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流动空间视角下的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沈丽珍,1, 陈少杰2, 汪侠31. 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京 210093
2.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深圳 518040
3.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Development stage segm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integration area in China based on the space of flows

SHEN Lizhen,1, CHEN Shaojie2, WANG Xia31.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China
2. China Academy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of Shenzhen, Shenzhen 518040, Guangdong, China
3. School of Geographic and Oceanographic Science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收稿日期:2020-09-30接受日期:2021-03-5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116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87113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20AZD040)
江苏省决策咨询研究基地项目(20SSL119)


Received:2020-09-30Accepted:2021-03-5
作者简介 About authors
沈丽珍(1976-),女,福建三明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规划。E-mail: shellyjun@163.com





摘要
同城化具有促进要素区域流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作用,同城化地区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区域。本文利用流动空间的多要素流测度分析,探索定量化研判同城化地区发展进程的方法。综合同城化地区人流、信息流、经济流等要素流测度来评价同城化地区城市间联系紧密程度,在定量测度和空间可视化表达的基础上分析同城化地区发展的空间格局、划分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进而聚类分析中国同城化地区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主要的结论包括:第一,中国同城化地区城市间的流动空间联系强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南部与中部地区发展较为强势,地区间发展进程差异较大,但未呈现明显的东西、南北的空间分异;第二,基于流动空间视角,中国同城化地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质量与数量上呈现“金字塔”型的分布;第三,同城化地区城市间的流动空间联系强度与地区总常住人口及地区生产总值呈现非相关性;第四,不同流动空间联系强度的同城化地区在基础设施、行政合作、公共服务、产业协作、市场发展等方面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差异。
关键词: 同城化;流动空间;流动强度;测度;阶段

Abstract
Urban integr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flow of regional factors and narrowing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 Such areas are a typical example of a coordinated region. This paper uses a multi-factor measurement of the space of flows to explore how to analyze a quantitative aspect in the stage of urban integration in China. In this paper, we synthesize multiple related factors including the flows of people, information and economy, etc. and evaluate the degree of closeness in connection between cities of urban integration and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and spatial visualization. We explor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urban integration and divide the development stages, and further analyze the individual stage characteristics on a category basis. The main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as follows: firstly,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space of flows' connection strength between the cities in the urban integration area in China shows that the southern and central regions are developing at a rapid pace,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between regions is quite different, while there is no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West, North and South. Secondly, viewing from the point of the space of flows,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integration areas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which shows a pyramid-like distribution pattern in terms of quantity and quality. Thirdly,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pace of flows' connection strength and the total resident population and GDP of a certain area. Fourthly, there are periodical characteristic differences in infrastructure, administrative cooperation, public services, industrial cooperation, market development and other aspects in urban areas with different connection strengths of the space of flows. In order to promote urban integration in China, we propose to romote the flow of regional factors and strengthen the co-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in urban integration areas. Meanwhile, we should respect the objective rules of development of urban integration areas, and clarify the tasks and emphasis in each development stage.
Keywords:urban integration;the space of flows;connection strength;measurement;stage


PDF (3174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本文引用格式
沈丽珍, 陈少杰, 汪侠. 流动空间视角下的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划分与特征[J]. 地理研究, 2021, 40(9): 2558-2571 doi:10.11821/dlyj020200966
SHEN Lizhen, CHEN Shaojie, WANG Xia. Development stage segmen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integration area in China based on the space of flows[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21, 40(9): 2558-2571 doi:10.11821/dlyj020200966


1 引言

同城化地区作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典型区域,是城市群与都市圈一体化建设的核心区和先行区。中心城市往往选择与其一小时交通圈内空间临近、城际人流联系最强的城市共同构成同城化区域。同城化是指空间相邻的城市在经济、社会、空间等方面协同发展,其不但表现为中心城市规模扩张,同时同城化地区通过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整体的竞争力、协同力与辐射能力,逐步实现区内生产要素、生活要素、资源要素、管理要素的统一配置。同城化具有扩展城市空间布局、促进要素区域流动、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扩大社会交往范围等积极作用[1]

国外双子城(twin city)、姐妹城市(sister city)[2]等的内涵与国内的同城化概念比较相近,都呈现为跨界区域的一种特殊地域形式,城市间通过紧密的跨界联系推进地区间的合作,创造出新的跨界空间,并提升城市间在语言、身份、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共同特性[3]。国外****主要针对双子城或姐妹城市区域内的经济互动、文化交融和区域治理创新等方面展开研究,典型案例包括德国的柏林与勃兰登堡、欧洲的鹿特丹-海牙及美国的明尼阿波利斯和圣保罗等。同时,世界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同城化地区运行机制及发展进程,研究内容涵盖了同城化地区城市边界开放融合[3],城市间存在的跨界合作制度[4]、功能互补[5,6]、共同发展意愿[7]、文化趋同[8]、经济合作[9]等。

国内****自2005年中国推进港深同城化以来,积极开展对同城化发展条件与动力机制[10,11,12,13]、特征分析与空间模式[14,15]、区域治理与府际协商[16,17]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同城化战略成为了区域协调的重要政策导向,同城化发展进程又成为了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同城化地区发展进程的研究主要分为四个方面:① 从对同城化协调机构的设置[18]、同城化发展的导向成效[19]、同城化的布局功能[20]等方面侧重同城化战略实施情况的分析。② 基于地区POI重心转移[21]、经济增长以及产业重心迁移[22]等量化分析的角度展开同城化进程研究。③ 同城化进程的检验主要从集聚效应、扩散效应[23]以及产业结构[24,25]效应等层面展开。④ 对同城化发展阶段的研究逐步由定性分析[19]、借鉴城市群发展方法[26]向构建同城化发展进程测度指标体系[18]转变。综合来看,现有的同城化进程研究多为从经济、产业、实施、政策等角度入手,方法上也主要以定性研究和静态数据分析为主,本文采用从城市间产生关联要素流视角来探寻同城化地区城市间的联系强弱和发展进程,将从定量研究视角为现有的同城化进程的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霍尔认为巨型城市区通过功能性劳动分工形成多个不同的功能性城市区,这些城市或区域通过城市间的交通体系和信息系统等“流动空间”联结起来[27]。同城化的过程中,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短、行政边界逐渐模糊、交通更加便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趋于共享、产业协同发展。流动空间正在重构传统的区域空间关系,连接性弱化地理邻近性,关系论更新区位论[28],城市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弱化了传统的城市行政边界,流动空间的要素流的高频高质流动使得同城化地区的城市联系更加紧密,并逐步形成共同发展的同城化经济体。因此,通过采集同城化地区城市间人流、信息流、经济流等要素流动态大数据,可以构建城际流动空间联系强度测度的指标体系,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直观地展现中国同城化地区发展的阶段差异,研究同城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探寻同城化发展的路径。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对象

