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专业介绍及导师简介(修订)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1-30

 

热带医学研究所成立于1989年,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和三级实验室;我校中医临床基础、中西医结合基础和中药学专业博士和硕士招生点;设疟疾、艾滋病、中药抗病毒、药学、医药生物技术等5个研究室。主要研究领域:青蒿素类药物抗疟实验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医药防治病毒性肝炎、病毒性呼吸感染疾病的实验研究;肿瘤、糖尿病等创新中药研究;医药生物技术研究等。
该研究所开展青蒿素类药抗疟研究多年,是国家抗疟药临床药理基地。在脑型疟救治、青蒿素复方抗疟药物等方面的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各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制订和推广青蒿素类药物抗疟政策的重要技术依据。自主研发的复方抗疟药双氢青蒿素哌喹片等新药已在实现在亚洲、非洲、南美洲等多个国家的注册销售,成为越南、柬埔寨等国治疗疟疾的首选用药,并获世界卫生组织资助在国际范围内推广应用。
在中西医结合防治艾滋病方面,建立了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艾滋病研究“金标准”的猴艾滋病动物模型,成为国内外艾滋病药物和治疗性疫苗的动物体内疗效评价的重要基地,被卫生部等5部局联合授予“全国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先进集体”称号。与法国巴黎第五大学科学家合作进行的艾滋病治疗性疫苗研究,其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刊物Nature Medicine上,是目前报道唯一成功的艾滋病治疗性疫苗。自主研发的治疗艾滋病中药被推荐为广东省实施艾滋病关爱计划的唯一的中药,并获我国政府资助与南非科学家合作进行新药开发。该研究所与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广州市传染病院)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共同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临床和实验研究。与法国、南非科学家建立了良好的学术研究与研究生培养协作关系,艾滋病国际合作研究已被科技部确立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的重要内容,
研究所已承担和完成国际、国家级等各级科研课题100余项;获得国家级火炬计划证书1项,新药证书2个;授权医药发明专利8项;在SCI源期刊发表研究论文20多篇。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3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课题7项;招收博士研究生70余名,硕士研究生110余名。
研究所的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符林春、王新华、胡英杰、张奉学;
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徐勤、谭行华、曾庆平、李常青、沈小玲、杨瑞仪、何金洋、岑玉文、袁冬生、黄玲。
1、中医临床基础专业
符林春研究员,男,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广东省卫生系统“五个一工程”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专家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热带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热带病和寄生虫分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长期从事疟疾和中医药抗病毒研究。主持和参与青蒿素类4个一类新药8种制剂的临床研究,参与青蒿素类复方研究,这些药物已成为国际上最优秀的抗疟药,广泛使用于全球疟疾的防治。参与脑型疟的救治研究,使脑型疟病死亡率控制在10%以下,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省部级一等奖3次。符老师还曾获“全国首届杰出青年中医奖”,国家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高校青年教师研究类二等奖。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
符林春老师近年来主要开展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是我校中医临床基础国家重点学科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现主持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科技重大专项以及中医药治疗艾滋病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多项。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0多名,博士后研究人员5名;指导的研究生学位论文获得2010年广东省优秀硕士论文。
 
王新华教授,男,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人,生于196010月。1984年毕业于广州中医学院医疗系,1990年获博士学位。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中医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中医学基础》负责人,主讲《中医学基础》(双语)、《中医临床基础》(双语)、《医学英语》等多门课程。主持国家级科研课题多项。兼任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科研产业化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标准化建设委员会副会长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终评专家等。主要论著有《岭南温病研究与临床》、《肝炎良效验方精选》、《岭南中医》、《中医临床基础》等;发表包括SCI收录论文50余篇;“抗药性恶性疟青蒿素复方的研发与应用”和“青蒿素类药治疗疟疾的临床研究和推广应用”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曾获“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1年被国家教育部选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到美国NIH进修分子生物学。已指导硕士、博士生30余名。在中医药治疗病毒性肝炎的实验与临床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造诣,在岭南温病的理论与临床、青蒿素类药的研究、推广应用方面、以及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等领域作出一定的贡献。
 
徐勤教授,男,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副所长,教授,1995年毕业于中山医科大学肿瘤病理专业,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委,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科技计划评审专家、广东省药监局咨询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病理学,为国内最早在JICA项目下培养的毒性病理学家之一,先后参与国家新药(中药)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广州)建设,广东省教学示范实验室建设,中央及地方共建实验室建设。参与“863”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30余项,并负责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抗HIV中药复方优化及中医动物模型研究)病理学评价,参与中、西药、生物制品等安全评价工作30余项(包括2项国际合作项目),发表论文30余篇,主编教材1本、参编教育部规划教材2本、专著1本,获广东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已培养(毕业)研究生6名。
 
谭行华主任中医师,男,1962年生,江西人。广州中医药大学硕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江西中医学院医疗系(获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温病学专业(获硕士学位)。现任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防治传染病临床基地主任、广州市中医肝病名科负责人,兼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传染病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肝病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热病专业委员会常委、广东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及甲型流感专家。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承担多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及省市级科研课题。对各种传染病及各类肝病的中西医防治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代表性著作“乙型肝炎的中西医诊断和治疗”。
 
