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tiotemporal chang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articipatory sport tourism resources in Beijing suburbs
ZHANG Xin,1,2,3, LIU Jiaming,1,2, ZHU He1,2, LI Tao4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9-09-20修回日期:2020-07-12网络出版日期:2020-11-25
Received:2019-09-20Revised:2020-07-12Online:2020-11-2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张新,女,河南项城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旅游地理。E-mail: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PDF (1707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张新, 刘家明, 朱鹤, 李涛. 北京郊区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资源科学[J], 2020, 42(11): 2196-2209 doi:10.18402/resci.2020.11.12
ZHANG Xin, LIU Jiaming, ZHU He, LI Tao.
1 引言
随着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旅游消费升级以及体验经济的到来,“旅游+”产业融合步伐加快,新业态层出不穷。尤其在“健康中国”“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成为产业升级的必然趋势。以健身、竞技、体验为特色的体育旅游成为一种重要的旅游和生活方式。近年来,相关部委陆续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1]、《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2]和《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3]等多项政策文件,实质性推动了中国体育旅游的发展进程。目前,学界关于体育旅游的定义尚未统一,但“体育”是体育旅游独特于其他旅游形式的重要元素[4]已成为共识。Weiler等[5]认为体育旅游是出于非商业性原因,为参与或观看体育活动而外出进行的旅游活动。Delpy[6]提出体育旅游包括外出参加体育活动的旅行、外出观看体育比赛的旅行,以及外出寻访体育文化景点的旅行。柳伯力等[7]认为体育旅游是以参与和观看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2016年,由原国家旅游局、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印发的《关于大力发展体育旅游的指导意见》[3]中提出“体育旅游是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可知,参与和观看是体育旅游的两个主要行为特征[8,9]。
学界对体育旅游资源(Sport Tourism Resources, STR)的讨论也存在争议。其中肖秀显等[10]认为自然界或社会活动中所有能够吸引旅游者参与或从事体育旅游活动的客体都是体育旅游资源。周立华[11]更为具体地指出体育旅游资源就是一切为人们开展体育和健身活动所提供的身体活动场所、项目和物质环境。此外,国内****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也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不同****从参与行为[12]、资源属性[13,14]、颜色类别[15]、利用程度[16]、独特性[17]、再生性[17]和资源功能[17]等方面提出了分类依据,但划分出的资源存在交叉归属的现象,整体而言一种具有普适性且明晰的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体系尚未形成。随着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体育旅游资源体系还会不断丰富。因此,科学界定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分类方法,对完善体育旅游的基础理论框架和指导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体育旅游活动开展对环境有独特需求,使可供体育旅游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具有很强的空间特征。有关体育旅游资源空间的研究主要聚焦于:①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姜付高等[18]依据“点轴”理论认为区域体育旅游系统空间结构遵循由“点”到“轴”到“网”的演化过程。吴黎等[19]、罗亮等[20]、郭培闪等[21]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湖北省、湖南省、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②城市体育旅游圈层的构建。Leiper[22]提出体育吸引物同旅游吸引物一样,分布于层级组织结构内;任平等[23]认为都市体育圈呈环状分布模式,由都市中心体育圈、近郊体育圈和远郊体育圈构成;刘青等[24]依据成都城市环境特征、体育市场现状以及市民体育消费和生活习惯,将成都体育发展区域分为都市中心体育圈、近郊体育圈和远郊体育圈,其中登山、漂流、滑雪等旅游项目主要集聚在远郊体育圈,而高尔夫球场等高端体育旅游项目则主要分布在近郊体育圈。申亮等[25]提出由城市体育中心区、城区体育圈及近郊区、城镇和乡村、远郊区3个环状体育带组成的都市体育圈布局模式,并认为都市体育圈的发展与空间布局会受到政策、经济因素、城市空间发展、人口数量、居住分布状况、城市文化、地域环境及原有体育资源布局的影响。