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and enlightenment of knowledge map of marine resources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PENG Fei,1, FU Ningning,1, HU Wei2, HU Jinlin1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20-05-7修回日期:2020-08-7网络出版日期:2020-11-25
基金资助: |
Received:2020-05-7Revised:2020-08-7Online:2020-11-2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彭飞,男,山西阳泉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海洋经济与地缘政治。E-mail: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PDF (12359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彭飞, 富宁宁, 胡伟, 胡锦琳. 国内外海洋资源研究知识图谱解析及启示. 资源科学[J], 2020, 42(11): 2047-2061 doi:10.18402/resci.2020.11.01
PENG Fei, FU Ningning, HU Wei, HU Jinlin.
1 引言
纵观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海洋作为资源的本体性认知随着人类生产革新不断提升,同时也反映出人海关系互动过程的“社会-历史”话语意义。从国家形态产生之初的部落城邦,到15世纪大航海时代以来世界趋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文明对海洋资源的认知经历了由活动范围的“边际”到文明间接触的“媒介”乃至国家间博弈的“场所”的变化,至21世纪,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已然成为人类应对陆域资源短缺、人口膨胀、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的重要途径[1]。海洋资源的政治经济意义始终和国家命运保持着密切联系,对国家、地区间的对立、遏制及战争的相互态势与演化过程具有显著的驱动与聚合意义。正如地缘政治学家拉采尔所言:“只有海洋才能造就真正的世界强国,跨越海洋这一步在任何民族的历史上都是一个重大事件”[2]。中国建设海洋强国实现和平崛起的进程也不例外,2003年国务院颁布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3];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中央又进一步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4]。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作为长期的国家海洋发展战略,是影响中国向海图强的基础条件和根本动力[5]。然而,“转身向海”并不意味着“海洋强国”,现阶段,中国海洋资源经济仍面临着粗放开发与深远海资源开发能力不足并存的问题[6],中国海洋资源政治仍面临着“海洋命运共同体”理论构建与错综复杂的“海洋地缘环境”脱节的问题。拓展和加深对新时代海洋资源的认 知[7]、合理开发利用海洋本体性及载体性价值[8]、妥善处理国际交往中的海洋利益重叠区问题[9]等研究议题已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中国海洋资源科学建设中的战略性考量。海洋资源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价值的一切赋存于海洋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与海洋开发利用有关的海洋空间,包括物质资源、空间资源和能源资源[10]。从海洋资源本体的角度审视,海洋资源具有自然和社会两个基本属性特征,涉及环境、经济、政治等多重特性[11]。人海关系实践活动扩展了人们对海洋资源属性特征的认识,海洋资源研究逐步从自然属性认知向经济、政治等社会属性不断丰富和演变[12]。20世纪末期以来,伴随着全球资源环境问题凸显,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PRED)为核心的人地关系研究逐渐成为资源科学、地理学、生态学、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关注的重要命题。不同学科和研究方向对海洋资源的理解差异显著,也形成了海洋资源科学的多学科、宽领域、广视角、跨尺度等研究特征,同时也面临相关研究成果呈现分散化和碎片化特征的现状,这对于单一学科从文本分析海洋资源研究的整体性特征和方向性趋势带来较大难度。现代科学计量学和信息计量学技术的应用为海量文献数据的多元动态分析提供了条件,科学知识图谱在文献分析和可视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13]。CiteSpace作为最常用的文献计量方法,可通过关键词共现、机构分布、作者合作等可视化功能对某一领域进行知识图谱分析,从整体上展现该领域的研究状况。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计量的方法分别针对国内外海洋资源领域的研究文献进行图谱量化研究,整体把握其研究现状与研究热点,以加深对海洋资源研究领域的认识与把握,为新时代海洋资源科学发展以及中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决策支撑。
2 研究数据与方法
本文数据分别来源于CNKI总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借助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进行分析。在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对检索条件进行设置,主题设置为“海洋资源”,时间为2000—2019年,期刊来源类别设置为“核心期刊”和“CSSCI”。对检索结果进行去重和整理,删除会议征稿、卷首语和成果介绍等不相关条目,最终筛选得到1331篇符合条件的国内海洋资源研究文献。在Web of Science中,将主题词设定为“marine resource”或“ocean resource”,语种为英语,自定义年份范围为:2000—2019年,为体现文献的代表性和相关性,排除会议摘要、书评和新闻报道等不相关的文献类型,去掉仪表仪器、免疫学和自动化控制等无关的研究类别,同时,在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人工剔除第一作者与第一单位均为国内属性的海洋资源研究文献,共筛选得到9039篇国外海洋资源研究文献。3 结果与分析
