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唐国翌教授从事相变储能材料等方面研究

清华大学 免费考研网/2013-06-12

唐国翌
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
职务:新材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联系方式】
电话:0755-26036752(办公室)
手机:13530478111
E-mail:tanggy@sz.tsinghua.edu.cn
【个人简历】
学历
学士:1978年-1982年,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专业。
硕士:1983年-1986年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专业。
博士:1986年10月-1990年6月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金属物理专业导师:蔡其巩院士,副导师:朱静院士。
博士后:1990年6月-1992年6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焊接专业合作导师:潘际銮院士、蔡其巩院士、苏毅教授,。

主要工作经历
1970年10月-1978年8月齐齐哈尔特殊钢厂炼钢工人/检验工人
1982年8月-1983年8月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材料系助教
1986年4月-1986年10月燕山大学材料系助教/讲师
1990年6月-1992年6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博士后
1992年6月-1994年10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金属材料实验室主任、副教授
1994年10月-1996年4月韩国原子能研究院(KAERI)访问科学家
1996年4月-1996年10月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实验室主任副教授/教授
1996年10月-1999年10月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纳米结构研究室主任,教育部先进材料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10月-2000年12月德国斯图佳特(Stuttgart)大学理论与应用物理研究所客座教授,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Max-Planck
Instituteformetallforschung)客座研究员
2000年12月-2001年11月美国阿拉斯加(UniversityofAlaskaFairbanks)大学访问教授
2001年11月-2003年1月美国北卡罗莱纳(NorthCarolinaStateUniversity)大学访问教授。
2005年11月-2006年2月日本秋田县大学(AkitaUniversity)访问教授。
2009年1月-2009年3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宇航与机械学院访问教授
2003年3月-现在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新材料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兼职】
1.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失效分析委员会失效分析专家
2.Engineering&Automationproblem国际期刊编委
3.建设部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
1.新材料、新工艺的开发
2.金属材料电致塑性加工
3.材料表面改性及工程应用
4.材料与工程构件的失效分析
5.纳米材料的表征和应用研究
6.相变储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7.新型导热/隔热/阻燃材料的研究
8.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自1990年进入清华大学以来,于1992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6年择优晋升为教授,曾担任教育部先进材料实验室副主任,清华大学材料院纳米结构研究室主任等。先后在德国和美国工作近4年,在日本、韩国、新加坡工作两年。2003年到深圳研究生院,组建新材料学科,并作为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多年来结合国家重要工程问题在钢铁材料新钢种开发、金属电致塑性加工、相变储能材料研发与应用、纳米材料的表征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注重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开展了国家重大基础(973)、国家攻关、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项目、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企业课题等共40项研究课题。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00余篇,拥有中国发明专利17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15项。
在国际上,担任2007年6月(在中国召开)和2009年5月(在俄罗斯莫斯科召开)和2010年5月(在中国召开)的叁届“材料外场加工国际会议”的大会主席。此外,还完成清华大学与日本三菱重工、东芝公司的国际合作项目3项。
【主要获奖情况】

1.耐高温相变材料微胶囊、高储热量储热调温纤维及其制备技术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排名第二2010年
2.低合金钢动态断裂机理及韧脆转变的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排名第一1997年
3.钒钛氮微合金钢与实施再结晶控轧的有关物理冶金基础研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排名第二1995年
4.铁路老龄铆接钢桥剩余寿命评估铁道部科技进步奖(我校为第二完成单位,为集体奖,本人排第二)二等排名第二1994年
5.钒钛铌等微合金元素在低合金钢中应用基础研究冶金部科技进步奖(我校为三完成单位,为集体奖,本人排第三)一等排名第三1993年
6.Zircaloy-4合金表面改性及在核反应堆中的应用韩国工程基金会奖,本人为个人奖排名第一1995年
7.大型挖掘机用钢选材研究太原市科技进步奖,我校第二完成单位。二等排名第四1995年
8.优秀博士后奖清华大学首届优秀博士后奖1997年
9.学术新人奖清华大学学术新人奖(10万人民币)1999年
【主要教学工作】
1.为研究生主讲现代分析仪器在材料科学中应用、工程材料的性能选择与设计和材料科学前沿三门课。
2.曾经讲授过ArcticMaterialsEng.(在美国工作期间为美国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和力学冶金学、电子显微分析(在清华大学本校期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课程)。
【论文】
近年来五篇代表性论文:
1.SudeMa,GuolinSong,WeiLi,PengfeiFan,GuoyiTang.UVirradiation-initiatedMMApolymerizationtopreparemicrocapsulescontainingphasechangeparaffin.SolarEnergyMaterials&SolarCells,2010.94(10):1643-1647(SCIindexIF=3.858).
2.YanbinJiang,GuoyiTang,ChanhungShek,YaohuaZhu,ZhuohuiXuOnthethermodynamicsandkineticsofelectropulsinginduceddissolutionofb-Mg17Al12phaseinanagedMg–9Al–1ZnalloyActaMaterialia57(2009)4797–4808(SCIandEIindex,IF=3.92)
3.GuolinSong,SudeMa,GuoyiTang,ZhansongYin,XiaoweiWang.Prepar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flameretardantform-stablephasechangematerialscomposedbyEPDM,paraffinandnanomagnesiumhydroxide.Energy,2010,35,2179-2183(SCIIndexIF=2.952).
4.GuolinSong,SudeMa,GuoyiTang,XiaoweiWang.Ultrasonic-assistedsynthesisofhydrophobicmagnesiumhydroxidenanoparticles.ColloidsandSurfacesA:PhysicochemicalandEngineeringAspects,2010.364(1-3):99-104(SCIindexIF=1.988).
5.GuoyiTang,ZhuohuiXu,etal,Effectofapulsedmagnetictreatmentonthedislocationsubstructureofacommercialhighstrengthsteel.MaterialsScienceandEngineeringA398(2005)108–112(2005)(SCIandEIindexIF=1.901)
【论文与专利】
.申请发明专利36项,已经获得授权的中国发明专利17项(12项本人为第一发明人,5项为第二发明人:

专利号专利名称
ZL200810067453.0高强高韧AZ91镁合金带材电致强韧化处理方法及系统

ZL200910105864.9一种相变储能材料微乳液的制备方法

ZL200710124055.3复合相变储能材料微粉的制备方法

ZL200910108133.X一种沥青改性产品及其制备方法

ZL200810216496.0相变储能低温面膜基材及其制备方法

ZL200710124792.3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方法

ZL200810067454.5一种发光Lyocell纤维制备方法

ZL200510080495.4变形镁合金薄板、带、线材的电致塑性轧制方法及装置

ZL200610157441.8具有智能调温功能的调温纤维素纤维的制备方法

ZL200610157343.4二氧化硅包覆相变储能材料微囊的制备方法

ZL200610062545.0水基流延法制备多层片式ZnO压敏电阻器的方法

ZL200610061957.2利用高能电脉冲对镁合金丝、带材进行在线处理方法

ZL200610060585.1相变储能微囊及其制备方法

ZL200510101148.5钢丝(带)的高能连续电脉冲处理方法

ZL200610060588.5相变储能微囊及其制备方法

ZL200610061457.9利用高能电脉冲对中、高碳钢丝进行在线软化退火方法

ZL200410052600.9铜线的高能连续电脉冲在线退火方法及装置



相关话题/导师 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