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展目标及主要研究内容
(一)发展目标
实验室以水产品为主要原料,进行水产品精深加工、质量安全评价及其产业链相关领域的研究,开展大宗水产品的精深加工、副产物加工综合利用、水产品活性物质、水产品保活保鲜等研究。具体研究方向为鱼、虾、贝、藻类加工前后品质的变化规律,水产品保活运输系统,新型水产食品开发,海洋资源的酶转化工程,海洋微生物资源利用技术,海洋动植物来源活性天然化合物的研究等。通过对水产品深加工技术的研发为产业提供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的基础条件。以服务于我国水产品加工产业,最终形成水产品现代化加工技术研究、高值化综合利用研究、产业化示范推广和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将针对我国水产品加工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进行创新性研究。重点实验室的目标是:充分利用国内外先进的水产品加工工艺技术,建成设备先进、技术一流、管理规范的农业部水产品专业重点实验室,使之成为集水产品精深加工和质量安全研究一体的现代化的水产品加工研究开发机构。定期组织专业分中心开展技术交流活动;组织和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参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并为水产品加工行业提供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的试验条件;承担水产品加工技术成果的示范和推广任务,在水产品加工开发与产业转化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二)主要研究内容
1.水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主要开展水产品保鲜保活、水产烟熏制品、干制品、罐头制品、鱼糜制品、海藻化工等水产品深加工相关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包括大宗水产品的深加工研究,水产品功能食品研究及水产品加工中试生产;研究鱼、虾、贝、藻类加工前后品质的变化规律,加速新型水产食品开发,重点研究开发水产品精深产品、水产保健食品。
2.水产品副产物和低值渔获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利用高新技术将水产品加工中的废弃物及海洋低值渔获物加工成系列保健和休闲食品,促进水产品加工废弃物及低值渔获物的高值化利用,实现海洋水产品资源高效利用的最优化模式,开发有益于人类健康与安全的产品,实现海洋水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保障海洋水产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水产活性物质研究
以海洋水产生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先进的提取分离技术手段,探索海洋天然产物快速纯化和规模化制备技术,建立多样性、系统性兼备的海洋天然产物样品库;紧密结合与重大疾病相关的药理模型的高通量筛选,发现具有明显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建立与样品库对应的生物活性信息库;探索以赤潮毒素为主的海洋环境评价和水产品安全检测标准物质开发利用技术;筛选海洋水产生物资源在精细化工、保健、食品加工方面的新功能。
4.水产品质量品质评价及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以我国优势水产品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水产品品质评价技术和水产品质量控制技术,重点研究产品品质评价技术,渔药、微生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安全性分析和评估,有毒有害物质脱除及控制技术,影响产品质量的加工助剂、消毒剂、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和控制技术;建立水产品养殖、加工及流通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二、人员结构
实验室共有固定科研人员35人,其中研究员8人,副研究员8人,助理研究员13人,研究实习员5人,实验师1人;实验室拥有博士导师1人,硕士生导师9人,联合培养在读博士和硕士生18人;按学历分,具有博士学位者10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6人。
(一)实验室主任
李来好,实验室主任,博士,研究员/博导,副所长。国家水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主任,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加工与产物资源利用重点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食品学会常务理事,广东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省食品学会海洋食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期从事水产品的精深加工、水产品综合利用、水产品质量安全及标准化等研究。具体研究鱼、虾、贝、藻类加工前后品质的变化规律,新型水产食品开发,重点在罗非鱼、对虾、海藻深加工和质量安全领域取得突出的成果。先后承担的课题有: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农业部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农业部行业专项、农业部948引进重大项目、农业部重点项目、广东省粤港重大招标项目和广东省重点项目等。曾获各级科技奖励28项次,其中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7项,厅(局)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出版技术著作8本;获得广东省劳动模范、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广东省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分子、广东省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杨贤庆,实验室副主任,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广东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兼任全国水产标准化委员会水产品加工分委会委员(国家TC156/SC3委员),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水产品加工技术委会委员(国家TC64/SC1委员),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和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水产学会水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推委会海洋与渔业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委员会委员。近年来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国家科技基础平台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十五”重大标准研究专项、农业部农业技术引进项目、农业结构调整项目、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制定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等共50多项,其中主持36项;先后获得各级科技奖9项次,其中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5项,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证书11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6篇,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4篇,出版技术著作3本,制定国家行业标准9项、广东省标准18项。