3.1 国外海洋资源研究的主要特征分析
3.1.1 国外海洋资源研究发文机构与国家(地区)分布发文机构是科研工作者的依托单位,通过对发文机构的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反映出该领域的核心发文机构及机构间合作关系。将9039篇英文文献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中,生成国外海洋资源研究发文机构网络图谱(图1)。图谱中结点越大表示该机构发文次数越多,结点间连线越粗表示机构间合作联系越密切。图中共有224个节点,188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75,国外海洋资源研究的机构间联系整体呈现团簇状分布,地理上邻近的机构间合作较为密切,但不同国家学术团体间的合作联系较为松散。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1国外海洋资源研究发文机构网络图谱
Figure 1Network map of foreign marine resources research issuing institutions
按照发文频次进行排序分析(表1)。国外海洋资源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发文较多的高校均为各国涉海领域较有代表性的高校,如华盛顿大学的海洋科学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专门设有资源管理科学委员会和西部水研究中心等多所涉海机构;詹姆斯库克大学则投入25%以上的预算在海洋科学方面,使其成为该校规模最大的重要研究领域。发文较多的政府机构主要有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均是国家(地区)涉海机构,且都肩负着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职责。发文频次超过76次以上的20家机构中,美国所占份额最大,有9家;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各有3家;法国有2家;南非、瑞典和西班牙各有1家,表明美国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方面科技实力强劲。
Table 1
表1
表1国外海洋资源研究发文次数前20位的机构
Table 1
序号 | 频次 | 机构 | 所属国家 | 序号 | 频次 | 机构 | 所属国家 |
---|---|---|---|---|---|---|---|
1 | 308 | NOAA(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 | 美国 | 11 | 100 | CSIC(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 | 西班牙 |
2 | 225 | Univ Washington(华盛顿大学) | 美国 | 12 | 99 | Univ Calif Davis(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 | 美国 |
3 | 207 | Univ British Columbia(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 加拿大 | 13 | 97 | US Geol Survey(美国地质勘探局) | 美国 |
4 | 194 | James Cook Univ(詹姆斯库克大学) | 澳大利亚 | 14 | 93 | CNRS(法国科学研究中心) | 法国 |
5 | 166 | Univ Tasmania(塔斯马尼亚大学) | 澳大利亚 | 15 | 92 | Dalhousie Univ(达尔豪斯大学) | 加拿大 |
6 | 122 | Univ Calif 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 美国 | 16 | 87 | Univ Calif Santa Cruz(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 | 美国 |
7 | 120 | Fisheries & Oceans Canada(加拿大渔业及海洋部) | 加拿大 | 17 | 87 | Duke Univ(杜克大学) | 美国 |
18 | 85 | Univ Cape Town(开普敦大学) | 南非 | ||||
8 | 113 | Oregon State Univ(俄勒冈州立大学) | 美国 | 19 | 81 | Univ Calif San Diego(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 | 美国 |
9 | 105 | Univ Queensland(昆士兰大学) | 澳大利亚 | 20 | 76 | Stockholm Univ(斯德哥尔摩大学) | 瑞典 |
10 | 103 | IFREMER(法国海洋开发研究院) | 法国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国外海洋资源研究发文国家(地区)网络图谱能够呈现各国海洋资源研究现状和重视程度(图2)。从发文数量看,参与海洋资源研究的国家(地区)超过100个,其中发文频次高于100次的占比多达1/4以上。发文数排名前5位的国家分别为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和法国,其中美国发文次数高达3067次,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则分别为1108次和859次。美国作为世界上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最早、开发程度最高的国家(地区)在海洋资源科学研究方面也占据重要地位[14]。从国家(地区)间发文合作网络看,发文数前20位国家(地区)在网络图谱中的重要性排名依次为法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体现出发达海洋国家(地区)雄厚的科研实力以及对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视。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2国外海洋资源研究发文国家(地区)网络图谱
Figure 2Network map of countries (regions) issuing articles in foreign marine resources research
