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的作用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苗长虹1,2,, 胡志强1,2, 耿凤娟1,2, 苗健铭3
1.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暨黄河文明传承与现代文明建设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开封 475001
2.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 475004
3.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开封 475001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evolu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in China: The role of path dependence, vulnerability and path creation

MIAOChanghong1,2,, HUZhiqiang1,2, GENGFengjuan1,2, MIAOJianming3
1. 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Center on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of Henan Provinc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
2. College of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4, Henan, China
3.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 Henan, China
收稿日期:2017-11-15
修回日期:2018-05-6
网络出版日期:2018-07-30
版权声明:2018《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所有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30637);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790013)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苗长虹(1965- ),男,河南鄢陵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E-mail:chhmiao@henu.edu.cn



展开

摘要
以中国116个资源型城市为分析对象,从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三个方面分析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的特点与路径分异,引入计量模型考察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与转型的作用,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水平北方较高,北方和内陆的脆弱性整体更高,路径创造水平由沿海向内陆递减。黑、晋、陕、甘和云、贵、川等地资源型城市的脆弱性较高,路径创造水平较低。② 中国资源型城市的演化路径可以划分为趋向锁定、趋向解锁、随机变化三种类型。③ 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在不同宏观经济环境下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和转型的作用不同,在宏观经济高速扩张时期,脆弱性有利于增长,路径创造能力强的城市反而增速较慢;而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路径依赖和脆弱性对增长的阻碍作用显现。④ 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水平深受人口规模、国有企业比例的影响,脆弱性水平主要和人口规模有关。采矿业比例会影响资源类产业的路径创造,而对外开放水平则影响非资源类产业的路径创造。北方、内陆和煤炭型城市更易于形成高路径依赖。⑤ 提高人口集聚规模,降低国有企业比例,是降低路径依赖、提高路径创造水平的关键,人口集聚和扩大对外开放则分别有利于脆弱性的下降和路径创造能力的提升,应针对不同区域、资源类型和演化路径的资源型城市,制定差异化和精准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演化经济地理;路径依赖;脆弱性;路径创造
Abstract
Taking 116 Chinese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as research objec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conomic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h differentiation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path dependence, vulnerability and path creation. The econometric model is adopted to study the roles of the three aspects on economic growth and structure transition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and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three aspects are also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in northern China are of higher path dependence. Vulnerability of north and inland areas is generally higher, while path creation ability decreases from the coast to the inland. Some cities are of higher vulnerability and lower path creation, such as those of Heilongjiang, Shanxi, Shaanxi, Gansu, Yunnan, Guizhou and Sichuan. (2) Evolution paths of China's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the tendency to be lock-in, the tendency to unlock and random variation. (3)The effects of path dependence, vulnerability and path creation on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ition will differ under different macroeconomic circumstances: vulnerability is conducive to economic growth when macro-economy expands rapidly, and cities with strong path creativity are slower to grow. When Chinese economy enters the new normal stage, it presents that the path dependence and vulnerability would hinder the economic growth. (4)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creation are greatly affected by population scale and the propor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e level of vulnerability is mainly related to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The proportion of mining industry affects the path creation of resource-dependent industry, while the openness degree affects the path creation of non-resource industry. The north, inland and coal-dependent cities are prone to be of high path dependence. (5) The key of reducing path dependence and improving path creation is to upgrade population scale and de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state-owned enterprises. Population agglomeration and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are conducive to the decline of vulnerability and the promotion of path creativity. Different and targeted policies and measures should be implemented by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regions, resource types and evolutionary paths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Keywords:resource-dependent cities;evolutionary economic geography;path dependence;vulnerability;path creation

-->0
PDF (377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苗长虹, 胡志强, 耿凤娟, 苗健铭.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特征与影响因素——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的作用[J]. 地理研究, 2018, 37(7): 1268-128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07002
MIAO Changhong, HU Zhiqiang, GENG Fengjuan, MIAO Jianming. Characteristics of economic evolution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in China: The role of path dependence, vulnerability and path creation[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7): 1268-1281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807002

