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生导师简介(2020.3月更新)(4)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30


更多内容,请参阅课题组主页:
http://www.escience.cn/people/liuxf/index.html
研究工作包括: 1)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特别是半导体微腔体系中的强相互作用研究; 2)表面等离激元调制半导体材料光学性质研究 ; 3)各种能量装换体系中的载流子动力学研究。目前已经在 Nature Materials, Nature Communications,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等杂志上发表文章 80余篇,引用 3800余次( Google scholar)。
课题组主页: http://www.escience.cn/people/liuxf/index.html
E-mail:liuxf@nanoctr.cn

朴玲钰,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2年 6月获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2002年 7月至 2005年 4月,分别于北京大学和巴黎第六大学(玛丽 .居里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5年 7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国感光学会光催化专委会委员、中国颗粒学会理事、北京市室内及车内环境净化协会专家、全国标准物质计量
技术委员会委员。主持基金委、教育部、中科院及科技部项目及课题 15项,在 Joule、 Nano Energy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 SCI/EI论文五十余篇,被引用 1100余次;授权专利 23项;获国家级标准物质 12项(含我国第一个比表面积国家一级标准物质);制定国家标准 8项(已颁布实施)。获 2011中国分析测试学会科学技术奖一项(第一完成人)。
研究领域: 1)纳米光催化材料的精准合成及其在能源、环保领域的应用; 2)纳米
材料性质与功效类国家标准物质研制;国家标准制订。课题组网页: http://www.nanoctr.cn/piaolingyu/yanjiuzujianjie/ E-mail:piaoly@nanoctr.cn


裘晓辉,博士生导师。 2000年在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在美国加州大学 Irvine分校、美国 IBM公司中心研究部及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科技部、中科院、基金委的多个研究项目。在 Science, 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 Nano Lett.等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六十余篇。
主要研究方向是纳米测量与表征技术,研究分子和低维结构材料的电学及光学性质,探索这些体系的奇特量子效应在功能器件中的应用。本研究工作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领域,涉及纳米材料的设计制备、微纳尺度器件的制作与表征、显微超快光谱测量、以及低温真空扫描探针显微镜等多种实验方法和技术。
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cn/qiuxiaohui/
E-mail:xhqiu@nanoctr.cn


吴晓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5年在南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中科院物理所、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无机化学材料所(洪堡奖学金)、德国斯图加特马普固体所、德国明斯特明斯特大学物理所从事研究工作。 2005年回国后加入中心。在 Adv. Mater., Nano Lett., Biomaterials, Chem. Mater.等 SCI杂志上发表论文
80多篇。
主持和参与科技部重大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和 863项目多项。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1)有机 /无机杂化纳米结构构建、光学性质、及其在药物输运、疾病诊断及生化传感等方面的应用; 2)具有催化活性纳米结构的可控制备、活性调控及在生化检测中的应用; 3)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光学性质; 4)纳米尺寸标准物质、样品研制,纳米颗粒表征 /检测标准方法研究; 5)非传统刻蚀方法(微接触印刷和纳米压印技术)构筑大面积有序微 /纳米尺度图案及微 /纳结构上功能材料的输运、组装和生长。
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cn/wuxiaochun/
E-mail:wuxc@nanoctr.cn


谢黎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04年获北京大学学士学位, 2009年获北京大学博士学位(物理化学专业)。 2007至 2008年,美国 MIT访问博士研究生; 2009年至 2012年,斯坦福大学博士后。 2012年 5月加入中心。 2014年入选中科院 “卓越青年科学家 ”,2015年入选 “北京市科技新星 ”,2016年入选北京市 “青年拔尖人才 ”。在 JACS、Nature
Nanotech.、Adv. Mater.、Nano Lett.、ACS Nano等杂志上发表 SCI论文 50余篇,引用 6000余次。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 1)原子层厚度二维材料的可控制备、结构表征、能带调控
与新原理器件; 2)拉曼光谱技术。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cn/xie/ketizujianjie Email:xielm@nanoctr.cn
杨延莲,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 1992年 9月至 1999年 7月在山东大学化学学院进行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学习, 1999年 9月至 2004年 6月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攻读博士学位并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4年 7月至今,被聘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和研究员, 2007年 10月-2008年 11月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生物医学工
程中心做访问学者。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纳米生物学分会理事,北京医学检验学会理事,北京医学检验学会体外诊断系统工程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化学会纳米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分子组学和体外诊断专委会委员等。
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基于多肽纳米结构的液体活检技术、疾病相关的多肽组装结构及其调控的分子机制、基于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的纳米表征方法等。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级研究项目,如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负责人、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负责人、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A类项目子课题负责人等。在 Chem. Soc. Rev., Proc. Natl. Acad. Sci. USA, J. Am. Chem. Soc., Angew. Chem. Int. Ed., Nano Lett., ACS Nano, Nano Today等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200余篇,他引 4000多次, H因子 35。
主持多项国家级项目,如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负责人、中科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A类项目子课题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面上项目负责人等,另外也主持和参与多项省部级项目,如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科委计划项目课题负责人等。
近年来,在肿瘤体外诊断纳米技术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多项重要专利的授权,作为肿瘤捕手技术的主要发明人,获得多个国内创新创业大奖,如中国第四届创新创业大赛新材料行业总决赛团队冠军,中国科学院北京分院颁发的 2016年度科技成果转化奖二等奖等,肿瘤捕手技术还受邀在北京展览馆参加 “十二五 ”科技创新成就展。



