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遗产的诗学
开课院系:人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
任课教师:李军
开课时间:2020年2月25日-6月26日
授课对象:本科二年级

由中央美术学院李军教授讲授的《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已于2020年3月10日正式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播。视频为课程宣传片。
丨教学目标
课程不预设学生具备一般的文化遗产学知识和方法,而是从每个人最日常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体验、描述、分析与人类生活须臾不可分离的空间、时间、记忆与物中的人类文化建构,从而发现自己所在世界的深层意义和文化之根,也就是自己的“文化遗产”;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不同专业,从事与空间、时间、记忆与物相关的案例研究,尝试理解中国之美、中国文化之美和人类文化之美,创建新的文化体验和文化实践。
丨教学要求
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就某一文化遗产类型亲自动手作一个个案研究,或从材料和技术的角度加以了解和熟知(如中国水印木刻技术),或在考察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保护和推广的意见(如北京胡同文化),并把成果做成PPT文件向同学作演示。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材料和技术的兴趣、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抗新冠病毒期间以听课、阅读和学生独立收集材料进行相关个案研究为主。
丨教学框架
本课程共讲习18周,每周1次。
第一—五周线上授课,观看慕课与线上辅导相结合,共5讲
第一讲什么是空间?
第二讲什么是时间?
第三讲什么是物质?
第四讲什么是记忆?
第五讲遗产在哪里?
第六—七周考察和研究,准备作业
第八—九周学生作业课堂演示
第十—十四周线下授课,共5讲
第六讲什么是中国?
第七讲什么是中国文化?
第八讲博物馆干什么?
第九讲从研究到应用
第十讲从学术到艺术
第十五—十六周考察和研究,准备作业
第十七—十八周课堂演示期末作业和考试
丨新的课堂:MOOC

学校教务处近期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推出了一系列中央美术学院优质在线开放课程。由人文学院李军教授讲授的《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首次上线运行,已于2020年3月10日正式在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开播。










《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课程部分精彩内容
丨课程目录
前言
第一单元:天地之间
第一部分:理解空间
第一讲:空间的概念
第二讲:理解空间
第三讲:空间的尺度
第四讲:空间单位之间
第二部分:场所精神
第五讲:场所精神
第三部分:空间的诗学
第六讲:空间的诗学(上)
第七讲:空间的诗学(下)
第二单元:古今之间
第一部分:理解时间
第一讲:时与诗
第二讲:作为框架的时间
第三讲:作为空间的时间
第四讲:作为物的时间
第二部分:时间的形状
第五讲:时间的形状
第六讲:文物的修复
第三部分:时间的诗学
第七讲:时间的诗学
第三单元:物我之间
第一部分:物的身体
第一讲:物的本义
第二讲:作为秩序的“物”
第三讲:作为媒材的“物”
第四讲:透过器形看媒材(上)
第五讲:透过器形看媒材(中)
第六讲:透过器形看媒材(下)
第七讲:作为色彩的“物”
第二部分:物的灵魂
第八讲:作为本质“物”
第九讲:作为象征的“物”
第十讲:作为废墟的“物”
第三部分:物的精神分析
第十一讲:物的精神分析
第四单元:你我之间
第一部分:记忆的时空框架
第一讲:梦与记忆
第二讲:记忆的时空框架
第二部分: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第三讲:集体记忆与文化记忆
第四讲:文化记忆再生产
第五讲:黄帝崇拜与炎黄子孙
第三部分:文化记忆的政治
第六讲:文化记忆与文化认同
第七讲:理解政治
第八讲:文化认同的政治
第九讲:文化认同的政治例证之一
第十讲:文化认同的政治例证之二
第十一讲:文化认同的政治例证之三
第十二讲:记忆与历史
第五单元:公私之间
第一部分:从小家到大家
第一讲: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化遗产
第二讲:什么不是“遗产”
第三讲:从“小家”到“大家”
第四讲:我们、你们、他们
第五讲:文化遗产的二重性
第二部分:遗产的诊断
第六讲:中国世界遗产的类别
第七讲:中国世界遗产的问题
第三部分:遗产的“死”与“活”
第八讲:遗产的“死”与“活”
丨Tips

中国大学MOOC平台|《文化遗产的诗学》(第一季)课程网址: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CAFA-1450147163?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iphoneShare&utm_campaign=share
丨参考书目
《文化遗产学原理》,李军,北京大学出版社,待出。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诺伯舒兹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年。
《建筑空间论——如何品评建筑》,布鲁诺·赛维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
《街道的美学》,芦原义信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诗·语言·思》,海德格尔著,1991年。
《空间的诗学》,加斯东·巴什拉著,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修复理论》,切萨雷·布兰迪著,陆地编译,同济大学出版社,2017年。
《论中国艺术的诗心》,《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理论模式比较研究》,李军著,载《穿越理论与历史——李军自选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
《活的文化与死的遗产》,李军,载《艺术世界》杂志2004年第8期。
《收藏的观念》,李军,载《美术馆》丛刊2004年B集。
《什么是文化遗产?》,李军,载《文艺研究》2005年第4期。
《中西的收藏传统》,李军,载《中国文化报》2005年6月23日。
《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理论模式的比较研究》,李军,载《文艺研究》2006年第2期。
《文化遗产与政治》,李军,载《美术馆》丛刊2008年刊。
《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一个误读》,李军,载《中国文化遗产》2006年第1期。
《论集体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著,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扬·阿斯曼著,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记忆之场——法国国民意识的文化社会史》,皮埃尔·诺拉主编,黄艳红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传统的发明》,霍布斯鲍姆等,译林出版社,2004年。
《“黄祸论”历史资料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
《政治的概念》,卡尔·施密特,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记忆的毁灭:战争中的建筑》,罗伯特·贝文著,三联出版社,2010年。
《郑振铎文博文集》,文物出版社,1998年。
《中国文物学概论》,李晓东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
《文物保护管理概要》,李晓东著,1987年。
《文物保护法概论》,李晓东著,学苑出版社,2002年。
《文化遗产报告》,顾军苑利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
《世界文物》,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年。
《国际保护文化遗产法律文件汇编》,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丨任课教师感悟

文化遗产不是概念,而是我们每个人的文化寻根;文化遗产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当我们去寻找我们生活中重要的地点、场所、家园、祖国的时候,当我们去度过我们生活中重要的时刻、生日、节庆的时候,当我们保藏信物、赠送礼物、睹物思人的时候,当我们与大家一起聚会欢歌、叙往忆旧、展望将来的时候,我们都在邂逅文化遗产。文化遗产从这些时刻开始。文化遗产的诗学跟大家一起体验文化的诗意,创造诗意的生活。不需要准备任何东西,只要求大家带来一颗善感的心。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教授
博士生导师李军
宣传部 赵晶/整理
宣传部 宋曼青/编
2020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