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论坛的主题是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和社会责任,来自全国相关政府部门、企业、媒体、社会组织的代表、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一百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和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环境管理》编辑部和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协办,环境学院院长王华主持会议。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12/1会议现场.jpg)
刘元春在致辞中首先对与会专家****表示欢迎。他指出,十九大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高质量发展要建立一整套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和考评体系,环境信息公开正是体系中重要一环。中国人民大学是由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在推动环境信息公开体系建设中责无旁贷。希望充分发挥学校人文社科见长的优势和环境学院跨学科交叉融合的特点,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在与相关部门、企业的合作下推动环境治理智库体系建设。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12/2刘元春.jpg)
程春明在致辞中回顾了生态环境部在推动企业信息公开所作的工作,指出新形势下对环境信息公开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这项工作还面临许多挑战。他提出了信息流正循环和创新合作模式的想法,通过协同不同平台的资源,开放企业信息的数据通道,解决数据信任问题,应用绿色企业带动污染企业,共享企业信息公开成果等方式实现企业信息公开。表示期待专家****分享研究成果和成功经验。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12/3程春明-2.jpg)
许福成在致辞中表示,生态环境部十分重视政务公开工作,环境信息公开是政务公开的重要部分。环境信息公开一是推进当下环境社会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二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三是新时代下助推绿色发展、构建绿色供应链的抓手,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驾护航。期待与会专家****一起交流讨论推动环境信息公开的经验和做法。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12/4许福成.jpg)
杨朝飞就“环境信息公开与环境社会治理”作主旨报告,从环境信息和社会治理角度探讨了社会的生态化、个人的环境权益等问题。他认为狭义的环境权益是人们享有在良好环境中生活和工作的权利,广义的环境权益包括健康的权利、财产的权利、知情的权利、评议的权利、投诉的权力、监督的权力和参政的权利,并从决策过程公开透明、政策导向清晰明确、法治监管与企业自律相结合三个方面介绍了国际环境保护在环境权益保障的经验与做法,分享了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实际案例,指出社会组织推动生态、社会建设的作用。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12/5杨朝飞.jpg)
杨朝飞强调环保一定要让公众参与,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在企业、公民、社会组织和政府之间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一是政府把权力下放到社会组织,由社会组织进行监督;二是推动企业承担治污的社会责任,建立环保积极性;三是畅通公民的诉求渠道,对重点的项目重点的政策,召开听证会制度。当然,政府市场各就其位,不能够相互代替和空缺,政府应当制定规划规则,并且实施监督。
王华就“企业环境信用评级和信息公开”作主旨报告,介绍信息公开的政策背景和信用评级的相关内容。他梳理相关的政策文件,介绍当前信用评级的主要方式以及相关国际经验,并从相关政策文件和评级结果展示了江苏的具体做法。他强调,按颜色分级简明清晰,对企业的决策有一定影响,在短期能显著看到企业环境行为的改进。一方面,企业决策者感受到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国内市场的竞争力、银行的信用评估,以及企业整体的价值会受到评级颜色的影响,黑色和红色等级会给企业的决策者带来压力,促使企业改进环境行为。另一方面,从政府、社区、社会组织、媒体,还有行业协会之间的关系来看,绿色和蓝色等级会给企业带来更轻松自信的体验。
![](http://news.ruc.edu.cn/wp-content/uploads/2018/12/6王华报告.jpg)
王华指出,不同主体对环境信息公开的诉求不同。政府关心的是企业行为是否守法合规,而社会并不单纯关心政府的办法,主要关注企业是否有污染环境的行为,投资者则考虑企业的信用和金融风险。同时,他认为不仅政府可以对企业的环境行为进行评级,社会组织和投资者也可以对此评级,同样的,学术机构也可以对此评级。
主旨报告结束后进入各项议题的讨论,与会专家****就第一项议题“环境信息公开现状”进行讨论。该环节由环境发展中心环境管理研究所王亚男主持。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李晓亮作题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评估报告”的报告,通过对上市公司披露的环境信息的分析,深入解读了在企业层面我国环境信息公开面临的现状,介绍了建立市场主导的绿色证券模式,详细说明了评估的内容和方法。
中证金融研究院秦二娃作题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的发展”的报告,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制度进行梳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考虑披露内容和披露成本,并对制度规划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建议。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马军作题为“蔚蓝地图与绿色选择”的报告,结合自身NGO组织的发展经历和“污染地图”平台的建设的经历,介绍自2006年建立的蔚蓝地图以及污染源信息公开指数,指出开发污染源信息公开指数对于环境保护的督查工作的意义。
