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Farmers’ homestead exit behavior based on perceived value theory:A case of Jinzhai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
HU Yingen1, YANG Chunmei1, DONG Wenjing
2.
通讯作者:
收稿日期:2019-08-20修回日期:2019-11-26网络出版日期:2020-04-25
基金资助: |
Received:2019-08-20Revised:2019-11-26Online:2020-04-2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胡银根,男,安徽怀宁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管理与土地信息E-mail:hyg@mail.hzau.edu.cn。

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words:
PDF (4152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胡银根, 杨春梅, 董文静, 齐琪, 张也, 林书达. 基于感知价值理论的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决策行为研究——以安徽省金寨县典型试点区为例. 资源科学[J], 2020, 42(4): 685-695 doi:10.18402/resci.2020.04.08
HU Yingen, YANG Chunmei, DONG Wenjing, QI Qi, ZHANG Ye, LIN Shuda.
1 引言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口非农化趋势显著,但在农村人口逐渐减少的同时却出现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不断攀升的逆向增长趋势[1]。据统计,2000—2016年中国农村常住人口减少约2.19亿,但同期农村宅基地面积反而扩大了340万hm2,增加了20.6% [2],截至2017年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面积约为1900万hm2,其中宅基地面积约为1300万hm2,占比约为70%[3]。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宅基地实行无偿取得、无限期使用,而政府重批轻管,缺乏必要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导致农户自主建房面积过大且宅基地利用方式粗放[4],同时因家庭分户、因灾搬迁等原因进一步加剧了“一户多宅”的产生[5];二是随着非农化的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收入较高的农户已经具备了更新其住宅的能力[6],但受历史观念影响,多数农户在城市购房后不愿意退出宅基地,使得农村存在大量空心村、闲置地和空置房的现象[7];三是《土地管理法》规定农民出租、出卖房屋后,再次申请宅基地不予批准,限制了农村宅基地的流转。针对以上问题,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设立了33个试点区进行宅基地政策改革的积极探索,在新时期背景下,合理推进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不仅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8],更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促进城乡融合发展[9]。宅基地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特有概念,其产权属集体所有,而国外多数国家实行土地私有制度,不存在“宅基地”概念,有关农村土地的研究主要涉及农村土地交易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可以为本文研究提供参考借鉴。例如,Vikas[10]分析了土地改革对土地市场和土地交易模式的影响,认为土地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印度无地农民可重新获得土地,获得土地的路径包括贫农等级划分、土地分配及土地交易3类方式。Stiglitz[11]认为土地私有化政策尚未建立起有效的土地交易市场,产权分配交易受限,因此土地私有化政策对土地交易的影响并不显著。在影响因素方面,Bogaerts等[12]认为导致农地交易费用提高的主要因素是制度,阻碍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并强调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应该是土地私有化和建立有效的土地市场。Kung[13]认为劳动力转移和非农就业几率的扩大是农村土地流转的关键因素,且非农就业几率的扩大会增加农户土地交易的意愿[14]。Samwel等[15]认为只有在大多数土地财产持有人拥有或使用所有权促进交易的情况下,政府土地所有权才能通过降低感知的全要素生产率使市场参与者受益。
