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是唯一留存下的恐龙后裔。它们不仅跨过了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大灭绝,而且成功演化成了如今多样性最高的脊椎动物之一。鸟类的成功演化与其种种有关飞行的结构相关,也与其特殊的头骨构造密不可分。从非鸟兽脚类恐龙到真正的鸟类,头骨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面部缩短、脑颅扩大、眼眶周围骨骼退化,以及骨骼纤细化和彼此间关节退化消失。尤其特殊的是,现生鸟类主要是新腭类具有高度可动的头骨,体现在其上颌能够相对于脑颅进行灵活地移动,而非鸟恐龙的头骨则不具备这样的可动性。
自19世纪鸟类的头骨可动性被发现以来,研究者们便对其相关的机制、演化、分异和功能大加关注。鸟类头骨可动性可能具有以下功能:扩大口裂的范围,加快喙部闭合打开的速度,提高头骨吸收冲击力的能力,提高取食的准确性。这一特性主要通过相对灵活的颧弓、方骨和腭区骨骼共同实现:方骨向前后方向移动时将推力传递给可动的颧弓和腭区骨骼,从而实现部分上颌相对于脑颅的上抬。腭区的翼骨-腭骨-犁骨系统可以从头骨后部向前部传递推力,因此在头骨可动性的实现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早期鸟类极少保存有腭区骨骼,关于鸟类头骨可动性的起源及早期演化此前均知之甚少。
近日,中科院古脊椎所周忠和研究团队与澳大利亚新英格兰大学胡晗研究团队在PNAS上发表了一项题为《Evolution of the vomer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ranial kinesis in Paraves》的研究成果。他们对会鸟(Sapeornis)和中国猎龙(Sinovenator)的头骨进行了高精度CT扫描,并对腭区重要组成部分——犁骨进行了三维重建,提供了关于早期副鸟类腭区的重要形态学信息。
会鸟IVPP V19058的头骨照片及线图;会鸟头骨侧面及腭面复原图;会鸟和中国猎龙的犁骨三维重建图(胡晗供图)
研究人员同时对现生鸟类的腭区进行了全面的形态学研究,并抽取现生鸟类各大支系代表的头骨进行了高精度CT扫描和犁骨的三维重建,加上两件早期副鸟类新的犁骨模型共同进行了三维几何形态分析。
副鸟类腭区演化图(胡晗供图)
分析结果显示现生鸟类中的古腭类沿袭了非鸟恐龙及早期鸟类的原始犁骨形态,而新腭类则进行了更多的改造。古腭类的头骨可动能力极其低,多样性程度也极低。由于犁骨的形态对于腭区骨骼的灵活性具有巨大的影响,以会鸟为代表的基干鸟类和古腭类的相似性显示早期鸟类可能头骨可动性同样很低,这一点也为新发现的会鸟外翼骨所证实。根据目前仅有的证据,研究人员初步推测高超的头骨可动性可能伴随着古腭类和新腭类的分化,仅在新腭类中演化出现。这一特性可能赋予了新腭类取食策略上的优势和可塑性,使得它们在和古腭类同时面对大灭绝后的空白生态位时,最终脱颖而出。
犁骨三维形态的主成分分析结果图(胡晗供图)
原文链接:https://www.pnas.org/content/early/2019/09/04/1907754116.short?rss=1
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犁骨的三维几何形态分析揭示副鸟类头骨可动性的演化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5-30
相关话题/头骨 鸟类
贝叶斯方法推断中生代鸟类分化时间和特征演化速率的新进展
近日,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张驰和王敏的研究工作。该研究利用贝叶斯末端定年法(Bayesian tip dating)推断了中生代主要鸟类支系的系统发育关系、分化时间及特征的演化速率,并包含这些参数的不确定性,为讨论原始鸟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罗平生物群最新研究成果:揭示罗平强壮鱼关键头骨特征,重建全骨鱼类进化树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光辉研究员以2.44亿年前罗平强壮鱼为代表综合研究全骨鱼类的早期演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于6月24日在美国学术期刊(PeerJ)上发表。在这篇长达33页的论文中(另有38页的附件文档),徐光辉详细描述了罗平强壮鱼的骨骼形态,揭示了全骨鱼类一些具有重要进化意义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我国发现向早期现代人连续演化的更新世中期人类头骨化石
距今 30-13万年的中更新世晚期是东亚古人类演化的重要时间段。直立人消失与古老型智人繁盛、演化多样性与不同古人类成员出现以及古老型人类向早期现代人演化等一系列重要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由于以往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人类化石大多破碎、或年代存在不确定因素,古人类学界对这一时期东亚古人类演化的许多问题一直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我国首次发现体内保存蛋壳的中生代鸟类化石
鸟类演化的成功与其独有的生殖孵育系统密不可分。3月21日,周忠和、邹晶梅、巴约勒团队在英国《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报道了世界范围内首个腹腔内含有蛋壳的灭绝鸟类——反鸟类化石,为研究古鸟类的生殖繁育提供了新的信息,进而为探知早期鸟类的演化历程提供了新的证据。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原始鸟类头骨和胸骨的形态功能研究取得进展
近期,系统古生物学(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关于早白垩世反鸟类的研究工作,报道了一新属种:纤细上羊鸟(Shangyang graciles),为讨论原始鸟类头骨和胸骨的形态功能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东亚地区首次发现海獭貂的头骨揭示欧亚大陆在中更新世转型期的大量生物交流——来自大连普湾骆驼山金远洞的证据
草原鼬族Lyncodontini是现在仅仅分布在南美的小型鼬科动物,但是在第四纪时期,草原鼬族曾经遍布欧亚大陆,尤其以欧洲的海獭貂Enhydrictis和潘诺貂Pannonictis为著名。东亚地区的草原鼬族动物发现的相对较少,以往只报道过貂鼬Eirictis,生存于更新世早期,目前在甘肃龙担,安徽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我国中生代鸟类化石中首次发现髓质骨
12月5日,英国《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刊发了中科院古脊椎所邹晶梅、周忠和团队与国外同行(包括来自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Mark Norell 教授以及来自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Gregory Erickson 教授)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首次报道了早白垩世九佛堂组反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我国中生代鸟类化石中首次发现肺部结构
2018年10月22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中国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邹晶梅、周忠和等,临沂大学王孝理、郑晓廷等,约翰内斯堡大学John N. Maina,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泮燕红等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最新的研究成果,报道了在一件距今1.2亿年前的原始鸟类上保存的肺部结构,为揭示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原始鸟类研究揭示鸟类肩带骨骼的发育可塑性
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王敏、周忠和、托马斯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报道了在中国发现的一早白垩世原始鸟类:迷惑巾帼鸟(Jinguofortis perplexus)。巾帼鸟的发现为讨论鸟类的早期演化、生态分异提供了大量关键信息,表明发育的可塑性在鸟类演化早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孔子鸟类形态-生态多样性的新发现
近期《林奈动物学报》(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在线发表了中科院古脊椎所王敏,周忠和完成的题为“A new confuciusornithid (Aves: Pygostylia) from the Early Cretaceous incr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