③体育活动及设施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Bale[26]认为布局在城市中心区位的体育设施能最大限度提高消费者的娱乐体验,减少旅行成本;Hinch等[27]提出城市外围地区体育旅游设施的分布更多取决于依附景观的自然属性而不是市场。陈霞明等[28]认为区域体育场地布局的合理化(要素聚合质量高和就近满足体育需求)和高度化(空间要素结构高水平演进)是区域体育场地空间布局优化的两大内涵,提出体育场地空间结构要素和空间特征应向高度化方向不断递进和发展,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土地、体育人文等因素制约区域体育场地的空间布局。李玏等[29]研究了北京市高尔夫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区域地形、重要水系、交通条件等因素是北京高尔夫球场空间分布形成的主要驱动因素。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多聚焦于省域尺度的空间分析,缺乏对典型大都市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及成因的探讨;在研究内容上,主要聚焦于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体育旅游圈层空间结构及单一体育旅游资源类型空间分布的分析,缺乏对不同体育旅游资源类型空间分布差异化及规律性问题的研究。城市是体育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面对特色化、大众化旅游市场的发展以及市场对体育旅游的旺盛需求,了解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城市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体育旅游产业的合理布局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自1990年起成功举办了亚运会、奥运会等许多大型国际赛事,形成了一批高标准、高质量的赛事场馆设施。其中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奥运遗产已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此外,结合市场需求,北京依托丰富的山地、水域、生态资源,已建成了众多高尔夫球场、骑马场、垂钓园、射击场、滑雪场等典型的体育活动场所,极大丰富了北京体育旅游产品。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区游憩空间压缩,郊区成为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空间。探讨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都市郊区体育旅游资源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深化城市旅游、体育旅游的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同时对于合理优化和管理郊区体育旅游空间、满足城市居民和游客的体育游憩需求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在对体育旅游资源分类的基础上,以北京郊区作为案例地,整理统计1998、2008和2018年的采样点数据,综合运用数理统计和ArcGIS软件的核密度分析、缓冲区分析和空间叠加分析等方法,研究体育旅游资源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期为大都市郊区体育旅游的发展及空间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对象
2.1.1 体育旅游资源分类基于《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30](以下简称“国标”)中对旅游资源的定义,结合周立华[11]、邓凤莲等[14]、于素梅[17]等****研究,本文提出体育旅游资源是在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并能依托其开展参与或观赏性体育旅游活动,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事物或现象。按照不同的参与方式将体育旅游资源划分为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Participatory Sport Tourism Resources, PSTR)和观赏型体育旅游资源(Sightseeing Sport Tourism Resources, SSTR)。同时依据国标中对旅游资源基本类型的判定,将能为游客提供开展体育和健身活动的生态环境、场所、设施等自然和人文类旅游资源确定为PSTR;而能满足游客观看、欣赏与体育相关的奥运遗产景观、节庆、赛事、会展、传统民俗体育等人文类旅游资源确定为SSTR。
在地理学视角下,以节庆、赛事为主的SSTR具有抽象性,且发生空间和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无法形成相对稳定的空间布局特征。同时结合本文研究内容和目的,本文选择具有固定空间场所且已开展体育旅游活动的PSTR作为研究对象。
2.1.2 PSTR的分类与特征
本文基于北京郊区PSTR发展现状,借鉴已有研究,依据其功能特征和体验属性差异,将PSTR划分为休闲娱乐型、拓展运动型和刺激探险型3种类型(表1)。
Table 1
表1
表1不同类型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
Table 1
类型 | 休闲娱乐型 | 拓展运动型 | 刺激探险型 |
---|---|---|---|
功能特征 | 具有休闲性、娱乐性和趣味性 | 具有康体性 | 具有刺激性、冒险性和挑战性 |
游客使用目的 | 休闲娱乐,放松身心 | 强身健体,陶冶情操 | 寻求刺激,挑战自我 |
体育技能要求 | 很少需要专业技能 | 较少需要专业技能 | 较多需要专业技能 |
运动强度 | 低 | 中 | 高 |
使用频率 | 高 | 中 | 低 |
市场特征 | 大众市场 | 大众市场或专项市场 | 专项市场 |