同城化地区按照参与城市的行政关系主要分为三类:同一省级行政区范围内地级市之间的同城化、同一省级行政区范围内地级市中心城区与县级市的同城化(如长春-公主岭同城化、丹东-东港同城化)、不在同一省级行政单位下的同城化(如沪苏嘉同城化、京津同城化、港深同城、珠澳同城)。其中,第二类同城化地区存在管辖权隶属关系,常以行政区划调整实现同城化[29];第三类同城化地区则涉及省际层面协同合作,在同城化影响因素及特征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且案例较少。本文以第一类同城化地区为主要研究对象,这类同城化地区是区域中心城市与地域范围内一到两个边界彼此相邻的周边地级市之间所构成的地域组合关系,是当前国内以同城化方式进行区域协调的实践案例最为广泛、数量最多的类型。本文选取了广州-佛山(广佛)、成都-德阳(成德)、福州-莆田-宁德(福莆宁)、贵阳-安顺(贵安)、合肥-淮南(合淮)、兰州-白银(兰白)、南京-镇江-扬州(宁镇扬)、厦门-漳州-泉州(厦漳泉)、汕头-潮州-揭阳(汕潮揭)、深圳-东莞-惠州(深莞惠)、沈阳-抚顺(沈抚)、太原-晋中(太晋)、乌鲁木齐-昌吉(乌昌)、武汉-鄂州(武鄂)、西安-咸阳(西咸)、长春-吉林(长吉)、长沙-株洲-湘潭(长株潭)、郑州-开封(郑汴)等18个同城化地区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全国七个大区、十三个城市群及多个都市圈,具有较好的覆盖性和地域代表性。

2.2 数据来源

为了把握同城化地区的城市间流动空间发展状态,分别测度了同城化地区流动空间中的人流、信息流、经济流等要素流。① 城际人流数据来源。腾讯迁徙数据,其所依托的腾讯位置大数据平台目前定位服务日均调用量已突破550亿次,基本覆盖了绝大多数的智能手机用户。腾讯位置大数据平台收集到海量的地理位置数据,真实地记录了城际间成千上万的人口迁徙轨迹,动态、直观地展示了区域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因此,腾讯迁徙数据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通过网络爬虫抓取了该数据平台上18个同城化地区2017年全年的迁徙数据。② 城际信息流数据来源。百度指数,本文通过百度指数平台获取了18个同城化地区城际两两之间2017年全年日均百度指数。③ 城际经济流数据来源。2018年城市统计年鉴(地区生产总值、常住人口、分行业从业人员)及腾讯地图行车距离。

2.3 分析方法与指标选取

2.3.1 城际人流测度 人口流动是城市间互动的表征现象,其实质是一种生产要素的人为空间再配置过程。人口要素的城际间双向流动对同城化地区经济发展、产业布局、交通设施建设以及文化交融等方面带来诸多影响。同城化过程中各种要素流的在地化过程集中映射在人流的加强,因此同城化地区人流联系强度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区域城市间经济、社会等各类要素的空间联系格局。人口迁徙值反映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30],采用全年人口迁徙量之和测度城市间联系强度[31]方法,忽略全年因时间产生的人流差异,以全年的人口迁徙量之和除以365天得到全年日均腾讯迁徙数据,以此表征联系强度。

Hij=Hij+Hji/2
式中: Hij表示i, j两城市间人流联系值; Hij为人口从城市i流向城市j的全年日均腾讯迁徙数据; Hji为人口从城市j流向城市i的全年日均腾讯迁徙数据。

2.3.2 城际信息流测度 信息交换及查询、政府间舆论宣传、新闻报道等网络搜索已经成为城市居民之间相互了解城市间最新动态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认为当两个城市的同城化进程越快,城际间的各类联系越发密切,网络互搜量也会增加。基于百度搜索引擎的百度指数能较好地反映同城化地区信息联系强度,城际信息流反映了同城化地区各市居民对另一城市的网络关注度以及对同城化建设的舆论热情。参考百度指数测度信息流的方法[32,33],运用百度指数构建同城化地区城市间的信息流强度模型。全年日均信息关注度与全年信息关注总量[33,34]都是测度信息流强度的方法,因日均数更具有直观性,本研究以全年日均信息关注度作为同城化地区的信息流联系强度。

Mij=Ij×Ji

式中: Mij表示ij两市的信息流联系强度,其中 Ij表示i城市居民对j城市全年日均信息关注度; Ji表示j城市居民对i城市的全年日均信息关注度。

2.3.3 城际经济流测度 城际间的经济流联系强度,又称为空间相互作用量,是指用来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大小的指标[35]。Zipf首次将万有引力定律引入城市体系的空间相互作用研究中[36],其后基于城市人口、地区生产总值以及城际间距离的引力模型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间经济流联系的测度[37,38],研究者们还对引力模型中的因子及系数G进行了修正 [37,39,40-43]。本文引用城市间经济联系的修正引力模型,引入反映同城化地区城市间产业分工程度的修正系数G[44],选取城市常住人口总数、地区生产总值、交通距离以及分行业从业人员等指标计算同城化地区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

Eij=1+Gij×PiGiPjGjD2ij

Gij=k=1nSik-Sjk

式中: Eij为城市间的经济流联系强度; PiPj分别表同城化的ij两个城市的常住人口数; GiGj分别为ij市地区生产总值; Dij为两个城市最短行车距离; Gij为地区产业专业化系数,主要用于衡量同城化地区的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情况; Sik为城市i产业k在本市所有产业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Sjk为城市j产业k在本市所有产业就业人数中所占的比例;n为全部产业数。

3 中国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划分及特征分析

3.1 同城化地区流动空间测度分析

3.1.1 城际人流测度分析 从分析研究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同城化地区人口流动强度的空间格局呈现南部与中部地区联系较强(见图1),其与地域发展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中国南部的广佛、深莞惠、厦漳泉,中部的西咸、成德、郑汴、太晋等同城化地区人口流动的流量与频率较高。排在前两位的广佛与深莞惠位于珠三角地区,这有珠三角经济发达、人口流动性大等原因,但更多的则是因为地区城际互动密切,各要素流动频繁。西咸同城化地区排在城际人流的第三位,是中西部地区中城际人流联系最强的地区。在人口流动强度排名前五的同城化地区中,中西部城市占有3个位置,中部崛起战略已初见成效,人口要素流的流动强度逐步加强,城市间联系逐渐增强,良性互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同时,从所有城际人流联系较弱的同城化地区来看,则显示出城际间的互动并不积极,同城化效应不明显。这些人流联系较弱的同城化地区地理区位上分别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东南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可见地域与同城化地区城际人流联系的强弱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图1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中国同城化地区城际流动空间要素流联系强度

注:此图基于国家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服务网站的标准地图(GS(2019)1823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Fig. 1The connection strength of the space of flows in the urban integration area of China



3.1.2 城际信息流测度分析 中国同城化地区信息流动强度较为均衡,空间格局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态势。较强城际信息流联系反映了同城化地区城市之间在网络上的互相关注程度与信息交流频率。其中广佛、深莞惠地区的信息联系较强,呈现出城际网络线上互动十分频繁。西咸地区的城际信息流联系排在所有同城化地区的第三位,属于强联系层级。郑汴、厦漳泉、宁镇扬、成德等地区的城际信息联系也较为紧密。而乌昌、汕潮揭和兰白等同城化地区的信息流联系是所有同城化地区中最弱的,分别位于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

