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国内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现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6

刁晓倩1,2, 翁云宣1,2, 黄志刚1,2, 杨楠1, 王希媛1, 张敏1, 靳玉娟1
1 北京工商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48
2 中国塑协降解塑料专业委员会,北京 10004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s. 51473006, 51473007, 51503007) 资助


摘要: 近年来,生物基材料正逐步成为引领当代世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又一新的主导产业。文章综述了国内生物基材料产业的最新进展,对整个生物基材料产业市场进行了综合分析,包括生物基化学品如乳酸、1,3-丙二醇、丁二酸等,可生物降解生物基塑料如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聚乳酸、二氧化碳共聚物、聚羟基烷酸酯、聚己内酯、热塑性生物质塑料,非生物降解生物基塑料如生物基聚酰胺、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生物基聚氨酯,以及生物基纤维等材料的产业现状。
关键词: 生物基材料 生物降解 生物基塑料 生物基纤维
Current status of bio-based materials industry in China
Diao Xiaoqian1,2, Weng Yunxuan1,2, Huang Zhigang1,2, Yang Nan1, Wang Xiyuan1, Zhang Min1, Jin Yujuan1
1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Beijing 100048,China;
2 Degradable Plastics Committee of China Plastics Processing Industry Association,Beijing 100048,China

Received: January 28, 2016; Accepted: March 14, 2016
Supported by: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s. 51473006, 51473007, 51503007).
Corresponding authors:Yunxuan Weng. Tel: +86-10-10-68985563; Fax: +86-10-68985371; E-mail:wyxuan@th.btbu.edu.cn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bio-based materials are becoming a new dominant industry leading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We reviewe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bio-based materials industry in China,analyzed the entire market of bio-based materials products comprehensively,and also stated the industry status of bio-based chemicals,such as lactic acid,1,3-propanediol,and succinic acid; biodegradable bio-based polymers,such as co-polyester of diacid and diol,polylactic acid,carbon dioxide based copolymer,polyhydroxyalknoates,polycaprolactone,and thermoplastic bio-based plastics; non-biodegradable bio-based polymers,such as bio-based polyamide,poly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bio-based polyurethane,and bio-based fibers.
Key words: bio-based materials biodegradation bio-based polymers bio-based fiber
1 概况近年来,随着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攀升和资源的日渐趋紧,石油供给压力增大,生物能源产业、生物制造产业已成为全世界的发展热点,其经济性和环保意义日渐显现,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1]。生物基材料由于其绿色、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特点,正逐步成为引领当代世界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又一个新的主导产业[2-5]
生物基材料,是利用谷物、豆科、秸秆、竹木粉等可再生生物质为原料制造的新型材料和化学品等[6-7],包括生物合成、生物加工、生物炼制过程获得的生物醇、有机酸、烷烃、烯烃等基础生物基化学品,也包括生物基塑料、生物基纤维、糖工程产品、生物基橡胶以及生物质热塑性加工得到塑料材料等[8-10]
生物基化学品和材料产业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国际上,1,3-丙二醇、丁二酸等重要生物基材料单体的生物制造路线已经实现中试生产[11-12]。2014年,全球生物基材料产能已达3 000万t以上,生物基塑料表现尤其突出。据产业情报机构“Lux Research”报道,受美国和巴西市场增长带动,全球生物基塑料产能在2018年将跃升至740万t以上[13]
我国的生物基材料产业发展迅猛,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品种类速增,产品经济性增强,生物基材料正在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显示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2014年,我国生物基材料总产量约580万t,其中再生生物质制造生物基纤维产品约360万t,有机酸、化工醇、氨基酸等化工原料生物基化学品约140万t,生物基塑料约 80万t,同比2013年增长约20%。
