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长海县海岛旅游化效应时空分异研究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杨俊1,2,, 葛雨婷1, 席建超2, 葛全胜2, 李雪铭1
1. 辽宁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与空间信息科学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大连 116029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Spatial-temporal island tourismification effects differentiation of Changhai county

YANGJun1,2,, GEYuting1, XIJianchao2, GEQuansheng2, LIXueming1
1. Liaoning Key Laboratory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Geomatic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2. Key Labo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收稿日期:2015-10-21
修回日期:2016-01-15
网络出版日期:2016-06-30
版权声明:2016《地理学报》编辑部本文是开放获取期刊文献,在以下情况下可以自由使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科研教学等,但不允许用于商业目的.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40)辽宁省高等学校********成长计划(LJQ201505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杨俊(1978-), 男, 湖北孝昌人, 博士后, 副教授, 主要从事人居环境、土地利用变化与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研究。E-mail: yangjun@lnnu.edu.cn



展开

摘要
研究以海岛旅游规划为基础,以大连长海县为例,分析长海县海岛旅游化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 海岛在旅游地演化过程中表现为旅游地景观旅游化阶段(2002-2009年)和旅游地后台旅游化阶段(2009-2012年)。② 在旅游用地的时空扩展尺度上,呈现出时间扩展和空间扩展并存的格局。在旅游用地的功能变化上,海岛土地的功能逐渐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多元化功能转变。③ 在机理研究上,以旅游资源为原生动力,旅游交通、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为内生驱动,政府政策引导旅游企业和旅游客源市场等为外部驱动成为海岛旅游化的主要动力。

关键词:旅游化效应;时空分异;海岛旅游;旅游用地;驱动因素;长海县
Abstract
Based on island tourism plann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island tourism effects of Changshan islands through investigation by means of the importance degree of tourism evolution concept model, tourism authenticity indices and changes in tourism function from the point of urban tourism.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slands have experienced the landscape tourism sta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n the process of tourism evolution (2002-2009) and the background tourism stage of tourism destination (2009-2012). (2) The islands take on the coexistence of time expansion and space expansion from the time and space expansion scales of tourism destination. In terms of the expansion intensit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the expansion is converted from horizontal direction to vertical direction, and the intensive degree of land use sharply rises. As to the function, the island land use has changed from single function to comprehensive and diversified function. (3) Mechanism analysis shows that it has become a main trend that the island tourism takes tourist resources as original driving forces, tourist transportation as well as social and economic factors as endogenous driving forces, and tourist enterprises along with tourist source market as an external driver under the guidance of government policy.

Keywords:tourismification effects;spatial-temporal differentiation;island tourism;tourism land use;driving factors;Changhai county

-->0
PDF (1263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杨俊, 葛雨婷, 席建超, 葛全胜, 李雪铭. 长海县海岛旅游化效应时空分异研究[J]. , 2016, 71(6): 1074-1094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6013
YANG Jun, GE Yuting, XI Jianchao, GE Quansheng, LI Xueming. Spatial-temporal island tourismification effects differentiation of Changhai county[J]. 地理学报, 2016, 71(6): 1074-1094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606013

1 引言

海岛旅游是一种重要的旅游活动,是以特定的海岛地域空间为依托,凭借岛上的旅游资源满足游客的需求。然而,目前关于海岛旅游化情况下土地利用类型时空分异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在海岛旅游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对海岛旅游化效应演变特征与机理加以分析,对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海岛旅游化是海岛城市化和海岛景区化的融合,指由于海岛旅游的发展带动海岛出现大量酒店、商业区、家庭旅馆等旅游化的现象,主要体现为海岛建筑形态、旅游土地功能、自然生态环境、人口数量等方面的变化。关于旅游效应的研究最早是旅游经济效应,Keynes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乘数原理”,这种考察增量间关系的宏观经济模型为****们解释旅游效应及产生的关联效应提供了基础[1]。国外对旅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用地评价[2-3]、旅游社区参与[4-5]、旅游可持续发展[6-8]等方面。国内对旅游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度假区的研究[9-10]、旅游资源的评估[11-12]、旅游地的开发[13-14]等。在旅游的开发尺度上,国内外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们基于旅游开发尺度,分别从旅游景区、旅游乡村和旅游城市化等视角进行了相关研究。首先,从旅游景区视角出发,Du等基于聚类方法、安全性测量方法对旅游资源进行分析[15-16]。吴承照等最早提出旅游景区用地的约束条件与管理方法等来阐述旅游用地分异问题[17]。对于此问题,前者以文化景观为切入点,后者从地理学视角出发都在一定程度上论证了旅游用地对景区的重要作用[18-19]。其次,在旅游乡村视角下,Loumou等指出乡村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发展乡村旅游的现实意义[20-21]。在分析旅游的用地结构演变方面,刘俊等对于旅游用地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功能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深入研究[22]。最后,在旅游城市化视角方面,社区基础建设逐渐引起****们的关注,Okazaki等认为海岛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转变自己的旅游用地格局[23]。席建超等在分析旅游用地空间分布的演变特点和环城游憩带用地的空间结构特征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24-25]
综上所述,目前对于旅游化的研究多为旅游地评估与开发等定性研究,缺少基于旅游化现实基础上对不同功能类型的旅游用地的分类讨论;多为针对旅游用地的演变分析,缺少对海岛旅游整体效应的综合论述。本文选取大连长海县为海岛研究的代表性案例,以多年时序对海岛旅游综合效应进行分异研究,以期为旅游业快速发展下的辽宁海岛定位和海岛旅游深度开发提供新的视角。

2 研究区域、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长海县位于中国辽东半岛东侧的黄海北部海域(122°17′E~123°13′E,38°55′N~39°35′N),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是东北地区唯一的海岛县和中国唯一的海岛边境县。全县由200多个海岛组成,辖2个镇、3个乡:大长山岛镇、獐子岛镇、小长山乡、广鹿乡和海洋乡。长海县自然环境优美、海域广阔,但旅游业发展时间较短,增长速度快,在海岛旅游业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2.2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以2002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的分辨率为2.5 m的SPOT 5遥感影像为数据基础,根据大连长海县土地利用现状,结合研究区域遥感影像特点,利用ERDAS进行遥感解译得到比例尺为1:10000的土地利用数据,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20-2007),将长海县的土地划分为6个大类(表1)。运用ArcGIS再将土地利用转移面积图进行叠加与匹配,获取长海县4期的旅游用地分布图。
Tab. 1
表1
表1海岛土地利用分类体系
Tab. 1Land use classification system of island
一级类二级类三级类说明
编码名称编码名称编码名称
1农用地11耕地//种植农作物为主的土地
12园地//果园、茶园等的园地
2建设用地21城乡居民用地//城镇住宅基地和农村住宅基地
22建设附属用地//居民的科教、医卫等公共设施用地
3旅游用地31旅游购物用地//商场、旅游商店、特色步行街等
32旅游餐饮用地//旅游地的饭店、酒吧、大排档等
33旅游娱乐用地//供游客观光游览的自然人文风景
34旅游住宿用地341旅游乡村用地农家乐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342旅游旅馆用地旅馆及其附属设施等用地
343高级住宅用地高级酒店、度假公寓、别墅等用地
35旅游附属用地//除旅游建筑用地外的附属用地
4交通运输用地////城市道路及交通设施等用地
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陆地水域海涂沟渠水工建筑物等用地
6其他用地////空闲地、裸地、未利用地


