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农村灌溉治理影响因素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王亚华1,2, 陶椰3, 康静宁11.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2.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北京 100084
3. 谷歌信息技术(中国)有限公司,北京 100190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rrigation governance in China’s rural areas

WANG Yahua1,2, TAO Ye3, KANG Jingning11. School of Public Policy & Management,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2. China Institute for Rural Studi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 Googl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ina) Co., Ltd., Beijing 100190, China

收稿日期:2019-03-4修回日期:2019-08-9网络出版日期:2019-10-29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157315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18VSJ021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5ZDB164


Received:2019-03-4Revised:2019-08-9Online:2019-10-29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王亚华,男,河南周口人,博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国情与国家发展战略、公共事物治理与资源环境政策等的研究E-mail:wangyahua@tsinghua.edu.cn





摘要
农村灌溉系统作为一项重要的公共事物,对于发展农村经济和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乡村公共治理危机和农田灌溉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亟需对中国农村灌溉治理水平和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究。本文从效率、公平、参与3个维度对当前农村灌溉治理水平进行评价,并在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下,运用21个省区的大样本数据探索灌溉治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农村灌溉治理效率水平与公平水平较好,而参与水平欠佳;农村灌溉治理水平受到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家庭条件、村民自治、社会资本、灌溉技术等多方面影响;用水户协会没有显著改善灌溉治理水平;相比政府主导的情形,以民主选举实现村民委员会换届的村庄往往具有更高的灌溉治理效率和参与水平。本文从农民参与、用水户协会、村民自治3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旨在推动村庄灌溉治理走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关键词: 灌溉;公共事物;农村治理;集体行动;乡村振兴

Abstract
As the essential commons, rural irrigation system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developing the economy and ensuring food securit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risis of governing rural commons and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 of farmland irrigation, it is urgent to conduct an in-depth examination of the level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irrigation governance in China. This study first evaluates the current level of rural irrigation governance with regard to efficiency, fairness and participation. Second, under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ES), the influential factors of irrigation governance are explored by using the survey data from 21 provinces. It is found that the efficiency and fairness levels of China’s rural irrigation governance are better but the participation level falls behi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rural irrigation governance include natural conditions, geographical location, family situation, self-governance of rural residents, social capital, irrigation technology and so on. Water user associations do not significantly improve irrigation governance level. Compared with the situation dominat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villages that change the term of villagers’ committee through democratic election usually have higher efficiency and participation level of irrigation governance. Finally,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from three aspects including farmers’ participation, water user associations, and self-governance of rural residents, so as to promote rural irrigation towards good governance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irrigation;commons;rural governance;collective action;rural revitalization


PDF (2921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王亚华, 陶椰, 康静宁. 中国农村灌溉治理影响因素. 资源科学[J], 2019, 41(10): 1769-1779 doi:10.18402/resci.2019.10.01
WANG Yahua.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rrigation governance in China’s rural areas. RESOURCES SCIENCE[J], 2019, 41(10): 1769-1779 doi:10.18402/resci.2019.10.01


1 引言

灌溉系统是中国农村广泛存在的公共事物,直接关系农业发展、农村治理和农民增收。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农业生产持续增收,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同时,出现农田水利、村容环境、生态环境衰败等现象,乡村公共治理危机凸显。同时,工业化、信息化等外部冲击打破了传统农村社会的治理格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维系乡土社会人情关系的纽带日渐松散,给村庄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义不仅在于农民物质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更在于农村资源环境改善与公共治理水平提升,才能真正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农村税费改革以来,乡村治理结构转型加速,“两工”制取消削弱了农民强制合作的制度基础,以村社为基础组织农田水利建设和维护变得日益困难,灌溉基础设施由于得不到集体维护而老化失修。农民自行打井、挖堰、购置灌溉设施等方式虽然可以解决灌溉需求,但产生了地下水超采、生产成本增加等不良后果。农村灌溉治理面临诸多困境,而市场化改革、发展农民合作组织和重塑乡村政权组织等解决思路在实际运行中困难重重[1]。实践中的发展困境和各界的争论并存,在此背景下需要评估当前中国农村灌溉治理现状,系统厘清影响农村灌溉治理的相关因素,为破解乡村公共治理困境提供参考。

在当前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系统诊断国家灌溉治理现状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在国际上,诊断复杂社会生态系统是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问题。灌溉系统作为典型的公共事物(Commons),是社会生态系统诊断的重要研究对象,对于理解复杂的公共治理机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运用来自21个省区的大样本问卷调查数据,从效率、公平、参与3个维度评估中国灌溉治理水平,并运用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探索灌溉治理的影响因素,有助于深化认识中国乡村公共事物治理的内在机制。

2 文献回顾及述评

既有文献对灌溉治理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探讨,大量研究从理论和实证层面提供了丰富的证据,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一是经济条件。在收入异质性方面,农民收入差距越小,越倾向于采取灌溉集体行动[2]。如果考虑农户土地拥有量,当每户农户拥有的土地规模越小时,则越有可能建立灌溉合作组织提升灌溉治理水平[3]

