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 已知的系外行星的质量-轨道半径分布。不同颜色的点代表不同方法发现的行星:地基望远镜凌星(紫色),开普勒卫星凌星(蓝色),视向速度法(橙色),地基望远镜微引力透镜法(绿色),直接成像法(褐色)。实线表示各方法探测的灵敏区间,绿色的虚线表示未来空间望远镜微引力透镜法的预计探测区间。小图标标识了太阳系八大行星。
近日,清华大学天文系助理教授祝伟与合作者发表了关于系外行星统计和理论意义的长篇综述,评述了近年来行星统计研究方面的重要进展。文章重点讨论了轨道半径较短(短于约日地距离)的行星的分布情况,这是开普勒卫星的主要探测区间(图1)。综述文章还讨论并总结了视向速度法和微引力透镜法等其他探测方法对轨道半径较长的行星的研究结果,以及微引力透镜法发现的流浪行星族群的观测和理论意义。文章全面梳理了系外行星领域的统计结果,并探讨了其对行星系统形成和演化的理论意义。最后,文章展望了该领域未来有望取得突破的研究方向。
这篇题为“系外行星统计及其理论意义“(Exoplanet Statistics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的综述文章于2021年9月8日在线发表于《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年评》(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祝伟教授为第一作者,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东苏勃研究员为该综述论文的共同作者和通讯作者。
论文链接:
https://www.annualreviews.org/doi/abs/10.1146/annurev-astro-112420-020055
供稿:天文系
编辑:李华山
审核:吕婷
2021年09月09日 08:5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