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气溶胶来源与健康效应实验室AerosolSources&HealthEffectsLaboratory郑玫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1

最新成果 Review of receptor-based source apportionment research of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and its challenges in China Sci. Total Environ., 2017, 586: 917-929.


Source apportionment of Pb-containing particles in Beijing during January 2013 Environ. Pollut.2017, 226: 30-40.


Important fossil source contribution to brown carbon aerosol in Beijing during winter. Scientific Reports, 7, 43182. Doi: 10.1038/srep43182.


Sourc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particulate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hanghai, China Sci. Total Environ., 2017, 584-585: 307-317.






新闻 “北大学子再来访,学位项目实可期” ——佐治亚理工学院报道我院暑期学术交流项目并表达深化合作的意愿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赴佐治亚理工学院交流项目圆满结束
欢迎2017级博士新生栾孟孝,直博生刘俊懿,硕士生金亚里加入研究组

更多新闻






郑玫,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气溶胶的物化特性及来源研究工作。至今,在环境领域已发表SCI文章100余篇,包括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Atmospheric Environment等。
教育背景
1990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学士学位
199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硕士学位
2000年毕业于美国罗德岛大学海洋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Graduate School of Oceanography, 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工作经历
1996年赴美留学前,曾在香港科技大学和中山大学环境科学系工作。2000年在美国博士毕业后,于佐治亚理工学院地球与大气科学系(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和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进行博士后研究。之后, 在佐治亚理工学院继续工作,带领研究小组完成与空气污染相关的多项课题。2010年底回国,目前的研究主要关注大气中的颗粒物污染,特别是如何利用包括野外监测和空气模式在内的多种手段定量解析大气中细颗粒(PM2.5)的多种来源、探讨颗粒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评价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







1. PM2.5的来源(在线源解析)
2. 含碳气溶胶(棕色碳)的特性与来源
3. 细颗粒物的健康效应
?







1、Our Changing Planet ??
2、Exposure Analysis
3、暑期课程(北京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环境学科暑期学校)
?







在研项目(部分)
1. 海洋气溶胶研究:利用在线质谱研究海洋气溶胶理化特性及来源(2015-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点项目
该研究结合多种在线、离线手段,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海洋气溶胶的研究:
拓展海洋气溶胶化学组分的识别范围,快速捕捉并定量研究气溶胶从陆地至海洋传输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变化,进行海洋气溶胶的来源解析;
进行颗粒物的快速来源解析,揭示高浓度颗粒物爆发事件的成因机制;
利用沉降模型获取不同粒径颗粒的沉降速率,提高颗粒物和其中多组分的沉降通量估算准确性,为更好地评估人为陆源排放气溶胶对海洋生态系统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提供重要依据。
2.?在线源解析研究:基于受体模型的北京大气细颗粒物来源解析研究(2016-201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
结合颗粒物的离线分析与在线监测手段,综合表征北京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
采用CMB-MM、PMF、14C等多种离线受体源解析方法,定量估算颗粒物的不同来源与贡献;
采用两种不同在线源解析方法,即单颗粒气溶胶质谱(SPAMS)及Xact与其他多种在线监测仪器组合开展源解析研究方法。
3. 棕色碳研究:北京地区有机气溶胶的吸光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2014-20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
建立北京地区环境与污染源中棕色碳的吸光特性数据库;
分析来源、化学组成,以及粒径等因素对棕色碳吸光特性的影响;
判定北京地区棕色碳的主要贡献源类;
尝试与模式相结合,定量评估棕色碳对北京辐射强迫的贡献。








1.?Zheng M*, Yan CQ, Li XY. PM2.5?Source Apportionment in China. Issues in Environment Sciences and Technology, August, (Aug.). ISSN: 1350-7583. 2016, 293-314.LINK
2.?Zheng M*. Hong Kong: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and Health Impacts. In: Nriagu JO (ed.), Encyclopedia of Environmental Health, Volume 3, Burlington: Elsevier, 2011, 56-61.LINK
3. Yan CQ, Yu JT, Zhao YN, Zheng M*.?Biomass burning sources in China. ISSI Scientific Report Ser., 16, Idir Bouarar et al. (Eds): Air Pollution in Eastern Asia: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2017, 978-3-319-59488-0, 428935_1_En, (7).?LINK








1.?2015年8月,瑞典斯德哥摩大学??rjan Gustafsson教授来访
2. 韩国首尔大学(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学者Jongbae Heo来访并做精彩学术报告。

3.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Kenneth A.Rahn来访,并做精彩学术报告。

4. 组内成员蔡靖、闫才青、李小滢等参加2012年国际化学会议
5. 英国伯明翰大学高级讲师宗波博士来访并做精彩学术报告。
6. 组内成员蔡靖、闫才青、李小滢等参加“大气细颗粒物多组分在线监测及在线源解析研讨会”










1、2014年春季,颐和园春游。
2、2016年7月,欢送郭晓霜(硕士研究生)、刘悦 (本科生)、王锐 (本科生)、张博雅 (本科生)。
3、2016,上海半日游。
4、2016年12月31日,欢送2016年,迎接2017年。








1、2017年7月,闫才青博士后出站、张延君和李小滢博士毕业、周甜硕士毕业。
2、2017年7月,李小滢博士毕业。
3、2017年7月,周甜硕士毕业。
4、2016年7月,郭晓霜硕士毕业。
5、2015年毕业照 (闫才青博士毕业;冯韬和李中书本科毕业)。
6、2017年7月 课题组合照








电话:
邮箱:mzheng@pku.edu.cn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京大学环境大楼201室
邮编: 100871








相关话题/师资 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