二是水资源条件。资源稀缺性与集体行动之间呈非线性关系,水资源极度充裕和极度匮乏都不利于形成灌溉合作[4]。充沛的水资源更容易满足农民的灌溉需求,农民通过集体行动扩大资源供给的激励降低,而适度的水资源稀缺性可以提高农民合作供给灌溉设施的动机[5]。农户对稀缺性的感知也影响了水资源利用效率[6]

三是领导力和社会资本。受过高等教育、富有影响力的领导者对于灌溉组织建立具有促进作用[7]。对于农户而言,社会网络越丰富反映了其社会交往规模越大,社会信任度越高说明村庄内部越和谐,社会参与度越高则体现农户对集体事务的态度越热情,这些因素都可以促进农户合作供给灌溉设施[8]。并且,社会资本和组织支持对于提高农户参与灌溉治理有积极作用[9]

此外,大量研究还关注和讨论了群体规模[10]、制度安排[11]等因素与灌溉治理之间的关系。既有文献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思路和借鉴,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大多数研究只是着眼于某类因素,缺乏对灌溉治理影响因素的系统性诊断;二是在研究区域上局限于少数灌区,缺少大样本层面上的实证分析。鉴于此,本文采用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梳理和提炼出相关变量,并运用大样本调查数据,对农村灌溉治理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识别灌溉治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为理解和应对当前中国农村公共治理问题提供重要参考。

3 研究方法

3.1 灌溉治理水平评价维度

1990年代开始,美国****构建出一套较为普适且基于灌溉系统的评估指标。决定灌溉绩效的集体行动难题被概括为供给问题和占用问题[12],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灌溉系统管理绩效的供给维度和占用维度[13]。进入21世纪,国际****们发展出针对性更强、富有差异化的指标体系。国内学界在这一阶段涌现出丰富的研究成果:从工程状况及运行、用水管理、组织建设、经济效益4个方面,评估灌区用水户协会的运行绩效[14];基于经济系统、组织系统、灌溉系统3个方面进行绩效评价[15]等等。这些评价指标多样,聚焦于治理过程(即集体行动)和治理结果(即效果产出),评价对象为灌区或用水户协会,虽然涵盖了灌溉治理的方方面面,但缺乏针对灌溉治理整体水平的一般性评价,需要结合治理的一般性评价指标作进一步考量。

作为农村公共治理的关键,灌溉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善治”。****提出了中国公共治理评价指标,包括公平、法治、可持续性、参与、透明度、责任、效能[16]。综合****对灌溉治理绩效和治理评价一般性指标的研究成果,本文从效率、公平和参与3个维度对中国农村灌溉治理水平进行评价。具体来说:第一,因为灌溉治理过程需要依靠灌溉基础设施,良好的灌溉基础设施是提高灌溉效率的基础,所以本文采用村庄灌溉基础设施状况反映灌溉治理的效率水平;第二,灌溉用水的分配环节直接体现了灌溉治理的公平程度,因此本文采用灌溉用水分配的公平程度反映灌溉治理的公平水平;第三,灌溉治理的参与水平则用村民参与村庄灌溉治理会议的频率来反映。3个维度均为4分刻度的定序分类变量,且赋值越高意味着灌溉治理水平越好。

3.2 分析框架

为了深入探究影响农村灌溉治理水平的相关变量,本文采用社会生态系统(social-ecological system,简称SES)框架作为分析框架。该框架是由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对灌溉、森林、渔业、草场等的长期研究中,经过深入探讨和比较分析提出的[17,18]。这一框架提供了公共资源治理的整合性分析工具,有助于对治理过程的多种影响因素进行全方位识别和考察。SES框架的第一层包括8个基本要件(图1)。这8个构成要件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二级变量,从而构成一套诊断社会生态系统的通用语言,用以识别影响行动情景结构进而导致相互作用和结果的变量。本文主要从资源系统(RS)、治理系统(GS)、使用者(U)3个一级变量出发,探讨农村灌溉治理水平的影响因素。这3个一级变量分解后的二级变量如表1所示。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SES框架的概念示意图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17]、[18]。
Figure 1Conceptual diagram of th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ES) framework



Table 1
表1
表1SES框架中的部分二级变量
Table 1Some secondary variables in the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SES) framework
资源系统(RS)治理系统(GS)使用者(U)
RS1 系统类别GS1 政府组织U1 使用者数量
RS2 系统边界的 界定GS2 非政府组织U2 使用者社会经济特征
RS3 资源系统规模GS3 网络结构U3 使用历史
RS4 人造设施GS4 系统产权U4 区位
RS5 系统生产力GS5 运行规则U5 领导力/企业家精神
RS6 平衡属性GS6 集体选择规则U6 社会规范/社会资本
RS7 系统动态的可预测性GS7 宪制规则U7 思维模式
RS8 储存特性GS8 监督及制裁过程U8 资源重要性
RS9 地理位置U9 技术
注:资料来源于文献[17]、[18]。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3 自变量选取与测量

