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9月至1987年7月:在中南林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1990年9月至1993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
1993年9月至1995年7月:在中南林学院任副教授
1995年7月至1997年7月:受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在东京大学作博士后研究
1997年8月至1998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化学生态学研究室任副研究员
1998年5月至2001年3月:以主任研究员身份代表日本IKARI环境事业集团进行日本农林水产省两个研究项目的研究
2001年4月至今:作为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8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2009年3月起任中科院上海生科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副所长。
2011年4月起任ArchivesofInsectBiochemistry&Physiology杂志(美国)共同责任主编。
2011年10月起当选为亚太化学生态学学会主席
2.松毛虫卵寄生蜂行为生态学的研究
3.金钱松小卷蛾性信息素的研究
4.棉铃虫雄性信息素的研究
5.马尾松毛虫性信息素地理变异的研究
6.日本产七种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的系统发生和遗传进化研究
7.植物精油的开发和利用研究
8.德国蜚蠊聚集信息素和食物性引诱剂的开发利用研究
1.利用化学生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植物与昆虫的相互关系
2.款冬螟性信息素多态型与秆野螟属昆虫的系统发生和遗传进化
3.信号化合物产生和作用的生理机制研究
2.在攻读博士学位过程中,对棉铃虫雄性信息素进行了研究。这项工作解释了棉铃虫雌性引诱,雄性反应,以及雌性对交配伙伴进行选择的性行为过程。鉴定出了交配过程中雄蛾味刷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在交配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同时对组分中醇类化合物的利用潜力进行了室内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醇类化合物具有抑制雄蛾定向的作用。
3.对日本产七种秆野螟属昆虫的系统发生和遗传进化进行了研究。鉴定了除亚洲玉米螟以外的六种昆虫的性信息素。从形态学,行为学,以及遗传学等不同的角度对这七种昆虫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七个近缘种的性信息素具有如下特征:
(1)除了醋酸酯类化合物以外,醇类化合物也加入到秆野螟属昆虫的性信息素组分之中。
(2)七种昆虫的性信息素通讯系统从低级向高级系统的进化中,由单一组分,二组分,向三组分进化。
(3)发现了款冬螟性信息素多态型。款冬螟性信息素多态型与欧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在成分,和比例方面极为相似,这个发现为不同地域昆虫通讯系统的比较研究提供了材料。
(4)除了款冬螟以外,多态型在秆野螟属的其他昆虫中以多种方式表现出来。
(5)通过性信息素通讯系统反映出来的系统进化与外部形态特征和遗传特征反映出来的关系基本一致。
4.在承担日本农水省和林业厅的研究项目中,为了尽量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使用,开发出利用光引诱和温热系统联用取代杀虫剂的方法,这项研究对不同昆虫的耐热能力进行了比较,确定了可以在短时间内杀死有害昆虫并对使用环境安全的致死温度。研究结果和开发出的产品正在申请日本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