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认为,人并非如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是无限理性的,真实生活中人的行为会受很多环境因素无意识的影响,个体表现出的行为偏好是意识和无意识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往,健康行为管理只重视意识层面的宣传教育,但依照心理学和行为学的规律去改造环境,通过无意识的力量去促进现实生活中的健康行为,是目前值得探索但又被忽略的研究思路。
在国内的食品加工厂,为防止食物细菌超标,管理者要求工人每20分钟对手部和操作台消毒一次。但实际情况是,尽管厂方对此一再强调并设立严格的奖惩措施,但工人的消毒频次远达不到要求,结果,由于细菌超标造成的退货和罚款给工厂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从消费者的角度,细菌超标的食物更是构成潜在的健康隐患。
基于上述背景,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的孙彦副研究员和国外****合作,以心理学中经典的诱饵效应为理论支撑,在中国东部某食品加工厂试点,尝试提升工厂工人在实际作业中的洗手行为。诱饵效应是指,在选择集中添加一个额外但更差的选项可以增加原有选项的吸引力。通俗一点说,相对于只有一个选择,在增加另一个更差的选择后,原来的那个选择会变得更有吸引力。诱饵效应在实验室条件下被广泛证实,但其在现实环境中的效果如何并不清楚。在试点工厂,工人在作业中一般使用酒精喷壶消毒。基于诱饵效应,研究者为工人增加了一个消毒效果相同但使用更不方便的挤壶作为诱饵,同时喷壶仍然保留。这里的实验假设是,增加诱饵后,原来喷壶的使用将显著提高,消毒效果也应随之提升。为检验改造后条件下洗手行为是否增加,研究者考察了洗手液的使用量、作业桌面大肠杆菌检测、手部大肠杆菌检测三个指标在环境改变前后的变化。为保证变化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研究者对诱饵设置前后各20个工作日做了连续的指标记录。同时,研究者还设置了严格的对照组(只有喷壶消毒),也对其做了40个工作日的连续追踪。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图1. 在诱饵设置前后(第21天设置诱饵)实验组和控制组每天的消毒液使用量
图2.在诱饵设置前后(第21天设置诱饵)实验组和控制组每天的手部卫生合格率(a)和操作桌面卫生合格率(b)
依据对上述监测的三个指标的统计分析,无论是组内的前后纵向比较还是组间的横向比较,结果一致表明诱饵设置后工人洗手消毒行为有明显增加。为了检验实验效应的可靠性,实验二用另外一种诱饵作为刺激物重复了实验一,结果发现与研究一基本一致。研究一中,对照组在40天中始终呈现一个消毒喷壶(刺激无变化),而实验组则在第21天增加了新刺激(挤壶),从逻辑上,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结果差异也可以被解释为:实验组中添加诱饵对被试造成了提示效应。为了排除这种可能性,我们重复了实验一并增加了一个动态对照组(在21天增加一个新刺激,但增加的是相同的喷壶,无法充当诱饵)。结果发现实验三中,诱饵组洗手行为依然显著提升,但动态对照组和静态对照组之间结果并无差异,证明是诱饵而不是单纯的新刺激导致了洗手行为的变化。综合三个实验结果来看,诱饵的设置使手部卫生合格率从之前的60%-70%提高为90%以上。这充分显示了设置诱饵在洗手干预中令人鼓舞的效果。
该研究结果有两个启示。首先,该研究识别的诱饵干预方法成本非常低,对洗手消毒要求比较高的作业环境(如医疗、食品加工)有直接借鉴作用。其次,诱饵效应作为一种被广泛证实的心理效应,预期在环保、能源、卫生、教育和人力资源管理各个领域都有其独特的行为引导价值,值得研究者进一步深入探索。
该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01098)、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9162017)和中科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项目等的支持。
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心理学权威期刊 Psychological Science。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分校的Meng Li博士和中科院心理所的孙彦副研究员为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论文信息如下:
Meng Li*, Yan Sun*, & Hui Chen. (2018). The Decoy Effect as a Nudge: Boosting Hand Hygiene With a Worse Op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8761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