在SES框架下,本文在资源系统方面,选取系统生产力、地理位置2个二级变量;在治理系统方面,选取非政府组织、监督及制裁过程、集体选择规则3个二级变量;在使用者方面,选取使用者数量、使用者社会经济特征、资源重要性、社会资本、区位、技术6个二级变量。根据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2014年百村调查问卷中的可用数据,本文最终选取了18个三级变量作为自变量,探讨农村灌溉治理水平的影响因素。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4年暑期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在21个省区开展的问卷调查。按照省、市、县、乡、村依次抽样,由大学生调查员深入农村对农户和村庄负责人进行面对面访谈调查。38.89%的问卷来自于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河南、山西、黑龙江、吉林等中部省份,34.43%的问卷来自于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内蒙古、陕西等西部省(区、市),26.68%的问卷来自于北京、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海南等东部省(市)。自变量选取及描述性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在资源系统层面,选取了5个三级变量。村庄水资源自然条件“非常好”“比较好”的问卷占比为57.73%,而“一般”“较差”“非常差”的问卷占比为42.27%。村庄地势为平原、丘陵、山区的问卷占比分别为37.98%、38.09%、23.93%。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问卷分别占比26.68%、38.89%、34.43%。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问卷分别占比39.31%、60.69%。村庄与最近交通站(汽车站、火车站或码头)距离的均值为7.26 km。

Table 2
表2
表2自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le 2Selection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一级变量二级变量三级变量有效样本回答数比例/均值
资源系统系统生产力村庄水资源自然条件
非常好87418.78%
比较好181338.95%
一般111623.98%
较差65814.14%
非常差1934.15%
地理位置村庄地势
平原177337.98%
丘陵177838.09%
山区111723.93%
所在东西区域
东部地区125926.68%
中部地区183538.89%
西部地区162534.43%
所在南北区域
北方地区185539.31%
南方地区286460.69%
与最近交通站距离44327.26 km
治理系统非政府组织是否成立用水户协会
314874.00%
110626.00%
监督及制裁过程是否收取灌溉水费及相关惩罚措施
不收水费213254.54%
收水费且不交水费有惩罚2105.37%
收水费且不交水费没有惩罚156740.09%
集体选择规则村民委员会换届方式
民主选举319973.86%
政府主导113226.14%
使用者使用者数量村庄2013年末常住人口数44462059人
使用者社会经济特征家庭2013年总收入
≤20000元117029.23%
>20000元且≤36000元83520.86%
>36000元且≤60000元108427.08%
>60000元91422.83%
外出人口占村庄常住人口比例404959.00%
家庭人均自有承包地面积42732.03
资源重要性耕地浇不上水的频率,及其对家庭收入和生活的影响程度
常浇不上水且影响很大25910.45%
常浇不上水但影响很小1656.65%
不缺水但一旦浇不上水就影响很大133653.87%
不缺水且缺水影响很小72029.03%
使用者社会资本是否有宗教信仰
410694.22%
2525.78%
村庄第一大姓所占比例421434.00%
村民小组关系的融洽程度
非常融洽100723.82%
比较融洽191345.25%
一般104124.62%
不太融洽972.29%
不融洽330.78%
说不清1373.24%
区位主要耕地与灌溉水源的相对位置
上游/附近119550.00%
中游/较远处80033.47%
下游/很远处39516.53%
技术家庭灌溉方式
天然雨水86925.49%
打井72421.24%
机器抽水84524.79%
水渠90526.55%
滴灌等新技术661.93%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在治理系统层面,选取了3个三级变量。74%的问卷中没有成立用水户协会,只有26%的问卷中成立了用水户协会。在“是否收取灌溉水费及相关惩罚措施”这一变量下,54.54%的村庄没有收取水费,40.09%的村庄收取水费但对于不交水费没有惩罚,仅有5.37%的村庄收取水费且对于不交水费有惩罚措施。通过民主选举实现村民委员会换届的问卷占比为73.86%,由政府主导实现村委会换届的问卷占比为26.14%,说明民主选举是村委会换届的主要方式。

在使用者层面,选取了10个三级变量。村庄2013年末常住人口数的均值为2059人。在“家庭2013年总收入”这一变量中,年收入小于等于20000元、大于20000元且小于等于36000元、大于36000元且小于等于60000元、大于60000元的问卷数量分别占比29.23%、20.86%、27.08%、22.83%。外出人口占村庄常住人口比例的均值为59%。家庭人均自有承包地平均为2.03亩。在“耕地浇不上水的频率及其对家庭收入和生活的影响程度”这一变量中,“常浇不上水且影响很大”“常浇不上水但影响很小”“不缺水但一旦浇不上水就影响很大”“不缺水且缺水影响很小”4种情形分别占比10.45%、6.65%、53.87%、29.03%。94.22%的农民无宗教信仰,只有5.78%的农民有宗教信仰。村庄第一大姓所占比例的均值为34%。在“村民小组关系的融洽程度”这一变量中,“非常融洽”“比较融洽”的问卷占比为69.07%,“一般”“不太融洽”“不融洽”“说不清”的问卷占比为30.93%,说明多数村庄的内部氛围总体和谐。在“主要耕地与灌溉水源的相对位置”这一变量中,处于上游或附近、中游或较远处、下游或很远处的问卷分别占比50%、33.47%、16.53%。在“家庭灌溉方式”这一变量中,25.49%的农民采用天然雨水灌溉,打井、机器抽水这两类灌溉方式共占比46.03%,采用水渠灌溉的比例为26.55%,而采用滴灌等新技术的占比仅为1.93%。