承载代表性运动 | 骑马、垂钓、高尔夫球 | 登山、徒步 | 射击、攀岩、滑雪 |
代表性示例 | 高尔夫球场、游憩公园 | 登山徒步地、体育场馆 | 射击场、攀岩地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2 数据来源
2.2.1 基础数据区域范围包括北京9个完整的行政区:怀柔区、密云区、平谷区、延庆区、昌平区、顺义区、通州区、门头沟区、房山区,以及5个被五环割裂的部分市辖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大兴区。工作底图以2015年北京行政区划矢量地图数据为基础,研究区面积15857.3 km2,占北京市总面积的96%。底图的分层信息包括行政区划边界、高程、主要道路、水系和人口数据。
2.2.2 采样点数据
通过实地调研,查阅电子地图、正式出版书籍、官方网站等方式,本文获取了1998年、2008年和2018年的北京郊区PSTR截面采样数据。首先,通过查阅《北京市交通旅游电子地图》[32]、《双休日北京周边旅游指南》[33]、《北京市交通游览图》[34],《北京电子地图》(2008版)[35]、《北京电子地图》(2009版)[36]、《北京郊区及周边自驾车休闲游》[37]、《北京京郊旅游手册》[38]等资料,初步确定了北京郊区1998年和2008年的资源点;结合2018年《北京郊区自驾游地图》[39]以及百度地图分区检索方法,初步确定了2018年的资源点。其次,通过0企业官方网站、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北京)、企查查、天眼查、启信宝网站等查阅各资源的首次对外开放或营业时间,再依据时间信息对已收集的1998、2008和2018年的资源点数据进行筛选,最大程度保障获取数据来源合理、时间信息正确,由此最终确定3个不同时期的采样点数据。本文共选取1384个样本,其中1998年235个,2008年481个,2018年668个(表2)。最后,利用百度坐标拾取工具,获取各资源点的经纬度(X、Y),建立了基于GIS的北京郊区PSTR的空间数据库。
Table 2
表2
表21998、2008和2018年北京郊区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的采样点资源类型及数量
Table 2
类型 | 采样点 | 数量/个 | ||
---|---|---|---|---|
1998年 | 2008年 | 2018年 | ||
休闲娱乐型 | 度假地(配置体育设施) | 32 | 106 | 118 |
垂钓园 | 29 | 60 | 90 | |
高尔夫球场 | 12 | 58 | 71 | |
游憩公园 | 24 | 32 | 68 | |
骑马场 | 7 | 29 | 57 | |
水上乐园 | 12 | 22 | 25 | |
小计 | 116 | 307 | 429 | |
拓展运动型 | 登山徒步地 | 93 | 113 | 120 |
拓展训练基地 | 2 | 8 | 21 | |
体育场馆 | 4 | 6 | 10 | |
小计 | 99 | 127 | 151 | |
刺激探险型 | 滑雪场 | 0 | 15 | 27 |
漂流地 | 8 | 9 | 13 | |
赛车越野地 | 1 | 9 | 19 | |
狩猎射击地 | 8 | 7 | 12 | |
蹦极攀岩地 | 3 | 3 | 9 | |
低空飞行基地 | 0 | 4 | 8 | |
小计 | 20 | 47 | 88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 结果与分析
3.1 北京郊区PSTR的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3.1.1 数量规模演化特征由表2可知,北京郊区PSTR的总体数量规模以2008年为界呈现2个不同的增长阶段。PSTR数量由1998年的235个增加到2008年的481个,年均增长率为10.47%;后期2008—2018年间PSTR数量增加了187个,年均增长率为3.89%。前期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后期。对比3种类型资源,结合表2和图1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3类资源数量都逐渐增加。其中刺激探险型资源增速最快,1998—2018年间的年增长率为17.00%,均高于休闲娱乐型(13.49%)和拓展运动型(2.63%)。这说明在旅游需求趋向个性化、年轻化、体验化时期以及在体育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增长等因素驱动下,刺激探险型体育旅游活动表现出较大的发展潜能。休闲娱乐型资源作为城市居民日常游憩的重要场所,随着消费需求的旺盛,也呈现较快的递增趋势。而拓展运动型资源由于主要依托山体、河流、林地等资源,地理环境依赖性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该类资源的大规模增长,其增速相对缓慢。从资源类型比例结构看,1998—2018年,休闲娱乐型资源的比重由48.33%上升到64.22%,拓展运动型资源的比重由41.25%下降到22.47%,刺激探险型资源的比重由8.33%上升到13.10%。这反映出休闲娱乐型资源数量始终占主体,拓展运动型资源次之,刺激探险型资源数量最少,三者呈现出显著的“金字塔”型比例结构。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11998、2008和2018年不同类型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的数量与比例分布
Figure 1The number and proportional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articipatory sport tourism resources, 1998, 2008, and 2018
3.1.2 空间集散演化特征