3.1.3 城际经济流测度分析 中国同城化地区经济流动强度的空间差异逐步缩小,交通设施仍然是制约同城化发展的瓶颈因素。广佛地区经济流联系最强,广佛经济发展差距相对较小、广州的第三产业与佛山制造业互补性强、企业间的分工合作及交通联系的高便捷度等因素都使得广佛同城化地区拥有较高的经济流联系强度。西咸地区紧随其后,显示出中西部城市的强大区域发展潜力。较强联系的地区还有深莞惠、太晋、郑汴、成德和宁镇扬这五个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东、中部地区。其余地区的经济流联系强度较为相近,其中合淮、长吉、贵安和兰白等地或因经济体量小,或因城市间交通距离较远,经济的互动较为薄弱,而成为所有同城化地区中经济联系最弱的地区。

3.1.4 同城化地区流动空间测度分析 将人流联系强度、信息流联系强度以及经济流联系强度进行离差标准化处理后,计算18个同城化地区的流动空间流动强度(同城化联系指数),得到表1图2

图2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同城化地区流动空间联系强度空间分布

注:此图基于国家自然资源部地图技术审查中心标准地图服务网站的标准地图(GS(2019)1823号)绘制,底图无修改。
Fig. 2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patial connection intensity of the space of flows in urban integration areas



Tab. 1
表1
表1基于综合流联系的同城化地区城际关系测度
Tab. 1The measurement of inter city relationship in urban integration area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space of flows
综合流
排序
同城化
地区
流动空间流动强度人口流
排序
人流联系标准化值经济流
排序
经济流标准化值信息流
排序
信息流
标准化值
1广佛0.347210.200310.621310.2200
2深莞惠0.129920.155230.055120.1795
3西咸0.117830.120820.115930.1167
4郑汴0.051250.060360.025140.0682
5成德0.048640.067350.026170.0523
6厦漳泉0.044470.048890.016450.0679
7太晋0.036760.053040.0380140.0191
8宁镇扬0.0365110.031170.022960.0556
9长株潭0.028890.0354100.015090.0358
10长吉0.0249120.0272160.005180.0421
11乌昌0.020280.0360120.0087160.0159
12武鄂0.0194140.0262130.0083100.0237
13汕潮揭0.0188130.026280.0169170.0132
14贵安0.0186100.0346170.0032150.0180
15沈抚0.0161170.0192110.0092120.0201
16合淮0.0155150.0205150.0051110.0210
17福莆宁0.0149160.0194140.0060130.0192
18兰白0.0107180.0186180.0016180.0119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中国同城化地区城市间流动空间联系强度的空间格局上呈现南部与中部地区发展较为强势,地区间的差异较大,但未呈现明显的东西、南北的空间分异。南部的广佛、深莞惠,中西部的西咸、郑汴、成德流动空间强度稳居前五,这些地区城市间的人流、信息流、经济流等要素流流动呈现流量大、频率高等特征。地区间的差异未呈现明显的东西、南北的空间分异,但不同地区存在明显的同城化进程差异,广佛地区的流动空间强度远远超过第二位的深莞惠地区,且其比末尾的兰白地区高出近30倍。同时,同城化建设未呈现明显的东西、南北的空间分异,最西部的乌昌、最北部的长吉均处于同城化建设进程的中间水平。

同城化地区城市间流动空间的联系强度与地区总常住人口及地区生产总值呈现非相关性。通过将同城化地区联系指数与地区总人口、地区生产总值进行correl函数相关性分析,得到同城化联系指数与地区总人口的相关系数为0.59,同城化联系指数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系数为0.70,说明城际要素流联系与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不高。同城化进程的发展需要地区展开实质性的同城化建设与合作,其建设与合作的深度才是影响地区同城化发展的关键因素。西咸、郑汴等地区虽然地区总人口与生产总值并不算大,但其因为城际间密切的要素联系而导致同城化联系指数值较大,呈现出较快的同城化进程。而武鄂、合淮以及福莆宁等地区虽然地区总人口及生产总值排序较为靠前,但同城化联系指数值较小,地区的同城化发展进程较慢。

同城化地区的流动空间联系强度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并且出现强者恒强的态势。同城化地区较为关注城市间各种要素的便捷高效流动,城市间流动空间的流动强度可作为表征同城化实施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流动空间的流动强度根据Jenks自然最佳断裂点分级法划分为超强联系、强联系、较强联系和中等联系四个层级,见表2。在流动空间视角下,广佛地区属于超强联系,其三个要素流联系都属于超强联系层级,城际间的各类要素流联系的十分密切,表征了其同城化的发展进程最快。深莞惠和西咸地区则处在强联系这一层级,其三个要素流中有两个要素流联系处于超强联系层次。城际综合流联系较强的同城化地区为郑汴、成德、厦漳泉、太晋、宁镇扬和长株潭地区,处于18个同城化地区发展进程的第三层级,其至少有一个要素流联系处于强联系层级。而沈抚、合淮、福莆宁和兰白等同城化地区的城际联系属于中等联系,城际间的互动关系并不紧密,当前同城化进程发展较慢。

Tab. 2
表2
表2基于流动空间测度的同城化地区分级
Tab. 2The stages of urban integration areas based on the space of flows
综合联系层级流动空间联系强度分级同城化地区
超强联系0.1230~0.3472广佛
强联系0.0513~0.1299深莞惠 西咸
较强联系0.0249~0.0512郑汴 成德 厦漳泉 太晋 宁镇扬 长株潭
中等联系
0.0107~0.0248
长吉 乌昌 武鄂 汕潮揭 贵安 沈抚 合淮 福莆宁 兰白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3.2 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划分

同城化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有着自身的发展阶段。探究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对于各同城化地区比对自身不足、明确当前发展的问题并且据此制定正确的同城化发展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14]。同城化是区域一体化的高级阶段,对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的科学判断将为区域一体化战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当城际各类要素流联系越紧密,说明同城效应越显著,地区同城化的发展进程也就越快。而根据城际流动空间的流动强度来研判同城化地区的发展进程,能有效定量测度各同城化地区之间的互动联系强度,再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目前同城化发展进行科学划分。

