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首任驻世界贸易组织大使、前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副部长孙振宇,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院长刘伟,副校长刘元春;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华民,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胡迺武,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毛振华、杨瑞龙,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副所长闫衍等出席发布会。

论坛第一单元由杨瑞龙主持。

刘伟在致辞中表示,中美经贸关系一直是两个大国关系的“压舱石”和“稳定器”。但今年以来,美国单方面挑起中美贸易战,影响中美关系,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影响。我们需要充分认识中美贸易的复杂性、长期性和日益严峻性,深入研究大国博弈的经济、社会背景,清醒认识特朗普新政的核心、诉求和底牌,着眼长远,沉着应对。在中美贸易战进程中,中国在迅速判断和应对中,还应保持政策的定力和连贯性,以“我”为主,继续推动系统性风险防控和实体经济结构性改革,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成长。

国发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代表课题组发布了论坛主报告《以深化改革开放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战的属性、影响和对策》。

报告首先详细地整理了中美贸易摩擦的主要事件,并指出本次贸易战与以往美国在经济下行时制造贸易摩擦以对国内进行反周期调节不同,特朗普发动的本轮贸易战是在美国国内经济景气、同时贸易逆差收窄时进行的。此次贸易战是美国从战略上遏制中国的集中表现,属于守成大国对新兴崛起大国的天然压制,且守成大国对新兴崛起大国存在着巨额的贸易逆差。美国挑起对华贸易战不仅仅是争夺经贸利益,而是美国冷战思维的蔓延和全面打压中国的第一步,未来贸易摩擦与争端将持久而严峻。报告还对中美贸易战走势进行了推演。
报告建议,在应对贸易战的过程中,要本着“坚守底线、消除误解、正视问题”的原则,妥善解决不同性质的分歧与冲突。贸易战可以成为中国深化改革开放的外部推动力量,各界要审视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未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贸易战极有可能引发国际经贸规则加速重构,中国要坚持多边原则,争取对自身有利的重构方案,不断提升国际话语权。发生不利的外部冲击时,国内各界的信心非常重要,要探索稳定信心的方案与策略。科技实力是立国之本,中国未来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提高研发水平和效率,产出原创性领先技术。
发布会第二单元由闫衍主持,与会专家与嘉宾就中美贸易摩擦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孙振宇表示,如今的世贸组织盛谈改革,我们必须要特别警惕,不能让世贸组织改革成为借口,把矛头指向中国。应该将主基调调整到强调世贸组织的体制,如自由贸易、透明度、争端解决机制等。世贸组织的重点在于维护基本原则。

刘元春指出,把握中美冲突时必须超越贸易本身。任何一次全球化都会有获利者和受损者,这就造成世界结构的变异,一定程度上会产生一种分裂,民主国家的分裂或是自由体、国与国之间的分裂,这种分裂实际上是目前美国进入“更年期”,世界进入地缘冲突最根本的根源。因此我们要把握中美贸易战的根本,就必须超越贸易本身来看中美的冲突,同时要把中美的冲突放到一种全球裂变的长时段里面进行把握。

李稻葵表示,中美贸易战要应回到其属性上进行分析,坚持底线思维。大国的经济发展不能完全依靠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对经济的帮助相对不重要,最大的帮助还是思想的开放和保持学习的心态。同时,从形势判断上来讲,中美贸易战包含了贸易、国内经济和舆论三个层面,但中美双方利益交融,仍存在合作的空间。相对应的,应在协商、斗争与谈判中解决贸易战,促进国内经济高速创新,用柔和的方式讲清中国道理。

华民认为,从历史上看,所有的贸易战最后都以危机告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打贸易战会带来福利损失,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都将损失巨大;而且,原来的静态均衡会变成动态的失衡。因此,不能打没有胜算的贸易战。

李向阳表示,中美两个大国之间,是一个崛起大国和一个守成大国的博弈,贸易不平衡只是一个表现,贸易平衡需要追溯到中国的模式上,这个模式是中美贸易战分歧的最终原因。中国是美国再次伟大受阻的原因,在这一前提下,我们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中美关系。

毛振华认为,2008年是中国经济与对外政策的分水岭,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中国内政外交出现了一系列调整,但这些调整在不同程度引发了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误读,也是导致中美关系趋于紧张的重要原因。中国需要对过去十年的发展历程进行再思考,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适当调整内政外交政策,为中国和平发展营造良好内外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陈彦斌,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证金融研究院原党委书记陈稹等专家****以及来自社会各界的400余名听众参与了本次报告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