新窗口打开

2.3 研究方法

海岛旅游效应的主要体现有海岛建筑形态、旅游土地功能等方面的实体特征,即对海岛三维空间的变化度量,如海岛地块扩展特征、海岛立体空间特征和海岛地块功能变化。因此,本文通过对4个时段的研究来分析旅游用地、旅游风貌和旅游功能的变化及由此产生的综合效应的变化,从而揭示海岛旅游化效应。
2.3.1 技术路线图 海岛旅游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需要数据预处理与输入阶段,此阶段需处理各类数据,从而得到数据结构一致的统一地理数据库。子系统分别包括:旅游地演化概念模型获取海岛旅游演化阶段,海岛旅游风貌变化(AI)获取海岛风貌变化对海岛旅游效应的影响,海岛旅游功能变化(LCT)计算衡量海岛土地功能间的变化。研究结果输出阶段综合以上各项参数,以海岛旅游用地的时空格局特征为基础,实现对海岛旅游效应及机理的研究(图1)。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技术路线
-->Fig. 1Technology roadmap
-->

2.3.2 旅游地演化概念模型 旅游地演化概念模型是表示旅游地在各种要素的作用下向旅游化的方向演变的过程(图2),对于海岛旅游地来说,整个演化过程可分为景观旅游化阶段和后台旅游化阶段,依据演化特征可分为成长型(即1→5)、退化型(即6→9)和稳定型旅游地。在旅游地的演化过程中,作用主体是政府、企业和游客,作用驱动力来自:利益驱动、环境驱动和政策驱动,市场因素始终贯穿整个演化过程[26]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旅游地演化模型框架
-->Fig. 2Framework of tourism destination evolution model
-->

2.3.3 海岛旅游风貌变化衡量 海岛旅游风貌的变化主要通过海岛旅游土地利用空间具象的形态变化来体现,表现为海岛土地及建筑的原真性[27-28]。它是对文化遗产的原始性和真实性的衡量,本文选取建筑、聚落和旅游功能3方面,形成海岛旅游风貌原真性评价体系(表2),对其进行赋值评价,以期从立体空间特征上反映海岛建筑形态的变化,为研究时间内海岛旅游化效应提供依据。公式中:
{Invalid MML}(1)
式中:p为评价指标权重,权重值得获取通过层次分析法获取;{Invalid MML};f为指标价值判断值;fi为第i个指标的价值判断值;fmax为指标理论最大值。
2.3.4 海岛旅游功能变化衡量 海岛旅游动能变化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指数(LCT),在反映海岛旅游土地利用程度的同时通过研究期内指数的变化反映长海县不同类型土地利用程度的变化。
功能变化率(LCT)是表示旅游用地功能变化[29]。公式为:
{Invalid MML}(2)
式中:LUi为研究起始时间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Invalid MML}LUi-j为研究时段第i类土地利用类型转为非i类土地利用类型面积的绝对值;T为研究时段长度。当T设定为年时,LCT的值就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率。
Tab. 2
表2
表2海岛旅游风貌原真性评价指标
Tab. 2Authentic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sland tourism
基准层权重指标层权重标准层
高(3~5分)中(1~3分)低(0~1分)
建筑0.2635建筑历史的悠久性0.1782改革开放以前的建筑20世纪70-80年代的建筑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建筑
建筑风格的典型性0.3246时代或地域特征
明显的建筑
时代和地域特征
较为明显的建筑
时代和地域特征
不明显的建筑
建筑样式的地方性0.4972乡村传统建筑混合建筑现代建筑
聚落0.3721村镇公共空间的多样性0.2153传统公共空间(学校、村委会等)位于村落中心公共空间
没有位于村子中心
被其他公共空间所取代
村落内部交通的便利性0.2698自然形成,自然材料铺装,连通度低有一定可达性,比较畅通形成网络,交通四通八达
聚落形态的完整性0.5149历史形态以及自然聚落机理完整保留,
总面积大于75%
聚落局部改变,
保留面积大于25%或小于75%
历史形态被现代聚落替代,保留面积小于25%
旅游功能0.3644自然旅游资源的特色性0.1944自然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特色突出
自然环境较为优美,旅游资源特色较为突出自然环境一般,
旅游资源特色不突出
旅游基础设施的功能性0.3795旅游接待能力较弱
未能开发出吸引游客的娱乐项目
旅游接待能力较强
有少部分娱乐项目
旅游接待能力强
并能开发出吸引游客的各种娱乐项目
社会经济环境的旅游性0.4261旅游用地组合度低旅游用地组合较为合理旅游用地组合合理


新窗口打开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海岛旅游用地的时空格局特征

从海岛旅游用地的时间扩展上来看,2002-2006年长海县旅游用地共增加335.34 hm2,年增长率为14.74%。2006-2009年,长海县旅游用地共增加680.09 hm2,年增长率为26.06%,此时为快速增长的旅游地景观旅游化阶段。2009-2012年,长海县旅游用地共增加979.36 hm2,年增长率为29.77%,总体增长速度较前阶段已有稳定增长的趋势,处于稳定型的旅游地后台旅游化阶段(表3)。
Tab. 3
表3
表32002-2012年长海县旅游用地规模增长
Tab. 3Growth scale of land for tourism in Changhai county from 2002 to 2012
类型2002-2006年2006-2009年2009-2012年
增长值(hm2)年增长率(%)增长值(hm2)年增长率(%)增长值(hm2)年增长率(%)
旅游娱乐用地262.9213.01352.0515.41626.3523.75
旅游住宿用地旅游乡村用地29.9418.52203.09105.99196.2249.71
旅游旅馆用地47.91421.3767.11113.21118.5393.78
高级住宅用地11.65128.3156.05270.3832.4542.26
旅游附属用地-17.08-24.281.793.365.8110.56
总计335.3414.74680.0926.06979.3629.77


新窗口打开
从研究单元上看,在2002-2012年间,长海县5个行政单元的旅游用地发展状况可分为3个层次。大长山岛镇发展起步较高且增长迅速,海岛旅游化表现剧烈。广鹿乡和小长山乡的发展位于第二层次,其发展起步相对较低,增长速度相对比较平稳。獐子岛镇和海洋乡的旅游用地发展程度较低,尤其是海洋乡一直保持缓慢稳定增长,是海岛旅游用地需着力发展的部分(图3)。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2002-2012年长海县海岛旅游用地规模增长
-->Fig. 3Growth scale of land for tourism in Changhai county from 2002 to 2012
-->

