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深研院新材料学院发表《先进能源材料》封面文章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4-10

近日,新材料学院潘锋团队在国际著名期刊《先进能源材料》上发表题为“Revealing the Short-Circuiting Mechanism of Garnet-BasedSolid-State Electrolyte”(Advanced EnergyMaterials, IF = 21.875, 2019, 9, 1900671)封面文章,系统研究了石榴石类固态电解质临界电流密度关键因素及该临界条件下发生短路的微观机制。

临界电流密度机制
研究团队发现石榴石型Li7La2.75Ca0.25Zr1.75Nb0.25O12(LLCZN)中锂枝晶的生长蔓延进而造成短路的现象源于流经LLCZN的电子对Li+离子的还原作用。发生短路的电流密度之所以存在临界的现象而不是一种简单的电流密度对时间的累计效应,则是源于LLCZN电子电导的非线性伏安特性曲线。在较低电压下,LLCZN电子电导率很低,少量的电子供应难以诱导产生锂枝晶。当外加电压大于某一阈值后,电子电导率急剧增大,大量供应的电子迅速还原锂离子,形成锂枝晶,进而造成短路。通过在LLCZN颗粒表面包覆一层LiAlO2(LAO),电解质的电子电导率大大降低,从而能够较大地提升固态电解质的临界电流密度。
相对于传统的锂枝晶刺穿机理,研究团队提出了新的石榴石型固态电解质的短路机理:在没有界面修饰的情况下,锂离子会与电子在晶界表面结合,形成金属锂,随着电流增大,形成的速率可能会在某一个拐点迅速变大,从而导致电解质瞬间短路;而通过界面修饰,抑制了电子在晶界表面的传输,从而大大降低了金属锂的形成。该工作为今后设计具有高临界电流的固态电解质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工作第一作者是宋永利博士和杨卢奕博士,通讯作者是潘锋教授。该系列工作得到了国家材料基因工程重点研发计划、广东省重点实验室、深圳市科技创新委员会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相关话题/电子 博士

鐎殿喒鍋撻梺顐g摌IP闁挎稒鐭粩鍓х矓瀹ュ牃鍋撻崘顏嗗煛闁兼澘鍟抽惁澶屾喆閸℃侗鏆ラ梻鍛箣缁屽爼鎯囩€e墎绀夋慨锝呯箲濠€鐗堢▔瀹ュ懎鐓傚☉鎾亾闁告帒妫濋幐锟�
547闁圭鍋撻梻鍕╁灪閻楀酣鎳撻崘顏嗗煛闁兼澘鍟畷锟�1130缂佸绉电€垫氨鈧纰嶉弳鈧柡澶嬪姉濞堟垿宕¢崘褏绋囩紒澶婄Ч閸樸倖绺藉Δ鍜佹毌閹煎瓨鎸堕埀顑挎祰椤锛愰幋顖滅婵炴垹鏁稿ú濠囨嚐鏉堫偒鍤旈柕鍡曡兌缁€趁规惔娑掑亾娴g晫妲堥柛鎺撴偠閳ь兛绶氶崳楣冩懚瀹ュ啠鍋撴担鐑樺€炵€规悶鍎埀顑胯兌椤撴悂鎮堕崱鎰ㄥ亾娴f亽浠﹀ù鍏煎搸閳ь兛娴囬崒銊﹀濮樸儮鍋撴担瑙勬畬闁煎弶褰冪缓楣冩偠閸℃劏鍋撴担鐤幀闁哄倸娲㈤埀顑挎祰婢规捇寮甸妯峰亾娴h鐓€闂傚倽顔婄槐鍫曞箻椤撴壕鍋撴担鍦€婇悗娑宠礋閳ь兛绀佺亸鎵偓娑宠礋閳ь兛娴囬鍝ョ不濡や焦绨氶柕鍡曠瀹稿宕g仦鍌楀亾娴e憡鍕鹃柣鐐叉閳ь兛鐒﹂弬鍌氣柦濮瑰洠鍋撴担鍛婃噸閻庢冻璐熼埀顑挎缂嶅鎳栭懠顒冾潶缂佹冻鎷�28缂侇偉顕ч鐔虹矓閹搭垳绀塚IP濞村吋鑹鹃幉铏媴鎼淬倕娈�128.00闁稿繐鍠涚槐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