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环境学院刘欢团队揭示跨国供应链中的排放转移 提出国际航运减排的责任分配新视角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4

环境学院刘欢团队揭示跨国供应链中的排放转移
提出国际航运减排的责任分配新视角


清华新闻网10月30日电(通讯员 陈晶)10月28日,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刘欢副教授以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自然·可持续发展》(Nature Sustainability)在线发表题为《中美双边贸易隐含的全球航运排放和健康影响》(Emissions and health impacts from global shipping embodied in US–China bilateral trade, DOI 10.1038/s41893-019-0414-z)的研究论文,耦合贸易数据、船舶排放模型、大气化学传输模型与流行病学模型,首次建立了“贸易-航运-空气质量-健康”定量关系链,实现了将航运的气候变化影响和人群健康影响归因到负责任的双边贸易,提出了船舶排放的责任分配方式的新视角,并且将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跨国供应链中隐含的排放转移”从生产端推进到了运输环节的量化分析。

图1 供应链视角下中美贸易隐含的航运排放和健康影响
本研究通过对中美这两个大型经济体的案例分析,体现了非常有趣的人类圈和大气圈之间的交互影响。研究发现,中美贸易顺差达3倍,但中美贸易引发的航运排放差别不大,如果仅以价值量来评估排放责任,将会与实际情况产生较大误差。将运输环节的排放纳入供应链总体排放,对中国出口大约增加3%的碳排放和11%的硫排放,对美国出口会增加23%的碳排放和59%的硫排放(图1上半部分)。研究进一步利用全球空气质量模型和健康模型评估了中美贸易隐含的人群健康危害,结果发现与陆地源排放不同,海运排放分散更广,有34%的健康影响发生在与中美贸易并无直接关联的国家,船舶排放不仅责任认定复杂,影响的认定也超出了供应链上下游本身(图1下半部分)。
地学系张强教授和环境学院贺克斌院士为该文共同通讯作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孟至航、博士研究生吕兆丰和王小桐分别是第二、第三和第四作者。
近4年来,刘欢课题组在航运排放研究领域持续发力,研究团队掌握了全球年均300亿条自动识别系统(AIS)信号和35万艘船舶技术参数数据,建立了非集计动力法海运排放模型(SEIM),以全新的方法刷新了对东亚地区远洋船舶排放的健康和气候影响的认识,先后建立起全球、东亚、中国及港口多尺度高分辨率动态船舶排放清单,通过实验室测试和外场观测建立了船舶排放理化特征谱库,并结合排放和大气化学传输模式支撑了我国船舶排放控制区方案设计和规划升级的科研工作。本研究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和重大研究计划的资助。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893-019-0414-z
供稿:环境学院
编辑:李晨晖
审核:周襄楠
2019年10月30日 15:15:25  清华新闻网

相关话题/贸易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