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GRL: 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核幔边界横波速度的显著变化

本站小编 Free考研/2020-06-02

核幔边界是地球内部物质和温度变化最剧烈的圈层,是固态硅酸盐下地幔和液态铁镍外核的分界面,也是地幔对流上涌岩浆的发源地和俯冲板块碎片最后的归宿。因此,核幔边界的结构与板块构造运动和地幔对流等地球演化过程有着密切联系。
  从早中生代时期南半球冈瓦纳大陆初始裂解过程开始,青藏高原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构造演化历史。前人的研究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核幔边界在大尺度结构上主要表现为横波高速异常,常用的层析成像方法在该地区的观测精度约为1000公里(图1a)。近期,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碰撞隆升与影响团队白玲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员,首次研究了印度-欧亚板块碰撞带核幔边界顶部(D”层)的精细结构,将观测精度提高了一个数量级。
  本研究主要基于中国数字测震台网记录的发生在印度洋的8个地震的波形资料(图1b),利用三维核幔边界反射波(ScS,见图1b左上角插图)理论波形的互相关方法,获得了近1000个高质量的ScS-S走时残差δt3D。这些时差显示出高达10 s的横向变化,表明在核幔边界顶部约300km的水平范围内,横波速度存在高达3-7%的横向变化,明显大于前人利用层析成像方法获得的0-1.5%的速度变化范围(图2)。
  本研究支持前人在层析成像、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工作,认为青藏高原地区的核幔边界结构主要以高速异常为主,其形成过程可能与中生代以来古/新特提斯洋和古/新太平洋板块的俯冲过程有关。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在研究区域的东南和西北两侧存在小尺度的低速异常,表明核幔边界结构的形成不仅受到大洋板块俯冲过程的影响,同时与外核和下地幔等不同圈层之间的物理化学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本研究首次利用地震波形资料观测到了在大陆碰撞带核幔边界顶部约300km的小尺度上存在高达7%的剪切波速度变化,为认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核幔边界的温度和化学成分特征及其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观测依据。
  该研究成果近期以 “Lateral variations of shear-wave velocity in the D'' layer beneath the Indian-Eurasian plate collision zone” 为题在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期刊上发表。本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61144076, 41804083),王宽诚教育基金(GJTD-2019-04),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8M641490)与美国国家科学基金(EAR-1644829)的联合资助。
  全文链接:Li, Guohui, Bai, Ling, Ritsema, Jeroen (2020). Lateral variations of shear‐wave velocity in the D″ layer beneath the Indian‐Eurasian plate collision zone.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7, e2019GL086856. https://doi.org/10.1029/2019GL086856.

图1(a)根据全球地震层析成像模型S40RTS绘制的南亚地区D’’层横波速度变化图。(b)本研究使用的8个地震(黑色沙滩球)和中国数字测震台网地震台站(红色三角)。蓝色圆点表示ScS震相反射点在地表投影。左上角插图表示震中距为60°的S和ScS射线路径。

图2 (a)δt3D累积频率直方图。 δt3D的中值为-1.75 s,其中95%的数值介于-4.57 s和+1.63 s之间。(b)在ScS反射点绘制的dVs值。蓝色十字和红色方块分别对应相对于平均值的正值和负值,符号大小与dVs数值大小成正比。(c)对图b的数据采用2°的半径进行高斯平均后的结果。