从海岛土地的空间扩展上来看,2002-2006年间,长海县的旅游用地格局主要表现为集中分布于交通沿线和临海的相交区域。2006-2009年,长海县的旅游用地格局变化剧烈,以“旅游乡村用地→旅游旅馆用地→高级住宅用地”的类型转变。2009-2012年,长海县的旅游用地面积较初期有显著增长,高级住宅用地由内陆向海岸方向扩展。2002-2012年,总体来看长海县旅游乡村用地沿海岸线有大规模的增加,旅游旅馆和高级住宅用地也都逐渐形成分区。其中,海洋乡和广鹿乡旅游用地格局变化相对较为缓慢。
从海岛风貌的变化上看,2002年仅有较少旅游建筑,且主要分布于滨海地区与交通线路附近,旅游住宿用地多为独立院落或农家乐,海岛风貌的原真性较强。2006-2009年,旅游住宿用地建筑开始沿海岸线集中分布,海岛的公共空间多样性和便利性都得到了增强,但海岛风貌的原真性相对较低。在2009-2012年,海岸线和交通线附近3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显著增加并形成规模,海岛旅游基础设施的功能性有大幅提升(表4表5)。
Tab. 4
表4
表4海岛旅游风貌原真性评价结果
Tab. 4The authenticity evaluation results of island tourism
基准层指标AI
建筑建筑历史的悠久性0.243
建筑风格的典型性0.251
建筑样式的地方性0.247
聚落村镇公共空间的多样性0.325
村落内部交通的便利性0.462
聚落形态的完整性0.277
旅游功能自然旅游资源的特色性0.239
旅游基础设施的功能性0.348
社会经济环境的旅游性0.493


新窗口打开
Tab. 5
表5
表52002-2012年海岛旅游住宿类型对照表
Tab. 5Comparison of island tourism accommodation types from 2002 to 2012
旅游化阶段旅游住宿模式图片
2002-2006年由农村院落翻新加盖的农家乐,有院落、半封闭,同时具备居住和旅游住宿两种功能,农村院落的种植功能、养殖功能逐渐弱化。
2006-2009年由农家乐向旅游旅馆过渡,出现三层楼房,无院落,居住功能减弱,旅游住宿功能占主要部分,院落的种植、养殖功能逐渐丧失。
2009-2012年由旅游旅馆向以高级酒店为代表的高级住宅用地过渡,出现高层楼房,无院落,全开敞,居住功能丧失,旅游住宿功能提升,旅游接待功能不断丰富完善。


新窗口打开

3.2 海岛土地利用功能的变化

从2002-2012年长海县土地利用现状图的总体形势上可以看出,海岛土地的功能逐渐从单一功能向综合多元化功能转变(图4图5)。从功能空间格局上看,2002-2006年城乡居民用地集中分布于岛屿中央,沿交通线分布;2006-2009年,城乡居民用地向中央集聚的格局得到增强并始终与交通线相邻,旅游用地由分散走向集中;2009-2012年,城乡居民用收缩缓慢,呈现垂直空间增长的特点,旅游用地增长迅速(图6图7)。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2002-2012年长海县土地利用功能变化
-->Fig. 4Land use functional changes of Changhai county from 2002 to 2012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长海县研究基期和末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
-->Fig. 5Change rate in land use types of Changhai count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2002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大长山岛镇、獐子岛镇土地利用
-->Fig. 6Land use of Dachangshandao and Zhangzidao towns in 2002, 2006, 2009 and 2012
-->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2002年、2006年、2009年和2012年年广鹿乡、海洋乡、小长山乡土地利用
-->Fig. 7Land use of Guanglu, Haiyang and Xiaochangshan towns in 2002, 2006, 2009 and 2012
-->

从研究单元上看,长海县内5个行政单元的旅游用地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大长山岛镇旅游用地功能变化相对明显,从旅游娱乐用地、旅游住宿用地和旅游附属用地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变化,且沿海岸线和交通路线变化比较明显。獐子岛镇和小长山乡的旅游用地功能变化程度一般,主要表现为由早期的旅游附属用地转化为旅游娱乐用地。海洋乡和广鹿乡的旅游用地功能变化相对较弱,旅游用地变化的斑块较小,沿海岸线分布且功能变化不明显。
从土地功能主导类型变化上看,农用地是其他土地类型转化的主要基础,旅游娱乐用地是各类型旅游用地“旅游化”的主导方向。从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上看,农用地变化最为复杂,分别转化为旅游乡村用地、旅游旅馆用地等旅游用地,且由农用地向旅游乡村用地功能转化的重要度最大。园地、城乡居民用地、建设附属用地和旅游娱乐用地相对简单,多转变为旅游乡村用地、旅游娱乐用地等旅游用地。

3.3 海岛旅游化效应的驱动因素分析

(1)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框架决定了长海县旅游发展的基本走向,长海县众多岛屿的分布使海岛发展出以旅游住宿用地为主的5种不同类型的旅游用地,各旅游用地类型在合作中竞争,一起推动着海岛旅游效应的提高。
(2)旅游交通。交通作为海岛对内对外联系的主要通道一方面影响区域旅游土地的集散程度,另一方面也影响着区域旅游系统的连接紧密度。因此,在旅游地景观旅游化时期(2002-2009年),旅游土地基本沿公路轴线和港口方向扩展。在旅游地后台旅游化阶段(2009-2012年),随着旅游交通路线的不断填充,16个人居岛屿开发并建立了18个港口码头,海岛旅游土地逐渐实现由临海地区的带状分布向组团的分区式分布发展。
(3)社会因素主要体现在当地居民的协调配合程度,其在一定程度影响海岛旅游土地的分布和海岛旅游效应的演变。长海县居民在海岛旅游效应不断增大的时间里,逐步对旅游土地进行改造,完成了从农民到旅游服务者,农村居民点和城镇到旅游住宿用地等接待设施的转变,使旅游效应得到更大程度的体现。
(4)经济因素。旅游化效应的影响首先表现在对经济影响上,长海县旅游化的经济效益不仅吸引了外来旅游经营者们,更刺激了农户参与旅游开发的积极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数和综合收入等指标增速加快,对海岛旅游用地功能和面积分布的改变起到加速作用,为由旅游地景观旅游化阶段向旅游地后台旅游化阶段提供了经济条件,而通过旅游经营活动的财富积累也为海岛旅游经营者对旅游接待设施的改造提供了物质基础。
(5)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对海岛旅游化效应的变化发挥着重要的调节和引导作用,它在海岛旅游化不同阶段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在旅游地景观旅游化阶段,政府对长海县的旅游发展起重要作用,通过加大重点旅游项目的专项扶持补贴,制定出台长海县《海岛旅游经济发展的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为海岛的旅游用地发展演化和旅游效应的增强奠定了基础。同时组织旅游项目招商洽谈会,在项目立项审批和税收方面给予减免扶持,使大量旅游企业在此时期积极进行海岛旅游的开发规划。旅游需求的增长则是海岛成长型旅游地阶段的直接动力。在旅游地后台旅游化阶段,政府对海岛旅游地的调控功能逐渐转变为“政府主导调控,市场主导分配”的发展模式。大部分小型旅游企业对旅游接待设施进行了不断改造,渔家旅店经营户签订《不恶意压价竞争保证书》使旅游接待功能不断加大,同时,与海岛居民共同努力,加大旅游化的深度,建设服务型旅游地。
(6)长海县旅游化效应的不平衡性。大长山岛镇为长海县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较高并将其主要用于对旅游住宿、旅游娱乐等第三产业的支持。交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同时其旅游业发展得到了长海县政府的重视,旅游产业基础水平快速上升,这些都为旅游化效应的扩大化提供的物质基础。而以海洋乡为例的旅游化不明显地区,地理位置相对比较偏远,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因为经济基础的限制,旅游用地的扩展并不明显。长海县旅游化效应机理如图8所示。海洋乡的交通发展水平处于长海县的中下层次,同大长山岛镇相比,区域内交通发展仍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也是造成长海县各行政单元旅游化水平不平衡性的重要原因。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8长海县旅游化效应机理分析
-->Fig. 8Mechanistic analysis of tourism effects on Changhai county
-->