依据流动空间测度(见表2)表征的同城化地区城市间的联系强度,中国同城化地区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质量与数量上呈现“金字塔”型的分布。综合前文通过对18个同城化地区城市人流、信息流、经济流等要素流测度的分析,将流动空间的流动强度划分为超强联系、强联系、较强联系和中等联系四个层级,表征同城化地区的城市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因此对应将18个同城化地区的发展进程划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全面同城期、融合发展期、局部突破期和初步探索期(见图3)。四个同城化发展阶段的地区数量上呈现“金字塔”型,处于全面同城期以及融合发展期的同城化地区相对较少,大多数地区仍处于初步探索和局部突破期。这18个同城化地区中广佛地区不论从人流联系、信息流联系还是经济流联系都是18个同城化地区中最强的、城市间联系最为紧密。其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同城化建设的地区,广佛城市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城际互动,并展开了许多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同城化措施,如2009年两市签订同城化发展协议,2010年开通国内第一条跨城地铁,2017年发布《广佛同城十三五规划》等。当前广佛地区已经实现城际协商常态化、交通网络化,城际人流高度密集,单日通勤现象明显,跨城日客流交互量突破百万人次,两市当前已经形成全面的同城化发展态势。进入到全面同城期的广佛同城化与东京或巴黎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相仿,经历了从交通、生活同城向产业、创新同城的发展路径,广佛同城化仍在向纵深方向推进,近期提出的广佛全域同城化势必助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进程。深莞惠和西咸进入到同城化融合发展的阶段,深莞惠在人流联系上呈现与广佛地区较为类似的密集人流,但其城市间的经济联系不够紧密,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有待进一步加强;西咸的人流、经济流和信息流发展相对均衡,城市联系的紧密程度总体低于广佛地区。郑汴、成德、厦漳泉、太晋、宁镇扬和长株潭六个同城化地区进入局部突破期,其在三个要素流中一般有某一要素流的联系较强,如宁镇扬城市间的信息联系较为紧密,同城化在某一领域有取得一定的突破进展,但同城化发展的整体性和全局性仍然不足。而长吉、乌昌等同城化地区则主要处于初步探索期,由于各类因素导致同城化发展的进程较为缓慢,城际间联系较弱,许多同城化地区的同城化建设当前仍处于构想阶段,城市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不高,要素流动无论从流量还是频率上都还未真正地显现同城化的建设成效。

图3

新窗口打开|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中国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划分

Fig. 3The stage of urban integration areas in China



3.3 同城化地区阶段性特征

王德等提出同城化战略发展目标为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设施共享和市场共建[19],本文参考其对同城实施措施评价方法,采用综合打分法,对同城化地区的各方主体参与度、协商形式、协商连续性、支撑政策、支撑规划、交通方式多样性、交通频次及产业互补合作展开分析(见表3),分析结果表明,同城化地区的发展阶段与采用的实施措施直接相关。

Tab. 3
表3
表3中国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与实施措施
Tab. 3The stages and implementation measures of urban integration areas in China
城际协作机制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补合作实施措施得分
各方主体参与度协商
形式
协商
连续性
支撑
政策
支撑
规划
交通方式多样性交通
频次
全面同城期
广佛4444444432
融合发展期
深莞惠4434443430
西咸3443344429
局部突破期
郑汴4434344430
成德3444343328
厦漳泉2422344324
宁镇扬2433344225
太晋2321333421
长株潭2433444226
初步探索期
长吉2332344122
乌昌2321211113
汕潮揭2443321423
武鄂2234343324
贵安1233323421
沈抚2232322420
合淮1333223320
福莆宁1222122113
兰白2222321115

新窗口打开|下载CSV

城际流动空间的要素流流动强度接近的地区呈现出相近的实施措施的阶段性特征,不同流动强度的同城化地区在城际协作机制、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补合作等方面表现出阶段性实施措施差异,说明根据流动空间的流动强度划分的同城化阶段有聚合效应及合理性。

3.3.1 初步探索期 初步探索期的同城化地区主要特点是有一定的同城化意向,但城际协商机制不健全,城际交通联系性较差和产业合作缺乏顶层设计并存在一定的产业同质化竞争。这个阶段是当前占比最高的一类同城化阶段,同城化建设往往在打通断头路、通信同网和旅游合作等较易实现、直接对合作的双方都有利的领域展开。在城际人流联系上,城际间的空间距离一般较远,城际人流联系相对较弱。

此类同城化地区中,贵安、沈抚、合淮、福莆宁、兰白等地区都没有固定的城际协商机制,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党政联席会议,缺乏权威的同城化领导机构。而长吉、武鄂等地更多则是依托长春经济圈、武汉都市圈市长联席会议等都市圈层面的城际协商,并没有专门针对两市的城际协商制度。早期启动同城化建设的沈抚地区当前仍未建立两市定期会晤和会商对接机制,所共同构建的沈抚新区也是分为沈阳片区与抚顺片区各自管辖,抚顺和沈阳之间的动车因运营亏本而停运,成为了辽宁省当前14个地级市中唯一没有通高铁的城市。而武鄂、贵安等地区则是提出同城化战略不久,区域内部仍处于逐渐达成相关共识的阶段,其同城化发展的进程也相对慢些。当前也存在部分区域城市间的合作基础较为薄弱,同城化建设的条件并不成熟就提出同城化战略,最终导致同城化发展进程差强人意。

3.3.2 局部突破 局部突破期的同城化地区主要特点是有一定的城际协商机制,城际交通互联互通取得较大进展,有相关的空间载体承载城际间的产业合作。这个时期的典型案例是郑汴、成德、厦漳泉、太晋、宁镇扬和长株潭,这些同城化地区在城际交通同城化取得较大的进展,在跨界道路对接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更加完善的城际交通网络以及城际交通运行方式,构筑了城际间的快速交通,基本都由高铁及动车实现城际间的快速连接。例如在道路系统的对接上,郑汴之间除了早期的郑开大道后,又新修郑开物流专线;成德之间除成德大道外还修建成德高速等,实现城际间的多通道便捷联系。此阶段地区仍需要采取更多的实施措施以提升同城化建设的实施效果,尤其如郑汴一体化,虽采用了较多的实施措施,但因采取土地利用变动和建设用地扩张等方式,使得郑州和开封两地在经济上实现互动的效果不佳,如果进一步加强人力、市场、信息、产业等要素流动,将很快跃升至下一层级。

3.3.3 融合发展期 融合发展期的同城化地区主要特点是城市之间已经在多个维度取得了同城化效应,城市间的合作较为深入,并将同城化发展向纵深推进。融合发展期的同城化地区典型案例区域为深莞惠和西咸地区。这个阶段的两个同城化地区有较长同城化发展历史,并且建立了长效的城际协商机制,如深莞惠地区从2009年起几乎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深莞惠一体化党政联席会议,城际间早期的合作从最初的道路衔接、临界河流的共同治理逐渐转向密切的产业分工模式,形成“深圳创新+东莞/惠州制造”的互补共赢模式。城际间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每天有大量的跨城出行,同城钟摆现象明显。而西咸同城历经多年的同城化发展,也逐渐走向更加坚定的同城化发展路径。2009年西咸新区成立,两市在临界地区分设秦汉新城等5个新城,形成全面对接、融合发展之势。随着2017年陕西省政府的公告指出西咸新区将全权由西安代管,西咸新区的同城化建设迈入新阶段。位于咸阳的西咸新区部分将户籍全部转为西安户籍,两市的各类交通建设将实现全面的对接,同城化的效应也将随之进一步显现。

3.3.4 全面同城期 全面同城期的同城化地区主要特点有:城际协商机制完善;城际交通极为便利,形成了高铁、地铁、客运大巴、城际公交等多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综合交通体系;临界地区综合协调开发并展开对创新产业的合作探索;城市间合作范围广,各类要素流联系密切,基本形成同城化发展态势。这个阶段是当前国内同城化程度最高的地区,典型案例区域是广佛地区,城际人流联系上呈现跨城出行人流量巨大,单日跨城通勤现象明显,城际间的信息流、经济流等都呈现较高的流动强度。