E-mail:yangyl@nanoctr.cn
曾庆祷,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7年在南京大学配位化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在中科院化学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0年 1月被聘为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7年 8月调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工作。 2010年 2月被聘为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物理化学、有机合成、晶体工程、超分子化学。在包括 Angew.
Chem., Int. Ed., J. Am. Chem. Soc., Small, Nano Lett., ACS Nano, Chem. Eur. J., Chem. Asian. J., Anal. Chem., Chem. Commun., Langmuir, J. Phys. Chem C, Nanoscale, ChemPhysChem等国内外杂志上发表 SCI论文 180余篇 (IF > 3的有 130余篇 ),并荣获 2001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有 140余篇 SCI论文被引用 1800余次,其中他人引用 1500余次。已顺利完成 5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负责人 )、2个 973子项目、正在承担 1个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项目负责人 )、1个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 1个 973子项目。
主要研究方向为: 1)利用扫描隧道显微术研究有机分子自组装、主客体分子之间
相互作用以及对光电响应的表面物理化学现象和过程; 2)晶体的设计、合成及其应用。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cn/zengqingdao/ E-mail:zengqd@nanoctr.cn

唐智勇,博士生导师,基金委创新群体负责人,科技部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 1999年在中科院长春应化所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瑞士苏黎世联邦工学院、美国密歇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6年加入中心,任纳米材料研究室主任。 2010年获得 “Scopus寻找青年科学之星 ”材料科学青年科学之星成就奖, 2012年获 “中国科学
院十大杰出青年 ”称号及 “赢创颗粒学创新奖 -优秀科学家奖 ”,2013年被评为 “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 ChemComm杂志 “Emerging Investigator”及获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 ”,2014年入选 “Fellow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2016年获 RSC Editorial Board Award,2015-2017年连续入选 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 ”。目前担任 Materials Today Energy,Advanced Sustainable Systems,Nanoscale Horizons,Chem,Nanoscale,Nano Research, Small,ChemPhysChem, Chemistry-AnAsianJournal, NPJAsianMaterials,Chinese Journal of Chemistry,中国科学-材料,化学学报,催化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分析化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副主编,编委或顾问编委。
近年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功能无机纳米材料的可控组装、光学性能调控及其催化应用。研究成果包括提出了利用单个无机纳米粒子作为构筑单元,通过调控纳米粒子内在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自组装构筑结构可控纳米粒子集合体的理论;设计和建构了具有特殊光、电和催化性质的无机纳米材料;在能源有效利用方面取得了一些很有科学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成果。在过去几年里,共发表研究论文 220余篇,其中在 Science、 Nature、Nature Materials、Nature Chemistry、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Energ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Society Reviews、Journal of the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等影响因子大于 10的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 160余篇。共被他引 18000余次, H-index为 71。
研究方向: 1)功能纳米材料自组装及其性质研究; 2)无机纳米粒子的手性及光学性质研究; 3)功能纳米材料在催化及能源中的应用。
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cn//zhiyongtang/ketizu/
E-mail:zytang@nanoctr.cn


魏志祥,博士生导师。 2003年在中科院化学所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在德国马普胶体界面研究所、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6年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得 2009年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 2011年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奖, 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2015年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青年科技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有机光电功能材料的自组装与柔性器件。通过设计合成新型有机光电功能分子,研究自组装过程中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协同作用机制,阐明有机光电材料多层次结构中的性能传递规律;制备结构和性能可控的有机光电功能纳米材料,实现纳米结构在太阳能电池和储能器件等能源器件中的应用。近年来在 Nature Commun,, J.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和 Adv. Mater.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150余篇,论文他引 8000余次。
主要研究方向: 1)有机太阳能电池; 2)柔性储能器件; 3)手性光电材料。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cn/zhixiangwei E-mail:weizx@nanoctr.cn

张忠,博士生导师。 1999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先后在德国卡尔斯鲁厄研究中心和英国卢瑟福实验室联合培养, 2000年获德国洪堡学者资助, 2001年获德国政府首次设立的 Sofja KovalevskajaAward青年科学家奖,于 2001-2006年在德国凯撒斯劳腾大学复合材料研究所组建了独立研究小组。 2005年回国在国家纳米科
学中心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目前是国际复合材料领域知名学术期刊 Composites Part A中国区主编 (Chinese Editor),Composites Science &Technology等 5个期刊编委。
在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共发表 SCI学术论文 190余篇,论文他引 6000余次, H因子 48。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大会做大会特邀报告或邀请报告。 2011年获 “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 ”荣誉称号, 2015年被授予 “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荣誉。从 2006年起作为项目和课题负责人承担了科技部纳米重大研究计划项目、科技部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及中科院纳米先导 A计划项目,以及和国家电网、中国商飞、德赛工业、中天科技、德国拜耳、西门子、赢创德固赛、默克、日本三菱等企业的合作项目。现任中国科学院 “纳米系统与多级次制造 ”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纳米制造与应用基础 ”研究室主任,北京市纳米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担任中国颗粒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副秘书长。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