4 结论与讨论

(1)在旅游土地利用的时空扩展尺度上,呈现出时间扩展和空间扩展并存的格局。旅游用地增长迅速,旅游乡村用地沿海岸线大规模增加,旅游旅馆和高级住宅用地逐渐形成分区。在旅游土地利用的扩展强度上,在海岛由旅游地景观旅游化向旅游地后台旅游化演变的期间,旅游土地的空间扩展也由水平方向转变为垂直空间扩展,土地利用集约程度大幅增加。
(2)在旅游土地利用的功能变化上,海岛土地的功能逐渐从单一的农用、居住、行政功能向综合旅游购物、餐饮、娱乐、住宿及其附属功能的多元化功能转变。其中,农用地是其他土地类型转化的主要基础,旅游娱乐用地是各类型旅游用地“旅游化”的主导方向。
(3)在驱动因素分析上,以旅游资源为原生动力,旅游交通、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等为内生驱动,政府政策引导旅游企业和旅游客源市场等为外部驱动,成为海岛旅游化的动力。
在今后的研究中,制定平衡合理的海岛旅游发展规划,在海岛环境承载力的范围内保证经济效应和居民生活、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仍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Keynes J M.The General Theory of Employment, Interest, and Money
. London: Macmillan and Co, 1936.
URL [本文引用: 1]
[2]Lemelin R H, Koster R, Youroukos N.Tangible and intangible indicators of successful aboriginal tourism initiatives: A case study of two successful aboriginal tourism lodges in Northern Canada
.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7: 318-328.
URL [本文引用: 1]
[3]Ruhanen L, Whitford M, McLennan C. Indigenous tourism in Australia: Time for a reality check
. Tourism Management, 2015, 48: 73-83.
URL [本文引用: 1]
[4]Lee T H.Influence analysis of community resident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4: 37-46.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2.03.00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is study aims to assess the support of community residents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using the latent variables of community attachment, community involvement, perceived benefits, perceived costs, and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lemental data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Cigu wetland, which is located in southwest Taiwan.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community attachment and community involvement are critical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level of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The benefits perceived by host residents affec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ty attachment and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between community involvement and support for sustainable tourism development. Several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are introduced,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re presented.
[5]Yang J, Ryan C, Zhang L.Social conflict in communities impacted by tourism
. Tourism Management, 2013, 35: 82-93.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2.06.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is paper is based upon 12 months of ethnographic study while living among the Tuva and Kazakh people in Xinjiang Uyghur Autonomous Region, China. Based on observation, interviews, participation and secondary documents the paper uses Coser's theory of Social Conflict to suggest a four part model of how tourism engenders different forms of social conflict and fluctuating alliances between stakeholders in an environment where tourism has been introduced by agents external to the indigenous community. The actors are ethnic groupings and members of those groups, governmental officials at loc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level, intermediaries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and private sector entrepreneurs drawn from the majority and minority ethnic groups. Tensions are identified as being based on beliefs, resources and power, and a sequential pattern of primacy is identified consistent with stages of the tourist area life cycle.
[6]Budruk M, Phillips R, Cole S, et al.Island Awash: Sustainability indicators and social complexity in the Caribbean//Quality-of-Life Community Indicators for Parks, Recreation and Tourism Management
. Springer Netherlands, 2011: 141-161.
[本文引用: 1]
[7]Fons M V S, Fierro J A M, Pati?o M G Y. Rural tourism: A sustainable alternative
. Applied Energy, 2011, 88(2): 551-557.
https://doi.org/10.1016/j.apenergy.2010.08.031Magsci摘要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show and share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we mad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situation of sustainable interior rural tourism in Spain We chose our region Aragon and we studied the case We had to consider the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hope that our results would contribute to minimize it We knew beforehand that rural tourism had been less affected than other sectors but still it was important to reach our goal;It had to be proved that rural interior tourism could be sustainable in Spain by means of quantitative secondary data It is well-known that tourism is the first source and activity in Spain, but due to the increase in the international sector of new exotic destinations abroad rural tourism could be threatened and sustainable rural interior tourism could be an alternative for present and future times We got qualitative data through personal interviews to experts and a SWOT analysis id est the measure and description of strengths weakness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as an instrument to measure the state of the question within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sustainable tourism The results of this research have proved it Rural tourism is existing and viable in Aragon with important benefits for present and future opportunities (C) 2010 Elsevier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8]Buckley R.Sustainable tourism: Research and reality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2, 39(2): 528-546.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12.02.00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Future research priorities include: the role of tourism in expansion of protected areas; improvement in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techniques; and the effects of individual perceptions of responsibility in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9]Wu Yuhua.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western part of Yintan national tourism and holiday resort of Beihai city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1998, 13(3): 256-260.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3.010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简介了北海市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区的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概况,分析其存在的资源破坏、视觉污染、水污染、沙质退化、旅游超载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没有进行资源调查与评价、规划不力、管理不善和环保投资少。应在查清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总体规划,加强环境景观保护,并且要制定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明确环境管理机构的权力和职责。
[吴宇华. 北海市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区的环境问题
. 自然资源学报, 1998, 13(3): 256-260.]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1998.03.010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简介了北海市银滩国家旅游度假区西区的旅游资源条件和发展概况,分析其存在的资源破坏、视觉污染、水污染、沙质退化、旅游超载等环境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没有进行资源调查与评价、规划不力、管理不善和环保投资少。应在查清资源与环境的基础上制定新的总体规划,加强环境景观保护,并且要制定环境政策和管理措施,明确环境管理机构的权力和职责。
[10]Liu Jianming.A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rules of tourism resort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3, 22(2): 211-21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3.02.014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探讨了国内外各种类型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规律,指出旅游度假区是由单一疗养功能逐渐转变成集康体、休闲、娱乐、健身、观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海滨旅游度假区和环城游憩带是当今最主要的度假旅游产品,温泉旅游度假区在一些国家处于衰落,高尔夫、足球、滑雪等专项旅游度假区发展迅速;全年经营运转的四季型旅游度假区应成为现代旅游度假区开发的典范。首次提出一些古代园林具有度假区的性质,并从旅游度假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剖。文章最后总结了现代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走势以及开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刘家明. 旅游度假区发展演化规律的初步探讨
. 地理科学进展, 2003, 22(2): 211-218.]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3.02.014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探讨了国内外各种类型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规律,指出旅游度假区是由单一疗养功能逐渐转变成集康体、休闲、娱乐、健身、观光多功能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海滨旅游度假区和环城游憩带是当今最主要的度假旅游产品,温泉旅游度假区在一些国家处于衰落,高尔夫、足球、滑雪等专项旅游度假区发展迅速;全年经营运转的四季型旅游度假区应成为现代旅游度假区开发的典范。首次提出一些古代园林具有度假区的性质,并从旅游度假区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解剖。文章最后总结了现代旅游度假区的发展走势以及开发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
[11]Li Yuezheng, Li Pengsheng, Huang Dan.Construction of an evaluation system for island tourism resources
. Resources Science, 2013, 35(2): 304-31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海岛旅游是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 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评价与规划海岛旅游资源有助于改善海岛旅游质量、提升海岛综合效益。目前,国内关于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统一、 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在参考现有的国内外海岛旅游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综合性等准则,构建符合中国海岛特点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包 括4个层次58个指标,从旅游资源条件、区域条件、区位特征三个方面对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测量,同时给出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制定评分等级标准 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使评价体系在海岛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中具有可操作性。希冀构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为我国海岛旅 游的规划与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李悦铮, 李鹏升, 黄丹. 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 资源科学, 2013, 35(2): 304-31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海岛旅游是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 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科学评价与规划海岛旅游资源有助于改善海岛旅游质量、提升海岛综合效益。目前,国内关于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缺乏统一、 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在参考现有的国内外海岛旅游评价体系研究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综合性等准则,构建符合中国海岛特点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包 括4个层次58个指标,从旅游资源条件、区域条件、区位特征三个方面对海岛旅游资源进行系统地测量,同时给出相应指标的评价标准,并通过制定评分等级标准 与确定评价指标权重以及建立综合评价模型,使评价体系在海岛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中具有可操作性。希冀构建的适合我国国情的海岛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为我国海岛旅 游的规划与开发提供依据和参考。
[12]Li Yuezheng.Evaluation of tourist resources in coastal areas of Liaoning Province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0, 15(1): 46-50.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0.01.008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海滨浴场、海滨风光和历史遗迹是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的主体。文章用层次分析法对辽宁沿海主要旅游景区 (点 )进行了评价 ,并提出了其旅游资源开发的框架思路。
[李悦铮. 辽宁沿海地区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 自然资源学报, 2000, 15(1): 46-50.]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0.01.008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海滨浴场、海滨风光和历史遗迹是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的主体。文章用层次分析法对辽宁沿海主要旅游景区 (点 )进行了评价 ,并提出了其旅游资源开发的框架思路。
[13]Ma Liqing.The characteristics of island-type tourism destin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mode choices: A case study of Zhoushan Archipelago
. Economic Geography, 2011, 31(10): 1740-1744.
URL [本文引用: 1]

