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马尔萨斯陷阱"--博塞拉普《农业增长的条件:人口压力下农业演变的经济学》导读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黄宗智[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年:2015
期刊名称:文化纵横
期:3
页码范围:82-87
增刊:增刊
所属部门:法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674-4608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hzh201503017.aspx
DOI:10.3969/j.issn.1674-4608.2015.03.017
关键词:博塞;拉普;农业历史;人口压力;现代西方经济学;农业增长;农业经济;西奥多·舒尔茨;西方国家;人口增长;
摘要:丹麦学者埃斯特·博塞拉普(1910~1999)是西方农业经济理论家中对理解中国农业历史贡献最大的理论家之一.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不同,她没有简单从西方的理论前提和西方的经验出发,把非西方国家的农业历史硬塞进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框架.相反,她主要从发展中国家农业经验出发,加以归纳和推理,而后再返回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验中去检验.她的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并没有把来自现代工业的农业投入(机械、化肥、农药、科学选种)出现之前的“传统农业”想象为一个简单的同一体,而是仔细勾勒了其在世界历史上所展示的各种不同形态和变迁.她特别强调的是农业历史中土地使用频率的变迁,即从20~25年的“森林休耕”制度到6~10年的“灌木休耕” (中国农史中一般把两者统称为“刀耕火种”),再到固定土地上的“短期休耕”,而后是基本不休耕的一年一茬或多茬的农业体系.其中关键的变迁是,伴随人口的增长,“休耕”期变得越来越短,土地的耕种频率越来越高.她把这个过程称作“集约化”(intensification),而她试图解答的问题是:是什么样的机制推动了如此的变化 ...More
丹麦学者埃斯特·博塞拉普(1910~1999)是西方农业经济理论家中对理解中国农业历史贡献最大的理论家之一.和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不同,她没有简单从西方的理论前提和西方的经验出发,把非西方国家的农业历史硬塞进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框架.相反,她主要从发展中国家农业经验出发,加以归纳和推理,而后再返回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经验中去检验.她的理论的最大特点是并没有把来自现代工业的农业投入(机械、化肥、农药、科学选种)出现之前的“传统农业”想象为一个简单的同一体,而是仔细勾勒了其在世界历史上所展示的各种不同形态和变迁.她特别强调的是农业历史中土地使用频率的变迁,即从20~25年的“森林休耕”制度到6~10年的“灌木休耕” (中国农史中一般把两者统称为“刀耕火种”),再到固定土地上的“短期休耕”,而后是基本不休耕的一年一茬或多茬的农业体系.其中关键的变迁是,伴随人口的增长,“休耕”期变得越来越短,土地的耕种频率越来越高.她把这个过程称作“集约化”(intensification),而她试图解答的问题是:是什么样的机制推动了如此的变化? ...Hide
作者其他论文
“项目制”的运作机制和效果是“合理化”吗?.黄宗智;龚为纲;高原.开放时代.2014,142-159.
"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黄宗智.开放时代.2014,175-194.
道德与法律:中国的过去和现在.黄宗智.开放时代.2015,74-94.
重庆:"第三只手"推动的公平发展?.黄宗智.开放时代.2011,6-32.
对塞勒尼点评的简短点评.黄宗智.开放时代.2011,8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