3.4 模型设定

本文的因变量为灌溉治理水平,分为效率、公平和参与3个维度。考虑到3个维度均为有序分类变量,故计量分析采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模型的具体设定形式如公式(1)所示:

lnPyjxi1-Pyjxi=αj+i=1kβixi

式中:y为因变量,即灌溉治理水平的效率、公平、参与维度; xi为自变量,即灌溉治理水平的影响因素;j表示各个因变量下的4个有序组别(j=1,2,3,4); αj为截距;βi为回归系数,在回归结果中以发生比率(Odds Ratio)的形式展示;k是自变量个数;P表示概率。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农村灌溉治理水平概况

中国农村灌溉治理水平的总体情况如表3所示。效率、公平和参与3个维度的表现不一,其中公平维度评价最好,效率维度次之,而参与维度评价欠佳。3个维度的分组别统计情况如表4所示。在效率维度方面,表示同意或完全同意“灌溉基础设施状况非常好”这一陈述的村民比例分别为48.38%、16.06%,合计为64.44%,说明灌溉基础设施的维护状况较好,这有助于提高灌溉服务的供给效率和供给质量。在公平维度方面,表示不同意和完全不同意“灌溉用水的分配过程非常不公平”这一陈述的村民比例分别为43.28%和19.08%,合计为62.36%,表明超过6成的农民认可灌溉用水分配的公平性。在参与维度方面,表示从来没有参加或很少参加灌溉用水开会讨论的村民分别占比57.56%和34.43%,合计高达91.99%,低参与率表明农民在村庄灌溉治理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Table 3
表3
表3中国农村灌溉治理水平
Table 3China’s rural irrigation governance level
评价维度样本量均值标准差
效率32372.700.86
公平31612.740.85
参与30351.550.77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Table 4
表4
表4灌溉治理水平各组别分布情况
Table 4Distribution of irrigation governance level of each group
评价维度频数百分比/%累计百分比/%
效率:“灌溉基础设施状况非常好”
完全不同意34810.7510.75
不同意80324.8135.56
同意156648.3883.94
完全同意52016.06100.00
公平:“灌溉用水的分配过程非常不公平”
完全同意2327.347.34
同意95830.3037.64
不同意136843.2880.92
完全不同意60319.08100.00
参与:“村民参加村里灌溉用水开会讨论的频率”
从来没有174757.5657.56
很少104534.4391.99
较多1073.5395.52
经常1364.48100.00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4.2 回归分析结果及讨论

运用Stata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结合发生比率和显著性水平来看,不同自变量对灌溉治理效率、公平和参与水平产生了不同影响。

Table 5
表5
表5灌溉治理水平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Table 5Regression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rrigation governance level
自变量(参照组)效率公平参与
发生比率标准误发生比率标准误发生比率标准误
资源系统层面
村庄水资源自然条件(非常好)
比较好0.9990.1901.0330.1911.4400.320
一般0.9950.2140.645**0.1342.367***0.571
较差0.8860.2111.1810.2781.0500.296
非常差0.5590.2740.5420.2562.1721.229
村庄地势(平原)
丘陵1.0690.1711.0590.1651.1190.202
山区0.9440.2130.9200.2070.337***0.093
所在东西区域(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0.9530.2100.7990.1720.8100.224
西部地区1.1510.2790.538***0.1261.5060.435
所在南北区域(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0.7690.1661.2490.2662.722***0.704
与最近交通站距离1.028***0.0081.0050.0081.0100.008
治理系统层面
是否成立用水户协会(否)
1.2300.1880.9900.1491.1930.205
是否收取灌溉水费及相关惩罚措施(不收水费)
收水费且不交水费有惩罚1.2160.3520.8910.2470.7530.267
收水费且不交水费没有惩罚0.9740.1521.0760.1640.9130.167
村民委员会换届方式(民主选举)
政府主导0.436***0.0661.1110.1600.565***0.102
使用者层面
村庄2013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0.0001.0000.0001.0000.000
家庭2013年总收入(≤20000元)
>20000元且≤36000元0.728*0.1271.1530.1981.1660.229
>36000元且≤60000元0.8990.1471.1830.1881.3450.250
>60000元0.9170.1651.2700.2201.2480.260
外出人口占村庄常住人口比例1.0360.0491.174***0.0681.0880.070
家庭人均自有承包地亩数1.0200.0250.952**0.0231.0260.029
耕地浇不上水的频率,及其对家庭收入和生活的影响程度(常浇不上水且影响很大)
常浇不上水但影响很小2.390***0.8070.7800.2570.9070.340
不缺水但一旦浇不上水就影响很大3.597***0.8354.469***0.9920.6710.172
不缺水且缺水影响很小5.728***1.4001.4320.3290.9280.249
是否有信仰宗教(否)
0.8630.2801.2570.3921.1400.414
村庄第一大姓所占比例1.007**0.0031.0050.0031.0010.004
村民小组关系的融洽程度(非常融洽)
比较融洽0.616***0.0990.741*0.1170.523***0.090
一般0.493***0.0920.732*0.1350.419***0.086
不太融洽1.3290.5680.374**0.1580.272***0.135
不融洽0.077***0.0460.7530.4180.158**0.129
说不清0.6930.2320.7280.2550.227***0.102
主要耕地与灌溉水源的相对位置(上游/附近)
中游/较远处1.1910.1690.672***0.0941.423**0.231
下游/很远处0.548***0.0970.564***0.0992.376***0.462
家庭灌溉方式(天然雨水)
打井1.634*0.4220.9330.2380.8350.247
机器抽水2.412***0.5460.695*0.1511.1100.272
水渠2.579***0.5660.7370.1551.1220.267
滴灌等新技术5.510***2.9990.238***0.1273.043*1.853
截距10.258***0.4410.084***0.4302.911**0.496
截距22.277*0.4430.7610.42135.100***0.512
截距328.040***0.4506.599***0.42474.060***0.524
Pseudo R20.1030.0740.120
Observations104410391012
注:*表示p值<0.1,**表示p值<0.05,***表示p值<0.01。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4.2.1 灌溉治理效率水平的影响因素