2 主要产品2.1 生物基化学品2.1.1 乳酸乳酸可以通过化学法或者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目前绝大多数企业采用生物法制造,即用细菌将糖厌氧发酵生产乳酸。乳酸一般以两种立体异构体存在,即左旋乳酸和右旋乳酸 (L-LA和D-LA)[14]。乳酸已被用于食品、医药和其他领 域[15-16],目前国内企业生产的乳酸的光学纯度一般在97%以下,尚不能直接用于合成高分子的聚乳酸材料,用于合成聚乳酸的乳酸光学纯度要求在99.5%以上。国内生产的乳酸多以L-乳酸为主,L-乳酸合成得到的PLLA一般不耐热,需改性,而由D-乳酸合成得到的PDLA则可以耐热[17-18]。目前,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的微生物发酵制造D-乳酸技术已经在山东寿光巨能金玉米有限公司中试生产,产能1万t/年。
2.1.2 1,3-丙二醇近几年,几家世界大型化学工业公司相继在生物技术上实现突破并投入规模化生产,使得1,3-丙二醇价格降低[11]。我国在1,3-丙二醇的好氧发酵、工业放大、代谢工程以及分离提取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湖南海纳百川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河南天冠集团以及黑龙江辰能生物公司等单位都已经开始建设中试工业装置[2]。目前国内1,3-丙二醇生产方面的主要工作是,要进一步降低成本,建立低能耗、低排放、高收率的下游提取工艺。
2.1.3 丁二酸丁二酸是优秀的“C4平台化合物”[19-20],在食品、化学、医药工业以及其他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最大应用潜力是作为大规模工业原料,从而可以取代很多基于苯和石化中间产物的商品如BDO、THF、GBL等[12]
丁二酸的传统生产方法是采用石化法从丁烷通过顺丁烯二酸酐生产,近年来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生产丁二酸成为了关注热点,尤其是以可再生的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的微生物发酵法[21]。法国BioAmber公司于2013年在Sarnia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套商业化规模的生物基琥珀酸装置[22]。美国Argonne国家实验室、Oak Ridge国家实验室、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组成的集团分别与应用碳化学公司 (Applied Carbochemicals) 和Arkenol公司合作开发酶法工艺,将葡萄糖转化为丁二酸,再采用适用催化剂将丁二酸转化成BDO。美国生物基化学公司Genomatica和意大利生产商Novamant将在意大利共建生物基BDO工厂。德国赢创和法国Bioamber公司正合作开发生物基 BDO催化剂[23-24]
我国现有大部分丁二酸是通过电化学法工艺生产,国内以微生物发酵为基础的丁二酸生产工艺只是刚刚起步。2013年扬子石化公司1 000 t/年生物发酵法制丁二酸中试装置建成,该装置依托扬子石化现有装置及公用工程配套设施,采用中国石化与南京工业大学共同开发技术[25]。山东兰典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合作,已建设生物发酵丁二酸中试生产线 (年产能300 t),生产的丁二酸光学纯度等指标基本满足合成聚丁二酸丁二酯 (PBS) 的要求。
2.2 生物基塑料生物基塑料是生物基材料一个大的品 种[26-27],按照其降解性能可以分为两类,即生物降解生物基塑料和非生物降解生物基塑料。生物降解生物基塑料包括聚乳酸、聚羟基烷酸酯、二氧化碳共聚物、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聚乙烯醇等,非生物降解生物基塑料包括聚乙烯、尼龙、聚氨酯等多个品种[28]。目前,从我国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进度来看,主要还是以生物降解塑料为主,包括聚乳酸,聚羟基烷酸酯、二氧化碳共聚物、聚丁二酸丁二酯、聚丁二酸-己二酸丁二酯、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等聚合物以及淀粉基塑料方面[29]
2.2.1 生物降解生物基塑料1) 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 (PBS、PBSA、PBAT)
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聚丁二酸丁二酯(PBS)、聚丁二酸-己二酸丁二酯 (PBSA)、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PBAT) 产能已超过10万t/年。国内研究单位主要有中国科学院理化所、清华大学、四川大学等,主要生产厂家及产能情况见表 1
表1 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国内生产厂家及产能一览Table1 The production situation of the copolyester of diacid and diol in China
ManufacturersProductivity (kt/a)Products
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10Succinic Acid
安庆和兴化工有限公司10PBS
杭州亿帆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3PBS
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30PBSA
山东悦泰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25PBS, PBAT
新疆蓝山屯河聚酯有限公司5PBS, PBAT
金晖兆隆高新科技有限公司20PBS, PBAT

表选项


表 1可见,常茂生物化学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已建年产能1万t生物发酵法丁二酸生产线。安庆和兴化工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能1万t PBS项目。杭州亿帆鑫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能1.3万t PBS、PBAT生产线。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能3万t PBSA生产线。山东悦泰生物新材料有限公司 (原山东汇盈新材料有限公司) 已建成年产能2.5万t PBS、PBAT生产线。新疆蓝山屯河聚酯有限公司,拥有年产能5 000 t薄膜级PBS及PBAT生产装置,目前正在建设3万t/年生产线。金晖兆隆高新科技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能2万t PBS、PBAT生产线。
2) 聚乳酸 (PLA)
聚乳酸 (PLA) 国内表观消费总量已达到2.2万t以上,PLA的产品主要销往海外,其中浙江海正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在5 000 t/年产能基础上进行了扩建,达到1.5万t/年的生产能力,且5万t/年生产线已于2014年年底动工建设[30]。除浙江海正外,国内PLA的原料生产企业还有多家,具体见表 2