(二)主要学术带头人
郝淑贤,博士,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重点研究高新技术在水产品精深加工领域的应用,探索生产、贮运和销售过程中水产品腐败变质原因及控制途径,改进现有加工技术,提高水产资源利用率,在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水产品质量标准的制(修)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曾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8项次,其中包括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进步二等奖1项,水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累计申请专利11项,授权专利5项。
吴燕燕,博士,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与上海海洋大学硕士生导师。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食品工程与质量安全研究室从事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水产品质量安全,专业特长水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等。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30篇,其中第一作者撰写并发表的论文共50篇,出版技术著作6本。获全国优秀水产论文奖1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26项,已获授权的有18项。获得各级科技奖励16项次,其中获得国家海洋创新奖一等奖1项,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2项,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三等奖4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厅(局)级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获第十届中国农学会青年科技奖,2008年广东省省直机关“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三、主要研究成果
“十一五”期间,实验室共获得各类成果奖励15项次,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参加),省部级一等奖4项,省部级二等奖12项次,鉴定成果12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6项;发表学术论文共139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对产业发展、科学技术及社会经济建设的重大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罗非鱼零废弃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
围绕罗非鱼加工前、加工中和加工后各阶段的罗非鱼加工工艺、新产品开发和质量控制技术进行攻关,形成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罗非鱼产品成套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体系,并广泛应用于罗非鱼加工企业,有利地推进了罗非鱼片加工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设;开发出罗非鱼加工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系列产品,促进了罗非鱼加工产品的多元化发展,提高了罗非鱼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开拓了罗非鱼加工“零废弃”的途经;在罗非鱼加工行业推行优质优价措施,巩固了我国罗非鱼片产品国际优势地位;开发液熏罗非鱼片及冰温气调罗非鱼片产品,开拓国内及国外两个市场;促进约占罗非鱼体重40%~50%的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全面提升我国罗非鱼产业经济效益。在项目研究中,共撰写相关研究论文68篇,获得发明专利8项,制定罗非鱼及相关标准15项。
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该技术在广东、海南、广西等省罗非鱼加工企业进行推广应用,新增产值22.65亿元,利税达2.31亿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罗非鱼相关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推广,使罗非鱼加工产品多元化,调整了罗非鱼出口产品的结构,对整个罗非鱼产业的发展和国际贸易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确保罗非鱼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该成果先后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一等奖。
2、鲟鱼深加工产品的产业化开发
该研究系统开展了鲟鱼全人工繁殖、网箱健康养殖、鱼籽酱加工、鱼籽酱品质评价体系、鱼籽酱产品标准制定,以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等鲟鱼鱼籽酱产业链关键技术集成研究。对养殖鲟鱼鱼籽酱加工技术,鲟鱼鱼籽酱品质评价技术进行了系统集成创新,首次制订出我国养殖鲟鱼鱼籽酱加工创新工艺、鱼籽酱品质评价体系及《鲟鱼鱼籽酱》标准并应用于鱼籽酱的批量生产;开发了鲟鱼鱼籽酱副产物包括鲟鱼肉加工、鲟鱼软骨胶与软骨素提取工艺、鲟鱼鱼油提取工艺、鲟鱼皮胶原蛋白提取及纯化工艺的综合利用技术。申请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获授权外观设计专利1项。该项目2008年通过了专家鉴定,其子课题“鲟鱼繁育及养殖产业化技术与应用”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子课题“鲟鱼鱼籽酱产业链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2009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二等奖;项目总体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项目的实施,建成并投产国内第一条符合欧洲卫生标准的鱼籽酱精深加加工生产线,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鱼籽酱出口创汇品牌“KALUGA QUEEN”,实现了中国人工养殖鲟鱼鱼籽酱出口创汇的突破,累计生产、加工与出口一级品质的鱼籽酱3.6吨,出口值达216万欧元;实现鲟鱼种苗繁育及鲟鱼鱼籽酱加工附属产品效益800万元;辐射带动养殖企业与农户新增效益达3000余万元。项目成果对促进我国鲟鱼精深加工产业发展,构筑面向国际市场的鲟鱼产业链,带动鲟鱼富民产业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
3、利用大型经济藻类开发海洋蔬菜系列食品的研究
该研究主要研究了提高江蓠、麒麟菜藻体强度及弹性的技术,研究了江蓠、麒麟菜的软化、脱腥和脱色技术,研究了江蓠、麒麟菜的杀菌及保鲜技术,研究了江蓠、麒麟菜调味料的组成及配比技术。通过研究,改变非食用藻类的胶体性质,提高所含胶体物质的胶体强度,脱去藻体表面粗糙的细胞壁、腥涩味以及深褐色,使藻体软化,提高藻体的口感和弹性;根据藻体所含胶体物质对热敏感的特点,采用短暂加热与化学杀菌相结合的灭菌方法,并配合调味,达到直接食用藻体的目的,改变了非直接食用藻类只用于提胶的单一用途,从理论和实际上阐明非直接食用藻类的直接食用意义和加工技术。该项目打破了江蓠、麒麟菜只用于提胶,食用其胶体物质的传统方法,提出直接食用其藻体的新型食用形式;采用化学和物理相结合的杀菌方式,达到了预期的保存效果;首次提出江蓠、麒麟菜即食方便食品的加工工艺及技术。该项成果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产品开发整体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
