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1-30

第二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学学科简介

我校第二临床医学院中医内科专业1978年起开始培养研究生,目前是我校兼备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1981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当时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学科。1986年又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本学科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学科。

本学科结合专业情况,确立了下列几个主要研究方向:中医脑病研究;中医心血管病研究;中医肾病研究;中医消化疾病研究;中医肺病研究;中医肿瘤研究;中医急症研究;中医风湿病研究;中医内分泌研究;中医血液病研究等。

本学科拥有一支力量雄厚的研究生导师队伍,现在职的导师共有65人,其中博士导师有刘茂才、赖世隆、刘伟胜、余绍源、黄春林、罗云坚、黄培新、梁伟雄、杨霓芝、黄燕、雒晓东、黄穗平等12人。本学科还拥有一支兼备医疗、教学、科研人才的专业学术队伍,共有148人,其中正高职称28名,副高职称52名,中级职称68名,具有博士学位人员32人,硕士学位人员78人,博士后2名。研究生导师多具业务专长,其中多个学科学术带头人为国内外知名的中医药专家,担任广东省或全国内科中医专业学会及中西医结合学会的主任或副主任委员,在省内、国内有较深远的影响。其中罗云坚教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刘茂才教授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及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梅广源教授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急症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邓兆智教授任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另外,肾内科、消化内科、肿瘤科等分别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急症脾胃病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中医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肾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等副主任委员单位。

目前本学科共拥有全国中医治疗中心2个、国家中管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1个,广东省重点专科3个、研究所1个、重点实验室4个。它们分别是: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全国中医急症治疗中心,国家中管局中医脑病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心血管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国家中管局肾病专业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广东省中医脑病专业重点专科、广东省中医心脏病专业重点专科,第二届广东省中医重点专科(消化专业)建设单位,广东省中医院老年病研究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药理实验室、广东省中医证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中医急症重点实验室。

本学科共主持完成3项国家“九五”攻关项目,1项国家“九五”攻关滚动课题,全部通过验收。目前在研课题达100余项,其中国家级课题5项,包括主持“863”项目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十五”攻关项目2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5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4项,厅局级16项,所招收研究生均有课题作为研究目标,有课题经费使用。

本学科的门诊量为全国中医院中最高,住院部共设有神经内科(神经一科、神经二科、内八科)、心血管科(心一科、心二科、心三科)、肾内科、ICU(大院ICU、芳村分院ICU)、肿瘤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内分泌血液专科、急诊科(大院急诊科、二沙急诊科、芳村分院急诊科)等10个专业科室,总床位数达400余张。本学科所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是一间现代化的综合性中医院,拥有先进的、全国一流的设备,如CT/MR机、ECT机、C臂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仪、多种型号呼吸机、血液透析机、CRRT治疗机等,总价值超过5000万元。能开展各项专科检查,如脑CT/MRI、脑血管造影、冠状动脉造影、肾穿刺病理活检术等。神经专科能开展对中、大量脑出血采用开颅、钻颅术或脑室镜立体定向微创手术进行血肿清除,脑梗死超早期采用动、静脉溶栓,蛛网膜下腔出血则应用针对病因的手术或介入治疗支架植入术等;心脏中心能开展心脏搭桥术、瓣膜置换术、射频消蚀术、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行术、支架置入术、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术等;肾病中心能开展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及肾移植术等。消化科除了开展肠镜、胃镜外,还开展了胃肠动力学检查、食道静脉注射硬化剂术、套扎术、狭窄食管扩展术、贲门失弛缓大气囊扩张术、胃镜下钛夹止血术、ERCP、十二指肠乳头切开胆总管取石术等;肿瘤科开展肿瘤的中西药介入治疗、内支架放置术等;呼吸科能开展纤支镜引导经鼻腔进行气管插管术、通过纤支镜对危重病人置放胃管、支气管肺泡灌洗、支气管肺泡内灌注药物治疗肺部及气道感染性疾患、局部止血术等等,具有临床教学、医疗、科研的优越环境,为学子向往之地。

本学科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课程与其他学科基本相同,即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教学、临床、实验三大部分,其中必修课有1)马克思主义理论2)外语3)专业外语4)内科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选修课包括3至4门指定选修和其他任选课。内容有:医学统计学、计算机、DME、古汉语、内经、伤寒、温病、生理、生化、文献检索、实验核医学、免疫学、电镜、分子生物学、药物动力学等等。

本学科是本校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的主要组成部分,1997年开始接收博士后人员,到2002年本学科共出站博士后8名,目前在站博士后3名。迄今,已经培养硕士研究生37名,博士研究生19名。目前在校研究生达96名,其中博士生31名。

 

博士生导师简介(中医内科学专业)

刘茂才主任医师、教授

刘茂才,男,汉族,广东省兴宁市人,1937年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合作导师,原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老年脑病研究所所长,广东省中医急症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中医内科脑病学科”建设单位学科带头人,广东省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继承工作的老中医药专家。中医药学会内科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专家委员会第二届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

