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生导师简介(2020.3月更新)(3)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0-05-30


主要研究兴趣: 1)智能纳米药物靶向调控肿瘤血管系统,用于抗肿瘤治疗; 2)靶向干预血小板功能抑制肿瘤转移的研究; 3)靶向溶栓、抗栓的新型血栓性疾病治疗药物研究。
E-mail:lisuping@nanoctr.cn



高远,博士生导师。 2011年在美国布兰戴斯大学获得化学博士学位。 2011年至 2013年在布兰戴斯大学,以及 2013年至 2015年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从事博士后研究。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活体内超分子自组装及其在生物纳米材料方向的应用探索。在 Nat. Commun.、J.Am. Chem. Soc.、Chem. Soc. Rev.、ACS Nano等学术刊
物上发表 SCI论文 40多篇。
课题组主要从事发展新型生物纳米材料的研究,重点探索活体内超分子自组装的新原理,药物递送新方法,以及分子成像用于癌症诊断与治疗等。具体包括 1.生物相容性的纳米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包括有机小分子,高分子以及无机纳米颗粒); 2.响应生物环境的超分子自组装及其生物效应的研究; 3.基于纳米材料的药物控制与释放; 4.优化癌症诊断与治疗(精准医疗)。
Email:gaoy@nanoctr.cn

李乐乐,博士生导师, 2010年在北京大学获得化学博士。 2010年至 2016年在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 -香槟分校、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 2016年 7月入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要从事纳米探针构建及其在疾病精准诊疗中的应用研究,研究工作涉及化学、材料学、生物学、医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在 PNAS,JACS,
Angew ChemInt Ed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30余篇。
研究领域为纳米探针构建及其在癌症等重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领域的基础应用研究,重点通过功能性 DNA分子设计,以及在纳米材料表界面组装,构建新型纳米生物探针,并应用于疾病的精准诊断与治疗。研究课题为: 1)高时空分辨生物探针构建及其在生物检测和成像中的应用; 2)光控纳米系统构建及精准诊疗。
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lllab.com/
Email:lilele@nanoctr.cn


王海,博士生导师, 2013年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 2014-2017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并晋升为研究科学家, 2018-2019年入职马里兰大学任研究助理教授。 2019年 3月入职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课题组研究兴趣主要研究多尺度生物材料用于组织修复、疾病治疗和细胞功能分析等,近年
来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ACS Central Science,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以及 Biomaterials等杂志发表 40余篇论文。
目前的研究工作主要利用纳米材料和微流体芯片平台,提高对不同尺度药物的治疗效果,实现多种重大疾病的有效、安全治疗。研究主要方向为:( 1)基于微流体的功能性细胞 /组织包埋组装技术用于单细胞分析、疾病治疗和组织修复;( 2)微纳载药体系的高级组装以及与细胞、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 3)多尺度生物材料调控干细胞用于类器官的构建。
Email:wanghai@nanoctr.cn

赵潇,研究员。 2016年在天津医科大学获得肿瘤学博士学位,指导教师为郝继辉主任医师,其中博士阶段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进行联合培养,指导教师为聂广军研究员。后于 2016年至 2019年在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研究员组做博士后研究。 2019年 9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任研究员。主要关注抗肿瘤纳米药物及疫苗的研究。截至 2019年在
Advanced Materials, Nano Letters,ACS Nano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近 3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共 10篇。
研究领域包括针对肿瘤临床治疗困境的纳米药物设计合成、 mRNA纳米药物及其应用、生物来源纳米颗粒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目前集中在细菌外膜囊泡的改造及其在个体化肿瘤疫苗中的应用、纳米技术在肿瘤过继性细胞治疗中的应用等。
Email:zhaox@nanoctr.cn

葛广路,博士生导师。 2001年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化学博士,之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加州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5年加入中心。现任中科院纳米标准与检测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际标准化组织纳米技术委员会纳米材料工作组召集人。
以往研究工作包括基于半导体纳米线阵列的生物传感器件以及功能纳米粒子的合成与组装,揭示微纳尺度下胶体与表面化学的变化规律。已在 Nano Letters、 Advanced Materials等发表 SCI论文 40余篇,引用近 600次,授权美国专利 1项。
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与课题: 1)微纳尺度的表面化学:构建尺寸和表面性质均一的磁性纳米粒子体系,研究其在生物大分子富集分离中的效率和机理; 2)纳米生物界面性质的表征与测量:发展复杂环境中低含量纳米材料形态与物性测量技术,建立基于局域增强效应的定量检测;实时获取生物分子与纳米材料结合信息,理解介质变化对纳米生物界面的影响; 3)各向异性纳米粒子的组装与光电特性:通过考察表面性质变化对粒子组装的影响,理解纳米粒子的相互作用,并考察组装体的宏观光电性质与粒子耦合的关系。
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cn/geguanglu/
E-mail:gegl@nanoctr.cn

孙佳姝,博士生导师,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北京市科技新星。 2006年获得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士学位, 2010年获得美国范德堡大学机械工程博士学位, 2011年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要从事微流控生物芯片技术,及纳米生物医学研究。近五年已在国际高水平 SCI期刊发表英文论文 40篇,其中第一或通
讯作者发表论文 28篇(影响因子 >10的 6篇;影响因子 >5的 22篇),包括 Chemical Society Reviews, 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 Advanced Materials, ACS Nano, Analytical Chemistry, Nanoscale, Lab on a Chip, 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等。
研究领域为新型生化分析技术及纳米生物医学,利用微流控芯片平台,在重大疾病早期、精准、多靶标(核酸,蛋白,及细胞)快速诊断,以及多功能纳米分析材料构建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基础及应用研究。研究课题为: 1)构建无标记循环肿瘤细胞分选、富集、及基因检测芯片。用于癌症早期诊断、复发和转移监控。 2)开发了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基因及蛋白高通量分析方法。 3)利用微流控合成芯片,精确调节纳米载药系统的性质、包括大小、表面修饰、载药量、力学性质。用于新型纳米药物的筛选及研发。