表2 国内聚乳酸原料生产企业及产能一览Table2 The production situation of the polylactic acid in China
ManufacturersProductivity (kt/a)In construction (kt/a)
浙江海正生物材料有限公司1550
江苏允有成生物环保材料有限公司10-
江苏仪征化纤纺织有限公司4-
南通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10-
马鞍山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10-
深圳光华伟业股份有限公司1-
吉林中粮生化有限公司-10
山东金玉米生化有限公司-10
河南龙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10

表选项


表 2可见,江苏宿迁允有成生物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年产能1万t PLA生产线已开始调试,江苏仪征化纤纺织有限公司年产能4 000 t PLA纤维树脂线,江苏南通九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年产能万吨级PLA生产线,安徽马鞍山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能1万t PLA树脂生产线已于2014年验收,深圳光华伟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孝感年产能千吨级PLA生产线都已能投入生产,正准备建设的有吉林中粮生化有限公司年产能1万t的生产线、山东金玉米生化有限公司年产能1万t的PLA生产线、河南南乐龙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能1万t的生产线。
在世界范围内,聚乳酸最大的生产商是美国Natureworks公司,年产能为14万t。相比国外,我国PLA的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产业集群尚未有效形成,使得成本偏高,一些高端设备和丙交酯等原料高度依赖国外;但国内在一些产品方面如一次性包装制品、购物袋、餐具以及纤维制品等方面的加工、生产领域,已经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 二氧化碳共聚物 (PPC)
我国主要研究单位有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州化学研究所、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浙江台州邦丰塑料有限公司从2010年6月开始利用长春应化所的专利技术,2012年建成1万t/年产能生产线,已能连续稳定生产。河南天冠集团有限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的二氧化碳捕获技术和成套装备技术,建成了年产能5 000 t级PPC工业化生产线,拥有10多项专 利[31]。江苏中科金龙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已建成年产2.2万t产能PPC生产线和年产160万m2高阻燃保温材料生产线。南通华盛高聚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从2007年12月开始与长春应化所合作开发PPC改性和膜加工技术,生产的塑料薄膜开始出口美国、日本和欧盟。
4) 聚羟基烷酸酯 (PHA)
我国研究PHA较早,处于世界先进水 平[32-33]。国内规模化生产的单位有宁波天安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已经达到2 000 t/年的生产能力。天津国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天津已建设了1万t/年产能的PHA生产线[34],目前和北京福创投资公司合作后,拟在吉林筹建10万t/年产能的新工厂。
5) 聚己内酯 (PCL)
PCL因在药物透过和长时间稳定释放药物等方面的优良性能,在临床医学研究中表现出了巨大潜力。其合成方法和改性均是国内外专家的研究热点。我国从事PCL研究的单位有四川大学、武汉大学等,其中,四川大学采用己二醇一步法合成己内酯单体,生产工艺绿色环保。深圳市光华伟业股份有限公司采用ε-己内酯在金属有机化合物 (如四苯基锡) 作催化剂,二羟基或三羟基作引发剂的条件下开环聚合生产聚己内酯,在2007年底建成了500 t/年的聚己内酯中试生产线,并拟建2 000 t/年的生产线。
6) 热塑性生物质塑料
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淀粉、秸秆纤维热塑性加工制作的材料中,规模产业化的主要为热塑性淀粉和植物纤维模塑,其他尚处于基础研究阶段。武汉大学张俐娜院士在溶液中将纤维素溶解,然后再将其处理后来制作纤维、薄膜等,目前也正在产业化中试过程中[35-36]
热塑性淀粉基塑料方面,已产业化或已中试的单位有武汉华丽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广东益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苏州汉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天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比澳格 (南京) 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广东上九生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烟台阳光澳洲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常州龙骏天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肇庆市华芳降解塑料有限公司等公司,见表 3
表3 国内热塑性生物质塑料生产厂家及产能一览Table3 Production situation of the thermoplastic biobased plastics in China
ManufacturersProductsProductivity (kt/a)
武汉华丽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改性淀粉 (PSM) 及制品60
深圳虹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热塑性复合生物改性树脂及制品25
苏州汉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木薯变性淀粉树脂及制品30
浙江天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生物基全系列材料与产品35
常州龙骏天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热塑性淀粉基塑料及制品8
浙江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热塑性淀粉基塑料及制品8