点要素在空间中呈现随机、均匀和集聚分布3种状态。生态学家Clark等最早提出了最近邻指数R的概念,用以描述特定空间里大量点的分布状态等[40]。其中当R值<1时,点要素集聚分布;当R>1时,点要素趋于扩散。为分析北京郊区PSTR的空间集聚态势,利用ArcGIS软件中“平均最近邻(Average Nearest Neighbor)”工具计算最近邻指数R值(表3)。由表3可知,1998—2018年北京郊区PSTR的R值由0.5983降至0.5731,表明北京郊区总体PSTR的空间集聚程度增加。计算不同类型的R值平均数并对其大小进行比较可知,刺激探险型资源集聚度>拓展运动型资源集聚度>休闲娱乐型资源集聚度,差异较为明显。但从不同类型的R值变化趋势及幅度看,休闲娱乐型资源的R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拓展运动型资源的R值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两者2018年的R值均高于1998年,反映出两类资源整体趋向扩散发展,前者的集聚度明显小于后者。刺激探险型的R值则连续递减,从0.8578下降到0.6428,反映出随着时间的增长,刺激探险型资源表现出显著的集聚发展趋势。
Table 3
表3
表31998、2008和2018年北京郊区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平均最近邻指数值
Table 3
R值 | |||
---|---|---|---|
1998年 | 2008年 | 2018年 | |
休闲娱乐型 | 0.5010 | 0.5544 | 0.5542 |
拓展运动型 | 0.7599 | 0.7340 | 0.7883 |
刺激探险型 | 0.8578 | 0.8242 | 0.6428 |
总体 | 0.5983 | 0.5750 | 0.5731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1.3 时空格局演化特征
核密度分析能通过地图可视化的方式有效反映点数据的集聚区域和程度。本文运用ArcGIS软件的核密度分析工具对1998、2008和2018年的点数据进行分析。区域颜色越深,表明资源点集聚程度越高(图2)。由图2可知,北京郊区PSTR的分布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特征。随着时间推移,资源整体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扩展,表现出多点极化向集中连片发展的演进趋势。1998年,北京郊区PSTR呈点状集聚,形成以密云水库、雁栖湖、十三陵水库、石景山区永定河段、拒马河为核心的增长极。2008年,北京郊区PSTR的集聚区发生了变化,其中以温榆河和潮白河为依托的带状集聚区域发展突出;而密云水库周边和石景山区永定河东部区域的资源集聚度明显下降,这可能分别与政府加强密云水库环境治理、石景山区经济发展水平下降有一定相关性,也反映出政府举措与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区域体育旅游发展。此外,2018年,虽然北京郊区PSTR的数量规模继续扩大,但整体趋向收缩发展,呈现向中心城区集聚的特征。从不同类型资源的时空演化看,休闲娱乐型资源在1998年表现出多中心的分布特征;2008年资源分布范围扩大,趋向中心城区集聚;2018年资源分布范围收敛,形成以五环和六环之间区域为重点的“环状”发展区。这反映出该类型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客源市场导向性。1998、2008和2018年,拓展运动型资源主要集中分布在以山地为主的西北区域,这反映出该类资源具有较强的地理环境依赖性,但2018年该类资源也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地区拓展的趋势。1998、2008和2018年,刺激探险型资源由点状离散趋向连片集聚布局,整体形成以官厅水库、翠湖、永定河、念坛公园、十三陵水库、温榆河、潮白河、雁栖湖、白河湾为重要节点的“H”型分布格局,西南和东北区成为该类型资源新的发展区域。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21998、2008和2018年不同类型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的核密度分布图
Figure 2Kernel density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participatory sport tourism resources in 1998, 2008, and 2018
3.1.4 空间距离演化特征
本文选择以天安门作为研究区域的中心[41,42],以10 km为单位递增做缓冲区,通过测算各距离间缓冲区内的资源点数量,绘制得出资源点的空间距离分布曲线图(图3)。由图3可知,1998、2008和2018年,北京郊区PSTR的数量随着与中心区域距离的增加呈波状递减态势,其中最高峰值由1998年的30~40 km处变为2018年的20~30 km处,PSTR更趋向区域中心分布。休闲娱乐型资源的空间距离分布变化趋势与总体基本相似。刺激探险型资源的分布也表现出一定的中心城区趋向性。1998年75%的刺激探险型资源分布在40~90 km区间区域,2008年30~40 km和60~70 km区间成为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而到了2018年最高峰值出现在20~30 km处,资源更趋向五、六环区域集聚发展。与上述两种资源类型不同,拓展运动型资源数量在10~90 km范围内随距离的增加波状递增,在80~90 km处出现最高峰,资源总体呈现出趋于城市远郊布局特征。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31998、2008和2018年不同类型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距离分布曲线
Figure 3Spatial distance distribution curve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articipatory sport tourism resources in 1998, 2008, and 2018
3.2 北京郊区PSTR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
