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运时变的人文交流及其对话能力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杨慧林[1]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年:2016
期刊名称:文化软实力研究
期:01
页码范围:82-86
增刊:正刊
语言:中文
ISSN:2096-1987
关键词:人文交流;文化外交;国外智库
摘要:人文交流作为中外关系的三大支柱之一,近些年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但是国外评价与国内预期还存在着较大差距。文化投入与实际效果不匹配、经济地位与国际认同不平衡、"做好中国的事情"与"讲好中国的故事"不相称,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根据国外智库的统计数据以及文化传播的典型事例,试图对我们自身的文化理解和文化表达作出分析,以求应运时变并且更具对话能力。
作者其他论文
“反向”的神学与文学研究——齐泽克“神学”的文学读解.杨慧林.外国文学研究.2009,31(2),127-134.
诠释与想象的空间:批评史中的莎士比亚与《哈姆雷特》.杨慧林.外国文学研究.2006,28(6),53-61.
走出西方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樊篱.杨慧;杨慧林.兰州学刊.2006,20-22.
西方马克思主义宗教论说的六个问题领域.杨慧林.世界宗教文化.2012,11-16.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学科命意及发展趋向.杨慧林.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