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重识郑振铎早期文学观中的情感论--对文齐斯德《文学批评原理》的译介与误读

中国人民大学 辅仁网/2017-07-02

文献详情
重识郑振铎早期文学观中的情感论--对文齐斯德《文学批评原理》的译介与误读
外文标题:Rethinking of Feeling Theory in Zheng Zhen-duo's Early Literary Views——Translation and Misreading of Principles of Literary Criticism by Winchester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杨晓帆[1]
机构:[1]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年:2010
期刊名称:河北学刊
卷:30
期:5
页码范围:106-111
增刊:增刊
收录情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CSSCI(13C0132010050019)
所属部门:文学院
语言:中文
ISSN:1003-7071
链接地址: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hbxk201005019.aspx
DOI:10.3969/j.issn.1003-7071.2010.05.019
关键词:情感论;文齐斯德;为人生;现实主义
摘要:郑振铎的文学观通常被概括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本文聚焦于郑振铎1920年代初对文齐斯德<文学批评原理>一书的译介和阐发,分析其早期文学思想中的表现论色彩:以"诉诸情感之力"定义新文学之现代内涵与革命潜能;在对文齐斯德"道德情感"概念的洞见与误读中,强调情感的普遍性,形成"为人生的同情说";在具体的创作实践经验中提倡"血与泪的文学".以现实主义的写作原则落实情感动力学.只有重识郑振铎早期文学思想中强调以情感为中介实现文学社会功利性价值的观点,才能更好地理解他在参与促进新文学现实主义主潮生成中的独特思考与启示价值.
作者其他论文



知青小说如何"寻根"--《棋王》的经典化与寻根文学的剥离式批评.杨晓帆.南方文坛.2010,40-49.
流浪者与"讲故事的人"--读《荒原纪事》,《无边的游荡》.杨晓帆.理论与创作.2011,37-38.
当个人不仅仅是"个人".杨晓帆.社会观察.2011,26-27.
"新文学"与"现代人":《人的文学》的人文话语透视.杨晓帆.文化与诗学.2009,224-238.
历史重释与“新时期”起点的文学想象——重读《哥德巴赫猜想》.杨晓帆.文艺争鸣.2013,20-28.

相关话题/文学 中文 创作 社会 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