[马丽卿. 海岛型旅游目的地的特征及开发模式选择: 以舟山群岛为例
. 经济地理, 2011, 31(10): 1740-1744.]
URL [本文引用: 1]
[14]Wang Fang, Zhu Dakui.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coastal tourism resourc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hange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1): 1-16.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2.01.001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滨海旅游是最传统的、主要的旅游形式,也是现代旅游增长最快的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球变化很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并且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通过使用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航空旅行、旅游目的地住宿餐饮等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对全球变化做出贡献。可持续滨海旅游以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和管理为基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滨海旅游模式与产品类型转变、旅游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利益相关者协作等方面对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优化开发和有效管理:以绿色思维指导低碳旅游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和替代性旅游等新型产品;提倡降碳减排、发展碳补偿和碳经济、制定碳排放标准、鼓励新型节油节能科技应用;鼓励社区参与,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和兴趣,尤其是探察当地社区居民、旅游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对全球变化的看法、态度、责任感和共识。这些措施将在规划—管理—监督—评估动态模型中得到优化。
[王芳, 朱大奎. 全球变化背景下可持续的滨海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1): 1-16.]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2.01.001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滨海旅游是最传统的、主要的旅游形式,也是现代旅游增长最快的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球变化很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起,并且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业通过使用交通运输系统尤其是航空旅行、旅游目的地住宿餐饮等活动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对全球变化做出贡献。可持续滨海旅游以可持续的资源开发和管理为基础,在全球变化背景下,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在滨海旅游模式与产品类型转变、旅游资源利用方式转变、利益相关者协作等方面对滨海旅游资源进行优化开发和有效管理:以绿色思维指导低碳旅游模式,发展生态旅游和替代性旅游等新型产品;提倡降碳减排、发展碳补偿和碳经济、制定碳排放标准、鼓励新型节油节能科技应用;鼓励社区参与,平衡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和兴趣,尤其是探察当地社区居民、旅游者和政府工作人员对全球变化的看法、态度、责任感和共识。这些措施将在规划—管理—监督—评估动态模型中得到优化。
[15]Cao B, Ma S, Cao H, et al.Study on evaluation method of eco-tourism city to Hainan Island//Zhou Y P, Ma S Q, Hao Q Y. Ecsystem Assessment and Fuzzy Systems Management. Berlin: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2014: 103-120. [本文引用: 1]
[16]Du W, Zuo L.Analysis on development mode of island sports tourism resource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in Z. Informat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V
. London: Springer, 2013: 651-659.
[本文引用: 1]
[17]Wu Chengzhao, Guo Baoxing.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scenic spot land research
. Geography and Territorial Research, 1991, 7(4): 48-5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以名山风景区为例,论述区域旅游开发的用地评价、旅游业用地类型与结构、旅游用地的约束因素以及旅游用地规划与管理。
[吴承照, 过宝兴. 名山风景区旅游开发用地研究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1991, 7(4): 48-5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以名山风景区为例,论述区域旅游开发的用地评价、旅游业用地类型与结构、旅游用地的约束因素以及旅游用地规划与管理。
[18]Zhu Fubiao, Lu Lin, Yu Ran, et al.Tourism spatial structure of metropolitan area: A case study of Changjiang River Delta metropolitan are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2, 32(5): 570-576.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对优化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促进都市圈整体旅游地形成和发挥都市圈旅游空间效应与功能有重要意义。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位序&mdash;规模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考察其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空间分布趋向分散,各城市旅游发展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其旅游发展趋向均衡化。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也显示,其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和一体化特点。从长期来看,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向高水平均衡。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以可达性、互补性和替代性为必要条件,以集聚和扩散作用为主要形式,以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流动为主要内容,各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不断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变。旅游企业扩张和旅游客流流动带动了旅游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集聚和扩散,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p>
[朱付彪, 陆林, 於冉, . 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 以长三角都市圈为例
. 地理科学, 2012, 32(5): 570-576.]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旅游空间结构演变研究,对优化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促进都市圈整体旅游地形成和发挥都市圈旅游空间效应与功能有重要意义。以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为指标,利用赫芬达尔指数和位序&mdash;规模模型进行分析,并结合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考察其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态势。结果表明,长三角都市圈旅游者和旅游收入空间分布趋向分散,各城市旅游发展相对差异不断缩小,其旅游发展趋向均衡化。长三角都市圈旅游发展实际也显示,其旅游空间结构呈现多中心、网络化和一体化特点。从长期来看,长三角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趋向高水平均衡。借鉴空间相互作用理论,认为以可达性、互补性和替代性为必要条件,以集聚和扩散作用为主要形式,以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流动为主要内容,各城市旅游空间相互作用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不断由低水平均衡向高水平均衡演变。旅游企业扩张和旅游客流流动带动了旅游资金、技术、人员、信息和经验等的集聚和扩散,推动了都市圈旅游空间结构演变。</p>
[19]Shen Tao, Tian Liang.A study on spatial structure and its evolution of tourism attractions in Hainan Island