广东上九生物降解塑料有限公司热塑性淀粉基塑料10
烟台阳光澳洲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热塑性淀粉基塑料及制品15
比澳格 (南京) 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热塑性淀粉基塑料10
普宁市华芝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热塑性淀粉基塑料制品5
山东必可成环保实业有限公司热塑性淀粉基塑料及制品10
江苏锦禾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热塑性秸秆纤维制品8
广东益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热塑性淀粉基塑料10
四川 (五粮液集团) 普什集团热塑性纤维素30
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聚乳酸淋膜纸制品及聚乳酸制品30
厦门协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聚乳酸淋膜纸制品20

表选项


表 3中武汉华丽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建立了完整产业链,已建成6万t/年产能规模,以木薯淀粉、秸秆纤维为主要原料的PSM生物塑料及制品研发生产基地。
深圳虹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主营业务为热塑性复合生物基改性塑料树脂及制品,生物改性树脂产能1.5万t/年,吸塑、注塑、吹膜等生物基塑料制品产能1万t/年。规划建设二期年产能5万t规模复合热塑性生物基塑料生产线及年产能2万t制品生产线。
苏州汉丰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能4万t木薯变性淀粉。产品包括变性淀粉、添加母料、专用料、片材、膜袋类、注塑与吸塑类等,规模化年产3万t级粒料及制品。
热塑性淀粉基塑料企业还有浙江天禾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拥有3.5万t年产量生物基全系列材料与产品 (包括吹膜/吸塑/注塑产品)。浙江华发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8 000 t/年)、常州龙骏天纯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8 000 t/年) 等。广东益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淀粉降解材料挤出片材机组”成套设备的核心技术为依托,研发全生物降解一次性消费品、婴童系列产品和地膜。烟台阳光澳洲环保材料有限公司生产的淀粉基塑料一次性餐具主要供铁路使用。
四川 (五粮液集团) 普什集团拟以木浆粕、棉浆粕等天然纤维为主要原料,建设年产能3万t级新型热塑性纤维素合成生产线,建设年产能万吨级生物基三醋酸纤维素光学材料专用料生产线、万吨级生物基热塑性纤维素包装制品生产线。
江苏锦禾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营天然秸秆塑料、玉米淀粉基塑料以及生物基全降解塑料原料及产品。
合肥恒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年产能 3万t PLA包括吹膜/吸塑/注塑产品、一次性包装以及淋膜纸杯与纸餐具,厦门协和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正拟建年产能2万t生产线等。
2.2.2 不可降解生物基塑料1) 生物基聚酰胺 (PA)
尼龙,是分子主链上含有重复酰胺基团的热塑性树脂的总称。PA 可由二元胺和二元酸制取,也可由ω-氨基酸或环内酰胺来合成[37-38]
生物基尼龙指相对于石油基PA,其单体源于可再生生物质(如蓖麻油、葡萄糖),完全生物基PA主要有PA11、PA1010,部分生物基PA主要有PA610、PA1012、PA410、PA10T等[39-40]。法国Arkema公司、美国DuPont公司以及Rennovia公司等都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生物基聚酰胺生产企业,目前,它们对生物基PA的研究热点集中于对其生产原料的扩展研究和成本的降低。尽管面临着行业巨头带来的压力及生物基PA技术的挑战,我国生物基PA相关企业却在持续稳步发展,目前,国内生产生物基尼龙的企业主要有苏州翰普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凯赛公司、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郑州大学和山东拓普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合作,计划建立年产能1万t长链二元酸、聚酰胺树脂等产品的生产示范线。
PA从20世纪40年代研究至今已取得不少成果,部分品种工艺路线非常成熟,已经商业化数十年。按照生物质的来源,目前主要可分为油脂路线和多糖路线。油脂路线选用最多的油脂为蓖麻油。蓖麻油为大戟科植物蓖麻的成熟种子经榨取并精制得到的植物油,是一种黏性淡黄色无挥发性的非干性油,主要成分为蓖麻酸,其余为油酸与亚油酸等[41]。生物基PA11由蓖麻油裂解生成的ω-十一氨基酸单体聚合而成。合成PA12的单体是十二氨基酸,也可以蓖麻油为原料合成。生物基PA1010、PA1012、PA610、PA410、PA10T由二元酸和二元胺缩聚而成,起始原料全部或部分是蓖麻油[39]。以生物基PA610为例,其合成单体是己二胺与癸二酸,其中己二胺由丁二烯或丙烯采用石油方法合成,癸二酸可从蓖麻油获得,因而PA610中约有60%的C源于生物质。
多糖路线,多糖包括葡萄糖、纤维素等,其中从葡萄糖制备生物基PA的路线较为成熟[38]。PA66、PA46的主要起始原料是己二酸,制备生物基己二酸的合成路线:重组大肠杆菌首先把葡萄糖代谢为3-脱氢莽草酸,并进一步转化为顺,顺己二烯二酸,然后顺,顺己二烯二酸经高压氢化得到己二酸。如果与采用石油路径生产的己二胺和丁二胺缩聚,可以制成部分生物基PA66、PA46。由于丁二酸也能由生物法合成,因此把生物基己二酸与丁二酸经腈化和胺化,得到生物基己二胺和丁二胺,最终可制得完全生物基PA66、PA46[42]。己二酸作为PA66和PA46的重要原料,其生物法合成技术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43-44]。据美国Rennovia公司估算,在2022年,全球生物基PA66纤维的产量将突破100万t[39]
2)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 (PTT)
PTT是一种以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为主要原料缩聚而成的聚酯,其中1,3丙二醇可由生物法经氧化途径或还原途径制得[45]。目前PTT多用作纤维,PTT纤维具有聚酰胺的柔软性、腈纶的蓬松性、涤纶的抗污性,加上本身固有的弹性以及能常温染色等特点[46]
3) 生物基聚氨酯 (PU)