该研究2005年通过了专家验收后,2006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其成果在广东省的粤东、粤西及珠江三角洲等地进行推广,成果有效推动了大型经济藻类加工产业的发展,解决了藻类资源的二次利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动大型经济藻类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4、罗非鱼、对虾加工技术与质量控制的研究
该研究主要研究了罗非鱼和对虾加工原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分布规律,罗非鱼和对虾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的控制,加工操作过程消毒剂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技术;建立了危害物质数据库,制定罗非鱼、对虾加工过程良好操作规范,加工产品标准,消毒剂和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范;研究罗非鱼活体发色新工艺;提出罗非鱼、对虾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方案,研制罗非鱼中的胶原蛋白降血压肽、内源酶、活性钙、鱼油、鱼皮休闲食品,采用新技术对海鲜调味料进行系统的研究。在产品的活体发色技术、微生物控制技术、持水剂的使用、工器具消毒技术、加工废弃物的高效利用等具有显著的创新性。2007年获国家海洋局海洋创新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三等奖。该项目发表了研究论文36篇,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9项,制定了技术标准13项。该项目研究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在广东省的粤东、粤西及珠江三角洲等地进行推广,成果有效推动了罗非鱼和对虾加工产业的发展,解决了罗非鱼和对虾资源的二次利用,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动罗非鱼和对虾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5、水产品加工的质量保证系统(HACCP)的研究
该研究通过调查比较,结合水产品加工实际,选择合适的危害控制检测方法,在对养殖环境、水产品加工原料及加工过程的化学危害进行检测跟踪的基础上,对水产养殖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的HACCP计划中的原料接收工序进行了危害分析,确定了相关的关键限值和预防措施。按照GMP、SSOP的要求和HACCP原理,对示范水产品加工企业进行了技术性改造,建立了19种常见的重金属、农药、养殖用药和微生物的检测方法,确定了HACCP关键控制点。同时对操作人员、生产环境和工器具的生物危害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估,采用集成控制技术,实现了对关键工序点的控制,建立了相关的操作规程。
2007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已在示范加工企业建立了HACCP系统,确保所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工出口的水产品符合进口国的要求,研究水平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6、大规格优质成品对虾养殖技术
在该研究中主要将HACCP引入对虾养殖全程,从对虾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着手,为从源头上保证大规格虾的产品质量安全,研究了对虾产品的护色保鲜工艺及开发了对虾产品品质评价体系。该成果的研究水平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2008年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8年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进步二等奖。该成果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示范——推广辐射三个层面进行了大规模养殖示范和推广,在18家养殖企业中得到了应用;3年多来,共应用推广总面积298151亩,增产成品对虾20146吨,新增产值61909万元,新增利税15501万元,促进对虾出口11010吨,成品对虾符合食用卫生标准和市场准入质量标准,保障了大规格对虾养殖、加工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增加了对虾养殖户的收入,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水科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部水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介绍
南海水产研究所 /2012-11-01
相关话题/
华南农业大学2011年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招生目录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学科代码:083204 所属学院代码: 食品学院 拟招生人数: 1 说明:招生人数以教育部最终下达招生人数为 ...华南农业大学招生简章 华南农业大学 2010-09-07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专业介绍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4) 本硕士点设在食品科技学院,授予工学硕士学位。 本学科始建于1950年,1998年起具有水产品 ...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 2010-08-09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硕士点导师情况表
大连海洋大学 大连海洋大学 2010-05-22[浙江工商大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本硕士点设在食品、生物及环境工程学院。 下辖浙江省唯一的水产品加工研究所,现有正高职称研究人员3 ...学校动态信息 浙江工商大学 2007-09-08[江南大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1)
研究方向 1.水生动物品质控制 2.海洋生物多糖化学 3.水产资源的深加工 4.海洋功能性食品及功 ...学校动态信息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 2006-05-21[江苏大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研究水产品加工、贮藏和综合利用的原理、工艺和技术装备,涉及工程技术和海洋科学两大领域。 本学科博 ...学校动态信息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 2006-05-21[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增养殖与水产品质量控制
水产增养殖与水产品质量控制 本学科方向以内陆水域为为重点,主要研究鱼、虾、贝、爬行类等主要增养殖 ...学校动态信息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 2006-05-21[宁波大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2001年由浙江省学位委员会批准的硕士学位授权点,依托于浙江省重点学科、宁波市“健康食 ...学校动态信息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 2006-05-21河南科技大学水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学科介绍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主要研究水产资源加工制品的化学组成、特性、相互作用关系及其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硕士点有2个 ...学校动态信息 研究生院 免费考研网 2006-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