经过1998—2018年的发展,北京郊区各类PSTR在数量规模、集聚程度、空间布局及距离分布方面呈现出不同发展态势,逐步形成了2018年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资源形成与分布是自然和人文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并表现出差异化地域特征。北京郊区PSTR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空间分布同样受到北京郊区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本文尝试从地形、水系、人口、交通、政策与规划等自然和人文环境要素,探讨影响2018年北京郊区PSTR空间分布规律的因素。3.2.1 地形因素
山地、丘陵和平原等地形为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旅游活动提供了天然场所。由于自然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北京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区面积1.04万 km2,占北京总面积的62%[43]。将3种类型采样点与高程图层叠加(图4),并结合图2可知,休闲娱乐型资源和刺激探险型资源主要分布在北京东南区域的低海拔地区,而拓展运动型资源主要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的西北区域。这种格局的形成可能与体育活动所依附的场地条件有关。依据体育活动对场地条件的要求,垂钓园、高尔夫球场、游憩公园、骑马场和主题乐园等休闲娱乐型场所适宜在低缓丘陵和平原地区建造。登山徒步、素质拓展训练等拓展运动型活动多适宜在山地、林地等生态环境中开展。滑雪、漂流、赛车越野、攀岩蹦极、狩猎射击、低空飞行等刺激探险型运动对地形要求存在差异,而且随着体育设施设备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需求的变化,以室内为主的滑雪场、攀岩、射击等场馆大量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拓展刺激探险型资源分布的空间范围,因此地形对刺激探险类资源的整体空间分布影响趋向减弱。
图4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4不同类型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Figure 4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participatory sport tourism resources and topography
3.2.2 水系因素
水体不仅是一种重要的生态旅游资源,也是开展水上体育运动的基础。北京拥有拒马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和蓟运河五大水系及密云水库、官厅水库、怀柔水库等水体资源,形成了发展体育旅游的重要条件。本文以2 km为缓冲距离对北京市主要水系做缓冲区(图5)。由图5可知,共有353个采样点分布在缓冲区内,占总量的52.84%,说明PSTR的近水分布特征显著。由图5中采样点的疏密程度可知,密云水库沿岸、温榆河沿线、潮白河沿线、拒马河沿线、永定河沿线已成为体育旅游资源的重要集聚区域。从不同类型看,位于缓冲区内的休闲娱乐型、拓展运动型和刺激探险型资源点数量分别为253个、48个和52个,占同类型总数的58.97%、31.79%和52.83%。这表明休闲娱乐型资源对水系的依赖程度最大,刺激探险型资源次之,拓展运动型资源对水域资源依赖程度最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开展垂钓、水上运动、漂流等活动需要依托水资源。近水布局不仅能满足活动的场地需求,为游客提供更直观、更自然的活动体验,而且对天然水资源的利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的建设运营成本。二是以度假地、高尔夫球场、骑马场、游憩公园等为主的体育旅游地,一般趋向选择生态环境优质的区域。河流、湖泊、水库等水域资源是营造旅游景观的重要自然元素,其周边区域大都具有较好的生态环境。近水布局不仅能增强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为游客营造绝佳的活动体验,而且能优化体育旅游发展的本底环境。如溪流、湖泊及湿地等水障碍不仅能极大增强高尔夫旅游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而且能丰富高尔夫球场的景观表现[29]。其中以温榆河为代表的河流沿线布局了大量的高尔夫球场。
图5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5不同类型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与水系的关系
Figure 5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participatory sport tourism resources and suface water system
3.2.3 人口因素
稳定且大规模的客源市场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上北京郊区PSTR的分布与人口密度具有强相关性。但开展体育运动的场地存在异质性,使得不同类型体育旅游资源的布局也呈现一定的差异。以2010年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计算以乡镇、街道为单元的北京市人口密度(人/km2)。利用分位数分级方式将人口密度分为4个层级(图6),并用不同颜色加以区分,颜色越深表示人口密度越大。由图6可知,北京市人口密度呈现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为进一步探究资源点数量分布与人口密度的关系,本文利用ArcGIS软件中重分类工具将已有的人口密度值对应分为4个层级(不包括无数据部分),依据值域范围划分为低密度区(0~157.33)、较低密度区(157.33~472.00)、较高密度区(472.00~1258.66)和高密度区(1258.66~40119.80),并在此基础上统计不同人口密度区存在的资源点数量。由统计结果可知,位于较高密度和高密度区的休闲娱乐型、拓展运动型和刺激探险型资源点数量分别为213个、29个和36个,占同类型总数的54.48%、20.86%和44.44%。这表明休闲娱乐型资源的分布更趋向人口密度大的区域,相反,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拓展运动型资源大都分布在人口密度相对较低的区域。与前两类资源相比,刺激探险型资源的分布受人口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