聚氨酯 (PU) 是有机异氰酸酯化合物和各种含活泼氢化合物,如醇类、胺类等共反应而得的一类用途广泛的合成高分子材料[47]。生物基聚氨酯通常指传统石油基PU中的含活泼氢化合物由可再生物质替代,或由可再生物质经非异氰酸酯法合成的一类生物基高分子材料,包括油脂基聚氨酯、多糖基聚氨酯、氨基酸基聚氨酯等[48]。其中油脂基聚氨酯由于其性能优良,技术相对成熟,已经实现了产业化,产品应用在建筑保温、座椅、涂料、胶粘剂及密封胶等不同领域[49]
2.3 生物基纤维2.3.1 生物基合成纤维生物基合成纤维包括PLA纤维 (聚乳酸纤维),PHBV与PLA共混纤维、PTT纤维、PBT纤维等。
我国PLA纤维生产规模约为1.5万t/年,生产企业分布在江苏、上海、河南等地。上海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目前建成了年产能300 t的聚乳酸纤维生产线。河南龙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年产能1万t聚乳酸长、短纤生产线已投产。此外,海宁新能纺织有限公司、张家港市安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也有一定产量。
PTT是由PDO和PTA缩聚制成的芳香族聚合物,以此聚合物为原料,可生产各种PTT长丝和短纤维[45]。目前该纤维已应用于纺织领域,总产能约3万t/年,主要产地为江苏、上海、辽宁等。
PBT纤维是近年来开发的一种新型纤维,产地集中在江苏,以切片纺为主,企业主要有中国石化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无锡市兴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恒力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和南通盛虹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等。无锡市兴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连续聚合熔体直纺工艺PBT弹性纤维生产线 (PBT长丝),年产能约3万t。南通盛虹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目前PBT民用丝的产量约为1万t/年。
2.3.2 生物基新型纤维素纤维生物基新型纤维素纤维,包括纤维 (天丝)、竹浆纤维、麻浆纤维,我国在该领域有着重大创新[50]
保定天鹅化纤集团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首条万吨级天丝生产线。山东英利实业有限公司在引进奥地利先进生产技术和工艺设备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建成了年产能1.5万t的天丝生产线,并推出自主品牌瑛赛尔。
以竹浆粕为原料的竹浆纤维是我国生物基纤维行业的一大创新成果,总产能约12万t/年,技术和产品国际领先。主要产地为河北、河南、四川、上海等。
麻浆纤维是近年来我国研发成功的又一种新产品。目前我国麻浆纤维产能约5 000 t/年,集中在河北、山东、云南等地。
海洋生物基纤维则包括壳聚糖纤维和海藻酸盐纤维[51]。我国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主要生产地为山东、天津等,产能约2 000 t/年。利用海藻提纯的海藻酸盐经纺丝而成的海藻酸纤维,目前在我国已建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行设计的产业化生产线,产能约1 000 t/年,厦门百美特生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是海藻纤维湿法纺丝技术的代表企业。
3 市场综合分析生物基化学品方面,2015年丁二酸的表观消费量约为10万t,据透明度市场研究201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丁二酸市场需求量在2018年预计将达到8亿美元。2014年全球乳酸表观消费量约40万t,国内的乳酸产能已达到20万t以上,但其实际表观消费量只有6万t左右。虽然国内供求之间已大大失衡,但仍有企业准备投入乳酸生产项目,须加以关注。
近几年生物基塑料产业方面发展迅猛,关键技术不断突破,产品种类速增,产品经济性增强,正在成为产业投资的热点,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有数十条万吨以上的生产线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中。从短期看,一些具有功能性的应用品种会发展较快,如生物降解塑料由于具备了生物降解性能而符合欧美发达国家禁塑令的要求,即使成本高也有较大的市场空间。从长远看,除了具有生物降解功能的生物基塑料发展外,一些生物基尼龙、生物基聚乙烯、生物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非生物降解塑料可能会在国际上有较大规模的应用。但在我国,因为这些材料目前尚没有中试规模,因此在短期内不会有很大规模的发展。
聚乳酸 (PLA) 虽然产能有所上升,但仍面临美国NatureWorks公司强有力的竞争,目前NatureWorks公司PLA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国产原料,而且其在泰国利用木薯淀粉为原料年产能 10万t PLA的工厂预计也将投入生产。
聚丁二酸丁二酯 (PBS)、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酯 (PBAT) 的总产能已达到10万t/年,规模化生产厂家达到6家,但实际表观消费量约1.5万t,另外,山东兰典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准备建设10万t/年PBS生产线,总体来看此类材料的产能已出现过剩现象。除了国内的竞争风险外,国际竞争风险亦不可小觑,如德国巴斯夫公司目前已有7.4万t的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生产装置。
二元酸二元醇共聚酯 (PXT) 包括了PTT等聚合物,虽然有中试规模工厂,但在生物基化工原料方面仍缺乏有竞争力的供给商,产品大规模生产成本及其应用性能尚具有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生物基材料产业正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迈向工业化生产和规模应用阶段,逐渐成为工业化大宗材料,但是在微生物合成菌种、原材料研发、产品成型加工技术及装备、规模化应用示范等方面仍需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Uyama H. Current status & future perspective of research & development on bio-based polymers.Int Polym Sci Technol, 2013, 40(11): 47(in Chinese).
[2] Tan TW, Su HJ, Yang J. Progress in industrialization of biobased materials.Mater China, 2012, 31(2): 1–6(in Chinese).
谭天伟, 苏海佳, 杨晶. 生物基材料产业化进展.中国材料进展,2012,31(2):1–6.