在资源系统层面,村庄与交通站距离的远近程度对灌溉效率具有显著影响,发生比率为1.02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远离交通站有利于提高村庄灌溉效率。其原因在于,村庄与交通站的距离反映了农民获取市场机会和非农业收入的难易程度,村庄远离交通站意味着农民不易获取市场机会,因而对农业的依赖性更高,会更加重视提高农田灌溉效率以期增产增收。

在治理系统层面,村民委员会换届方式对灌溉效率具有显著影响。与民主选举实现村委会换届的情形相比,由政府主导村委会换届对灌溉效率产生了消极作用(发生比率为0.436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这是因为村委会换届方式可以反映基层群众自治水平,由民主选举实现村委会换届的村庄往往治理能力更强,更有可能组织村民管护灌溉设施以提高灌溉效率。成立用水户协会情形下的发生比率虽然大于1,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说明成立用水户协会并没有显著改善灌溉效率。

在使用者层面,第一,与家庭年收入等于或低于20000元的情形相比,家庭收入更高组别的发生比率均小于1,家庭年收入高于20000元且低于或等于36000元时的发生比率在10%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家庭年收入升高对灌溉效率具有负向作用。第二,与水资源既稀缺又重要的情形相比,其他情形下的发生比率均大于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稀缺程度和重要程度的缓解对于灌溉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村庄第一大姓所占比例的发生比率为1.007,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更高的第一大姓占比对灌溉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揭示了社会资本对于灌溉效率的促进作用。第四,结合显著性水平来看,随着村民小组关系融洽程度的降低,发生比率亦降低。其原因在于,村民小组关系越融洽表明村庄内部的凝聚力越强,越有可能形成灌溉合作,因而可以提高灌溉效率。第五,与处在灌溉水源上游或附近的情形相比,位于灌溉水源下游或很远处的发生比率为0.54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意味着此时灌溉效率将显著降低。下游农户在获取灌溉用水次序上处于不利位置,因此失去了提升灌溉效率的内生动力。第六,与依靠天然雨水这种粗放的灌溉方式相比,其他组别的发生比率均大于1且显著,表明灌溉集体合作、采用节水技术等方式有利于提高灌溉效率。

4.2.2 灌溉治理公平水平的影响因素

在资源系统层面,第一,与水资源自然条件非常好的村庄相比,条件一般情形下的发生比率小于1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意味着此时灌溉公平受到显著的消极影响。第二,与东部地区相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生比率皆低于1,且西部地区的发生比率在1%的水平上显著,意味着位于西部地区对于灌溉公平具有消极影响。这是由于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差异,西部地区的水资源条件不如东部地区,更易造成用水分配冲突,因而对灌溉公平有不利影响。

在使用者层面,第一,外出人口占村庄常住人口比例的发生比率为1.174,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外出人口占比增加对灌溉公平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家庭人均自有承包地亩数的发生比率为0.952,且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随着家庭人均自有承包地亩数的增加,用水需求也在增大,对灌溉用水分配会产生更高要求,因而降低了灌溉公平。第三,与水资源既稀缺又重要的情形相比,水资源不稀缺但重要的情形下发生比率高达4.469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明随着水资源稀缺性的改善,更易满足农民的灌溉用水需求,因而对于提高灌溉公平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第四,结合显著性水平来看,与村民小组关系非常融洽的情形相比,融洽程度更低的几种情形下发生比率均小于1,表明村民小组关系融洽对于提高灌溉公平具有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在关系融洽的村庄内部更有可能围绕用水分配开展讨论和协商,进而提升灌溉公平。第五,相比耕地位于灌溉水源上游或附近的情形,处于中游或较远处、下游或很远处的发生比率均小于1且显著,反映出远离灌溉水源对于灌溉公平的负面影响。这是因为耕地远离灌溉水源意味着在用水分配次序上处于不利位置,因而灌溉治理公平水平更低。第六,与依靠天然雨水的灌溉方式相比,采用机器抽水方式的发生比率为0.695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采用滴灌等新技术的发生比率为0.238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农户自行购置机器抽水会造成地下水超采、含水层疏干等不良后果,恶化了当地的水资源条件,加剧了用水分配不公的困境。因为节水灌溉技术普及范围有限,所以对灌溉公平产生了消极影响。