图6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6不同类型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与人口的关系
Figure 6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participatory sport tourism resources and population
图7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图7不同类型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与交通线路的关系
Figure 7Relationship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participatory sport tourism resources and transportion
3.2.4 交通因素
距离-时间-成本阈值影响着体育旅游者的旅行模式[44]。受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随着出游距离的增加,游客的旅游成本会上升,游客量会相应地减少。交通成本成为旅游者选择目的地的重要因素之一,交通的便捷性和通达性成为旅游企业选址的重要依据。为验证北京郊区PSTR布局与道路的关系,本文以2 km为缓冲距离做高速公路、国道和省道的缓冲区,将缓冲区图层与采样点图层叠加(图7),并统计缓冲区内各类型资源点的数量,得到表4。由统计结果可知,在668个采样点中,处于缓冲区内的采样点共442个,占总量的66.17%。其中休闲娱乐型资源有312个,占同类型总数的72.73%;拓展运动型资源有72个,占同类型总数的47.68%;刺激探险型资源有58个,占同类型总数的65.91%。这反映出北京郊区PSTR趋向主要道路集聚的特点,其中休闲娱乐型资源对道路的依赖程度最大,因靠近交通便利的地区布局更易于接近客源市场,这与其市场导向性的分布特征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与高速和国道相比,省道缓冲区内集聚了最多的资源点,占44.01%。相比高速和国道,北京市域内省道数量最多、密度最大,在区域内表现出更强的运输的灵活性和连通性,因此北京郊区PSTR多倾向布局在邻近省道区域。
Table 4
表4
表4北京市主要道路2 km缓冲区内资源点数量
Table 4
道路缓冲区类型 | 休闲娱乐型 | 拓展运动型 | 刺激探险型 | 总数/个 | 占比/% |
---|---|---|---|---|---|
数量/个 | 数量/个 | 数量/个 | |||
高速缓冲区 | 160 | 24 | 30 | 214 | 32.04 |
国道缓冲区 | 73 | 26 | 21 | 120 | 17.96 |
省道缓冲区 | 211 | 43 | 40 | 294 | 44.01 |
高速、国道和省道融合缓冲区 | 312 | 72 | 58 | 442 | 66.17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2.5 政策与规划因素
政策与规划鼓励和引导了北京体育和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丰富了体育旅游业态。2002年北京获得奥运会举办权后,2003年就提出了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目标,同年提出建设以五环路和六环路为区域范围的第二道绿化隔离带,为大众体育运动、户外游憩的需求提供适宜的开敞空间。该区域集聚了包括郊野公园、高尔夫球场、骑马场等休闲娱乐型体育旅游活动场所,逐渐形成了一批旅游观光、休闲游憩、文化体育等为主的绿色产业空间[45],这也为北京郊区休闲娱乐型资源空间格局的形成提供了基础。2006年,北京提出将体育产业纳入文化创意产业体系,将其作为首都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战略目标,规划了潮白河水上休闲运动集聚区、十三陵户外休闲运动集聚区、大兴极限运动集聚区等8个体育产业功能区[46],促进了体育旅游资源的集聚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成为促进北京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不仅强化了大众体育休闲意识,而且加快了后奥运时期北京城市旅游休闲健身公共游憩空间的建设速度[47],促进了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深入融合。2015年北京印发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48],文件提出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重点推进以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为代表的体育服务类企业集聚发展。《北京市“十三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49]中明确鼓励发展登山、徒步、攀岩、水上运动、航空等一批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开发多形式的体育主题旅游景区、景点。总体而言,现有的系列政策和规划促进了北京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融合互动,使得北京郊区在遵循资源本底和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形成了目前“重点有序、集群发展、类型多元”的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格局。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本文立足资源学、地理学视角,基于ArcGIS空间分析平台,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分析、叠加分析、缓冲区分析等方法,以北京市郊区为案例地,分析了1998、2008和2018年北京郊区PSTR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PSTR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数量规模方面,3类PSTR的数量及增长率存在显著差异。1998—2018年间,北京郊区PSTR总量持续增长,出现“前激增,后平缓”的发展态势。3类PSTR整体呈现“金字塔”型比例结构,其中休闲娱乐型资源占比最大,其次是拓展运动型,刺激探险型数量最少,但其年增长率最高,发展速度最快。
