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林向民

福建农林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4-05-04


一、个人简介
林向民,男,1977年12月生,博士,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者。2009年博士毕业后在美国西雅图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做博士后,2012年受聘于福建农林大学。长期从事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对病原微生物外膜蛋白功能与机制的研究,并曾参与中山大学蛋白质组学平台的建设,具有丰富的病原微生物蛋白功能研究以及蛋白质组学技术经验。主持IFS国际基金、国家青年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基金等多项课题。其多项相关研究成果已在JournalofProteomeResearchJournalProteomicsProteomicsScienceTranslationalMedicine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并担任CurrentMicrobiology杂志审稿人。目前在国际期刊上发表SCI文章10余篇,其中6篇影响因子5左右的第一作者(含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3篇影响因子5左右的第二作者SCI论文以及多篇其他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达70以上,被引用次数近400余次。
二、研究领域:分子生态学,微生物学
三、研究方向
1.鱼类病原菌在生物膜状态下的耐药机制研究
多种鱼类病原菌例如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hydrophila)、副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等细菌是多种水生动物的原发性致病菌,也是典型的人-鱼共患病病原菌,每年由该菌导致的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给水产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由于养殖业中抗生素的普遍使用,该菌的耐药问题已经十分严重。目前已知细菌的生物膜对细菌产生耐药性至关重要,但是对生物膜导致细菌耐药的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本课题组主要采用标记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耐不同类型抗生素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在生物膜状态下其分泌蛋白、胞浆蛋白和膜蛋白表达的差异,由此筛选出生物膜抗生素相关蛋白,并通过表达、缺失相关基因等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这些相关蛋白的功能,试图阐明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导致细菌耐药的机制,为新型疫苗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2.鱼类病原菌外膜囊泡(OWVs)的蛋白质组学及免疫蛋白质组学的研究
细菌的外膜囊泡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向外界释放的一种具有膜结构的囊泡,,大小在20-250nm之间,具有释放毒素、入侵和感染宿主细胞、促进生物膜形成、天然自身防御、应对外界压力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细菌的外膜囊泡对对宿主具有很强的免疫保护效果,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候选疫苗。本课题组以鱼类致病菌(如嗜水气单胞菌及副溶血弧菌等)为研究对象,首先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系统的分析比较不同生理条件下病原菌外膜囊泡的组分变化,根据蛋白表达变化构建蛋白调控网络并探讨其生物学功能,然后运用免疫蛋白质组学技术寻找出起免疫保护和交叉免疫保护的一系列关键蛋白,进一步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表达克隆和缺失该相关基因,对这些候选蛋白的功能进行验证,并探索高表达该关键蛋白的亚单位疫苗发展可能性。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将使我们加深对细菌外膜囊泡的功能了解与实际应用,并弥补国内外嗜水气单胞菌外膜囊泡疫苗研究的空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3.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及宏蛋白质组学研究
植物的根际与其土壤周围大量存在的细菌建立了一个复杂的微生态系统。越来越多的试验表明,根际微生物的繁殖和分布明显受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对于土壤肥力的形成,植物营养的转化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课题组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方法比较分析不同环境下相同植物或者相同环境下不同植物土壤中细菌的宏蛋白质组,以找出不同条件中显著变化的细菌蛋白,通过比较表达或者缺失该蛋白的细菌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来验证其功能。进一步通过非变性电泳等一系列实验方法寻找与植物根系分泌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关键蛋白,为植物化感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四、获奖情况
彭宣宪,李惠,彭博,林向民,熊筱鹏。“细菌外膜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2012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排名第四
五、科研成果:发表部分科研论文
[1].LinXM,WangC,GuoC,TianY,LiH,PengXX.DifferentialregulationofOmpCandOmpFbyAtpBinEscherichiacoliexposedtonalidixicacidandchlortetracycline.JournalofProteomics.2012,18,5898-5910(IF:4.0)
[2].LinXM,CookTJ,ZabetianCP,LeverenzJB,PeskindER,HuSC,CainKC,PanC,EdgarJS,GoodlettDR,RacetteBA,CheckowayH,MontineTJ,ShiM,ZhangJ.DJ-1isoformsinwholebloodaspotentialbiomarkersofParkinsondisease.ScientificReports.2012,954,e1-10(IF:2.9)
[3].LinXM,YangJN,PengXX,LiH.Anovelnegativeregulationmechanismofbacterialoutermembraneproteinsinresponsetoantibioticresistance.JProteomeRes,2010,9,5952–5959.(IF:5.113)
[4].LinXM,LiH,WangC,PengXX.ProteomicanalysisofNalidixicacidresistanceinEscherichiacoli:identificationandfunctionalcharacterizationofOMproteins.JProteomeRes.2008,7,2399-2405.(IF:5.113)
[5].LinXM,WuLN,LiH,PengXX.Down-regulatedTsxandOmpWandup-regulatedOmpXarerequiredforironhomeostasisinEscherichiacoli.JProteomeRes.2008,7,1235-1243.(IF:5.113)
[6].LiH,LinXM*,WangSY,PengXX.Identificationandantibody-therapeutictargetingofChloramphenicolresistantoutermembraneproteinsinEscherichiacoli.JProteomeRes.2007,6:3628-3646.(共同第一作者,IF:5.113)
[7].HuangCZ,LinXM*,WuLN,ZhangDF,LiuD,WangSY,PengXX.Systematicidentificationofthesub-proteomeofEscherichiacolicellenveloperevealstheinteractionnetworkofmembraneproteinsandmembrane-associatedperipheralproteins.JProteomeRes.2006,5:3268-3276.(共同第一作者,IF:5.113)
[8].WuLN,LinXM,PengXX.FromproteometogenomeforfunctionalcharacterizationofpH-dependentoutermembraneproteinsinEscherichiacoli.JProteomeRes.2009,8:1059-1070.(IF:5.113)

相关话题/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