3.1.2 国外海洋资源研究主要发文期刊统计国外海洋资源研究各期刊的刊文数量,得出海洋资源相关文献刊文量前12名的期刊(图3)。刊文量最多的期刊是《湖沼学和海洋学》(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与《生态学杂志》(Oecologia),分别刊文21篇;其次为《海洋与海岸管理》(Ocean and Coastal Management)、《渔业研究》(Fisheries Research)、《海洋科学杂志》(Ices Journal of Marine Science)、《海洋生态进展》(Marine Ecology Progress Series)、《海洋政策》(Marine Policy)等期刊,分别刊文20篇,再次为《保护生物学》(Conservation Biology)、《极地生物学》(Polar Biology)等。根据各刊物收录文章的研究领域判断,国外海洋资源研究涉及领域众多、研究方向广泛,主要包括资源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学、渔业、国际关系、地理学和生物学等多个领域。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3国外海洋资源相关文献刊文量前12名的期刊
Figure 3Top 12 journals of foreign marine resources related literature
3.1.3 研究热点方向研究热点是在一定时间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利用CiteSpace软件,选取轮廓值大于0.5的合理聚类结果,生成国外海洋资源研究热点词聚类图(图4)。由图可知,国外海洋资源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类标题主要涉及“管理”“气候变化”“菲律宾”“海洋空间规划”“比较方法”“生物地理学”“繁殖”和“休闲渔业”等方面。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4国外海洋资源研究的热点词聚类图
Figure 4Cluster diagram of hot words in foreign marine resources research
由于单从聚类标题(图4)很难得到热点词所包含的具体信息,因此需要结合子聚类以更为深入地了解各聚类名称所包含的具体研究内容,根据文献数量从高到底的排序选取前8位的聚类名称,绘制聚类信息表(表2)。分析具体聚类信息中对数似然比排序靠前的关键词,有助于了解各聚类涵盖的热点内容。聚类#1“管理”为文献数量最多的聚类,文献数达173篇,其中涉及管理[15]、社会生态系统[16]、海洋资源共同管理[17,18]、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19];资源管理[20]、渔民知觉[21]等热点词,反映出国外海洋资源研究领域中海洋资源管理相关研究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聚类#2“气候变化”文献数量紧随其后,其中涉及气候变化[22]、海洋变暖[23]、物种重新分布[24]、南极磷虾[25]等热点词。聚类#3中主要涉及菲律宾[26]、北太平洋[27]等热点词,体现出国外海洋资源研究涉及的重点研究区域。聚类#4中涉及到海洋空间规划[28]、决策支持工具[29]、政治生态学[30]等热点词。聚类#5中主要涉及比较方法[31]、生态系统方 法[32]、多目标决策[33]等热点词,体现为国外海洋资源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聚类#6中涉及生物地理学[34]、基本鱼类栖息地[35];海洋鱼类分布[36]等热点词。聚类#7中涉及繁殖[37]、营养水平[38]、北极苔原[39]等热点词。聚类#8中涉及休闲渔业[40]、沿海渔业[41]、小型渔业[42]、水产养殖[43]、渔业管理[44]等海洋渔业资源相关研究的热点词。各聚类信息中的关键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外海洋资源研究的热点研究主题、重点研究区域、重要研究方法以及相关参与学科等。
Table 2
表2
表2国外海洋资源研究关键词聚类信息表
Table 2
聚类序号 | 聚类名称 | 文献数量 | 轮廓值 | 关键词(对数似然比,p值) |
---|---|---|---|---|
#1 | 管理 | 173 | 0.648 | 管理(31.41,0.0001);社会生态系统(30.2,0.0001);共同管理(20.36,0.0001);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管理(7.67,0.01);资源管理(5.42,0.05);自适应协同管理(4.17,0.05);集体行动(4.17,0.05);渔民知觉(3.83,0.1) |
#2 | 气候变化 | 170 | 0.755 | 气候变化(63.33,0.0001);海洋变暖(11.9,0.001);物种重新分布(7.93,0.005);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区域(7.93,0.005);南极磷虾(7.93,0.005);全球变化(4.41,0.05) |
#3 | 菲律宾 | 161 | 0.744 | 菲律宾(18.22,0.0001);印度尼西亚(10.84,0.001);所罗门群岛(5.31,0.05);科纳海岸(4.45,0.05);太平洋岛(4.45,0.05);北太平洋(4.45,0.05) |
#4 | 海洋空间规划 | 151 | 0.735 | 海洋空间规划(35.96,0.0001);蓝色经济(16.33,0.0001);决策支持工具(8.16,0.005);政治生态学(4.62,0.05);环境核算(4.08,0.05);沿海管理计划(4.08,0.05);环境社会科学(4.08,0.05);综合陆海保护规划(4.08,0.05) |
#5 | 比较方法 | 123 | 0.730 | 比较方法(13.76,0.001);多目标决策(4.58,0.05);成本效益分析(4.58,0.05);决策树(4.58,0.05);生态系统脆弱性(4.58,0.05);多标准评估(4.58,0.05) |
#6 | 生物地理学 | 80 | 0.766 | 生物地理学(12.12,0.001);基本鱼类栖息地(5.7,0.05);珊瑚礁生态系统(5.49,0.05);最大可持续产量(5.49,0.05);海洋鱼类分布(5.49,0.05);大型底栖动物(5.49,0.05);生物经济(5.49,0.05);物种丰富度(5.49,0.05); |
#7 | 繁殖 | 24 | 0.943 | 繁殖(12.13,0.001);营养水平(6.06,0.05);蓝碳(6.06,0.05);北极苔原(6.06,0.05);食物供应(6.06,0.05);硅藻(6.06,0.05);鱼类迁移(6.06,0.05);物种密度(6.06,0.05) |
#8 | 休闲渔业 | 18 | 0.979 | 休闲渔业(17.4,0.0001);沿海渔业(9.87,0.005);人工鱼礁(8.68,0.005);海洋沿海鱼类(8.68,0.005);海洋垂钓旅游(8.68,0.005);小型渔业(0.58,0.5);水产养殖(0.2,1.0);粮食安全(0.2,1.0);渔业管理(0.18,1.0)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综上所述,国外海洋资源研究视角总体呈现多元化态势,各学科交叉研究趋势明显。海洋资源综合管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资源以及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研究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同时,随着海域资源日益减少和各国海洋意识普遍觉醒,探索和占有未开发海域海洋资源成为大势所趋,深远海资源以及极地地区的海洋资源成为****们开始关注的重要方面。