. Tropical Geography, 2010, 30(1): 96-100.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借助地理计量分析方法,以海南岛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等41家旅游景区(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与地理集中指数、不同等级类型景区(点)在各行政区内分布的比较,以及景区(点)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分布差异,分析了海南岛高等级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结果表明:海南岛高等级景区(点)整体分布较均匀,但在伞岛18个市县中的分布呈现一定的集中性,以三亚、海口、琼海和万宁4个聚集区为基础形成了东部旅游带,且优势明显;高等级旅游吸引物数量众多,以自然景观类为主,但相似程度较高,资源多样性没有得到
[申涛, 田良. 海南岛旅游吸引物空间结构及其演化: 基于41家高等级旅游景区(点)的分析
. 热带地理, 2010, 30(1): 96-100.]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借助地理计量分析方法,以海南岛A级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等41家旅游景区(点)为研究对象,通过最邻近指数与地理集中指数、不同等级类型景区(点)在各行政区内分布的比较,以及景区(点)在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分布差异,分析了海南岛高等级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演化阶段和模式.结果表明:海南岛高等级景区(点)整体分布较均匀,但在伞岛18个市县中的分布呈现一定的集中性,以三亚、海口、琼海和万宁4个聚集区为基础形成了东部旅游带,且优势明显;高等级旅游吸引物数量众多,以自然景观类为主,但相似程度较高,资源多样性没有得到
[20]Loumou A, Giourga C, Dimitrakopoulos P, et al.PROFILE: Tourism contribution to agro-ecosystems conservation: The case of Lesbos Island, Greece
.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00, 26(4): 363-370.
https://doi.org/10.1007/s002670010093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a name="Abs1"></a><div class="AbstractPara"> <div class="">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ourism activities on olive tree cultivation and the human population of the island of Lesbos. The presence or absence of tourism is related with the maintenance or abandonment of olive tree cultivation and population changes for each community. A spatial segregation of the island is evident, related to tourist development, olive tree cultivation, and population change.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demonstrate that in communities where touris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live tree cultivation is preserved and the population is stable.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agro-ecosystem is assured while the olive groves remain productive. Simultaneously, the landscape, which provides specific attractions for tourism, is not altered.
[21]Fan S C, Song T.Prospect and business of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Hainan rural touris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Zhu M. Business, Economics, Financial Sciences, and Management
. Berlin and Heidelberg: Springer, 2012: 309-316.
https://doi.org/10.1007/978-3-642-27966-9_43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Based on parsing on the significance and Prospect of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Hainan Rural Tourism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land, the paper made choices of the tourism business of Hainan rural tourism.
[22]Liu Jun, Yuan Hong.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spatial pattern of Ciqikou ancient town in Chongqing from 1998 to 2009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6): 657-66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6.003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通过入户调查,分析了1998-2009 年重庆市磁器口古镇旅游用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998-2009 年间磁器口古镇旅游地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02-2005 年是旅游用地增长最快的时期,早期以单位占地面积较大 的商家为主,此后小商户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空间格局看,旅游用地从早期沿核心街道南北两端集中布局模式,逐步演变为向外围街道扩散的均衡布局模式。旅游餐饮、购物和娱乐是磁器口古镇最重要的3 种功能,但不同时期3 种功能的重要性有所不同:以商户数为标准,旅游购物是最重要的旅游功能;但若以用地面积作为衡量指标,除2002-2005 年外,在各时期餐饮功能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此外,旅游餐饮用地格局从分散布局特征逐步演变为南北两端集中分布,且餐饮功能表现出向核心街区外围扩散的趋势;旅游购物用地则在古镇南部入口处集中分布;旅游娱乐用地则在街区中部和北部沿江地带相对集中分布。</p>
[刘俊, 袁红. 1998-2009年重庆市磁器口古镇旅游用地空间结构演变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6): 657-662.]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10.06.003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通过入户调查,分析了1998-2009 年重庆市磁器口古镇旅游用地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998-2009 年间磁器口古镇旅游地空间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2002-2005 年是旅游用地增长最快的时期,早期以单位占地面积较大 的商家为主,此后小商户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空间格局看,旅游用地从早期沿核心街道南北两端集中布局模式,逐步演变为向外围街道扩散的均衡布局模式。旅游餐饮、购物和娱乐是磁器口古镇最重要的3 种功能,但不同时期3 种功能的重要性有所不同:以商户数为标准,旅游购物是最重要的旅游功能;但若以用地面积作为衡量指标,除2002-2005 年外,在各时期餐饮功能均表现出明显的优势。此外,旅游餐饮用地格局从分散布局特征逐步演变为南北两端集中分布,且餐饮功能表现出向核心街区外围扩散的趋势;旅游购物用地则在古镇南部入口处集中分布;旅游娱乐用地则在街区中部和北部沿江地带相对集中分布。</p>
[23]Okazaki E.A community-based tourism model: Its conception and use
.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08, 16(5): 511.