(2)集聚程度方面,3类PSTR的集聚差异较为明显。1998—2018年间,休闲娱乐型资源和拓展运动型资源均趋向扩散发展,而刺激探险型资源趋向集聚。依据R值平均数大小,可知刺激探险型资源集聚度>拓展运动型资源集聚度>休闲娱乐型资源集聚度。
(3)时空格局方面,3类PSTR资源的空间演化特征存在差异。1998—2018年间,北京郊区PSTR表现出由西北向东南演进态势,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分布格局。从不同类型资源的空间格局看,休闲娱乐型资源逐渐形成围绕中心城区的“环状”发展区;拓展运动型资源主要集聚在西北区域,表现出稳定的空间演化特征;刺激探险型资源由点状离散趋向集聚,空间分布范围逐步扩大,呈现“H”型发展格局。
(4)距离分布方面,1998、2008和2018年,北京郊区PSTR的数量均随着距离的增加波状递减,其中最高峰值由1998年的30~40 km处变为2018年的20~30 km处。休闲娱乐型资源和刺激探险型资源都表现出中心城区趋向性布局特点。随着距中心城区距离的增加,拓展运动型资源数量波动递增,且在90 km处达到最高值,表现出远郊布局的特征。
(5)3类PSTR呈现不同的空间分布规律,且影响因素及其作用程度各有不同。休闲娱乐型资源整体趋向在低海拔、水域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和人口密度大的区域布局;拓展运动型资源对山地环境依赖较强,多分布于北京郊区西北区域;而刺激探险型资源并未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规律。相比拓展运动型和刺激探险型资源,休闲娱乐型资源空间格局的形成受地形、水系、人口、政策与规划等因素的影响更为显著。交通是影响PSTR布局的基础性因素,3类PSTR均表现出邻近主要道路布局的特征。此外,政策和规划因素在北京郊区PSTR空间格局形成中发挥关键性引导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和强化着PSTR的空间格局。
4.2 讨论
旅游资源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学界对旅游资源内涵及相关研究从未间断。在探讨区域旅游发展的实际问题时,旅游资源始终保持基础性地位[50]。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及旅游新业态的涌现,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将不断拓展[51]。本文立足资源学、地理学视角,尝试在划分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基础上,研究了北京郊区参与型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时序演化特征,初步表征了北京郊区体育旅游动态发展过程。但由于本文在体育旅游资源类型划分、类型分析、数据收集等方面存在局限,未来应立足多元学科视角,把握体育旅游资源的本质,持续深化对体育旅游资源概念、分类等研究,丰富数据类型与数量,为体育旅游及体育旅游资源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有力支撑。本文主要基于PSTR类型的差异,初步研究了北京郊区不同时期、不同类型PSTR的时序演化特征。考虑到资源单体之间的异质性,今后可以立足微观视角,进一步探讨某一类单体,如滑雪场、骑马场、高尔夫球场、赛车越野地等场所的空间分布规律,以丰富北京郊区PSTR的空间结构研究体系。
此外,北京郊区PSTR空间分布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仅从地形、水系、交通、人口和政策与规划5个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今后将逐步探讨土地价格、土地利用、区域居民消费水平、区域旅游经济水平等因素对北京郊区PSTR空间分布的影响程度与作用机制,以便更准确反映PSTR分布的影响因素和规律,为合理优化北京郊区PSTR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EB/OL]. (
URL [本文引用: 2]
[EB/OL]. (
URL [本文引用: 2]
[M]. ,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2]
[J].
[本文引用: 2]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2]
[J].
[本文引用: 2]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D]. ,
[本文引用: 1]
[D].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4]
[J].
[本文引用: 4]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M].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2]
[J].
[本文引用: 2]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J]. ,
[J].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D]. ,
[本文引用: 1]
[D].
[本文引用: 1]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EB/OL]. (
URL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