3.2 国内海洋资源研究的主要特征分析
3.2.1 国内海洋资源研究机构与地区分布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国内海洋资源研究发文机构网络图谱(图5)。图谱中共有484个节点,165个连接,网络密度为0.0014。国内机构网络结构总体松散,不同机构间合作发文较少。从发文数量看,图谱中最大的节点为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其次为中国海洋大学的法政学院、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可见这些部门在海洋资源研究方面发文较多,具有一定的优势。从合作发文情况看,同一机构的下属部门间合作较为密切,如中国海洋大学下属的经济学院和管理学院之间、辽宁师范大学下属的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城市与环境学院之间的合作。但跨区域的不同机构间联系松散,国内海洋资源研究的跨机构、跨区域合作在数量和强度上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图5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5国内海洋资源研究发文机构网络图谱
Figure 5Network map of domestic marine resources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 institutions
对所有机构的二级部门进行合并,得到发文次数排名前16位的机构(表3)。从发文数量看,中国海洋大学发文频次居首位,共计271次;其次为辽宁师范大学和国家海洋局,分别为104次和61次。排名前3位机构的发文数量占所有机构的43.07%,发文数量在10次以上机构的发文数则占所有机构的67.76%,可见国内科研机构间海洋资源研究科研产出差异显著。从发文机构所属省市看,发文频次靠前机构所属省市主要为北京、山东、上海、辽宁、浙江和广东等,以沿海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涉海院校较多的省市为主,可见对海洋资源研究的重视程度与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值得指出的是,位于湖北省的武汉大学发文频次在非沿海省市中表现突出,进入前16位行列。
Table 3
表3
表3国内海洋资源研究发文次数前16位的机构
Table 3
序号 | 频次 | 机构 | 所属省市 | 序号 | 频次 | 机构 | 所属省市 |
---|---|---|---|---|---|---|---|
1 | 271 | 中国海洋大学 | 山东 | 9 | 17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北京 |
2 | 104 | 辽宁师范大学 | 辽宁 | 10 | 16 | 宁波大学 | 浙江 |
3 | 61 | 国家海洋局 | 北京 | 11 | 16 | 北京大学 | 北京 |
4 | 33 | 上海海事大学 | 上海 | 12 | 15 | 山东大学 | 山东 |
5 | 32 | 广东海洋大学 | 广东 | 13 | 13 | 浙江海洋学院 | 浙江 |
6 | 25 | 中国科学院 | 北京 | 14 | 13 | 武汉大学 | 湖北 |
7 | 22 | 大连海事大学 | 辽宁 | 15 | 11 | 青岛大学 | 山东 |
8 | 20 | 上海社会科学院 | 上海 | 16 | 11 | 华东师范大学 | 上海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2.2 国内海洋资源主要发文期刊
统计国内海洋资源研究刊文数量,得出刊文量前10名的期刊(图6)。其中《资源科学》《经济地理》和《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复合影响因子均为4以上,以上期刊的文章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海洋资源研究领域的重点,且分别为资源科学、人文经济地理和环境科学领域的核心期刊。值得一提的是刊文量排名第一的《太平洋学报》,该期刊是海洋领域社科类期刊,内容上偏重于中国政治和国际政治,可见国内海洋资源研究涉及领域较广。
图6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6国内海洋资源相关文献刊文量前10名的期刊
Figure 6Top 10 journals with the highest number of published articles in China on marine resources
3.3 国内海洋资源研究热点及演变分析
3.3.1 研究领域活力分析在CiteSpace关键词共现分析时,对关键词的提取是其首次出现的年份。分析各年份共现关键词数量的变化不仅可以判断研究领域扩展的丰富程度,还可以判断该领域内容的更新速度和研究活力。提取2000—2019年国内海洋资源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得575个,绘制关键词类别数量图(图7)。总体而言,国内海洋资源研究领域关键词数量变化波幅较小,呈缓慢上升趋势,反映出国内海洋资源研究更新速度和研究活力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是具有研究潜力和发展空间的领域。2004年以前,研究文献的关键词集中在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和可持续发展等词汇,研究内容相对单一;2004—2011年,关键词呈现快速增多和多样化发展趋势,海洋权益、资源经济、海陆统筹、海洋意识和蓝色经济等词汇相继出现,词汇日趋丰富化展现了该领域研究在不同方向充满活力;2012—2019年,出现海洋战略、生态文明、海洋强国、海洋保护区、海洋治理和海洋命运共同体等词汇,研究文献数量和研究内容均表现出平稳发展的态势,反映出各领域****逐步聚焦主题,并沿特定方向不断深耕的趋势。
图7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72000—2019年国内海洋资源相关文献关键词类别数量
Figure 7The number of keyword categories of Chinese literature on marine resources, 2000-2019
3.3.2 阶段性前沿研究领域分析