[3] Mekonnen T, Mussone P, Khalil H, et al. Progress in bio-based plastics and plasticizing modifications.J Mater Chem A, 2013, 1(43): 13379–13398(in Chinese).
[4] Li S, Haufe J, Patel MK. Future trends in the emerging world of bio-based plastics.Popul Plast Packag, 2010, 55(2): 17(in Chinese).
[5] Tolinski M. Plastics and sustainability: towards a peaceful coexistence between bio-based and fossil fuel-based plastics.J Plast Film Sheet, 2012, 28(2): 181–182(in Chinese).
[6] Subramani T, Rajadurai C, Prasath K. Bio-degradable plastics impact on environment.Int J Eng Res Appl, 2014, 4(6): 194–204(in Chinese).
[7] Kabasci S. Bio-based plastics-introduction//Kabasci S. Bio-Based Plastics: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2013: 1-7.
[8] álvarez-Chávez CR, Edwards S, Moure-Eraso R, et al. Sustainability of bio-based plastics: general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ement.J Clean Prod, 2012, 23(1): 47–56(in Chinese).
[9] Shah AA, Kato S, Shintani N, et al. Microbial degradation of aliphatic and aliphatic-aromatic co-polyesters.Appl Microbiol Biotechnol, 2014, 98(8): 3437–3447(in Chinese).
[10] Mülhaupt R. Green polymer chemistry and bio-based plastics: dreams and reality.Macromol Chem Phys, 2013, 214(2): 159–174(in Chinese).
[11] Shen YY, Yu JR, Mao KY. The technique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biobased 1,3-propanediol.Biotechnol Busin, 2014, (4): 38–43(in Chinese).
沈瑶瑶, 于建荣, 毛开云. 生物基1,3-丙二醇技术开发及产业发展趋势.生物产业技术,2014,(4):38–43.
[12] Bechthold I, Bretz K, Kabasci S, et al. Succinic acid: a new platform chemical for biobased polymers from renewable resources.Chem Eng Technol, 2008, 31(5): 647–654(in Chinese).
[13] Zheng NL. he bio-based materials and chemicals production capacity of the world will exceed 7.4 million ton.Petrochem Technol Appl, 2015, 33(3): 268(in Chinese).
郑宁来. 2018年全球生物基材料和化学品产能将超740万t.石化技术与应用,2015,33(3):268.
[14] Yu B, Zeng Y, Jiang X, et al. Trends in polymer-grade L-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by non-food biomass.Chin J Biotech, 2013, 29(4): 411–421(in Chinese).
于波, 曾艳, 姜旭, 等. 聚合级L-乳酸的非粮生物质发酵研究进展.生物工程学报,2013,29(4):411–421.
[15] Zhang P, Zhang XL. The application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lactic acid.Innovat Sci Technol, 2013, (10): 36–37(in Chinese).
张鹏, 张兴龙. 乳酸生产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创新科技,2013,(10):36–37.
[16] Wu HH. The development status and applied research of the lactic acidand itsderivatives in the domestic and overseas.J Northwest Univ National: Nat Sci, 2010, 31(2): 67–70(in Chinese).
吴慧昊. 乳酸及其衍生物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应用研究.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10,31(2):67–70.
[17] Chen BL, Zhang QP. Prospect of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lactic acid production.Guangdong Chem Ind, 2011, 38(9): 65–66(in Chinese).
陈宝利, 张青萍. 乳酸生产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广东化工,2011,38(9):65–66.
[18] Kabasci S,Tsuji H. 8. Poly (lactic acid)//Kabasci S. Bio-Based Plastics: Materials and Applications.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Ltd,2013: 171-239.
[19] Jin C. Advance in succinic acid fermentation.Microbiol China, 2015, 42(9): 1832(in Chinese).
金城. 丁二酸发酵新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015,42(9):1832.
[20] Shui ZX, Qin H, Wu B, et al. From raw materials to products: research progress in bio-based succinic acid.Chin J Appl Environ Biol, 2015, 21(1): 10–21(in Chinese).
税宗霞, 秦晗, 吴波, 等. 从原料到产品: 生物基丁二酸研究进展.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5,21(1):10–21.
[21] Yang RH, Yang XJ. Research progress of production technology on succinic acid.Synth Technol App, 2015, 30(2): 33–39(in Chinese).
杨如惠, 杨效军. 丁二酸生产工艺技术进展.合成技术及应用,2015,30(2):33–39.
[22] Ring Polymer Network. A large plant of bio-based succinic acid put into operation.Eng Plast Appl, 2013, 41(1): 56(in Chinese).
环聚网. 大型生物基丁二酸工厂投入运营.工程塑料应用,2013,41(1):56.
[23] Yu JK. Evonik and BioAmber to jointly develop the catalyzer of bio-based succinic acid.Chem Propell Polym Mater, 2013, 11(1): 97–98(in Chinese).
于剑昆. Evonik工业公司和BioAmber可再生能源公司共同开发由生物丁二酸生产丁二醇等的催化剂.化学推进剂与高分子材料,2013,11(1):97–98.
