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ine:2020-02-25

PDF (617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钟林生. 《低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评介. 资源科学[J], 2020, 42(2): 407-407 doi:
.
旅游业是严重依赖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产业,是气候变化影响下极为敏感和脆弱的产业部门之一。同时,旅游业所排放的温室气体也影响着全球气候的变化,有关研究表明,2005年全球旅游发展所产生碳排放占人类活动所有碳排放的4.9%,而且呈增长趋势,低碳旅游因此正式提出,并在全世界得到广泛传播。为响应全球态势,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中国旅游业也急需寻找并实践新型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低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研究》(以下简称《研究》)一书正是在上述背景下于2018年5月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提供了旅游业低碳化发展的模式与路径,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低碳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调查研究”(批准号10CJY062)成果,作者为汪清蓉、李飞、刘书安。《研究》逻辑架构是“基础概念→理论研究→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宏观层面”,主要内容分为绪论、旅游业碳排放、公众对低碳旅游认知及体验研究、低碳旅游企业发展模式、低碳旅游示范区/实验区发展模式研究、低碳旅游城市发展模式研究、区域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研究等7个章节,共42.2万字。《研究》一书内容全面、方法合理、数据翔实、逻辑清晰,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
一是内容框架系统全面。《研究》力求全面客观地提示旅游业碳排放机理与现状,分别构建了旅游业碳排放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评估体系。空间上建立“宏观国家–中观城市–微观企业/产品”的评估系统,时间上建立“过去碳排放累积总量–碳排放现状–未来碳排放趋势”的评估体系。为了系统研究和总结低碳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构建了基于不同层面、不同主体的研究框架,包括微观层面(旅游者/旅游企业)低碳旅游发展模式、中观层面(低碳旅游示范区/实验区/旅游城市/小城镇)低碳旅游发展模式和宏观层面(珠三角区域)低碳旅游发展模式等,以揭示低碳旅游产业发展运行的基本规律。
二是研究方法科学合理。《研究》采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其中定量研究与数学建模方面包括: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研究旅游线路产品的碳排放;基于脱钩理论和KAYA公式理论,运用面板数据对城市旅游产业碳排放进行研究;借鉴物理学耦合效应研究模式,构建旅游产业与低碳城市的耦合影响研究体系;建立低碳旅游经济态势评价模式等。在实证分析与应用研究方面,以旅游者、旅游企业(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访谈、田野调查、案例研究等方法,分别从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城市及区域等不同主体、不同层面提出低碳旅游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三是研究结论有说服力。《研究》阐述严谨,得出的结论有说服力和应用价值。主要结论有:(1)基于情景模式分析,认为旅游产业应该低碳化发展,要实现由供给导向向需要导向转型,并采取能源替代、效率改进、技术研发、规制治理和社会创新等综合路径。(2)公众具有实践低碳旅游的意愿,但对低碳旅游的认知有待深入,存在诸多障碍与难点,需要从低碳旅游行动体验、环境体验、教育体验、服务体验、餐饮体验5个维度来提高游客低碳旅游满意度。(3)旅游企业低碳化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增加和提升企业利润,低碳化发展的最主要障碍是内部资源与能力的欠缺,因此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旅游企业的低碳化措施及模式亦有差别。(4)低碳旅游城市的发展模式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发展模式有共性亦有个性。(5)区域低碳旅游系统创新模式依赖于区域旅游网络系统内不同维度的节点组成创新网络联盟,形成多主体、多资源、多驱动力和多扩散路径的网络创新模式。
旅游业应对气候变化任重道远,涉及到的低碳旅游问题也较复杂,本书在中国低碳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可采取的发展模式等方面做了有价值的探索,相信能为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者、管理者以及从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为中国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美丽中国”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