广佛地区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同城化建设的地区,城际间一直保持着密切的互动和联系,并开启了国内诸多同城化实践的富有创新性和前瞻性的举措,经过10年的同城化建设两市当前已经形成全面同城化,呈现出同城机制完善、交通系统成网、产业错位协作、公共服务共享并展开创新领域合作的新特征,成为全国同城化地区学习的模板。广佛地区城际间的协商呈现常态化,并建立起了省政府大力支持、地方政府从市级到区级都建立了同城化对话机制。城市合作上达成“广州服务、研发+佛山制作”的互补合作路径,产业合作上不再是简单的工业园区的产业转移,试图探索创新性的临界功能区共建,近期重点推动“1+4”临界地区的高质量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力争成为全国同城化建设的示范区域。广佛同城的成功之处是在高度同城化的共识基础上逐渐形成制度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环境治理以及民生对接等各个层面的高度融合。

4 结论与讨论

基于流动空间的多要素流测度为研判同城化地区的发展进程提供定量化的研究视角。综合同城化地区人流、信息流、经济流等要素流测度来评价同城化地区城市间联系紧密程度,在定量测度和空间可视化表达的基础上分析同城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划分同城化地区的发展阶段,进而聚类分析中国同城化城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主要的结论包括:第一,中国同城化地区城市间的流动空间联系强度的空间格局上呈现南部与中部地区发展较为强势,地区间发展进程差异较大,但未呈现明显的东西、南北的空间分异;第二,基于流动空间视角,中国的同城化地区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数量上呈现“金字塔”型的分布;第三,同城化地区城市间的流动空间联系强度与地区总常住人口及地区生产总值呈现非相关性;第四,不同流动空间联系强度的同城化地区在城际协作机制、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补合作等方面表现出阶段性特征差异。以流动空间为测度的实施效果与地方推动同城化建设的实施措施直接相关。

因此,为推动中国同城化地区建设进程,结合研究分析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推动区域要素流动,加强同城化地区基础设施共建。同城化的目标是实现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错位发展、设施共享和市场共建。各地方政府推进同城化的实施措施应打破城际间的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流的自由流动,并有效引导要素流在城际间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城市间的流动强度是反映同城化地区城市间关系的重要指标,为提升同城化地区要素流的高效快速流动,需强化城际协作机制、交通互联互通、产业互补合作。如广佛同城化所展现的完善同城机制、交通系统成网、产业错位协作、公共服务共享及创新领域合作等措施,都将为同城化地区各要素流的流动提供和创造条件,切实推动同城化地区水平的提升。同城化建设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打破城市间的行政壁垒,考虑城市间流动空间各要素的有机融合,加强城市间流动空间各要素的自由流动。尽快形成同城化地区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公积金的一卡通,生产产品检验标准、技术标准、评审标准、收费标准一体化,打造推动同城化区域要素流动的软环境。同时,加快推进区域要素流动的硬环境建设,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共建,尤其是城际间的跨界交通建设。可通过增加高铁、城际列车、城际公交等的班次,取消同城化地区城市间高速收费,优化城际公交运营模式,为同城化地区的生产、生活要素的自由流动提供物质基础。

(2)尊重同城化地区发展的客观规律,明确各阶段的发展任务与重点。同城化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性及阶段性特征,同城化进程的推进是一个循序渐进、从初级状态向高级状态的螺旋式上升过程。随着同城化地区的发展,地区城市间的关系将从最初的竞争状态走向密切、共存共荣的“区域共同体”。在这一过程中形成有序推进、先易后难、分阶段建设的同城化发展路径,其中交通设施、新基建是同城化地区流动空间实现互联互通的先行和基础;城际协商机制是保障,是同城化地区由初步发展期向局部突破期跃进的重要推动力;产业发展的互补合作是内生动力,也是融合发展期和全面同城期的发展重点。中国同城化地区的进程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政府部门明确发展阶段、认识阶段性特征,积极学习发展较好地区的成功经验与措施,逐步推动同城化地区在基础设施、行政合作、公共服务、产业协作、市场发展等方面的实施措施。需要说明的是同城化的发展是城市间逐步融合的过程,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将根据城市间的连接强度动态变化。现阶段发展较好的广佛同城化地区仅代表通过相应的实施措施,使城市间的融合程度较高,但也并非达到同城化发展的最终阶段。未来该地区将通过重点打造“1+4”广佛高质量发展融合试验区,推进“广佛荟”、广佛新城等全域同城化标志性项目建设,推动同城化地区城市空间的有机融合,实现“广佛全域同城化”。

致谢:

真诚感谢匿名评审专家在论文评审中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评审专家对本文经济流测度方法选择、同城化地区发展阶段的划分论述等方面的修改意见,使本文获益匪浅。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 20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 同城化趋势下长三角城市群区域协调发展. 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2: 431.
[本文引用: 1]

[Center of Regional Economics i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2012 China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Report: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Urban Agglomeration under the Trend of Integration. Shanghai: Shanghai Univerc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Press, 2012. 431.]
[本文引用: 1]

Kavanoz S E, Erdem N. The sister city in the context of city entrepreneurship in the glocal process: The sample of Trabzon-Zigetv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 Urban Studies, 2019, 191-208. DOI: 10.14782/IPSUS.539215.

[本文引用: 1]

Anishenko A G, Sergunin A A. Twin cities: A new form of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in the Baltic sea region?
Baltic Region, 2012, 9(1):19-27. DOI: 10.5922/2074-9448-2012-1-3.

URL [本文引用: 2]

Arndt M, Gawron T, Jahnke P. Region policy through co-operation:From urban forum to urban network
Urban Study, 2000, 37(11):1903-1923. DOI: 10.1080/00420980050162157.

URL [本文引用: 1]

Morrison M, Dowell D J. Sense of place and willingness to pay: complementary concepts when evaluating contributions of cultural resources to regional communities
Regional Studies, 2013, 49(8):1374-1386. DOI: 10.1080/00343404.2013.

URL [本文引用: 1]

827335.
[本文引用: 1]

Ortega E, Lopez E, Monzon A. Territorial cohesion impacts of high- speed rail at different planning levels
Journal of Transport Geography, 2012, 12(24):130-141. DOI: 10.1016/j.jrangeo.2011.10.008.

[本文引用: 1]

Jaglin S. Water delivery and metropolitan institution building in cape town: The problems of urban integration
Urban Forum, 2004, 15(3):231-253. DOI: 10.1007/s12132-004-0002-8.

URL [本文引用: 1]

Donahue M L, Keeler B L, Wood S A, et al. Using social media to understand drivers of urban park visitation in the Twin cities, MN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18, 175:1-10. DOI: 10.1016/j.landurbplan.2018.02.006.

URL [本文引用: 1]

Awad S Q, Ghadban S S, Wannan S R. The emergence of Al-Manarah Square as a new centre for the twin cities of Ramallah and Al-Bireh
Urban Design International, 2018, 23(3):200-214. DOI: 10.1057/s41289-018-0061-4.

URL [本文引用: 1]

陈慧灵, 曹小曙, 梁斐雯, . 跨界道路交通对同城化地区时空联系影响研究: 广佛案例
地理研究, 2018, 37(3):551-563.