关键词突现度可以反映一段时间内影响力较大的研究领域。利用CiteSpace软件,绘制得到国内海洋资源研究文献前18位的突现词(表4)。从影响周期来看,“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最长,持续9年;“海洋资源”“海洋战略”和“海洋强国”分别为7年;其余大多为2~4年。虽然关注的具体问题跳跃性较强,但围绕海洋经济的研究一直是热点问题。从突现强度来看,排在前8位的关键词依次为:海洋强国、海洋资源、海洋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海洋治理、蓝色经济区、蓝色经济和海权,说明以上突现词的影响周期较长。从时间序列来看,2004年之前的突现词为海洋资源和可持续性发展等;2004—2011年为海洋开发、海洋环境保护、海洋旅游和蓝色经济区等;2012—2019年为海洋战略、海洋强国、海权、海洋生态文明和海洋治理等。从关键词的突现强度和突现时间节点来看,国内海洋资源研究紧跟国家政策与发展战略,具有明显的政策导向性。
Table 4
表4
表4国内海洋资源相关文献前18位突现关键词
Table 4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3.3 研究主题演变和阶段划分
通过对国内海洋资源文献关键词进行Timezone图谱研判,综合关键词词频变化、词汇突现强度和重要节点文献,并结合中国海洋领域发展方针政策,大致可将中国海洋资源研究主题演变划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0—2003年):中国海洋资源研究的稳步发展阶段(图8)。研究文献体现出从海洋资源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视角切入研究的特征,同时受到国家政策影响,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迅速增加。自然属性是指海洋自然资源系统的状态、关系等所具有的整体性、层次性、周期性、地域性等特性,****们围绕沿海滩涂[45]、深海[46]、海洋生物[47]等海洋资源对其自然属性特征进行了诸多论述。与此同时,从海洋资源的经济特性入手,围绕具体海洋产业开发[48]、海洋经济发展[49]的海洋资源研究也开始显现蓬勃生命力,这主要得益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把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所形成的政策引导效应。同时在1996年中国确立的《中国21世纪议程》中把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保护作为了重要行动方案,由此围绕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目标和重点方向等定性议题[50,51],以及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等定量研究不断增加[52]。
图8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82000—2003年国内海洋资源研究关键词网络图谱
Figure 8Keywords network of marine resources research in China, 2000-2003
第二阶段(2004—2011年):中国海洋资源研究的初现多元化阶段(图9)。海洋资源的经济特性异常突出,围绕海洋经济的相关研究爆发式增长,海洋资源的环境特性得到重视,研究多样化趋势明显。2003年,中国颁布了第一个指导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为中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学术界也将海洋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确立为海洋经济学的重要研究方向[53],以海洋资源为基础对海洋产业[54]、循环经济[55]、海洋经济发展潜力[56]、海洋强省[57]、蓝色经济区[58]等主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也不乏将海洋资源作为地域系统中重要要素的实证研究[59,60]。而随着海洋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海洋资源的环境特性受到重视,涌现出一大批围绕海域承载力[61]、海洋生态环境承载力[62]、海洋资源生态补偿[63]等体现海洋资源环境特性的研究。此外,海洋资源研究多样化趋势明显,围绕海洋权益、海陆统筹等主题的研究也开始增多[64,65,66]。
图9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92004—2011年国内海洋资源研究关键词网络图谱
Figure 9Keywords network of marine resources research in China, 2004-2011
第三阶段(2012—2019年):中国海洋资源研究的快速多元化阶段(图10)。海洋资源的研究领域和主题进一步扩展,海洋资源的“政治”属性逐步受到重视,并出现海洋资源研究的“全球化”特征。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建设海洋强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指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迎来了新机遇与挑战。在新常态的背景下,围绕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经济增长的关系[67,68]、海洋资源经济效率[69]、海洋资源综合评价测度[70,71]等研究不断增多。受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驱动,海洋地缘政治研究也受到更多关注,如海洋资源政治[72]、海洋资源国际合作[73]和深远海资源及战略空间[74]的相关文献不断增多。****们认为欧盟《全球海洋治理联合声明》的出台使得全球海洋治理具备了条件[75],围绕海洋资源治理的研究不断涌现,海洋资源治理[76]和海洋资源环境政策[77]等主题受到重视。此外,围绕国别海洋资源研究[78,79]、全球尺度的海洋资源研究[80,81]快速增加,海洋资源研究的“全球化”特征愈加显著。
图10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102012—2019年国内海洋资源研究关键词网络图谱
Figure 10Keywords network of marine resources research in China, 2012-2019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以2000—2019年CNKI总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海洋资源研究文献为数据基础,以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手段,对国内外海洋资源研究的知识图谱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国内外海洋资源研究发现:(1)从发文机构及分布来看,国内外海洋资源研究机构主要为高校,涉及个别政府机构。国外海洋资源发文量较多且国家(地区)间合作密切的主要是欧美海洋国家(地区);国内海洋资源研究主体主要以沿海地区涉海院校为主,网络图谱结构松散,跨区域跨机构交流有待加强。