https://doi.org/10.1080/0966958080215959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tourism planning process is advocated as a way of implementing sustainable tourism. There are, however, few studies that detail tangible and practical ways to promote or measure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incipal theories used to discuss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cluding the ‘ladder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power redistribution, collaboration processes and social capital creation. These theories form the basis for defining a community-based tourism (CBT) model. The paper shows how this model can be used to assess participation levels in a study site, and suggests further actions required. The model is applied in a case study in Palawan, the Philippines, where an indigenous community previously initiated a community-based ecotourism project. The project resulted in a number of problems, including conflicts with non-indigenous stakeholders. The model identifi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project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24]Zhao Yingxue.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of tourism land in Zhuhai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0, 30(2): 306-312.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ArcGIS技术、动态度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定量分析了1996~2007年珠海旅游用地数量、来源、类型与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的演变特点、原因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数量变化方面,规模增长迅速;自然生态类旅游用地增长率和动态度最大;各类型旅游用地增长量由自然生态、度假村、主题公园、文化景观到园林游憩依次递减;香洲区旅游用地规模增长最显著,金湾区旅游用地总体动态度最大。来源方面,林地是珠海市旅游用地增长的主要来源;来源于耕地的概率较小;各区旅游用地来源的地类与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度假村主要来源于林地和建设用地,文化景观类和主题公园类旅游用地主要来源于建设用地,自然生态类旅游用地主要来源于林地。空间分布演变方面,在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背景下,呈现出“十”字形扩展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地和岛屿;各类旅游用地因资源与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演变形态。类型与结构演变方面,以林地变化最突出。珠海旅游用地变化趋势表现为:面积增加,自然生态类旅游用地仍将是规模增长最大的类型,香洲区增长将最为显著;未来旅游用地来源主要为万山群岛的灌木林地和裸地。空间分布主要向“两区一带”(东部海岛生态旅游区、西部休闲旅游区、北部绿地与湿地生态旅游带)演变;受人类影响低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向受人类影响高的类型转变,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比重将不断增加。研究对珠海市旅游用地变化调控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借鉴意义。
[赵莹雪. 珠海旅游用地演变分析
. 地理科学, 2010, 30(2): 306-312.]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ArcGIS技术、动态度模型和马尔科夫模型,定量分析了1996~2007年珠海旅游用地数量、来源、类型与结构以及空间分布的演变特点、原因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数量变化方面,规模增长迅速;自然生态类旅游用地增长率和动态度最大;各类型旅游用地增长量由自然生态、度假村、主题公园、文化景观到园林游憩依次递减;香洲区旅游用地规模增长最显著,金湾区旅游用地总体动态度最大。来源方面,林地是珠海市旅游用地增长的主要来源;来源于耕地的概率较小;各区旅游用地来源的地类与其所处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度假村主要来源于林地和建设用地,文化景观类和主题公园类旅游用地主要来源于建设用地,自然生态类旅游用地主要来源于林地。空间分布演变方面,在积极发展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的背景下,呈现出“十”字形扩展特征,主要集中在东部山地和岛屿;各类旅游用地因资源与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演变形态。类型与结构演变方面,以林地变化最突出。珠海旅游用地变化趋势表现为:面积增加,自然生态类旅游用地仍将是规模增长最大的类型,香洲区增长将最为显著;未来旅游用地来源主要为万山群岛的灌木林地和裸地。空间分布主要向“两区一带”(东部海岛生态旅游区、西部休闲旅游区、北部绿地与湿地生态旅游带)演变;受人类影响低的土地利用类型将向受人类影响高的类型转变,旅游设施建设用地比重将不断增加。研究对珠海市旅游用地变化调控和管理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借鉴意义。
[25]Xi Jianchao, Zhao Meifeng, Wang Kai, et al.Land use evolution of growth tourism-town from 1986 to 2010: A case study of Sanpo town in Yesanpo tourism attraction in Hebei provinc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1): 11-19.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10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小镇是近年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热点和乡村城镇化的主要方向之一。研究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和高清遥感图像相结合的方法,反演了1986-2010年旅游城镇三坡镇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其土地利用在空间上表现为离心扩散和向心集聚交替,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扩张速度经过了缓慢增长(1986-1995年),快速扩展(1995-2005年),稳定发展(2005-2010年)3个阶段;在功能变化上,由传统城镇的单一功能向多元旅游功能转变。以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用地不断扩展为核心,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成为旅游城镇成长的主要形式。在驱动机制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约束为基础,外部旅游市场需求拉动,市场主体的理性选择和政府干预与调控等成为旅游城镇用地演变的主要动力。
[席建超, 赵美风, 王凯, . 1986-2010年成长型旅游小镇用地演变格局: 河北省野三坡旅游区三坡镇的案例实证
. 地理研究, 2013, 32(1): 11-19.]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10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小镇是近年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热点和乡村城镇化的主要方向之一。研究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和高清遥感图像相结合的方法,反演了1986-2010年旅游城镇三坡镇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结果显示:其土地利用在空间上表现为离心扩散和向心集聚交替,集约程度不断提高;扩张速度经过了缓慢增长(1986-1995年),快速扩展(1995-2005年),稳定发展(2005-2010年)3个阶段;在功能变化上,由传统城镇的单一功能向多元旅游功能转变。以旅游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用地不断扩展为核心,旅游企业空间集聚成为旅游城镇成长的主要形式。在驱动机制上,以自然地理环境约束为基础,外部旅游市场需求拉动,市场主体的理性选择和政府干预与调控等成为旅游城镇用地演变的主要动力。
[26]Yu Jinguo, Wang Lihua.Landscape structrue analyses for urban tourism planning: A case study of Dalian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7, 22(2): 281-289.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7.02.016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在简述旅游地演化和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景观的特征要素提出城市旅游地演化的概念模型。并且以大连为例,利用ArcGIS作为分析手段,从整体角度和分区角度(环形和方位分区),探讨了大连城市景观自1980年以来的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旅游景观面积先递减后增加,面积先递减4.81km<sup>2</sup>,后增加34.78km<sup>2</sup>,比重先下降3.2%后增加1.6%,公园与广场景观面积及面积比显著增加,面积增加了14.05km<sup>2</sup>;②非旅游景观面积比重1989年后递减,比重递减了8.5%;③1989年后内圈和中圈景观旅游化过程显著,其中内圈和中圈非旅游景观比重分别下降5.8%、5.86%,内圈和中圈的公园与广场景观面积比重增加5.0%、4.6%;④从方位分区看,南部区域的旅游景观面积大,公园与广场景观面积比重增加快,观赏性房产景观面积及比重也显著增加;北部区域的非旅游景观面积大,而1989年后其面积比重显著下降。