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cas.cn/sunjiashu/
Email:sunjs@nanoctr.cn

戴庆,中科院特聘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10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工学博士学位,随后在剑桥大学光电子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并于 2012年当选为剑桥大学 Wolfson学院的 Junior Research Fellow。同年 5月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回国五年来发表 SCI论文 52篇(其中作为一作 /通讯作者发表 35篇),包括 Nature Communications 2篇,
Advanced Materials 6篇等;申请发明专利 21项,已获得授权 7项(含 PCT1项)。受邀在等离激元光子学前沿国际会议( FOP),国际真空纳电子会议( IVNC)等重要国内外学术会议作邀请报告十余次,长期担任 Nanoscale Horizon, Scientific Reports编委和 Nature,Nature Materials等知名期刊特约审稿人。先后获得中科院卓越中心核心骨干、中科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等多项学术荣誉。
2016年起作为负责人牵头筹建了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纳米光子学研究部, 2017年起担任中央军委科技委国防科技创新特区专家。现已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课题、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等十余项课题。
课题组目前围绕碳基纳米材料光电特性与应用方向展开研究,具体包括: 1)低维碳基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包括碳管、石墨烯等; 2)新型纳米光子器件设计及其性能调制; 3)基于碳基纳米材料等离激元光谱增强技术的应用研究; 4)基于光场驱动技术的超快电子源研究; 4)基于 QCM技术的生物传感系统研发。以上研究属于多学科交叉的前沿领域,涉及物理、化学、材料和工程等学科。
课题组主页: www.daiqlab.com
Email:daiq@nanoctr.cn



江潮,博士生导师。 1998年于中科院半导体所获博士学位,之后在日本北海道大学 “量子集成电子学研究中心 ”和东京大学先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2005年底加入中心。
研究领域为新型半导体纳米结构制备及其相关物理性质 --包括光学和输运特性研究。目前的研究兴趣包括:有机半导体光、电基础物
性研究和相应器件的应用研究。重点研究有机小分子薄膜界面化学和形态与器件性能之间的关联,目的在于阐述有序多晶薄膜的导电机理。同时原理性创新地开发出真空蒸镀大面积有机电子薄膜制备系统,目标是在全柔性衬底上实现功能化有机光电器件的大面积集成方案。近年发表 SCI收录论文六十余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 10余项。
目前的研究方向: 1)高速有机小分子场效应晶体管制备及导电和稳定性机理研究;
2)有机柔性电子器件大面积制备工艺研究; 3)功能化有机电子器件制备和电路设计、
仿真研究。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cn/jiangchao/ E-mail:jiangch@nanoctr.cn
胡志远,博士生导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化学博士,随后在美国系统生物学奠基人 Leroy Hood院士的实验室完成博士后训练。任美国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研究科学家和美国 FDA免疫学仪器审评委员,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等。已在《PNAS》、《Lab on Chip》、《J Clin. Invest.》《Advanced Materials》

等学术刊物上发表 SCI论文 50多篇,申请国际和国内发明专利 10余项,部分已进入临床应用。
目前研究方向为纳米技术在转化医学上的应用,重点探索疾病标志物的发现及临床检验,尤其在精准医疗方面的应用。主要的研究方向为: 1)肿瘤多肽探针筛选和循环肿瘤细胞的纳米检测; 2)微流控单细胞操控和分子组学分析。
课题组主页: http://www.nanoctr.cn/huzhiyuan/
Email:huzy@nanoctr.cn


江鹏,博士生导师。 1999年,在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获物理化学专业理学博士学位,之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德国马克思 -普朗克协会所属 Fritz-Haber-Institute, Berlin(导师: Gerhard Ertl教授获 2007年诺贝尔化学奖)、日本名古屋大学、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等国外著名研究所或大学从事与纳米科技相关的研究工作。
2004年 3月回国后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2007年 4-6月担任日本文部省日本九州大学先端材料研究所客座教授。目前担任美国 ACS,英国 IOP,德国 Wiley-VCH以及荷兰 Elsevier等多家学术杂志社的审稿人。在 JACS、Adv.Mater.、Adv.Functional Mater.等国际期刊杂志上发表 SCI论文 75篇,文章总引用率接近 1000次。
目前的研究方向: 1)有机 -无机纳米功能材料的设计,制备、自组装及在绿色能源存储方面的应用; 2)金属和碳纳米功能材料在锂电、超级电容器及高性能储能电池方面的应用; 3)扫描探针显微镜在纳米科技中的应用。
E-mail:pjiang@nanoctr.cn

刘刚,博士生导师, 2000年在美国 TexasA&M University获得博士学位。 2000年至 2006年分别在 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和 Temple University进行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表面化学和多相催化研究。在 Chem. Soc. Rev., Science, 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ACS Nano, Nano Energy,
ACSCatal.,Appl. Catal. B: Environ.等发表论文 80余篇,论文他引 6500余次。
当前研究领域为光催化材料(二维层状材料、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金属磷化物、单原子等)形貌和结构对光催化活性的作用规律,以实现太阳能向化学能高效转化。研究课题为: 1)分解水制备 H2;2) CO2还原为高附加值化学燃料; 3)有机污染物去除。
Email:liug@nanoctr.cn

刘新风,博士生导师。 2011年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5年加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微纳米光子学和超快光学。
相关话题/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