(2)从刊文期刊来看,国内外海洋资源研究均涉及多个领域。国外主要集中在生态学、环境科学、海洋学、国际关系、地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国内主要分布在资源科学、环境科学、人文经济地理、国际关系及政治学等学科。
(3)从研究热点方面看,国外海洋资源研究视角呈多元化态势,在海洋资源综合管理、海洋资源与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以及深远海资源探索等议题方面关注较多。国内海洋资源研究领域较为活跃,不同时期的前沿研究方向表现出海洋发展政策的引导效应,海洋资源与海洋经济、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海洋资源空间治理等成为不同时期的研究热点问题。
4.2 启示
(1)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具有大局观与全球视野海洋资源的立体性、连续性以及海水的贯通流动性决定了海洋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当注重其整体性特征,这就要求国家与地方从事海洋活动的过程中应具备大局观,海洋经济的发展要考虑其社会整体利益与生态环境利益。同时,海洋资源的流动性、海洋空间的开放性以及海洋环境的全球性特征要求人类解决海洋事务必须具备全球视野,广泛开展诸如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国际合作、跨国界海洋环境保护合作、争议区海洋资源共同开发等不同层面上的国际合作,以促进更大范围的海洋空间治理。而海洋命运共同体作为中国在海洋领域全球治理的主张和理念,为中国海洋资源领域的务实开发与合作指明了方向。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推进以及中国周边海洋地缘政治经济环境快速跃迁,海洋资源综合管理、国别海洋资源研究、海洋资源系统性开发与共享性开发模式探索以及跨界海洋资源管理等议题均值得关注。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和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使深远海等未开发区域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成为可能,如北极海域海洋资源的研究也具备了现实基础。
(2)海洋资源的基础性研究与实践是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前提
海洋国家进行海洋实践的核心在于扩大自然海洋资源的范围和通过技术提高人工利用海洋资源的水平。从海洋资源经济全球化趋势来看,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海洋资源探索的深度和对人工海洋提升的高度都将达到新的水平。其发展演变基本上将沿现在的方向不断提升。虽然人类目前对海洋资源的基础性认知已达到较高的广度与深度,但相对未来不断提高的人类海洋实践需求而言,对海洋资源的认知仍然需要大量的研究与实践。首先是海洋资源深度和广度的拓展,即借助更加先进的设施设备,通过更多的海洋考察与勘探,以深海、洋底、极地地区海洋等为重点,拓宽自然海洋的边界。其次是海洋资源特征与规律的精细化认知,其目的在于为人类海洋实践提供更为详实的基础资料,包括气候水文、资源储存、地形地貌等等。如利用准确的北冰洋气候水文规律,服务于北极航线的开通和运行;利用详细的岛屿及大陆架数据,服务于海洋边界的划分。再者是对海洋资源的演变,尤其是人类影响下变化特征的把握。这既是对过去海洋资源“人化”规律及特点的认识,也是未来判断更复杂人类海洋实践影响下海洋资源变迁及其影响的需求。具体包括海平面升降、重点地区的岸线及水文特征变化、生物种类及数量的变化等等。
(3)人海关系框架下的海洋资源开发模式需转换及海洋资源理论亟需加强
在人类与海洋的关系日益深化和复杂的总体发展背景中,抛开人海关系研究海洋资源的本体属性是没有意义的。国外对人海关系的研究总体上以人-海的辩证互动为框架,一方面分析人类活动对海洋的多重影响,另一方面分析海洋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反身性作用。目前国外****在人海关系框架下对海洋资源的关注已经从经济空间向生活与健康空间转变。国内研究者对人海关系地域系统的海洋资源研究侧重于人海经济-资源关系与生态-资源关系互动,这与我们国家过去的基本国情相适应。目前,中国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海洋资源的开发模式应当从过去单一的人海经济关系视角转化为人海经济-资源-生态关系的系统视角及其韧性研究。另外,海洋资源学相关研究为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合理调控海洋资源、提高海洋资源价值、优化海洋资源环境等发挥着重要科学服务价值。然而,中国海洋资源学作为资源科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门类之一,其较为薄弱的研究现状与学科地位并不相称。这与国内对海洋资源的研究现状分散,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学科体系有较大关系。因此,基于人海关系地域系统框架展开海洋资源的相关理论研究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D]. ,
[本文引用: 1]
[D].
[本文引用: 1]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02/ecy.2209URLPMID:29714829 [本文引用: 1]