随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化,国内****对宅基地退出各方面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宅基地退出模式[16,17]、退出影响因素[18]、退出补偿标准与方式[19,20]及退出机制[21,22]等方面。在宅基地退出影响因素方面,****们在省[23]、市[24]、县[25]不同的研究区域尺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农户个体特征、家庭特征、政府投入等因素均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同时有****基于不同的视角探索了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的影响因素,如乡村振兴视角[26]、代际差异化视角[27]等。在研究方法上,统计分析和计量经济模型分析相结合较为常见,大多采用logistic模型。目前,这些研究在实践调查的基础上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实证分析,但研究模型变量的选取缺乏具有说服力的指导框架,且尚未从农户为主体的微观角度对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认知进行系统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中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较早且成效明显的安徽省金寨县为例,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衡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分析农户感知价值对宅基地有偿退出意愿及决策行为的作用机理及影响,为政府制定激励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以推进宅基地退出政策的有效执行。
2 理论分析、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2.1 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理论分析
感知价值一词最早由Zeithaml[28]提出并应用于产品营销领域,企业向消费者提供产品、服务等,消费者得到了产品或者相关服务后进行感知,感知价值是消费者对感知利益和感知风险之间的比较,反映主观权衡和对产品或者产品服务的整体综合性评价。Gronroos[29]认为个体的感知价值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其预期收益与预期付出成本之间的关系,感知价值水平越高,个体行为趋向性越明显。结合该理论的研究及其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将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Farmers’ Perceived Value of Homestead Exits,FPV)定义为:农户对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所能感知到的利益获取与风险付出进行权衡后得出的整体评价。在顾客感知价值理论中,顾客购买商品需要支付相应的经济成本,销售者将产品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让渡给顾客,在这一过程中,顾客获得的利益为购买商品带来的附加价值和服务,风险为支付的货币成本及非货币成本,包括购买商品耗费的人力物力、时间成本及机会成本等。将感知价值理论运用于宅基地退出研究中,农户退出宅基地行为会产生产权的让渡,农户对退出利益和退出风险之间对比权衡后形成价值差异的主观认知,且理性的个体总是追求收益最大化且风险最小化,因此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农户感受到的利益是退出宅基地后带来的一切收益,包括金钱收益和非金钱收益,如获得各类社会保障、享受公共服务资源等各种隐形福利;风险是参与宅基地退出付出的金钱和非金钱成本,包括收入来源减少、情感风险等。此外,在宅基地退出政策实施时,农户根据其感知到的退出利益与风险形成决策意愿,政府可通过明晰宅基地产权、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公共服务等相关配套政策,促进农户作出“理性决策”,例如明晰的宅基地产权制度,会增强农户产权归属感、减少退出纠纷等,推动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意愿转化为退出行为。因此,地方政府主导的制度创新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可大大提升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积极性[30]。基于此,本文在构建感知价值模型的基础上,增加“政策制度”这一变量,宅基地退出行为除了农户退出意愿直接促成以外,还受到“政策制度”因素的影响。
2.2 感知价值权衡模型维度构建与量表设计
依据感知价值理论,确定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内涵,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衡模型维度: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感知价值(Farmers’ Perceived Value,FPV)、感知利益(Farmers’ Perceived Benefits,FPB)、感知风险(Farmers’ Perceived Risk,FPR)、退出意愿(Farmers’ Withdrawal Intention,FWI)、行为决策(Farmers’ Withdrawal Behavior,FWB)以及政策制度(Policy System,PS)6个一级潜在变量。根据上文的机理分析,农户退出宅基地后,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及社会保障,比如实物、货币补偿等,以及随之提高的医疗、就学等社会保障与公共福利;与此同时,通过政策的宣传、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政策的施行,会提升农户积极参与宅基地退出的心理上的成就感。