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3)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1-30

 

王奇教授

王奇,男,教授,安徽庐江人,1963年7月生,中医内科学博士生导师。1988年中山医科大学医学硕士毕业。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DME中心副主任,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研究所学位评定分委会主席,第二附属医院国家新药(中药)临床试验研究中心/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机构副主任。已招收硕士生17名,博士生3名。2001~2005年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会委员。

199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校园进行老年性痴呆合作研究;1999年参加新加坡国家医学委员会“临床试验统计分析培训班”培训;2004年赴马来西亚卫生部临床试验中心学习药物临床试验方法、技术。

主要从事临床流行病学/DME应用研究以及中药临床试验、老年性痴呆临床与实验研究。负责、参加完成包括国家自然基金、国家九五攻关、国家863计划、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等10多项课题。获得省部级5项。作为副主编编写《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学》、《中药临床试验》、《中药新药研制开发技术与方法》以及《中医临床研究方法指南》(编委),发表论文60余篇(SCI收录1篇)。

1993年被中共广东省委高校工委评为“优秀党员”、1995年被中华全国青联、中国中医药学会评为“中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提名奖”、1996年被卫生部、总后卫生部、国家中医药局评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雒晓东主任医师

雒晓东,男,山西朔县人,医学硕士,中医内科学主任医师,为中医内科学脑病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被评为广东省中医院“青年拔尖人才”,2002年遴选为广州中医药大学主讲教师,现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中医院内八科副主任。2001年6月至2002年6月在日本德岛大学医学部神经内科研修1年,具体从事帕金森病、扭转痉挛等椎体外系疾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现承担国家十五攻关课题“帕金森病的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一项,为分题负责人,主持广州中医药大学重点攻关课题“滋阴息风活血法治疗早期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目前正在进行中。共招收中医脑病专业硕士生7名,协助指导硕士生5名,协助指导博士生3名。

从事脑病中西医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有较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熟悉中医四部经典。擅长帕金森病、中风、头痛、眩晕、痴呆等脑系疾病的临床及科研,熟悉国内外中西医脑病的新进展,在国家级、省级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省级以上科研课题五项,参加10余项,主持的“中药头痛灵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国家八五中风高危因素调研课题1项,负责分题的具体操作实施。

在学术上主张开展中医脑病学说的深入研究,撰写脑病论,进行脑气亏虚、脑血不足、脑脉瘀阻、脑髓受损、脑风、脑衄、脑痰、热毒犯脑、寒凝脑脉和颅脑水瘀等脑病证候的深入研究。认为中风病的病因病机以瘀血为本。由瘀血导致脑髓损伤,由此而产生中风诸病症;在诊断上主张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强调定性定位定向定量等多层次诊断方法,在治疗上主张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审因论治、分期论治有机融合的全方位治疗方案。并进行中风病中医综合治疗方案的对照研究。重点开展中医药和多种康复技术相结合治疗急性期中风偏瘫的临床研究。认为帕金森病以肝肾亏虚为本,风痰淤血为标,主张进行帕金森病早期的单纯中医药治疗研究。

 

黄穗平教授、主任医师

黄穗平,男,1959年7月出生于广州市,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消化内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消化脾胃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症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学技术评审委员会专家、广东省及广州市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专家、《现代消化及介入治疗杂志》编委。擅长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胃、肠、肝、胆等消化系疾病及消化内镜诊治技术。

198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系,198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大学消化内科研究生,取得医学硕士学位。曾于1991年至1993年参加全国首批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曾参加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上海市消化病研究所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的西医消化内科和消化内窥的临床进修学习。目前从事消化系疾病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着重于临床医疗消化科病房、消化内镜室、专科专家门诊工作。主攻方向为中医药治疗动力障碍性胃肠病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消化内镜下微创治疗。曾主编或副主编《中西医结合治疗胃肠病》(广东省人民出版社)、《消化系统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疗》(人民卫生出版社),《21世纪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科学出版社);参编其他著作4部,在省级以上专业学术杂志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培养硕士研究生6名,协作带博士研究生5名。曾主要参与国家重点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课题10项,主持广东省教育厅、广州中医药大学发展规划项目和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课题4项,其中有的项目获得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奖及基础奖。多次应邀参加第一、二届国际传统医药大会(北京)、中日肛肠疾病学术交流大会(日本)、粤港澳医学学术交流大会(澳门)和国内医学学术会议宣读论文。

 