[俞金国, 王丽华. 城市旅游地景观格局分析方法: 以大连为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7, 22(2): 281-289.]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7.02.016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在简述旅游地演化和结构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景观的特征要素提出城市旅游地演化的概念模型。并且以大连为例,利用ArcGIS作为分析手段,从整体角度和分区角度(环形和方位分区),探讨了大连城市景观自1980年以来的空间演化规律。结果表明:①旅游景观面积先递减后增加,面积先递减4.81km<sup>2</sup>,后增加34.78km<sup>2</sup>,比重先下降3.2%后增加1.6%,公园与广场景观面积及面积比显著增加,面积增加了14.05km<sup>2</sup>;②非旅游景观面积比重1989年后递减,比重递减了8.5%;③1989年后内圈和中圈景观旅游化过程显著,其中内圈和中圈非旅游景观比重分别下降5.8%、5.86%,内圈和中圈的公园与广场景观面积比重增加5.0%、4.6%;④从方位分区看,南部区域的旅游景观面积大,公园与广场景观面积比重增加快,观赏性房产景观面积及比重也显著增加;北部区域的非旅游景观面积大,而1989年后其面积比重显著下降。
[27]Wang Yuncai, Miller P, Katen B.The traditionality evaluation of culture landscape space and its holistic conservation pattern: A case study of Qiandeng-Zhangpu region in Jiangsu province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4): 525-534.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文化景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正逐步因现代化而走向消失并呈现出边缘化、破碎化和孤岛化特征。针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现代化的复杂过程和众多因子影响,建立以生产空间、居住和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为主体,涉及农业、工业、商业、旅游、动力与交通、建筑与院落、村镇聚落、自然生态空间、人工生态空间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环节共22 个指标构成的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的评价体系,以江苏昆山千灯&mdash;张浦片区为典型,选取建筑空间、水系网络和农业景观3 个核心因素进行传统性评价。在传统性评价的基础上,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网络为核心,探讨由传统文化景观战略点、文化景观廊道、文化景观的源与汇、踏脚石系统等构成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整体性保护的空间格局。
[王云才, Miller P, Katen B.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评价及其整体保护格局: 以江苏昆山千灯—张浦片区为例
. 地理学报, 2011, 66(4): 525-534.]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的精华,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化、工业化、商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使文化景观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地域文化景观正逐步因现代化而走向消失并呈现出边缘化、破碎化和孤岛化特征。针对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现代化的复杂过程和众多因子影响,建立以生产空间、居住和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为主体,涉及农业、工业、商业、旅游、动力与交通、建筑与院落、村镇聚落、自然生态空间、人工生态空间和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环节共22 个指标构成的文化景观空间传统性的评价体系,以江苏昆山千灯&mdash;张浦片区为典型,选取建筑空间、水系网络和农业景观3 个核心因素进行传统性评价。在传统性评价的基础上,以传统文化景观空间网络为核心,探讨由传统文化景观战略点、文化景观廊道、文化景观的源与汇、踏脚石系统等构成的传统文化景观空间整体性保护的空间格局。
[28]Xi Jianchao, Wang Xinge, Kong Qinqin, et al.Spatial morphology evolut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duced by tour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ree villages in Yesanpo tourism area, China
.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69(4): 531-54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400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村落在旅游地系统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逐步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乡村发展类型。研究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 空间分析和Google earth 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3 个旅游乡村聚落为例,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旅游业诱导下旅游地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因区位条件的差异,乡村聚落土地利用模式演变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差异,距离核心景区越近的村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旅游功能愈加完善,村落风貌格局变化愈大。其中,苟各庄村用地容积率由0.17 提高到0.44,但村落原真性破坏最严重,原真性指数为仅为0.048,是3 个村子最低的,其旅游功能也最完善;刘家河村落土地扩张规模最大,建设用地由173564 m<sup>2</sup>扩展到341128 m<sup>2</sup>,增幅达到96.54%,村落的原真性相对保持稳定,为0.566,旅游功能相对完整;上庄村是原真性保持最好的村落,原真性指数则高达0.942,但是其建设用地规模和用地强度则最低,但其旅游功能也最单一。显然,在具体空间形态上,3 个村落也表现为“现代城镇”—“半城镇化”—“传统村落”的过渡特征,并对应形成“就地重建型”、“飞地开发型”、“原地利用型”3 种空间重构模式。乡村聚落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基本空间单元,这3 个乡村聚落发展模式隐含着旅游地传统乡村聚落“旅游化”空间演变的阶段形态,这种空间模式在国内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席建超, 王新歌, 孔钦钦, . 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与土地利用模式: 野三坡旅游区三个旅游村落案例研究
. 地理学报, 2014, 69(4): 531-540.]
https://doi.org/10.11821/dlxb20140400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旅游村落在旅游地系统演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逐步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重要的乡村发展类型。研究采取参与式农村评估(PRA)、GIS 空间分析和Google earth 高清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以野三坡旅游区3 个旅游乡村聚落为例,从土地利用和空间形态变迁两个维度,分析了旅游业诱导下旅游地乡村聚落的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因区位条件的差异,乡村聚落土地利用模式演变呈现出“核心—边缘”的差异,距离核心景区越近的村落,土地集约利用程度越高,旅游功能愈加完善,村落风貌格局变化愈大。其中,苟各庄村用地容积率由0.17 提高到0.44,但村落原真性破坏最严重,原真性指数为仅为0.048,是3 个村子最低的,其旅游功能也最完善;刘家河村落土地扩张规模最大,建设用地由173564 m<sup>2</sup>扩展到341128 m<sup>2</sup>,增幅达到96.54%,村落的原真性相对保持稳定,为0.566,旅游功能相对完整;上庄村是原真性保持最好的村落,原真性指数则高达0.942,但是其建设用地规模和用地强度则最低,但其旅游功能也最单一。显然,在具体空间形态上,3 个村落也表现为“现代城镇”—“半城镇化”—“传统村落”的过渡特征,并对应形成“就地重建型”、“飞地开发型”、“原地利用型”3 种空间重构模式。乡村聚落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最基本空间单元,这3 个乡村聚落发展模式隐含着旅游地传统乡村聚落“旅游化”空间演变的阶段形态,这种空间模式在国内旅游地乡村聚落演变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9]Wang Xiulan, Bao Yuhai.Study on the methods of land use dynamic change research
. Progress in Geography, 1999, 18(1): 83-89.
URL [本文引用: 1]

[王秀兰, 包玉海.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方法探讨
. 地理科学进展, 1999, 18(1): 83-89.]
URL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旅游 空间 建筑 土地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