4.2.3 灌溉治理参与水平的影响因素

在资源系统层面,第一,与水资源自然条件非常好的情形相比,条件一般时的发生比率为2.36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意味着水资源条件一般对于农民参与灌溉治理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在优良的水资源条件下,农民不需要过多参与灌溉治理活动就可以满足灌溉需求,而水资源条件欠佳可以激发农民参与的积极性,提高灌溉治理参与水平。第二,与平原相比,山区的发生比率为0.337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意味着山区的参与水平不佳。其原因在于,山区的地形条件增加了灌溉设施管护难度和成本,抑制了农民参与灌溉治理活动的积极性。第三,与北方地区相比,南方地区的发生比率达到2.722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意味着南方地区农民参与灌溉治理活动的积极性更高。

在治理系统层面,与民主选举实现村委会换届的情形相比,由政府主导村委会换届的发生比率小于1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政府主导村委会换届对灌溉治理参与产生了消极影响。相比而言,由民主选举实现村委会换届的村庄具有更高的自治水平,因此可以有效组织村民参加灌溉治理活动。尽管成立用水户协会情形下的发生比率大于1,但不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反映出成立用水户协会对提高农户的灌溉治理参与水平没有显著作用。

在使用者层面,第一,与村民小组关系非常融洽的情形相比,融洽程度更低的几种情形下发生比率均小于1且基本呈现递减趋势,均具有统计意义上的显著性,表明村民小组关系融洽对于提升农民参与具有积极作用。因为村民小组关系越融洽意味着村庄的凝聚力越强,村民参与支持灌溉治理活动的意愿也更强,所以对灌溉治理参与产生了正面作用。第二,与处于灌溉水源上游或附近的情形相比,处于中游或较远处、下游或很远处的发生比率均大于1且显著,表明远离灌溉水源激发了农民参与灌溉治理活动的积极性。这是因为中下游在用水分配次序上处于不利位置,中下游农民往往更愿意参与村庄灌溉会议以争取充足的灌溉用水。第三,与依靠天然雨水灌溉相比,引进滴灌等新技术的发生比率为3.043且在10%的水平上显著,表明引入灌溉新技术对于提高灌溉治理参与具有积极影响。其原因在于,滴灌等新技术可以节约灌溉用水,因而引进节水技术激发了农民参与灌溉治理活动的积极性。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21个省区的大样本调查数据,首先从效率、公平、参与3个维度评价中国农村灌溉治理的总体水平,研究表明效率与公平水平较高,而参与水平欠佳。灌溉治理的评价指标复杂且多样,虽然本文分别采用单一指标评价灌溉治理的效率、公平、参与水平具有一定局限性,但仍然为宏观上评估当前农村灌溉治理现状提供了有益参考。其次,本文运用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诊断中国农村灌溉治理水平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地理区位、家庭条件、村民自治、社会资本、灌溉技术等。研究发现,农民用水户协会在实际运作中并没有显著改善灌溉治理水平,而在以民主选举实现村委会换届的村庄中,灌溉治理的效率、参与水平都比由政府主导换届的村庄更高。

基于以上发现,本文提出以下3点建议:

第一,增加农民在村庄灌溉治理中的参与。导致灌溉治理参与水平低的原因,既有农民参与意愿不足,也有制度机制不完善,使农民在乡村灌溉治理中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灌溉治理是乡村建设的重要方面。农民不仅是乡村建设的受益者,更是乡村建设的参与者,调动农民积极参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源泉[19]。提高农民参与灌溉治理的意愿,需要建立并完善有关沟通平台。例如:运用村务公开为农民监督农业用水分配、水费收缴提供信息;通过“一事一议”增加农民对农田水利项目的参与和讨论,且共同集资的方式可以被视为公共事物的“合作生产”,对培育村庄灌溉集体行动具有积极意义。

第二,切实发挥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作用。在学习借鉴国外灌溉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中国从1995年开始在湖南铁山灌区和湖北漳河灌区推行以用水户协会为主的参与式灌溉管理试点工作。截至2017年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达到8.3万个,管理灌溉面积3.6亿亩,占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的35.3%[20]。依靠层级推动建立起来的用水户协会呈现出短期内数量猛增、标准化建设的特征,但治理成效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当前中国用水户协会的发展现状和问题,需要减少基层政府对用水户协会的行政干预,增强协会组织灌溉集体行动的领导力和影响力,积极发挥协会在灌溉水资源分配和基础设施维护监督方面的作用。