Ecologically dominant species often define ecosystem states, but as human disturbances intensify, their subordinate counterparts increasingly displace them. We consider the duality of disturbance by examining how environmental drivers can simultaneously act as a stressor to dominant species and as a resource to subordinates. Using a model ecosystem, we demonstrate that CO2 -driven interactions between species can account for such reversals in dominance; i.e., the displacement of dominants (kelp forests) by subordinates (turf algae). We established that CO2 enrichment had a direct positive effect on productivity of turfs, but a negligible effect on kelp. CO2 enrichment further suppressed the abundance and feeding rate of the primary grazer of turfs (sea urchins), but had an opposite effect on the minor grazer (gastropods). Thus, boosted production of subordinate producers, exacerbated by a net reduction in its consumption by primary grazers, accounts for community change (i.e., turf displacing kelp). Ecosystem collapse, therefore, is more likely when resource enrichment alters competitive dominance of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fail to compensate. By recognizing such duality in the responses of interacting species to disturbance, which may stabilize or exacerbate change, we can begin to understand how intensifying human disturbances determine whether or not ecosystems undergo phase shifts.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URLPMID:25170339 [本文引用: 1]
The extent to which education provides protection in the face of a large-scale natural disaster is investigated. Using longitudinal population-representative survey data collected in two provinces on the island of Sumatra, Indonesia, before and after the 2004 Indian Ocean tsunami, we examine changes in a broad array of indicators of well-being of adults. Focusing on adults who were living, before the tsunami, in areas that were subsequently severely damaged by the tsunami, better educated males were more likely to survive the tsunami, but education is not predictive of survival among females. Education is not associated with levels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among survivors 1 year after the tsunami, or with the likelihood of being displaced. Where education does appear to play a role is with respect to coping with the disaster over the longer term. The better educated were far less likely than others to live in a camp or other temporary housing, moving, instead, to private homes, staying with family or friends, or renting a new home. The better educated were more able to minimize dips in spending levels following the tsunami, relative to the cuts made by those with little education. Five years after the tsunami, the better educated were in better psycho-social health than those with less education. In sum, educ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levels of resilience over the longer term.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093/icesjms/fsp047URL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111/j.1365-2656.2011.01840.xURL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111/fme.2007.14.issue-2URL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8402/resci.2017.09.05URL [本文引用: 1]
基于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内涵,利用改进的Tapio脱钩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关系的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引入无残差完全分解模型对中国沿海11省份海洋经济增长中海洋资源消耗的回弹效应进行分解分析,结果表明:①1997-2006年中国海洋资源消耗量随海洋经济增长而不断增加,海洋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较高;2006-2014年海洋资源消耗量增长趋势减缓,海洋经济增长正逐步实现与海洋资源消耗的脱钩。②1997-2014年广东、山东、浙江、江苏、天津、福建、辽宁、河北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弱脱钩为主,上海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强脱钩为主,海南、广西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以扩张负脱钩为主,到2014年脱钩显著的区域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③规模效应、人口效应对海洋资源消耗具有正向作用,而强度效应对海洋资源消耗具有抑制作用,着力提高技术效率、适度控制人口规模、合理调控海洋经济发展规模是实现海洋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的关键。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1821/dlyj201510002URL [本文引用: 1]