参考Williams等[31]在2001年提出的感知价值维度划分,进一步将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利益划分为感知经济利益(Perceive Economic Benefits,PEB)、感知社会利益(Perceive Social Benefits,PSR)、感知心理利益(Perceived Psychological Benefits,PPB),相应地将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风险划分为感知经济风险(Perceive Economic Risk,PER)、感知社会风险(Perceive Social Risk,PSB)、感知心理风险(Perceived Psychological Risk,PPR),共6个二级潜在变量。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32,33,34],结合宅基地退出实际,采取Likert 5点量表的采集方式对模型变量进行量表设计(表1),其中模型变量为除FPV、FWI和FWB的9个潜在变量,各变量的观测变量题项为各潜在变量所对应的观测变量(共27个),题项含义为各个观测变量的指标内涵。如感知经济利益PEB潜变量,从PEB1增加收入、PEB2提升生活水平、PEB3获得额外奖励等3个观测变量来反映;农户感知利益FPB则为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综合利益感知。
Table 1
表1
表1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模型指标内涵
Table 1
模型变量 | 各变量的观测变量题项 | 题项含义 |
---|---|---|
感知经济 利益PEB | PEB1:宅基地退出能够获得金钱收入 | 增加收入 |
PEB2:宅基地退出后能提升家庭生活水平 | 生活水平 | |
PEB3:宅基地退出后能获得额外奖励 | 额外奖励 | |
感知社会 利益PSB | PSB1:增加创业、就业的机会,就业渠道更广 | 机会平等 |
PSB2: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户籍、医疗、教育) | 社会资源 | |
PSB3:新居的社会治安更好 | 公共秩序 | |
PSB4:新居的基础设施、居住环境、出行便利度更好 | 基础设施 | |
PSB5:新居的生活娱乐方式更加多样化 | 娱乐多样 | |
感知心理 利益PPB | PPB1: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促进乡村发展 | 实现价值 |
PPB2:促进农村宅基地公平取得 | 责任意识 | |
PPB3:有利于个人威望提升 | 获得尊重 | |
农户感知 利益FPB | FPB:总的来说,宅基地退出能在多方面带来好处 | 总体利益 |
感知经济 风险PER | PER1:宅基地退出后家庭生活成本高 | 成本提升 |
PER2: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不合理 | 补贴不合理 | |
PER3:宅基地退出补贴不到位 | 补贴不到位 | |
感知社会 风险PSR | PSR1:就业风险加大了,工作难找 | 就业风险 |
PSR2:很难融入新的生活环境 | 环境融入困难 | |
PSR3:农业生产不便利 | 生产不便利 | |
PSR4:新居面积无法满足生产生活需求 | 生产生活 | |
PSR5:宅基地越来越值钱 | 房子增值 | |
感知心理 风险PPR | PPR1:周围退出的环境压力 | 环境压力 |
PPR2:没有足够的政策及相关技术支持 | 相关条件 | |
PPR3:宅基地退出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 | 退出程序 | |
农户感知 风险FPR | FPR:总的来说,宅基地退出能在多方面存在风险和损失 | 总体风险 |
政策制度PS | PS1:货币激励政策能够促使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 | 货币政策 |
PS2:乡镇政府及国土部门尊重村民宅基地有偿退出的意见 | 非货币政策 | |
PS3:乡镇政府及国土部门有积极宣传分享宅基地退出政策 | 非货币政策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2.3 研究假设
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衡模型的6个一级潜在变量和6个二级潜在变量之间的因果路径关系构成了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的内在逻辑机理,各个变量之间路径系数在理论上的正、负方向如图1,由此提出5个研究假设(表2)。FPB是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所有利益,如货币补偿、社会资源等,在同等条件下农户预期退出宅基地能够获得收益越大,其感知价值FPV会越高,退出意愿FWI也就越高,提出假设H1。同理FPR是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所有的风险,如生产、就业成本的提高,宅基地未来增值预期等,农户所感知到的风险越大,其FPV越低,FWI也越低,提出假设H2。若农户预期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越高,其退出宅基地意愿越强,越倾向于选择宅基地退出的行为决策FWB,提出假设H3、H4。此外,农村宅基地管理以及利用情况复杂,农户作为宅基地退出主体权衡利益与风险后,就业、住房保障等政策制度对农户相关诉求的回应会推动农户作出宅基地退出决策,促进退出意愿向退出行为的转变,提出假设H5。图1

图1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衡模型图
Figure 1Farmers' homestead exit perception value tradeoff model
Table 2
表2
表2研究假设表
Table 2
假设项 | 假设内容 | 作用方向 |
---|---|---|
H1 | 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利益(FPB)对其感知价值(FPV)、退出意愿(FWI)有显著正向影响 | + |
H2 | 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风险(FPR)对其感知价值(FPV)、退出意愿(FWI)有显著负向影响 | - |