第三,强化农村基层群众自治水平。中国国土面积辽阔,但人均资源有限,形成有效的集体行动和治理机制,有助于缓解农民生产生活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紧张关系,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中国乡村社会空间中,村民自治的制度安排是村庄集体行动面临的主要制度环境,村民自治的制度设计和民主实践可以为包括灌溉合作在内的乡村集体行动提供有效的运行基础。强化村民自治的制度化建设,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亦是破解农村集体行动困境、增进农村公共治理的突破口所在。这些举措将有助于应对当前农村灌溉治理危机,促进乡村灌溉治理走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Table 5
表5
表5灌溉治理水平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
Table 5Regression resul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rrigation governance level
自变量(参照组)效率公平参与
发生比率标准误发生比率标准误发生比率标准误
资源系统层面
村庄水资源自然条件(非常好)
比较好0.9990.1901.0330.1911.4400.320
一般0.9950.2140.645**0.1342.367***0.571
较差0.8860.2111.1810.2781.0500.296
非常差0.5590.2740.5420.2562.1721.229
村庄地势(平原)
丘陵1.0690.1711.0590.1651.1190.202
山区0.9440.2130.9200.2070.337***0.093
所在东西区域(东部地区)
中部地区0.9530.2100.7990.1720.8100.224
西部地区1.1510.2790.538***0.1261.5060.435
所在南北区域(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0.7690.1661.2490.2662.722***0.704
与最近交通站距离1.028***0.0081.0050.0081.0100.008
治理系统层面
是否成立用水户协会(否)
1.2300.1880.9900.1491.1930.205
是否收取灌溉水费及相关惩罚措施(不收水费)
收水费且不交水费有惩罚1.2160.3520.8910.2470.7530.267
收水费且不交水费没有惩罚0.9740.1521.0760.1640.9130.167
村民委员会换届方式(民主选举)
政府主导0.436***0.0661.1110.1600.565***0.102
使用者层面
村庄2013年末常住人口数1.0000.0001.0000.0001.0000.000
家庭2013年总收入(≤20000元)
>20000元且≤36000元0.728*0.1271.1530.1981.1660.229
>36000元且≤60000元0.8990.1471.1830.1881.3450.250
>60000元0.9170.1651.2700.2201.2480.260
外出人口占村庄常住人口比例1.0360.0491.174***0.0681.0880.070
家庭人均自有承包地亩数1.0200.0250.952**0.0231.0260.029
耕地浇不上水的频率,及其对家庭收入和生活的影响程度(常浇不上水且影响很大)
常浇不上水但影响很小2.390***0.8070.7800.2570.9070.340
不缺水但一旦浇不上水就影响很大3.597***0.8354.469***0.9920.6710.172
不缺水且缺水影响很小5.728***1.4001.4320.3290.9280.249
是否有信仰宗教(否)
0.8630.2801.2570.3921.1400.414
村庄第一大姓所占比例1.007**0.0031.0050.0031.0010.004
村民小组关系的融洽程度(非常融洽)
比较融洽0.616***0.0990.741*0.1170.523***0.090
一般0.493***0.0920.732*0.1350.419***0.086
不太融洽1.3290.5680.374**0.1580.272***0.135
不融洽0.077***0.0460.7530.4180.158**0.129
说不清0.6930.2320.7280.2550.227***0.102
主要耕地与灌溉水源的相对位置(上游/附近)
中游/较远处1.1910.1690.672***0.0941.423**0.231
下游/很远处0.548***0.0970.564***0.0992.376***0.462
家庭灌溉方式(天然雨水)
打井1.634*0.4220.9330.2380.8350.247
机器抽水2.412***0.5460.695*0.1511.1100.272
水渠2.579***0.5660.7370.1551.1220.267
滴灌等新技术5.510***2.9990.238***0.1273.043*1.853
截距10.258***0.4410.084***0.4302.911**0.496
截距22.277*0.4430.7610.42135.100***0.512
截距328.040***0.4506.599***0.42474.060***0.524
Pseudo R20.1030.0740.120
Observations104410391012
注:*表示p值<0.1,**表示p值<0.05,***表示p值<0.01。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王亚华, 高瑞 . 走向稳定、秩序与良治: 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公共事务治理
[J].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5, ( 3):31-43.

[本文引用: 1]

[ Wang Y H, Gao R . Toward stability, order and good governance: Rural 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J]. Academic Frontiers of People’s Forum, 2015, ( 3):31-43.]

[本文引用: 1]

Ito J . Collective action for local commons management in rural Yunnan, China: Empirical evidence and hypotheses using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J]. Land Economics, 2012,88(1):181-200.

Magsci [本文引用: 1]
This paper presents hypotheses regarding collective actions for irrigation management, with the help of evolutionary game theory Data for the analysis were collected by the author from the irrigation system of rural Yunnan, China. An econometric analysis reveals that collective action will be forthcoming in rural communities where few nonfarm job opportunities are provided, the degree of income disparity is quite small, and resource restrictions are moderately problematic. The finding that communities without local government intervention outperform those with intervention supports the proverbial view that external agencies should delegate significant parts of the control rights of common pool resources to immediate stakeholders.

Lam W F . Institutional design of public agencies and coproduction: A study of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in Taiwan
[J]. World Development, 1996,24(6):1039-1054.

[本文引用: 1]

Araral Jr E . What explains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ommons?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the Philippines
[J]. World Development, 2009,37(3):687-697.