[24] Cheng KK, Zhao XB, Zeng J, et al.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succinic acid: current state and perspectives.Biof Bioprod Bioref, 2012, 6(3): 302–318(in Chinese).
[25] The Organic Raw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Center of Sinopec. Sinopec make a breakthrough in the biological production process of the succinic acid.Petrol Proc Petrochem, 2014, 45(6): 78(in Chinese).
中国石化有机原料科技情报中心站. 中国石化生物法制取丁二酸中试取得突破.石油炼制与化工,2014,45(6):78.
[26] Wakode SS. Introduction to bio-plastics & it's processing.Indian Streams Res J, 2013, 3(4)(in Chinese).
[27] Babu RP, O’Connor K, Seeram R. Current progress on bio-based polymers and their future trends.Prog Biomater, 2013, 2(1): 8(in Chinese).
[28] Fernandez MF,Ozkalustyan MLV,Camargo AS,et al. Bio-based plastics evolution and the challenges to achieve dominance//Proceedings of PICMET '13: Technology Management in the IT-Driven Services (PICMET). San Jose,CA: IEEE,2013: 2726-2734.
[29] Chen GQ, Patel MK. Plastics derived from biological sources: present and future: a techn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view.Chem Rev, 2011, 112(4): 2082–2099(in Chinese).
[30] Chen GQ, Wang Y. Research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biobased materials in China.Chin J Biotech, 2015, 31(6): 955–967(in Chinese).
陈国强, 王颖. 中国“生物基材料”研究和产业化进展.生物工程学报,2015,31(6):955–967.
[31] Gan LQ. Research progr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for carbon dioxide-based degradable plastics.Mod Chem Ind, 2013, 33(2): 4–6(in Chinese).
甘力强. 二氧化碳基全降解塑料产业化研究进展.现代化工,2013,33(2):4–6.
[32] Chen GQ. A microbial polyhydroxyalkanoates (PHA) based bio- and materials industry.Chem Soc Rev, 2009, 38(8): 2434–2446(in Chinese).
[33] Loo CY, Sudesh K. Polyhydroxyalkanoates: bio-based microbial plastics and their properties.Malays Polym J, 2007, 2(2): 31–57(in Chinese).
[34] Wen WH. The largest base of PHA in China successful trial production of biodegradable materials.Chin J Bioproc Eng, 2010, 8(5): 20(in Chinese).
文伟河. 国内最大PHA基地新区成功试车生产可降解材料.生物加工过程,2010,8(5):20.
[35] Wang QY,Cai J,Zhang LN. A high strength and transparent cellulose plastics//. Beijing: Chinese Chemical Society,2011 (in Chinese).
王其洋,蔡杰,张俐娜. 高强度透明纤维素塑料//2011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论文摘要集. 北京: 中国化学会,2011.
[36] Cai J,Huang JC,Cheng D,et al. The preparation method of cellulose nanofibers: CN,103060937A. 2013-04-24 (in Chinese).
蔡杰,黄俊超,程丹,等. 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 中国,103060937A. 2013-04-24.
[37] Ji D, Fang Z, Ouyang PK, et al. Progress in bio-based polyamides.Chin J Bioproc Eng, 2013, 11(2): 73–80(in Chinese).
季栋, 方正, 欧阳平凯, 等. 生物基聚酰胺研究进展.生物加工过程,2013,11(2):73–80.
[38] Ogunniyi DS. Castor oil: a vital industrial raw material.Bioresour Technol, 2006, 97(9): 1086–1091(in Chinese).
[39] Dong JX, Qu JH, Feng XY, et al. Development status and prospects of world bio-based polyamides.China Synt Fiber Ind, 2015, 38(5): 51–56(in Chinese).
董建勋, 屈建海, 冯晓燕, 等. 世界生物基聚酰胺发展现状及展望.合成纤维工业,2015,38(5):51–56.
[40] Lu CC. Latest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of bio-based polyamide and its fiber.China Text Leader, 2014, (5): 64–68(in Chinese).
芦长椿. 生物基聚酰胺及其纤维的最新技术进展.纺织导报,2014,(5):64–68.
[41] Dai J, Yin NA. Properties of bio-polyamide and its preparation.Plast Sci Technol, 2011, 39(5): 72–75(in Chinese).
戴军, 尹乃安. 生物基聚酰胺的制备及性能.塑料科技,2011,39(5):72–75.
[42] Su LS. The new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adipic acid.Energy Conserv Emiss Red Petrol Petrochem Ind, 2014, 4(4): 49(in Chinese).
苏林顺. 生产生物己二酸的新工艺.石油石化节能与减排,2014,4(4):49.
[43] Polen T, Spelberg M, Bott M. Toward biotechnological production of adipic acid and precursors from biorenewables.J Biotechnol, 2013, 167(2): 75–84(in Chinese).
[44] Han L, Chen WJ, Yuan F, et al. Biosynthesis of adipic acid.Chin J Biotechnol, 2013, 29(10): 1374–1385(in Chinese).
