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学系导师教师师资介绍简介-于伟强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4-18

于伟强 教授
凝聚态物性实验室




办公地点: 理工楼707室
电子邮箱: wqyu_phy@ruc.edu.cn
电话:
传真: 0086-
研究组主页:


教育经历:

1992.9-1996.7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理学学士
1996.9-1999.1 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理论凝聚态物理硕士
1999.1-2000.10 (美国)南加州大学物理系(USC) 理论凝聚态物理博士生
2000.10-2004.6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实验凝态物理博士

工作经历:
2008.4-现在 中国人民大学物理系 教授
2004.7-2008.3 (美国)马里兰大学超导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
2008.4-2008.10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物理系 访问

研究兴趣:
(1)核磁共振技术开发。
核磁共振广泛应用于物理学、生物与医学、化学、矿藏探测等科研和应用领域。我们实验室开发多种实验技术,尤其进行低温、高压、高场等极端条件核磁共振的研发。目前实验室具有的国际前沿技术条件为结合3万大气压、20毫开尔文、16特斯拉进行核磁共振;国际领先技术是结合8万大气压、1.5K、10特斯拉进行核磁共振。部分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强磁场核磁共振的科研或设备研发单位,以及国际知名医学MRI(核磁共振成像)和电子芯片商企。
(2)关联电子材料的核磁共振研究。
核磁共振科研实现了使用电磁波对原子核磁性状态进行读和写操作。很多新型的凝聚态材料表现出奇特的物理性质,其根源在于这些系统的电子库伦相互作用非常强,电子的自旋、电荷和轨道、声子等自由度耦合在一起,形成性质复杂的,但又有丰富应用的新功能、探测、存储和能源材料等,这类系统称为强关联电子系统。原子核通过超精细耦合和电偶极矩等与电子进行耦合,实现对关联电子材料的电性、磁性的物性探索和研究。尤其利用核磁共振的位置选择性(site-selective)、局域性(local)和整体性(bulk)等特色。并结合变温、变场、高压等调制技术,研究晶体结构、磁性结构、磁性元激发、电荷序、超导配对对称性等性质。我们实验组的具体研究材料包括高温超导、拓扑超导、低维和自旋阻挫量子磁性材料、多铁材料等。

人才培养:
张善文,理学硕士,2010毕业,教学科研和检测仪器(创业)
马龙,理学博士,2015年毕业,现任职国家强磁场科学中心(合肥)助理研究员
代佳,理学博士,2016年毕业,现任职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
王朋帅,理学博士,2017年毕业,现任职通用电气医疗集团(中国)

科学研究基金: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铁基超导材料的离子液体氢化研究,2019/01-2022/12,62万元,在研,主持
2. 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A**,量子自旋阻挫体系和自旋液体中的新奇量子效应及调控研究,2016-2021,150万元,在研,骨干参加
3.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预研委托(团队基金)项目,15XNLQ07,自旋阻挫磁性材料的样品合成和物性研究,2015/01-2017/12, 100万元,已结题,主持
4. 教育部创新团队,稀土-过渡金属化合物量子关联新功能材料及其新奇量子效应的研究,2014/01-2016/12,已结题,骨干参加
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铁基超导材料的结构、磁性和超导的关联性质研究,2014/01-2017/12,89万元,已结题,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关联电子材料的核磁共振物性研究,2013/01-2015/12,100万元,已结题,主持
7. 科技部目标导向项目,2011CBA00112,高温超导材料与物理研究,2011/01-2015/12,120万元,已结题,骨干参加
8. 科技部973项目,2010CB923004,新型量子功能体系的物性表征及其材料探索,2010/01-2014/12,120万元,已结题,骨干参加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空穴掺杂和磷掺杂铁基超导单晶材料的核磁共振研究,2011/01-2013/12,54万元,已结题,主持
10.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资助计划,NCET-08-0546,2008-2011,30万元,已结题,主持