DOI:10.1016/j.worlddev.2008.08.002Magsci [本文引用: 1]
<h2 class="secHeading" id="section_abstract">Summary</h2><p id="">I examine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ommons using econometric analyses on a data set of 1958 irrigation associations in the Philippines. I find that collective action is associated with water scarcity, proximity to markets, group size, farm size, and governance structure. Water scarcity has a curvilinear effect on collective action and is mediated by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results suggest the need for a diagnostic approach in the analysis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in diverse socio-ecological settings. These also suggest that collective action in the commons is more complex than is conventionally assumed in the decentralization literature.</p>

蔡荣, 马旺林, 郭晓东 .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合作供给的农户意愿实证分析: 以盐城市农田灌溉水渠改造为例
[J]. 资源科学, 2014,36(12):2594-2603.

[本文引用: 1]

[ Cai R, Ma W L, Guo X D . Farmer willingness towards micro irrigation facilities management during irrigation canal reconstruction
[J]. Resources Science, 2014,36(12):2594-2603.]

[本文引用: 1]

王昕, 陆迁 . 水资源稀缺性感知影响农户地下水利用效率的路径分析: 基于华北井灌区1168份调查数据的实证
[J]. 资源科学, 2019,41(1):87-97.

[本文引用: 1]

[ Wang X, Lu Q . Path characteriz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scarcity perception’s effects on farmers’ groundwater usage efficiency: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1168 survey data of well-irrigated district in North China
[J]. Resources Science, 2019,41(1):87-97.]

[本文引用: 1]

Meinzen-Dick R . Beyond panaceas in water institutions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104(39):15200-15205.

[本文引用: 1]

刘彬彬, 陆迁 . 农村社区小型水利设施合作供给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陕西省泾阳县为例
[J]. 资源科学, 2013,35(6):1159-1166.

[本文引用: 1]

[ Liu B B, Lu Q . Farmer willingness for small-scale irrigation facilities in Jingyang County
[J]. Resources Science, 2013,35(6):1159-1166.]

[本文引用: 1]

杨柳, 朱玉春, 任洋 . 社会资本、组织支持对农户参与小农水管护绩效的影响
[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8,28(1):148-156.

[本文引用: 1]

[ Yang L, Zhu Y C, Ren Y . Influence of soci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on performance of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the management and maintenance of small-scale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18,28(1):148-156.]

[本文引用: 1]

Zhang L, Heerink N, Dries L , et al. Water user associations and irrigation water productivity in northern China
[J]. Ecological Economics, 2013,95:128-136.

[本文引用: 1]

蔡晶晶 . 乡村水利合作困境的制度分析: 以福建省吉龙村农民用水户协会为例
[J]. 农业经济问题, 2012,33(12):44-52.

[本文引用: 1]

[ Cai J J .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n the cooperation dilemma of rural water conservancy: A case study of the WUA in Fujian Q County
[J]. Issues in Agricultural Economy, 2012,33(12):44-52.]

[本文引用: 1]

Ostrom E.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本文引用: 1]

Lam W F. Governing Irrigation Systems in Nepal: Institutions, Infrastructure and Collective Action[M]. Oakland: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Press, 1998.
[本文引用: 1]

王建鹏, 崔远来, 张笑天 , . 漳河灌区农民用水户协会绩效评价
[J]. 中国水利, 2008, ( 7):40-42.

[本文引用: 1]

[ Wang J P, Cui Y L, Zhang X T ,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WUAs in Zhanghe Irrigation District
[J]. China Water Resources, 2008, ( 7):40-42.]

[本文引用: 1]

陈琛, 骆云中, 柏在耀 , . 重庆市农民用水户协会绩效评价
[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6(2):158-162.

[本文引用: 1]

[ Chen C, Luo Y Z, Bai Z Y , et al.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WUAs in Chongqing
[J]. Journal of Southwe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Edition), 2011,36(2):158-162.]

[本文引用: 1]

包国宪, 周云飞 . 中国公共治理评价的几个问题
[J]. 中国行政管理, 2009, ( 2):11-15.

[本文引用: 1]

[ Bao G X, Zhou Y F . Several problems of public governance evaluation in China
[J]. Chinese Public Administration, 2009, ( 2):11-15.]

[本文引用: 1]

Ostrom E . A diagnostic approach for going beyond panaceas
[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07,104(39):15181-15187.

[本文引用: 3]

McGinnis M, Ostrom E . Social-ecological system framework: Initial changes and continuing challenges
[J]. Ecology and Society, 2014, DOI: 10.5751/ES-06387-190230.

[本文引用: 3]

王亚华, 苏毅清 . 乡村振兴: 中国农村发展新战略
[J].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 ( 6):49-55.

[本文引用: 1]

[ Wang Y H, Su Y Q . Rural revitalization: A new strategy for rural development in China
[J]. 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 2017, ( 6):49-55.]

[本文引用: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2017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M]. 北京: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18.
[本文引用: 1]

[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 2017 Statistical Bulletin on Water Conservancy Development[M]. Beijing: China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power Press, 2018.]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系统 资源 社会 农村 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