韩丽, 陈五九, 元飞, 等. 己二酸的生物合成.生物工程学报,2013,29(10):1374–1385.
[45] Xue ML, Yu YL, Sheng J. The study on poly (Trimetheylene Terephthalate).Polym Bull, 2003, (6): 1–7(in Chinese).
薛美玲, 于永良, 盛京.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PTT)的研究.高分子通报,2003,(6):1–7.
[46] Wang XH.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research of poly (Trimethylene Terephthalate)[D]. Shanghai: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 (in Chinese).
王学火. 聚对苯二甲酸丙二醇酯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D].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2012.
[47] Liu YJ. Polyurethane Resin and its Usage.Beijing: Chemical Industry Press, 2012(in Chinese).
刘益军. 聚氨酯树脂及其应用.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2.
[48] ?ercerM, RaosP, Rujni?-SokeleM. Study on thermal properties of synthetic and bio-based polyurethane.Therm Sci,2015,19(3):915–922.
[49] Lu CC.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of biopolyurethane and its fiber technology.China Fiber Leader, 2015, (6): 85–88(in Chinese).
芦长椿. 生物基聚氨酯及其纤维技术的最新进展.纺织导报,2015,(6):85–88.
[50] Shao W, Li T. The bio-based fibers may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Text Appar Weekly, 2014, (15): 16–17(in Chinese).
邵蔚, 李涛. 生物基纤维或成行业新亮点.纺织服装周刊,2014,(15):16–17.
[51] Wang R, Mo XH, Wang XD. Current status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application of alginate fiber.J Text Res, 2014, 35(2): 145–152(in Chinese).
王锐, 莫小慧, 王晓东. 海藻酸盐纤维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纺织学报,2014,35(2):145–152.

相关话题/生物 生产 公司 技术 材料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生物基化学纤维产业发展现状与展望
    李增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生物基纤维专业委员会,北京100022网络出版时间:2016-05-13摘要:生物基化学纤维具有生产过程环境友好、原料可再生以及产品可生物降解等优良特性,因此,大力发展生物基化学纤维对于替代化石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介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6
  • 生物基聚酰胺研究进展
    黄正强,崔喆,张鹤鸣,付鹏,赵清香,刘民英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生物基聚酰胺是指制备聚酰胺的原料来源于生物质材料,生物基聚酰胺的原料主要有生物基氨基酸、生物基内酰胺、生物基二元酸、生物基二元胺等。本文论述了不同生物基原料的来源、制备方法以及相应的生物基聚酰胺的性能;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6
  • 鳖源胶原蛋白提取纯化及在生物材料中的应用
    杨桠楠,李彩燕,钱国英浙江万里学院生物与环境学院,浙江宁波315000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No.201405015),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No.2014C32072)资助摘要:近年来,胶原蛋白因其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在生物材料应用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建立一种快速高效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6
  • 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羟化酶的研究进展
    陈清浦1,廖卫芳1,付春华1,2,赵春芳1,2,余龙江1,21华中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技术系,湖北武汉4300742华中科技大学分子生物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基金项目: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No.20120142130009),华中科技大学校自主创新基金(No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6
  • 长江江豚TRAIL 基因的克隆、体外表达及生物学功能分析
    裴丽丽1,2,章纬菁1,卢佳1,黄芳1,曹倩倩1,任文华11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分子医学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医科大学康达学院,江苏连云港222000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370401)摘要:构建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的表达体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6
  •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Ⅰ序列结构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麦秀英,李萍,徐柳西南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31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1基金项目: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No.2013S030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500276)资助摘要: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Ⅰ的3'UTR长度大于7kb,结构复杂,有多种miR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6
  • 基于基因组编辑技术的大片段克隆新策略
    曾哲,任晓丹,杨晟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上海20003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31170102)资助。摘要:基因组大片段克隆技术是合成生物学研究领域关键的使能技术。传统的大片段克隆技术获取目的大片段的手段存在各种缺陷,比如随机建库克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6
  • 一种非手术性小鼠胚胎移植技术
    段新崇1,李阳1,邸科前2,黄勇3,李相运11河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河北保定0710012河北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中心,河北保定0710013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畜牧工程研究所,重庆402460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1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No.C2012204047),河北省青年科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6
  • 利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技术分析温度及pH 值对H1N1 亚型流感病毒增殖的影响
    贾潇潇1,2,李芸1,范文辉1,孙清岚3,周铁忠4,刘文军1,2,李晶11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493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网络信息中心,北京1001014辽宁医学院,辽宁锦州121001网络出版时间:2015-10-21基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6
  • RNAi沉默lovF基因实现土曲霉一步法发酵生产辛伐他汀
    李娜1,李美红1,余贞1,周军1,黄隽1,21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台州3180002浙江工业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32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9摘要:辛伐他汀是重要的降胆固醇处方药物。莫那可林J是辛伐他汀合成过程的关键中间体,也是洛伐他汀生物合成的中间产物。为获得莫那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 2021-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