主要工作和成果:
开发了3万大气压和稀释制冷结合,8万大气压和液氦制冷结合的两种国际领先的核磁共振测量技术。近五年来,借助于核磁共振在位置选择性和低能磁性探测的优势,开展对铁基超导和自旋阻挫等关联电子材料的磁学性质、超导机理和量子相变等方向的研究。主要进行非常规超导和量子磁性材料的核磁共振物性研究,迄今已发表66篇SCI论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38篇。论文含11篇Phys. Rev. Lett.,1篇Phys. Rev. X,单篇他引100次以上的论文5篇,SCI统计他引总数2000余次,H-index为26。2012年获得国家基金委首届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资助。
任现职以后的代表性工作包括:
通过稀释制冷温度下的高压核磁共振研究,首次解出FeSe超导材料在高压下的条纹型磁结构(PRL,2016),促进了该材料微观作用模型的建立和对超导机理的理解;
把离子液体氢化的技术引入到铁基超导研究中,氢化产生的电子掺杂效应使FeSe类材料超导温度从8.5 K提高到42.5 K等,并用高敏感的氢核磁共振测量揭示了非常规超导性质,提供了电子掺杂和氢核磁共振研究的新思路(Science Bulletin,2018, ESI 高被引);
在自旋阻挫材料a-RuCl3中率先建立磁场下的相图,揭示磁场压制磁有序并诱导量子自旋液体态,以及该自旋液体态具有Dirac型的无能隙费米元激发特征(PRL, 2017)。
在铁基超导材料中观察到非常规自旋单态配对 (PRL,2011),超导和磁有序微观共存(PRL,2012),以及自旋涨落和超导转变温度关联(PRL,2013)的实验结果等。
率先研究Ba8CoNb6O24并提出该材料可以作为首个理想的二维三角晶格海森堡反铁磁材料进行研究。提出该材料在零场可能具有量子自旋液体态,而高磁场下诱导磁有序的量子相变。[PRM 2018]。
代表论文:
1. Protonation induced high-T-c phases i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rs evidenced by NMR and magnetization measurements
Cui Yi, Zhang Gehui, Li Haobo, Lin Hai, Zhu Xiyu, Wen Hai-Hu, Wang Guoqing, Sun Jinzhao, Ma Mingwei, Li Yuan, Gong Dongliang, Xie Tao, Gu Yanhong, Li Shiliang, Luo Huiqian, Yu Pu*, Yu Weiqiang*, Science Bulletin 63 ,11-16 (2018) (ESI高被引论文).
2. Gapless Spin Excitations in the Field-Induced Quantum Spin Liquid Phase of α−RuCl3,
Jiacheng Zheng, Kejing Ran, Tianrun Li, Jinghui Wang, Pengshuai Wang, Bin Liu, Zheng-Xin Liu, B. Normand, Jinsheng Wen, and Weiqiang Yu*,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119, 227208 (2017)(它引61余次).
3. Pressure Induced Stripe-Order Antiferromagnetism and First-Order Phase Transition in FeSe, P. S. Wang, S. S. Sun, Y. Cui, W. H. Song, T. R. Li, Rong Yu, Hechang Lei, and Weiqiang Yu*, Rev. Lett. 117, 237001 (2016) (它引36余次).
4. Simultaneous Optimization of Spin Fluctuations and Superconductivity under Pressure in an Iron-Based Superconductor
G. F. Ji, J. S. Zhang, Long Ma, P. Fan, P. S. Wang, J. Dai, G. T. Tan, Y. Song, C. L. Zhang, Pengcheng Dai, B. Normand, and W. Yu*, Phys. Rev. Lett.111, 107004 (2013).
5. Microscopic coexistence of superconductivity and antiferromagnetism in underdoped Ba(Fe1-xRux)2As2.
L. Ma, G. F. Ji, Jia Dai, X. R. Lu, M. J. Eom, J. S. Kim, B. Normand, W. Yu*, Phys. Rev. Lett.109197002 (2012).
6. 77Se NMR study of pairing symmetry and spin dynamics in KyFe2-xSe2,
W. Yu*, L. Ma, J. B. He, D. M. Wang, T.-L. Xia, G. F. Chen, and W. Bao,
Phys. Rev. Lett. 106, 197001 (2011).(它引55次)
7.Absence of superconductivity in single-phase CaFe2As2 under hydrostatic pressure,
W. Yu, A. A. Aczel, T. J. Williams, S. L. Bud’ko, N. Ni, P. C. Canfield, and G. M. Luke, Phys. Rev. B 79, 020511 (R) (2009)(它引140余次)
8.Electron-lattice coupling and broken symmetries of the molecular salt (TMTTF)2SbF6,
W. Yu, F. Zhang, F. Zamborszky, B. Alavi, A. Baur, C. A. Merlic, and S. E. Brown,Phys. Rev. B. 70, 121101(R) (2004)。(它引56余次)
9. PhaseInhomogeneity of the Itinerant Ferromagnet MnSi at High Pressures,
W. Yu, F. Zamborszky, J. D. Thompson, J. L. Sarrao, M. E. Torelli, Z. Fisk, and S. E. Brown,Phys. Rev. Lett. 92, 086403 (2004)(它引42余次)



相关话题/中国人民大学 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