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吴洋、外方院长郭志松(Asaf Goldschmidt)和特拉维夫大学东亚系主任石熬睿(Ori Sela)参加会议并致辞。吴洋表示,中国和海外的汉学研究有着不同的视野和理路,通过举办这样的学术会议能够促进双方、特别是青年****间的互相理解与交流,不仅有利于“中国研究”的国际化,也有利于本土“中国研究”走出去和国外“中国研究”走进来。郭志松称本次活动是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的又一个学术成果,也是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盼望以后继续通过这样高水准的学术活动加强中以的交流与合作。石熬睿表示很高兴看到中国人民大学和特拉维夫大学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希望今后继续扩展共同研究的领域,加深合作。

(特大孔院以方院长郭志松致辞)

(特大孔院中方院长吴洋致辞)
在会议期间,以色列著名汉学家、特拉维夫大学前教务长、教授委员会委员谢爱伦(Aron Shai)参加讨论。作为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的创始人之一,同时也作为特拉维夫大学博士答辩委员会的委员,谢爱伦针对博士生论文写作进行了专门发言,他表示,合格的博士论文必须要具备三点,即:“问题意识”“批评精神”和“学术贡献”,他还鼓励博士研究生大胆质疑与批评,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与新认识。

本次会议分为五个版块,主题分别是“稀见文献中的清史”“清代中国的武术与民间宗教”“从战国到民国的观念史”“邂逅铁路”“边疆与交界地区的风景变迁”。
本次青年论坛的参与者兼有东西,前辈教授与青年****济济一堂,对“中国研究”各领域展开讨论,对于开拓国内相关研究的视野和向国际学界发出中国声音都具有促进作用。特拉维夫大学孔子学院会推动这一论坛继续举办,也希望通过举办类似活动继续促进中国同世界的学术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参会者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