借鉴信息熵、协同学相关理论,在分析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协同演化机制基础上,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PP模型测算沿海地区1996-2012年11个省份人类社会与海洋资源环境子系统综合评价值;通过信息熵模型对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信息熵值及有序度进行测算,发现沿海地区各省份人海关系地域系统信息熵呈逐年下降,有序度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进一步构建人海关系地域系统协同演化模型,并采用加速遗传算法进行模型参数估计,辨识其协同演化类型,结果显示: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表现为冲突型,河北、广西、海南表现为掠夺型,上海、山东、广东则表现为协同型。最后对各种类型进行分析,并简要提出人海关系协同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J].
[本文引用: 1]
[J]. ,
URL [本文引用: 1]
行政区是地方政权存在的地域,中国在海南省成立的三沙市,是中国陆地面积最小、海域面积最大、人口在市一级行政机构中最少的地级市。三沙市成立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护南海岛礁、开发南海丰富的海洋渔业资源、深海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以及水下文物资源等。在阐述三沙市的历史沿革、区位、政区规模以及政区形态特征等基础上,分析了三沙市的渔业资源、油气资源和旅游资源等,以图、表的形式反映了中国提出的油气招标区块的数量、面积和深度。最后提出三沙市应以旅游、水产、油气、水下文物等为重点发展的海洋产业,开发过程中必须重视海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使资源开发达到持续、绿色发展的要求。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3284/j.cnki.rddl.003122URL [本文引用: 1]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的1950—2015年非洲渔获生产统计数据,结合Fishbase提供的相关鱼种营养级(Trophic level, TL)以及Sea Around Us Project Database提供的海洋无脊椎动物营养级,探讨了1950—2015年北非、东非、南非、中非和西非的沿海国家渔获物平均营养级(Mean trophic level, MTL)的变化情况,以此来判定非洲沿海国海洋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结果表明:非洲沿海国家的海洋渔业资源开采大致经历开发不足、快速开发、过度开发阶段,1984—1991年,北非地区的海洋渔业资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高营养级渔业资源渔获量减少了33.5%,MTL由3.44降低到3.25;东非地区渔获量较其他4个区域低,目前,大部分鱼类资源处于充分捕捞利用状态;南非地区在21世纪初发生“捕捞降低海洋食物网”现象,2004—2015年,MTL恢复小幅上升趋势,渔业均衡指数(Fishing-in-balance index, FIB)趋于平稳;2013—2015年,中非地区的MTL与FIB均呈下降趋势,说明产量的增加速度不足以弥补营养级的降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开始遭到破坏;1950—2015年,西非地区的渔获量不断增加,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过度捕捞现象愈加严重,低营养级鱼类数量占比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2001—2012年,MTL波动下降,FIB平稳变化,说明MTL的下降由产量的增加而抵消。21世纪以来,部分北非、南非与西非沿海国家加强了资源管理,渔业资源状况有所好转。研究认为:渔获物平均营养级的下降主要由过度捕捞引起,非洲国家的管理不力加重了过度捕捞现象,建议非洲各国尽快建立起基于渔获物统计的海洋渔业资源实时监测系统,以便掌握捕捞活动下的鱼类群落结构的变动情况。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DOI:10.11849/zrzyxb.2012.03.002URL [本文引用: 1]
利用198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具有高精度、长时间序列的CCMP(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风场,对全球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估。综合考虑风能密度大小、能级频率、大风频率、有效风速、风能密度的稳定性等各方面,对风能资源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对全球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区划,为海上风力发电等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全球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大部分海域为风能资源的富集区,尤其富集在南北半球西风带,风能资源的贫乏区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和两极零星海域,可利用区和较丰富区主要分布于低纬度海域、太平洋东部中低纬近岸海域、两极大部分海域。
[J].
[本文引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