何羿婷主任医师

何羿婷,女,1963出生,1986年毕业于湖南中医学院医疗系,获医学学士学位,后就读于广州中医药大学获医学硕士、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省中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焦树德教授学术继承人。

长期以来一直从事中医风湿病的临床及科研工作,对风湿病的诊治颇有心得,尤其是在中医药对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病的诊治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根据导师焦树德教授治疗尪痹的理论,并结合其他名老中医的经验,主持并完成了国家“十五”攻关课题“类风湿关节炎治疗方案的研究”,该研究设计科学,结果可信,受到国际风湿病界的关注和认同。近年来先后主持或参与包括国家攻关课题在内的各级课题1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3部,培养研究生11名,并于2003年获广州中医药大学“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被聘《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专家编辑委员会常务编委,广东省药品审评专家库专家,广东省政府采购专家等。

 

邹旭主任医师、教授

邹旭,男,1965年2月生,广东东莞人,研究生学历,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8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曾先后到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ICU、天津市急救医学研究所进修急危重症,日本姬路循环器中心进修冠心病及心脏介入。一直从事中西医结合心脏病及内科急危重症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血管疾病,尤其在冠脉介入、起搏器治疗心律失常及冠心病介入前后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诊疗等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参与七年制教材《中西医结合内科学》、《内科学》案例版、《心血管专病中医临床诊治》等6部专著的编写。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2项,厅局级课题6项。获广东省科技三等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中华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二等奖1项。兼任广东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中医药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5名。

 

杨志敏主任医师

杨志敏同志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近20年来一直从事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以自已精湛的医术与高尚的医德备受患者与同行的认可与称赞。2005年,杨志敏同志被授予“中国医师奖”与“首届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

在 “非典”肆虐期间, 2003年5月受香港医管局的邀请和国家卫生部、省卫生厅的委派,杨志敏同志以香港医院管理局荣誉顾问的身份,到港作非典型肺炎的中西医合作临床研究,开创了中医药进入香港公立医院的先河。杨志敏同志在抗非战斗中表现突出,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防非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获广东省 “抗击非典”一等功,广州“抗击非典模范”等荣誉称号,以及香港“抗炎勇士纪念章”金奖。

杨志敏于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专科专病方面以失眠、亚健康状态为主攻方向,提出了“温潜疏肝法”治疗失眠的理论,打破了在南方惯用清热滋阴法的习惯,对失眠的中理论体系及干预方案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意义。并创立了晨起振奋阳气,夜晚引火归元的时辰疗法,配合膏滋药、平衡针、温灸、高压电位、生物反馈技术等治疗失眠,形成综合干预方案,临床疗效大幅度提高。

杨志敏同志还是“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继承人,师承全国著名中医药学家颜德馨教授和邓铁涛教授。在临床跟师中善于总结与发挥老师的经验,并将之具体化到临床上,如:将膏滋药的临床运用移植到广东省作为“治未病”养生保健的一种有效剂型,并改良了包装储藏方法,打破了只能在冬天才能服用的惯例,在广东推广,求诊者众多。传承了这个中华文化之瑰宝,并在南粤大地发扬光大。

科研方面共主持国家级课题3项,分别是国家科技部“十一五”支持项目——“亚健康的中医辨识与分类研究”、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名老中医工作室模式研究”、国家科技部“973”项目“中医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之—脾肾相关”。参与国家级课题共5项。其中“ “九五”攻关课题 “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补肾法为主治疗Alzheimer氏病的研究”,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出色完成临床、科研工作的情况下,笔耕不辍,担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的副总主编,该丛书在推动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还主编了《临床药物掌中宝》,担任了《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规》、《中西医临床操作常规》等学术专著的副主编,在各级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杨志敏同志还悉心培育青年学生,先后共培养了硕士研究生10名,协助指导博士生4名。

 

林琳主任医师、教授

林琳,女,1965年生,现任广东省中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内三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1987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先后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呼吸病研究所、同济医科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进修呼吸病学,2007年在职硕士研究生毕业。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0余年,一贯坚持严谨、认真、客观的治学态度,在中医药救治慢阻肺、慢性咳嗽、哮喘、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视痰、瘀、热、虚的整体治疗,临床研究不断有新的突破。先后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厅局级课题9项,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专著3部,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交流,主持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个人还先后荣获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广东省抗非一等功等奖项。指导、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0余名。现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呼吸分会副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呼吸专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广东呼吸分会委员,《中成药》编委。

 

刘志龙主任医师

刘志龙,男,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中医内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湖南岳阳人,1963年10月生。现任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副院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相关话题/医学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