H3 | 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FPV)对其退出意愿(FWI)、退出行为(FWB)有显著正向影响 | + |
H4 | 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FWI)对其退出行为(FWB)有显著正向影响 | + |
H5 | 政策制度(PS)在农户退出意愿(FWI)与退出行为(FWB)之间起正向中介作用 | +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 数据来源与检验
3.1 数据来源
金寨县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在中国33个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试点中,该县将精准扶贫中的异地搬迁政策与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相衔接,创新当地宅基地退出类型与补偿方式,建立了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激励机制,赋予了宅基地制度改革独特的意义,具有典型代表性。课题组于2018年12月期间选择金寨县宅基地有偿退出最先试点且取得明显成效的双河镇河西村、双河镇皮坊村、槐树湾乡杨桥村、白塔畈镇刘冲村、白塔畈镇九棵树村、双河镇大畈村、古碑镇余岭村等7个典型村开展实地调研。采取入户调研的形式,样本随机抽取,每份样本访谈时间为30~40分钟,受访者共有264人,获取有效问卷量为258份,问卷有效率为97.7%。调研区受访农户个体样本特征如表3所示,调查对象主要是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中年男性普通村民,家庭承包地规模小于5亩,家庭年纯收入在1万~5万元之间,农户的基本特征符合研究要求,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Table 3
表3
表3受访农户个体样本特征表
Table 3
变量 | 类别 | 频数 | 频率/% | 变量 | 类别 | 频数 | 频率/% |
---|---|---|---|---|---|---|---|
性别 | 男 | 194 | 75.19 | 是否为(曾为)村干部 | 是 | 10 | 3.88 |
女 | 64 | 24.81 | 否 | 248 | 96.12 | ||
年龄/岁 | <40 | 36 | 13.95 | 家庭年纯收入/万元 | ≤1 | 11 | 4.26 |
40~50 | 85 | 32.95 | <1且≤5 | 151 | 58.53 | ||
51~60 | 72 | 27.91 | <5且≤10 | 87 | 33.72 | ||
61~70 | 42 | 16.28 | <10且≤15 | 8 | 3.10 | ||
>70 | 23 | 8.91 | >15 | 1 | 0.39 | ||
文化程度 | 小学及以下 | 148 | 57.36 | 耕地耕种面积/亩 | ≤1 | 128 | 49.61 |
初中 | 108 | 41.86 | <1且≤5 | 118 | 45.74 | ||
高中/中专 | 2 | 0.70 | <5且≤10 | 4 | 1.55 | ||
大专及以上 | 0 | 0.08 | >10 | 8 | 3.10 | ||
住宅数量 | 1 | 217 | 84.11 | 宅基地利用现状 | 均在使用 | 252 | 97.67 |
2 | 38 | 14.73 | 部分空置、部分使用 | 6 | 2.33 | ||
3 | 3 | 1.16 | 全部空置 | 0 | 0.00 | ||
村庄基础设施条件 | 很不满意 | 11 | 4.26 | 村庄居住环境 | 很差 | 6 | 2.33 |
较不满意 | 54 | 20.93 | 较差 | 51 | 19.77 | ||
一般 | 102 | 39.54 | 一般 | 110 | 42.63 | ||
较满意 | 90 | 34.88 | 较好 | 89 | 34.50 | ||
很满意 | 1 | 0.39 | 很好 | 2 | 0.77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2 SEM模型数据检验
结构方程模型(SEM)是一种基于路径分析思想,通过协方差矩阵和因素分析方法来分析概念、原理之间的结构关系的统计方法,主要用来处理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以及各潜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而考察变量之间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结构方程模型分为结构方程和测量方程,结构方程可体现潜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测量方程可体现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衡模型”实质是研究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中各个抽象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因此本文构建了FPV、FPB、FPR、FWI、FWB、PS、PEB、PSB、PPB、PER、PSR、PPR等12个潜在变量及27个观测变量的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结构方程模型。其中12个模型变量间的因果路径关系构成了SEM的结构模型,各模型变量与其多个测量题项之间的因果关系构成了SEM的测量模型。
对各二级潜变量进行数据的信度检验与效度检验,信度检验值均大于0.6的标准值,效度检验的KMO值均大于0.6,且Bartlett球体检验的伴随概率均小于0.01,表明模型数据有较好的信效度。潜在变量信效度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
Table 4
表4
表4潜在变量信效度检验表
Table 4
一级潜在变量 | 二级潜在变量 | 信度检验 | 效度检验 | ||
---|---|---|---|---|---|