DOI:10.11821/dlyj201803008 [本文引用: 1]
同城化是区域内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交通是同城化时空联系产生的重要基础。利用空间句法以及时间地图方法,分析广佛时空结构特征,多方面探讨跨界道路建设对广州与佛山时空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① 广佛时空结构特征方面,5 km、10 km句法整合度模型呈现以广州内环高速范围内地区为中心的极化格局特征,佛山中心城区位于节点位置;20 km、100 km整合度模型中广佛中心集聚特征明显;广佛时间地图呈东西方向收缩。② 跨界道路影响方面,通行后越接近交界区域,时间距离偏移越大,广州南部地区与南海、顺德时间成本改善明显。③ 跨界道路通行有利于不同尺度下路网可达性整体水平的提高,能为广佛路、陈村大桥、禺山西等道路分流部分交通流。空间句法与时间地图方法的使用识别了不同尺度上广佛等级差异与交通潜力,且对地理空间进行了时空转换,结论能为今后城市功能整合提供参照,并为相关研究提供新的分析维度和视角。
[ Chen Huiling, Cao Xiaoshu, Liang Feiwen, et al. The influence of cross-border roads on spatio-temporal connection in the city integration areas: Guangzhou-Foshan case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3):551-563.]. DOI: 10.11821/dlyj201803008.

[本文引用: 1]

陈世莉, 李郇, 赖安琪, . 广佛同城化发展的热岛效应研究
地理科学进展, 2017, 36(6):720-731.

DOI:10.18306/dlkxjz.2017.06.007 [本文引用: 1]
在新常态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下,同城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由此导致的热岛效应影响不断凸显。城市热岛效应的时空变化,是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和人们活动等相互作用的结果。本文以广佛同城区域为例,采用2000年和2010年珠三角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利用WRF(Weather & Research Forecasting Model)气象数值模式,分析广佛同城化加速发展带来的热岛效应强度变化。同时,应用连续变化的灯光数据提取2000-2010年间广佛的建成区变化,从个人口密度、户籍数及工业生产总值等角度出发,对广佛同城化区域热岛强度的湿度变化进行相关性和二元回归分析,研究同城化过程中对热岛效应产生的决定性影响。研究表明,广佛交界处的荔湾、南海、白云、三水、番禺、顺德等地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月平均相对湿度明显低于其他地区,形成大范围的城市热岛和城市干岛。研究还发现,随着建成区面积的增加,热岛强度增强;人口增长及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化,与广佛同城化区域热岛强度的相关系数超过0.68。总体而言,广佛同城化发展带来人类活动的加强与土地利用类型的改变,对热岛效应具有重要的影响。
[ Chen Shili, Li Xun, Lai Anqi, et al. Guangzhou-Foshan urban integration and its urban heat island effects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7, 36(6):720-731.]. DOI: 10.18306/dlkxjz.2017.06.007.

[本文引用: 1]

陶德凯, 林小如, 黄亚平. 同城化视角下湖北小池空间优化策略研究
城市规划, 2016, 40(2):36-45.

[本文引用: 1]

[ Tao Dekai, Lin Xiaoru, Huang Yaping. Spatial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xiaochi in hubei province in the view of integrating neighboring cities of Jiujiang and Huangmei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6, 40(2):36-45.]. DOI: 10.11819/cpr20160206a.

[本文引用: 1]

朱惠斌, 李贵才. 深港联合跨界合作与同城化协作研究
经济地理, 2013, 33(7):9-14.

[本文引用: 1]

[ Zhu Huibin, Li Guicai. Shenzhen-Hongkong cross-border cooperation research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7):9-14.]. DOI: 10.15957/j.cnki.jjdl.2013.07.020.

[本文引用: 1]

魏宗财, 陈婷婷, 李郇, . 多层级治理视角下跨界地区合作模式探究: 以广佛为例
地理科学, 2016, 36(9):1418-1425.

DOI:10.13249/j.cnki.sgs.2016.09.015 [本文引用: 2]
基于多层级治理的视角,以广州、佛山两市为研究地区,通过深入访谈、文献资料分析等方法,从宏观政策尺度和微观项目尺度分别对广佛两市及其所辖的区、街镇不同层级政府在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过程中,跨界地区合作模式制度建构及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出于行政压力和经济利益的驱动,地级市政府的角色出现了新的变化,水平联系显著增强,促成了跨界地区合作在制度建构方面的新进展,形成了“以项目库为载体的地级市单一合作模式”。研究发现,这种新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将不同城市的诉求表达程序化,可以协调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督办项目的进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监督性;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受限于行政管理体制,目前的跨界合作集中在地级市单一层级,区及镇街政府缺乏直接合作的平台;合作平台不能全天候运作;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地方政府的积极性难以持续等。
[ Wei Zongcai, Chen Tingting, Li Xun, et al. Cross-border region cooperation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level governance: A case of Guangzhou-Fosha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9):1418-1425.]. DOI: 10.13249/j.cnki.sgs.2016.09.015.

[本文引用: 2]

黄铎, 张珊珊. “同城化”背景下广佛都市圈城镇扩展的时空特征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2015, (12):76-81.

[本文引用: 1]

[ Huang Duo, Zhang Shanshan.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rban expansions in Guangfo city under the assimilation policy between Guangzhou and Foshan
Modern Urban Research, 2015, (12):76-81.]. DOI: 10.3969/j.issn.1009-6000.2015.12.012.

[本文引用: 1]

李郇, 吴翊朏, 吴蕊彤. 同城化治理研究: 以广佛地区为例
人文地理, 2016, 31(5):1-6.

[本文引用: 1]

[ Li Xun, Wu Yifei, Wu Ruitong. Research on the governance of city integration: A case of Guangzhou-Foshan
Human Geography, 2016, 31(5):1-6.].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6.05.001.

[本文引用: 1]

魏宗财, 陈婷婷, 甄峰, . 对我国同城化规划实施的思考: 以广佛同城化发展规划为例
城市规划学刊, 2014, 215(2):80-86.

[本文引用: 1]

[ Wei Zongcai, Chen Tingting, Zhen Feng, et al. Recongsideration on the implementation thoughts on city integration planning in China: Case of Guang-Fo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Planning
Urban Planning Forum, 2014, 215(2):80-86.]. DOI: 10.3969/j.issn.1000-3363.2014.02.010.

[本文引用: 1]

马学广, 窦鹏. 中国城市群同城化发展进程及其比较研究
区域经济评论, 2018, (5):105-115.

[本文引用: 2]

[ Ma Xueguang, Dou Pe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agglomeration integration in China
Regional Economic Review, 2018, (5):105-115.]. DOI: 10.14017/j.cnki.2095-5766.2018.0108.

[本文引用: 2]

王德, 宋煜, 沈迟, . 同城化发展战略的实施进展回顾
城市规划学刊, 2009, 182(4):74-78.

[本文引用: 3]

[ Wang De, Song Yi, Shen Chi, et al. Review of the progress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integration
Urban Planning Forum, 2009, 182(4):74-78.]. DOI: 10.3969/j.issn.1000-3363.2009.04.013.