曾庆平研究员,男,湖南常德人,19614月出生。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生物工程和分子中药学。现为美国植物生物学家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Plant Biologists, ASPB)、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和广东省热带病学会会员,受聘为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生物医药评审专家库专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科技计划项目、省教育厅项目及多项横向合作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SCI论文7篇,在GenBank发布基因序列80余条,主编专著4本,参编专著1本,另有译著1本。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获奖4项。已培养硕士研究生14名,博士研究生1名(合作),其中已毕业11名,在读4名。曾作为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农林学院访学,并获邀参加美国Gordon科学会议(GRC)植物代谢工程专题研讨会。
 
李常青研究员,男,19659月出生,医学博士。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感染性疾病及内科疾病治疗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近年来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的研究。主要完成了包括叶下珠复方、苦参碱靶向制剂在内的多个中药复方和药物制剂抗乙型肝炎病毒、抗肝纤维化和抗肝癌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工作,参加并完成抗疟疾三类新药Artecom(复方双氢青蒿素)及病毒宁滴剂等多个新药的开发研究,申报发明专利3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2名,发表专业论30余篇。
 
何金洋副研究员,男,陕西西安人,出生于197511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会员,广州中医药大学副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生导师。擅长于艾滋病、肝炎等病毒性疾病的科研及中医临床治疗。申请发明专利1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为SCI收录。目前主持十一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在艾滋病研究方面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杨瑞仪副研究员,女,广东大埔县人,19725月出生,免疫遗传专业硕士,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硕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会员。曾先后主持或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等科研项目20多项。发表SCI收录论文6篇,并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3部。1998年起从事医药生物工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药生物工程及抗肿瘤与糖尿病中草药有效成份的分子药理研究。
 
岑玉文副主任医师,女,1973年出生,博士,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生导师。岑玉文老师是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分会(防治AIDS分会)委员,主要从事肝炎、肝硬化、艾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及研究生教学。主要研究领域包括AIDS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免疫活化指标与病情进展及中医证型的关系;中药治疗AIDS的临床疗效观察等。在艾滋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和中医证候研究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目前担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艾滋病中医证候学研究》分中心负责人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主持人。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2003年获得“广东省抗非三等功”荣誉。
 
袁冬生研究员,男,江西乐安县人,196410月出生,医学博士,研究员,中医临床基础专业硕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科技计划评审专家库专家,广东省肝脏病学会理事。现主要从事中医药抗乙肝病毒、抗肝纤维化以及中医药治疗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长期坚持消化内科、肝炎专科临床,积累了丰富的中西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的临床经验。发表相关论文20多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项,主持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1项,主持省级课题2项,参与省级课题3项。参编《中医临床基础》双语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医学基础》教材副主编(科学出版社)。先后指导硕士研究生6名。
 
2、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
张奉学研究员,男,安徽省人,196212月出生。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病毒学研究室主任,兼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艾滋病防治分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热带医学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项目联合学者;《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和《生物技术通讯》编委。
主要研究领域和兴趣是中医药和天然药物防治呼吸道病毒、病毒性肝炎和艾滋病等病毒性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政府联合基金项目1项,面上项目3项;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科技计划项目5项;主持日中医学会共同研究项目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重大专项和“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临床前研究项目各1项。公开发表科研论文40余篇,SCI收录8篇。副主编学术专著1 ,参编3部。负责核苷类抗乙型肝炎1类新药和抗流感病毒中药6类药效学评价并获临床批件。申请专利6项。获广州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开设并主讲研究生选修课1门;培养研究生共18人,其中在读博士生5人,硕士生毕业7人,在读6人。
 
黄玲副研究员,女,196311月生,江西省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专业:中药药理与毒理。主要研究方向:中药对免疫性疾病的药理学和安全性评价及机制研究。20039月之前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工作,任药理毒理研究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抗疟疾、肝炎、艾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药理学和安全性评价。参与2个抗疟疾新药ArtecomArtekin的临床前研究,均已通过国家审批,其中Artekin的安全性评价为试验负责人,该药已获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现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编辑部负责实验研究论文的编辑工作。已在国家及省级杂志发表论文共28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省部级及厅局级课题十余项。已招收研究生人数:3人。
 
3、中药学专业
胡英杰研究员,男,19628月生,籍贯为湖南道县。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副所长兼药学研究室主任,中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广东省新药审评专家库专家。
胡老师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现为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物化学专业(理学学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专业(理学硕士),2005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基础专业(医学博士)。 1988-1996年在林业部属西南林学院担任植物化学、有机化学、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等课程教学,并参加了多项中草药有效成分科学研究。
1996年起在广州中医药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从事药物活性中草药研究,研究方向是基于中草药化学成分与药物活性的创新中药。是热带医学研究所药学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现主持及参与“重大新药创制”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生物医药项目研究。主要研究兴趣是原创性艾滋病、肿瘤及糖尿病中药新药的研发。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南非医药研究理事会、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和昆明动物研究所的科学家建立了良好的科研合作关系。2002年和2005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各1项。作为编委和副主编编写了《植物化学》和《药用植物资源开发利用学》等2本高校教材。在国内外发表研究论文50多篇,其中有10篇发表于化学学报、Phytochem.J. Nat. Prod.SCI源期刊;申请药物发明专利9项,已获授权专利6项。指导中药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十余名。
 
沈小玲研究员,女,19662月出生,四川省犍为县人。中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198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学士);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物化学专业(硕士);2007年毕业于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及化学系(分子药理学博士)。多年从事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相关的中药质量控制、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研究。作为编委参编《植物化学》高校教材。现主持“重大新药创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1项,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在Bioorganic & Medicinal ChemistryPhytochemistry、化学学报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5篇。申请PCT专利和药物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发明专利3项。2002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