Cronbach’s | KMO | Bartlett球体检验 | |||
感知利益 | 经济利益 | 0.75 | 0.68 | 0.00 | |
社会利益 | 0.89 | 0.86 | 0.00 | ||
心理利益 | 0.82 | 0.71 | 0.00 | ||
感知风险 | 经济风险 | 0.73 | 0.66 | 0.00 | |
社会风险 | 0.91 | 0.88 | 0.00 | ||
心理风险 | 0.82 | 0.68 | 0.00 | ||
政策制度 | — | — | 0.74 | 0.00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4 实证结果与分析
利用AMOS 21.0软件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图,如图2所示,其中单向箭头“→”表示变量之间因果关系,双向箭头“?”表示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e1-e30表示测量模型中观测变量的残差,r1-r6表示结构模型中的误差,由于对所构建的模型进行检验,初始建立的模型拟合适配度未达标,需进行模型修正。模型分析结果发现部分变量方差之间存在共变关系,因此增列e7与e8、r4与e29共2组共变关系,在不违背模型理论假设的前提下有效降低模型卡方值。根据软件运行结果,整理得模型整体拟合适配度指数如表5所示,各项指标均在标准值范围内,说明构建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适配度较好。图2

图2农户宅基地退出结构方程模型路径及系数图
Figure 2Farmer’s homestead exit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paths
Table 5
表5
表5SEM模型适配度检验表
Table 5
统计检验指标类型 | 适拟合优度统计量 | 适拟合优度统计值 | 标准值 |
---|---|---|---|
绝对适配度指标 | 卡方自由度比(χ2/df) | 2.33 | <3 |
适配度指数(GFI) | 0.82 | >0.8 | |
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 | 0.07 | <0.08 | |
增值适配度指标 | 规范适配指数(NFI) | 0.86 | >0.8 |
比较适配指数(CFI) | 0.92 | >0.8 | |
增值适配指数(IFI) | 0.92 | >0.8 | |
简约适配度指标 | 简约适配度指数(PGFI) | 0.62 | >0.5 |
规则适配指数(PNFI) | 0.75 | >0.5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4.1 结构方程模型的结果分析与假设验证
表6为“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衡模型”路径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标准化参数估计结果,Estimate为标准化路径系数值,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在0.01、0.05和0.1水平上显著。综合模型参数估计结果,结合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特点,总结分析如下:Table 6
表6
表6农户宅基地退出结构方程模型路径系数表
Table 6
路径 | Estimate | S.E. | C.R. | P值 |
---|---|---|---|---|
感知利益FPB→感知价值FPV | 0.33 | 0.06 | 6.61 | *** |
感知风险FPR→感知价值FPV | -0.48 | 0.06 | -9.65 | *** |
感知利益FPB→退出意愿FWI | 0.15 | 0.04 | 4.82 | *** |
感知风险FPR→退出意愿FWI | -0.16 | 0.05 | -4.59 | *** |
感知价值FPV→退出意愿FWI | 0.71 | 0.04 | 19.24 | *** |
退出意愿FWI→退出行为FWB | 0.27 | 0.08 | 3.96 | *** |
感知价值FPV→退出行为FWB | 0.14 | 0.07 | 2.50 | ** |
退出意愿FWI→政策制度PS | 0.82 | 0.04 | 17.52 | *** |
政策制度PS→退出行为FWB | 0.52 | 0.08 | 8.91 | *** |
经济利益PEB→感知利益FPB | 0.21 | 0.16 | 2.28 | ** |
社会利益PSB→感知利益FPB | 0.60 | 0.11 | 5.92 | *** |
心理利益PPB→感知利益FPB | 0.11 | 0.11 | 1.65 | * |
经济风险PER→感知风险FPR | 0.26 | 0.15 | 2.40 | ** |
社会风险PSR→感知风险FPR | 0.42 | 0.10 | 5.09 | *** |
心理风险PPR→感知风险FPR | 0.15 | 0.14 | 1.73 | *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1)研究假设验证:由表6可知,FPB与FPV、FWI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33、0.15,并在1%显著水平通过检验,表明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利益对其感知价值、退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1得到证实。FPR与FPV、FWI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48、-0.16,并在1%显著水平通过检验,表明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风险对其感知价值和退出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假设H2得到证实。FPV与FWI、FWB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分别为0.71、0.14,并分别在1%、5%显著水平通过检验,表明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对其退出意愿和退出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3得到证实。FWI与FWB之间的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27,并在1%显著水平通过检验,表明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对其退出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假设H4得到证实。