商道纵横张洪福作题为“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实质性披露特点分析”的报告,主要介绍了从2008年开始的价值发现之旅项目,从企业的社会责任角度来关注财务信息披露,指出金融和证券领域对环境信息准确、高信用、公开的需求。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陈洪涛作题为“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报告,介绍了对于环境信息披露现状所做的大样本的数据统计,并从政企关联、政策导向和财政竞争等角度说明了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因素,指出媒体特别是新媒体会对环境评估带来影响。
生态环境部环境发展中心刘海东作题为“政府信息公开与邻避风险应对”的报告,就“邻避”风险的防范与化解工作作为实际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背景、问题和建议三方面探讨了政府信息公开对邻避风险应对的影响。
与会专家****就第二项议题“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建设”进行讨论。该环节由中华联合认证中心陈轶群主持。
中环联合认证中心齐源作题为“企业环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展望”的报告,从开展背景与目的,现阶段实践情况以及功能的展望介绍了生态环境部2018年大数据项目的子项目企业环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并就指出该平台是以企业的环境信息公开为一个出发点,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生态发展理念的服务平台和窗口平台。
生态环境部信息中心汪彬彬作题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与企业信用平台”的报告,从环境发展、环境信用的发展、企业环境信用信息的系统架构和规范化的环境信用信息标准规范四方面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与企业信用平台进行了介绍。
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郭红燕作题为“京津冀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和公开现状”的报告,详细介绍企业排污行为信息公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并对京津冀地区的造纸火电行业信息公开表现的评估结果进行说明。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汶作题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开发和使用: 现状、问题和对策”的报告,从现状、问题和对策三个方面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平台开发和使用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对比企业环境信息和政府信息,提出建立分布式的规范管理平台的建议。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田金平作题为“工业园区智慧管理平台建设与环境信息公开”的报告,从工业园区的特点介绍了智慧管理平台和园区信息公开之间的关系,分析建立智慧管理平台与信息公开的趋势性并对实现信息公开化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陆莎作题为“城市废弃物信息化管理-以垃圾地图和再生资源交易平台为例”的报告,以垃圾地图和再生资源交易平台为例介绍了城市废弃物信息化管理的方式方法,针对城市固体废弃物和中小型的非上市企业上的信息公开进行汇报。
与会专家****就第三项议题“环境信息公开应用与社会监督”进行讨论。该环节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汶主持。
上海青悦环保刘春蕾作题为“企业环保信用中的大数据应用”的报告,从政府发布的信息、企业的自行监测、民众的举报以及信用评价和应用大数据等方面进行汇报。
能链科技CEO林乐作题为“区块链与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报告,从科技企业对区块链的理解,科技企业对于区块链在企业环境信息中发挥的作用,以及能链科技在区块链方面的实践介绍了区块链技术对于环境信息公开的作用,为更好的社会监督打下了技术的基础。
合一绿学院张逸君作题为“环保组织利用信息公开监督企业改善环境表现”的报告,从环保组织的角度介绍了环保NGO在环境保护和社会监督中的地位和作用,表示环保NGO在政府和企业之外,可以利用环境信息公开以此来对企业进行监督,最终实现改善环境的目标。
中国环境报社班健作题为“企业分化关键期:公开环境信息,加持环境信用”的报告,提出了在企业分化的关键期,推进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可以提升企业的环境信用,使企业变得更“绿色”,由此使得企业的生存更长久。
光大国际环境管理部总经理陶俊杰作题为“推进环保设施公众开放,促进环境信息公开”的报告,从开放环保设施、承担更多的社会信义角度指出企业如何透明公开健康发展,对社会和其他企业起到示范和推进作用,并对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做好环境信息公开、进一步提高的环境信息公开的质量进行了探讨。
最后,王华对本次论坛进行总结。他指出,本次会议从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三个维度深入讨论企业环境信息公开的建设,在制度建设、公开现状、平台建设、社会监督等方面对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工作作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建议,对于我国环境信息公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为环境信息公开事业的未来布局提供了蓝图。
本次论坛的举办,进一步凝聚了专家****对环境信息公开的内容、目的、机制等方面的共识和理解,加深了对企业责任承担机制建设的认识,为推动环境信息公开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