使用和理论阐述上有所突破和新意,符合学术规范。论文字数一般在3万字左右。论文答辩要求和程序按暨南大学有关规定执行。
学位评定委员会分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签名):
 
 
学院主管院领导(签名)
 
 
 
关于印发《暨南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管理规定》的通知见暨研(2008)63号
 
相关话题/专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