相关话题/地震 青藏高原

  • 领限时大额优惠券,享本站正版考研考试资料!
    大额优惠券
    优惠券领取后72小时内有效,10万种最新考研考试考证类电子打印资料任你选。涵盖全国500余所院校考研专业课、200多种职业资格考试、1100多种经典教材,产品类型包含电子书、题库、全套资料以及视频,无论您是考研复习、考证刷题,还是考前冲刺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可满足您学习上的不同需求。 ...
    本站小编 Free壹佰分学习网 2022-09-19
  • NSR: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过程、云和降水特征及其对下游天气影响
    青藏高原的地气相互作用过程和云降水过程,对高原下游的天气和气候有重要影响,也是理解亚洲季风系统和北半球大气环流变化的关键。为增进对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的定量理解,我国和相关国际组织在青藏高原地区进行了多次系统性的大气科学试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青藏高原地气相互作用、云和降水及其影响概念图  在近期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JH&JGLR:青藏高原纳木错水温观测与热量平衡研究取得进展
    湖泊是气候变化的指示器,对气候变化具有敏感的响应。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野外工作条件限制了湖泊连续观测工作的开展,目前,高原大部分湖泊的热力循环类型和季节变化特征尚缺乏观测和研究,而湖泊的这些特征对于水生生态系统及环境变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纳木错作为青藏高原高海拔深水大湖,在地理位置、湖泊特征及对气候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2020年1月19日新疆伽师M6.4级地震震源破裂过程反演初步结果
    Preliminary result for Rupture Process of Jan. 19, 2020, M6.4 Earthquake, Jiashi, China王卫民1 何建坤1 郝金来2 姚振兴2 1大陆碰撞与高原隆升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10010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盐分对青藏高原湖泊细菌群落结构及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盐分是驱动湖泊及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但其对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影响还缺乏广泛研究。为此,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孔维栋研究员课题组采集了青藏高原25个盐分范围为0.46-118.07g/L的湖泊表层水样品,通过针对细菌16S核糖体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手段系统地研究了盐分对细菌多样性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JGR:从水汽来源探讨青藏高原内流区水量变化的原因
    青藏高原内流区(图1)约占整个高原面积的1/3(7.08×105 km2),拥有超过66%的高原湖泊总面积和55%的湖泊总数。近几十年,内流区水文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降水增加、湖泊扩张以及陆地水储量上升,而这些变化的驱动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从内流区大气水汽来源与收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其与降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Geology:青藏高原隆升快速消耗古近纪大气CO2的新反馈机制
    地球是目前认定的宇宙中唯一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其核心因素就是地球保持了适合生物和人类生存的相对恒定的CO2浓度和温度。构造活动特别是青藏高原隆升驱动的硅酸盐风化和有机碳埋藏长期被认为是新生代全球变冷和地质碳循环演化的主要驱动力。然而自Raymo等提出“高原隆升加速消耗CO2从而驱动气候变冷”的假说以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Nature Communications:摸清青藏高原冻土碳库家底
    青藏高原是中低纬度面积最大的多年冻土分布区。针对高原碳库大小和格局,过去研究做了大量有益尝试,但不同研究给出的估算结果差异很大。这一方面是由于不同研究样点的代表性有限、覆盖范围不同;另一方面,多年冻土碳库的形成是在漫长历史气候变迁中发生与发展的结果,而当前碳库估算都是基于现代气候条件,未考虑古气候变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Science评论文章:模拟显示青藏高原主体在4000万年前隆升到4000m
    2019年09月20日,Science杂志刊出由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等团队的合作研究成果,该成果对青藏高原始新世古高度进行了模拟,并对Botsyun等(2019)发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论文“Revised paleoaltimetry da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青藏高原冰源固碳微生物在下游水体中的演替
    已有研究表明,冰川固碳微生物固定的有机碳贡献了冰川有机碳储量的75%-95%,这些冰川中的有机碳对下游水体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但冰川融化后这些冰源固碳微生物归趋、演替规律及其对下游生态系统的影响尚未研究。  为此,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孔维栋研究员课题组在青藏高原枪勇冰川融水不同断面采集水体样品,系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
  •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养分消除盐分对青藏高原湖泊固碳微生物群落的抑制效应
    固碳微生物是湖泊、海洋等水生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虽然其总生物量不足全球自养生物总量的1%,但每年的固碳量可达到48.5 Pg C,约占全球总初级生产力的一半,是全球碳循环过程的重要一环。固碳微生物数量及其多样性受盐分、养分及温度等多种环境因子共同驱动。湖水盐分升高显著降低微生物数量和群落多 ...
    本站小编 Free考研 20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