刘茂才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医疗与教学工作中,学风正派、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开拓创新,是国内知名的中医脑病学者之一。始终认为临床是中医发展的源泉、是中医的根,这个根不能丢。坚持钻研业务、战斗在临床第一线。刘教授善于吸收各家之长,虚心向前辈中医、同行学习,早年师从名老中医林夏泉、何世英先生,全面继承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和辨证用药经验,并勤于实践,善于思考,与自身的临床实践相结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风格。

刘茂才教授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学术带头人,在学科建设中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刘教授作风民主、奖掖后进,十分注重学术梯队的培养,并团结其它学科如临床流行病学(DME)等。在刘教授的带领下,全科齐心协力、脚踏实地,一步步地将脑病中心发展壮大,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重点学科,年青的一代中医在刘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下,茁壮成长,成为医院的学术骨干,并逐渐受到同行的瞩目。

刘教授在脑病理论和临床有独到的见解和理论体系,在全面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由博返约,推崇“脑为元神之府”说,主张创立新的中医脑病学,突破长期“以心代脑”的局限,为中医脑病的辨治走出一条新路,提高临床疗效。中风病是中医脑病的重点,刘教授通过继承历代医家的经验,反复探索,提出了出血中风病以“阴阳分证”的学术思想,不囿于“中脏腑、中经络”之窠臼,重视“火热”在出血中风的作用,有火先清火,通腑醒神作为早期的首要大法;强调气血升降失常、痰瘀互结为患,认为痰瘀相关、贯穿疾病的始终,重视动态观,“法随机转”,早期着重清热、平肝、破瘀、涤痰、通腑、醒神;后期则重视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通补结合。强调出血中风的综合救治,对于中、大量的脑出血以外科手术和中医药治疗相结合,明显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生存率和患者的生活能力。立足于中医理论的“一分为二”、“动态变化”、“整体调节”、“三因制宜”,以之指导临床,新拟脑脉1号、2号和通腑醒神胶囊等中风治疗系列制剂,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认为内伤头痛等疼痛之产生,除气血之不通外,尚须有脑髓清灵之参与,必须是元神受扰而产生;自拟“益脑安”安神制剂,治疗癫痫收到较好的效果。真正做到了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师古而不泥。

长期致力于中医内科临床医疗、教学与科研工作,特别是中医脑病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主持承担了国家“九五”攻关课题“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和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获得“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优秀科技成果。发表论文50多篇,主编的《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康莱特”杯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评选组织奖、二等奖;主编的《神经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康莱特”杯全国中医药优秀学术著作评选三等奖;另有专著《现代疑难病中医治疗精粹》(主编,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名中医系列丛书》(副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等。曾被评为广东省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名中医”、广东省“优秀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等称号;获得其他科研成果奖9项。

刘茂才教授非常重视中医教学工作,中医学术的传承离不开教育,尤其是临床教学,是中医人才成长的起点。多年来,他认真带教了中医本科、二学位、外国留学生、港台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的学术经验,并注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启发,循循善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中医的热情。刘教授于1997年起指导博士后研究人员共5名,已出站4名;博士生8名,毕业6名;硕士生4名,均已毕业。

 

刘伟胜主任医师、教授

刘伟胜,男,广东省兴宁市人,1937年10月生。现为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导师、学术带头人,全国中医肿瘤学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传统医学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内科学会常委, 全国中医内科肺系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理事, 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委员,广东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专家委员。广东省名中医,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任命的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

刘伟胜教授长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工作,在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肿瘤疾病方面,造诣较深。已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数名,师带徒数人。在科研方面,《慢性支气管炎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一等奖(集体奖)、《舌诊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判断的意义》获广东省高教局成果三等奖;创制的“降气定喘颗粒”获1985年广州市科委科技成果四等奖,该方与“祛痰止咳冲剂”先后通过省级鉴定,分别转让生产,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曾参与国家科委八五肿瘤重点攻关课题《中医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预防复发和转移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课题任副组长,指导国家科委九五肿瘤重点攻关课题中药《莪术油微球肝动脉介入治疗肝癌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省级科研课题《中药莪术油介入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现指导国家科委十五《提高肺癌中位生存期治疗方案研究》。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中医肿瘤·呼吸病临证证治》、《呼吸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肿瘤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参编数部。曾应邀赴新加坡、香港、澳门作关于中西医结合、中医药治疗肺癌、非典型性肺炎的学术报告并会诊病人,获得好评。因在防治非典型性肺炎中,贡献突出而获得多项奖励。

 

余绍源主任医师、教授

余绍源,男,1940年3月出生于惠州市,1964年本科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教授、内科主任医师,中医内科学消化脾胃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是广东省名中医,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药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评审委员。从事消化内科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40年,对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脾胃、肝胆病的生理病理和辨证用药有深入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及参与国家卫生部、省厅局课题多项,出版著作3本,发表论文十几篇;先后两次获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于1997年获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荣誉。已培养博士生6名。

相关话题/医学 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