(2)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利益的3个维度对总体感知利益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社会利益PSB(0.60)>经济利益PEB(0.21)>心理利益PPB(0.11)。这是因为在金寨县农户宅基地退出试点过程中,最先一批退出的农户大多处于偏远山区,其原住宅所在地区位条件较差,对该类型农户家庭而言,在面临宅基地退出决策时,新安置点的交通便利度、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社会保障及公共服务方面是其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其次关注的是退出宅基地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如家庭经济状况变化、退出奖励等,而最后关注的是退出宅基地能够为其带来的责任意识、尊重等心理利益,因此在研究区域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社会利益对感知利益的影响程度高于经济利益及心理利益。
(3)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风险的3个维度对总体感知风险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社会风险PSR(0.42)>经济风险PER(0.26)>心理风险PPR(0.15)。从受访农户个体样本特征来看,现有宅基地、住房面积大,距离承包地较近,且在感知风险方面,大多农户认为退出宅基地对家庭经济影响较小,相比之下更担心新安置点条件无法满足现有生产生活需求,以及老一辈人无法适应新居住环境,此外现行宅基地退出程序较为繁琐,将对农户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社会风险对感知风险影响最大。
4.2 潜变量的标准化效应分析
表7为各潜变量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的直接、间接效用及总效用,具体分析如下:Table 7
表7
表7各潜在变量对农户决策行为的标准化效应表
Table 7
效应类型 | 感知利益 | 感知风险 | 感知价值 | 退出意愿 | 政策制度 |
---|---|---|---|---|---|
直接效应 | 0.09 | -0.02 | 0.14 | 0.27 | 0.52 |
间接效应 | 0.31 | -0.41 | 0.49 | 0.42 | — |
总效应 | 0.40 | -0.42 | 0.63 | 0.69 | 0.52 |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1)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受到感知利益(+)、感知风险(-)、感知价值(+)、退出意愿(+)的显著影响,其中退出意愿对其退出行为的总效应绝对值最大(0.69),表明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农户较高的退出意愿是产生实际退出行为的主要动力。此外,政策制度对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的总效应为0.52,表明政策制度PS在农户退出意愿FWI和退出行为FWB之间起到正向中介作用,假设H5得到证实。
(2)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可以由两种行动逻辑实现,一是“主动性”行动逻辑:即直接由退出意愿转化为退出决策行为,该路径的总效应为0.27;二是“诱导性”行动逻辑:农户在受外部刺激的情况下产生退出需求/意愿,在政策制度的诱导下参与宅基地退出,即政策制度能够促使农户将其宅基地退出意愿转化为实际的退出行为,该路径的总效应为0.52。“诱导性”效应明显大于“主动性”效应,“诱导性”行为逻辑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过程中,政策制度的诱导对退出意愿转化为实际退出行为起关键性作用。
(3)农户感知风险对其退出行为的总效应的绝对值(0.42)大于农户感知利益对其退出行为的总效应的绝对值(0.40),表明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农户的风险感知高于利益感知,相较于宅基地退出能够为其带来的各种经济利益、社会保障、公共资源福利以及心里成就感等,农户对宅基地退出后可能面临的诸如宅基地退出补贴情况、生产生活成本变化等预期的风险和成本更加敏感,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是典型的“风险规避者”。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以金寨县宅基地有偿退出最先试点且取得明显成效的4个乡镇7个典型村的258个有效样本农户为研究对象,以感知价值理论为基础,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衡模型,调研数据及SEM结构方程模型均通过检验,模型结果能较好地解释农户宅基地退出实际行为的内在逻辑。