[本文引用: 3]

汤放华, 吴平, 周亮. 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程度测度与评价
经济地理, 2018, 38(2):59-65.

[本文引用: 1]

[ Tang Fanghua, Wu Ping, Zhou Liang.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degree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2018, 38(2):59-65.]. DOI: 10.15957/j.cnki.jjdl.2018.02.008.

[本文引用: 1]

何志超, 郭青海, 杨一夫, . 基于POI数据的厦漳泉同城化进展评估
规划师, 2018, 34(4):33-37.

[本文引用: 1]

[ He Zhichao, Guo Qinghai, Yang Yifu, et al. An evaluation of Xiamen-Zhangzhou-Quanzhou integrate development based on POI
Planners, 2018, 34(4):33-37.]. DOI: 10.3969/j.issn.1006-0022.2018.04.005.

[本文引用: 1]

林荣平, 祁新华, 叶士琳, . 闽南金三角地区经济增长与产业重心的时空演变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4, 16(4):560-567.

DOI:10.3724/SP.J.1047.2014.00560 [本文引用: 1]
闽南金三角地区已成为中国东南沿海重要的经济增长高地。然而,在同城化背景下,该地区的城市空间重组、区域协调等问题凸显,严重制约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重心模型揭示了2000-2012年闽南金三角经济增长以及三次产业重心迁移的时空演变特征与规律,并用Nich指数进一步分析三次产业差异。结果表明:(1)闽南金三角地区极化发展现象突出,2000年以来地区经济增长重心与二、三产业重心高度集聚于厦门市东北部,且东西向极化现象较明显;(2)厦、泉两地经济增长博弈激烈,2008年后第三产业开始回迁,且其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牵引效应,地区间第二产业非均衡性发展有所收敛;(3)第一产业重心往西南地区迁移的直线型态势显著,漳州市二、三产业发展均滞后于厦、泉地区。
[ Lin Rongping, Qi Xinhua, Ye Shilin, et al. The evolution of gravity center of economic growth and industriesin south Fujian golden delta.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2014, 16(4):560-567.]. DOI: 10.3724/SP.J.1047.201400560..

[本文引用: 1]

尹来盛. 同城化的效应评价与提升政策研究: 以广佛同城为例
城市观察, 2016, (3):53-66.

[本文引用: 1]

[ Yin Laisheng. An effect evaluation and promotion policies for the urban integration between Guangzhou and Foshan
Urban Insight, 2016, (3):53-66.]. DOI: 10.3969/j.issn.1674-7178.2016.03.006.

[本文引用: 1]

曾月娥, 伍世代, 李永实, . 基于潜能模型的城市同城化透视:以厦门漳州两市为例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9(5):78-82.

[本文引用: 1]

[ Zeng Yuee, Wu Shidai, Li Yongshi, et al. A geographical penetration into urban cohesion based on potential model: A case study of Xiamen and Zhangzhou
Journal of Chongqing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2012, 29(5):78-82.]

[本文引用: 1]

张菊伟, 李碧珍. 福莆宁同城化的经济效应评价:基于改进的产业协调指数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 (6):31-37.

[本文引用: 1]

[ Zhang Juwei, Li Bizhen. The economic effect evaluation of urban cohesion among Fuzhou, Putian and Ningde
Journal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12, (6):31-37.]

[本文引用: 1]

段德罡, 刘亮. 同城化空间发展模式研究
规划师, 2012, 28(5):91-94.

[本文引用: 1]

[ Duan Degang, Liu Liang. Reflection on integrate development of neighboring cities
Planners, 2012, 28(5):91-94.]. DOI: 10.3969/j.issn.1006-0022.2012.05.018.

[本文引用: 1]

彼得·霍尔, 考蒂·佩因, 罗震东, . 从.大都市到多中心都市
国际城市规划, 2009, 1(1):319-331.

[本文引用: 1]

[ Peter H, Kathy P, Luo Zhendong. The polycentric metropolis: emerging mega-city regions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09, 1(1):319-331.]. DOI: 10.3969/j.issn.1673-9493.2009.z1.077.

[本文引用: 1]

沈丽珍, 顾朝林. 区域流动空间整合与全球城市网络构建
地理科学, 2009, 29(6):787-793.

[本文引用: 1]

[ Shen Lizhen, Gu Chaoli. Integration of regional space of flows and construction of global urban network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9, 29(6):787-793.]. DOI: 10.13249/j.cnki.sgs.2009.06.787.

[本文引用: 1]

李郇, 谢石营, 杜志威, . 从行政区划调整到同城化规划: 中国区域管治的转向
城市规划, 2016, 40(11): 72-77+86.

[本文引用: 1]

[ Li Xun, Xie Shiying, Du Zhiwei, et al. From administrative division adjustment to cross-boundary planning: Transformation of regional governance in 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 2016, 40(11): 72-77+86.]. DOI: 10.11819/cpr20161111a.

[本文引用: 1]

刘望保, 石恩名. 基于ICT的中国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空间格局: 以百度迁徙为例
地理学报, 2016, 71(10):1667-1679.

DOI:10.11821/dlxb201610001 [本文引用: 1]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网络数据已越来越成为表征居民地理行为的重要载体,用户迁移、社交网络、移动通信等地理行为大数据成为城市联系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百度迁徙”大数据通过LBS技术,全程、动态、即时和直观地记录了城市之间的人口日常流动轨迹。通过采集“百度迁徙”数据库中2015年一季度(2月7日至5月16日)国内369个城市之间的逐日的人口流动数据,分“季度平均、春运期间(春节前)、春运期间(春节后)、劳动节、周末和工作日”6个时间段,从人流集散层级、人流集散网络体系的分层集聚、人口日常流动空间格局及其与“胡焕庸线”之间的关系等角度分析各时间段的城市之间的人口日常流动相关特征与空间格局。研究发现,“百度迁徙”大数据清晰地显示了春运期间中部和沿海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格局。人流集散中心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4大城市群中,并与其城市等级有较强的一致性。人口日常流动集散体系呈明显的分层集聚,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和乌鲁木齐5大集散体系在各时间段基本得到体现,而华中、东北、西南和福建沿海等地区并未出现高层级集散城市和高等级集散体系,与这些区域在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不相匹配。“胡焕庸线”能较好地反映国家层面的城市之间人口日常流动格局,反映了地理环境对城市间人口日常流动的深刻影响。城市之间的人口流动强度是体现区域经济联系强度、城市等级和网络结构等的重要指标,此项研究可为形成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和促进区域平衡发展提供参考。
[ Liu Wangbao, Shi Enming. Spatial pattern of population daily flow among cities based on ICT: A case study of "BaiduMigration"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71(10):1667-1679.]. DOI: 10.11821/dlxb201610001.

[本文引用: 1]

刘海洋, 王录仓, 李骞国, . 基于腾讯人口迁徙大数据的黄河流域城市联系网络格局
经济地理, 2020, 40(4):28-37.

[本文引用: 1]

[ Liu Haiyang, Wang Lucang, Li Qianguo, et al. Spatial and temporal patterns of city connection networks in the yellow river basin based on Tencent's big data of population migration
Economic Geography, 2020, 40(4):28-37.]. DOI: 10.15957/j.cnki.jjdl.2020.04.004.

[本文引用: 1]

熊丽芳, 甄峰, 王波, . 基于百度指数的长三角核心区城市网络特征研究
经济地理, 2013, 33(7):67-73.

[本文引用: 1]

[ Xiong Lifang, Zhen Feng, Wang Bo, et al. The research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ore area's city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baidu index
Economic Geography, 2013, 33(7):67-73.]. DOI: 10.15957/j.cnki.jjdl.2013.07.009.

[本文引用: 1]

叶磊, 段学军, 吴威. 基于交通信息流的长三角地区网络空间结构及其效率研究
地理研究, 2016, 35(5):992-1002.

DOI:10.11821/dlyj201605015 [本文引用: 2]
基于2015年长三角地区25个地级市之间的公路、普速列车、高速列车与信息网络数据,对流视角下该地区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效率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研究表明:① 流视角下长三角地区网络结构呈现出“Z”字型向“一轴多极”的网络空间结构转变、网络中核心与边缘城市节点价值的此消彼长和“等级+网络”等新特征;② 现代化的交通与通信技术变革加速了高端生产与管理要素在区域的集聚与扩散,促使长三角地区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格局;③ 长三角地区网络化的综合效率一般,仅有少部分城市达到了最优,但各城市的规模效率相对较好,是未来综合效率提高的主要影响因素。
[ Ye Lei, Duan Xuejun, Wu Wei. Spatial structure and efficiency of the urban network with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traffic and information flow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5):992-1002.]. DOI: 10.11821/dlyj201605015.

[本文引用: 2]

王宁宁, 陈锐, 赵宇. 基于信息流的互联网信息空间网络分析
地理研究, 2016, 35(1):137-147.

DOI:10.11821/dlyj201601012 [本文引用: 1]
信息化、网络化和全球化不断扩展加深了信息要素对于区域发展的作用,因此基于信息要素视角下的信息空间研究有助于政府管理部门为信息化发展和信息产业的布局提供科学的决策。从信息流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互联网信息流要素的信息空间测度方法,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深入探讨区域信息空间的格局和分布特征。研究发现,信息空间呈现“异质”发展趋势,省份的信息影响力呈现“东—中—西”三层递减态势。国家发展战略对信息空间的格局分布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中东部省份中,北京、上海和广东省连接了中国南北以及东部地区,形成稳定的“三角格局”,现阶段中国的信息空间格局并没有完全脱离地理空间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依然部分依赖于地域分布。
[ Wang Ningning, Chen Rui, Zhao Yu. Analysis of the provincial information space network basted on the internet information flow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6, 35(1):137-147.]. DOI: 10.11821/dlyj201601012.

[本文引用: 1]

王德忠, 庄仁兴. 区域经济联系定量分析初探: 以上海与苏锡常地区经济联系为例
地理科学, 1996, 16(1):51-57.

[本文引用: 1]

[ Wang Dezhong, Zhuang Renxing. The preliminary probe into the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regional economic link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1996, 16(1):51-57.]. DOI: 10.13249/j.cnki.sgs.1996.01.51.

[本文引用: 1]

Zipf G K. The P1P2/D hypothesis: On the intercity movement of person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46, 11(6):677-686.

DOI:10.2307/2087063URL [本文引用: 1]

李国平, 王立明, 杨开忠. 深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联系的测度及分析
经济地理, 2001, 21(1):33-37.

[本文引用: 2]

[ Li Guoping, Wang Liming, Yang Kaizhong. The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econo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henzhen and Zhujiang delta
Economic Geography, 2001, 21(1):33-37.]. DOI: 10.15957/j.cnki.jjdl.2001.01.008.

[本文引用: 2]

孟德友, 陆玉麒. 基于引力模型的江苏区域经济联系强度与方向
地理科学进展, 2009, 28(5):697-704

[本文引用: 1]

[ Meng Deyou, Lu Yuqi. Strength and direc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linkage in Jiangsu province based on gravity model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9, 28(5):697-704.]. DOI: 10.11820/dlkxjz.2009.05.007.

[本文引用: 1]

王欣, 吴殿廷, 王红强. 城市间经济联系的定量计算
城市发展研究, 2006, (3):55-59.

[本文引用: 1]

[ Wang Xin, Wu Dianting, Wang Hongqiang. An attempt to calculate economic links between cities
Urban Develop Studies, 2006, (3):55-59.]. DOI: 10.3969/j.issn.1006-3862.2006.03.011.

[本文引用: 1]

谢诗光. 浙江省县际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演化分析
世界地理研究, 2020, 29(4):738-749.

[本文引用: 1]

[ Xie Shiguang. Evolution of 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 linkage network of cities and counties in Zhejiang province
World Regional Studies, 2020, 29(4):738-749.]. DOI: 10.3969/j.issn.1004-9479.2020.04.2019078.

[本文引用: 1]

岳洋, 曹卫东, 姚兆钊, . 兰新高铁对西北地区可达性及经济联系的影响
人文地理, 2019, 34(1):131-139.



[ Yue Yang, Cao Weidong, Yao Zhaozhao, et al. Study on influence of Lanzhou-Xinjiang high-speed railway on accessibility and economic contact in northwest area
Human Geography, 2019, 34(1):131-139.]. DOI: 10.13959/j.issn.1003-2398.201901.017..



涂建军, 罗运超, 张骞,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城市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化
经济地理, 2019, 39(3):1-11.



[ Tu Jianjun, Luo Yunchao, Zhang Qian, et al.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economic linkages between cities since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Economic Geography, 2019, 39(3):1-11.]. DOI: 10.15957/j.cnki.jjdl.2019.03.001.



于谨凯, 马健秋. 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研究
地理科学, 2018, 38(11):1875-1882.

DOI:10.13249/j.cnki.sgs.2018.11.015 [本文引用: 1]
基于产业互补性、综合经济质量、经济距离等多角度修正传统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2006~2015年山东半岛城市群17市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表明:① 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缓慢增长,经济联系方向逐渐多样化,整体网络逐渐密集;② 城市群网络中心性水平始终偏低,点入点出度差距增大;③ 部分子群构成与行政区划分布不耦合,以济南、青岛为核心的两大经济圈间缺乏资源互通和产业交流。④ 交通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变动、要素资源流动是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空间格局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
[ Yu Jinkai, Ma Jianqiu.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of economic links in Shandong Peninsula urban agglomeration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8, 38(11):1875-1882.]. DOI: 10.13249/j.cnki.sgs.2018.11.015.

[本文引用: 1]

王磊, 付建荣. 基于产业分工的关天经济区城市间经济联系实证研究
经济经纬, 2016, 33(3):7-12.

[本文引用: 1]

[ Wang Lei, Fu Jianrong.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conomic linkage based on industrial division of labor in Guanzhong-Tianshui area
Economic Survey, 2016, 33(3):7-12.]. DOI: 10.15931/j.cnki.1006-1096.2016.03.003.

[本文引用: 1]

相关话题/城市 空间 经济 交通 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