通过对各潜在变量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产生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进行分析,探索农户宅基地价值认知对其退出决策行为的影响,得到以下基本结论:(1)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宅基地退出决策行为遵循感知价值理论,即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农户的退出行为遵循“农户感知价值→农户退出意愿→农户退出决策行为”这一路径模式。其中,感知价值是农户对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进行权衡的整体评价,是农户具有宅基地退出意愿和决策行为的基础。数据分析显示,感知利益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感知价值、退出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而感知利益的社会利益、经济利益和心理利益3个维度中,社会利益的影响最大。感知风险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感知价值、退出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而感知风险的社会风险、经济风险和心理风险的3个维度中,社会风险影响最大。宅基地退出意愿对决策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农户较高的退出意愿是产生实际退出行为的主要动力。
(2)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是典型的“风险规避者”,但是政策制度在农户退出意愿和退出行为中起到正向中介作用,即政策制度会促使农户将退出意愿转化为实际的退出行为。表明政府应该在大力支持宅基地退出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降低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感知风险,提升其感知利益,促进其退出意愿转化为退出行为。
(3)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兼具“主动性”和“诱导性”双重行动逻辑,一方面农户会根据自身的内在需求主动参与宅基地退出活动,另一方面,外部政策制度可直接诱发农户的退出行为,即促使农户将其退出意愿转化为退出行为,在这两种退出行为逻辑中,“诱导性”行为逻辑占主导地位。由此表明,在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政府出台的优惠政策和大力支持对农户将宅基地意愿转化为退出实际行为有着关键性作用。
5.2 建议
根据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农户感知价值对其决策行为影响的研究结果,农户均是寻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体,要使农户积极参与宅基地退出,确保宅基地退出工作的顺利开展及试点推广,本文提出以下2点建议:(1)维护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各类权益,充分尊重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真实意愿及合理诉求。在宅基地退出过程的利益风险权衡中,农户的社会利益及社会风险均高于其他利益和风险,可见相关社会权益保障对农户影响最大。因此,政府要坚持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原则,转变自身角色,由主导型转变为公共服务型角色,规范宅基地退出程序,对于农户退出后的户籍、旧宅基地产权、承包地、退出后社会保障等问题做出详细的规定及解释,保障农户的退出权益,让农户成为宅基地退出真正的主体,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越高,其参与宅基地退出行为越积极主动。
(2)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支持力度,包括货币类的退出叠加奖励政策等,并积极宣传宅基地有偿退出政策及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在农户退出行为逻辑中“诱导性”行为逻辑占主导地位,政策制度是将农户意愿转化为决策行为的关键因素,因此需消除农户对宅基地退出风险的感知及外部阻力,提升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认知。农户在宅基地退出过程中是典型的“风险规避者”,其本身对于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若政府的政策宣传不到位,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一知半解,甚至曲解,其出于风险规避考虑,更不愿退出宅基地。因此,除传统信息传播渠道外,政府可运用网络、微信等新媒体拓宽农户信息获取渠道,农户对相关政策了解越深入,越有利于提高农户对宅基地退出政策的认知,从“诱导性”行为逻辑层面提升农户参与宅基地退出的行为,引导农户积极参与宅基地退出。
受研究条件制约,本文在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感知价值权衡模型”时未考虑农户个体、家庭及宅基地等方面的特征差异对农户退出决策行为的影响,因此在今后研究中还需优化模型,将多特征因素差异纳入到模型中进行分析,增加结论的普适性。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D].
[本文引用: 1]
[D].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D].
[本文引用: 1]
[D].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
[J].
[本文引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