1 引言

资源型城市是指依托资源开发而兴建或发展,并以资源开采及其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1]。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源型城市为国家完整工业体系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原材料和能源资源,并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发展轨迹出现了明显分化。在一些资源型城市,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经济、社会与环境问题,诸如因资源型产业比例过高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失速,因传统产业衰落而产生的大量失业人口,因资源无序过度开发而导致的生态破坏等等。然而,也有一些资源型城市,在发展中逐步降低了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实现了由资源型产业“一家独大”到不同行业“多业并举”的转变,城市经济的多元化水平显著提高,成功摆脱了“矿竭城衰”的历史宿命。
学术界围绕资源型城市的增长与转型,已产出了大量研究文献。在研究对象选择上,已有研究主要以转型不理想和发展问题突出的资源型城市[2,3,4]或某一类型资源型城市,如煤炭资源型[5]、石油资源型[6]、有色金属资源型[7]、森林资源型[8]等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内容上,有关文献侧重静态局部分析,尚缺乏全国尺度上的动态系统论述,对资源型城市演化的路径差异关注不够;有关研究虽然明确了资源型城市为什么会出现问题,但缺少与成功实现转型城市的比较研究。一些研究重视对资源型城市演化特征的现象描述,诸如通过资源型产业的地位[9]、资源型城市转型成效[10]、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效率[11]等方面来分析城市的演化趋向,但对演化过程背后的成因和机理关注不够;一些****虽然从生命周期[12]、产业结构[13]、城市空间结构[14]、对外开放[15]、体制[16]等方面对演化成因进行了分析,但仍缺乏综合、系统的理论分析框架,以对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在不同发展环境下的演化路径及机制的差异给出解释。
那么,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路径有什么特点?出现了什么样的时空分异?为什么有的城市能成功实现经济由单一到多元的跨越,而有的城市却难以逃脱“资源诅咒”的宿命?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关键机制究竟是什么?为回答这些问题,本文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分析视角,尝试从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三个角度对中国116个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演化路径进行分析,并构建计量模型来分析其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与转型的作用机理,以期为中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与转型提供理论支撑与决策参考。

2 理论框架

城市的发展和转型是人文—经济地理学的核心论题之一。早期关于城市发展转型的研究多基于结构主义观点,认为区域的发展取决于与其他区域的联系。新区域主义则认为,区域发展更多的受区域内部资源的动员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作用[17]。事实上,由于区域发展是区域内部资源动员和跨区联系相协同的过程,区域基于内部优势资源构建在全球分工中与其他区域的关系网络对区域发展转型极为关键[18]。然而,从演化的观点看,无论是区域内部优势资源还是跨区关系网络,其都是动态变化的,并受路径依赖、脆弱性、路径创造等机制的影响。
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变化同样受到城市内部因素以及外在联系的共同作用,并受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三方面机制的共同影响。路径依赖强、脆弱性大、路径创造能力弱的城市和区域,其发展转型更为艰难。从动态角度观察,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的作用在不同发展环境下是有差异的,在经济扩张的高速增长时期,较高的路径依赖程度可能会因规模报酬递增下的正反馈机制而成为城市发展的优势之所在;而在经济增速趋缓的环境波动期,则可能因为过高的路径依赖而出现较高的发展风险(图1)。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的分析框架
-->Fig. 1A framework for analyzing economic evolution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

2.1 路径依赖与锁定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最 早由美国经济史学家Paul A David提 出[19],是指经济、社会或技术等系统一旦进入某个路径(不论好坏),就会在惯性的作用下不断自我强化,甚至会锁定在这一特定路径上。目前,路径依赖和锁定已经成为理解经济社会系统演化的两个核心概念。新世纪以来,伴随着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发展,路径依赖和锁定也已成为经济地理****解释空间发展差异的重要理论之一[20]。Arthur通过阐述技术演进中自我强化机制和自我积累机制对路径依赖思想进行了发展[21]。从20世纪90年代起,路径依赖理论被相继引入到制度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地理学、政治经济学及管理学等领域,并受到广泛的关注[22,23]。对于资源型城市来说,依托优势资源发展资源类产业,是其发展早期的必然选择。但在报酬递增的正反馈机制下,资源型城市会逐步形成与资源类产业相关的特定产业结构,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对其他产业的发展能力,最终被锁定在以资源开发和加工为主体的产业中。当资源出现衰竭或者出现资源的替代物时,这些城市最有可能走向衰落。Gabrher在对德国鲁尔区进行研究后发现,鲁尔区的衰退主要是由于区域活力不足[24]。樊杰等在对中国矿业城市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矿业城市单一的生产活动遏制了城市多样性文化的形成,不利于城市创新体系及创业环境的建设[25]。也就是说,创新能力下降是路径依赖和锁定对区域发展重要的消极影响之一,过度的专业化往往不利于创新产出[26]。从现实看,在外部环境良好时期,路径依赖的消极影响会被表面的繁荣所掩盖;而在外部环境波动时期,路径依赖和锁定所形成的风险就会充分暴露出来。

2.2 脆弱性与恢复力

脆弱性和恢复力这两个紧密关联的概念在全球变化与可持续性科学研究中被广泛使用[27]。所谓脆弱性,是指系统在受到内外扰动等不利影响时而遭受损害的可能性;而恢复力则是指系统在受到内外扰动等不利影响时的复原能力。在区域发展研究领域,Foster提出了区域恢复力(regional resilience)的概念[28],认为区域恢复力是区域面对外部干扰或冲击时所表现出的参与、准备、应对及恢复能力。在演化经济地理学中,“区域发展恢复力”被越来越多的用来解释“为什么有的区域能够顺利度过外部冲击的影响,而有的区域在外部干扰面前却显得十分脆弱”。不同****从不同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思考。Martin等从国民经济产出、就业状况两个视角来考察区域在面对外来冲击中的脆弱性及恢复力大小,他同时还发现地方产业结构(多样性水平、企业规模、企业创新)与区域脆弱性和恢复能力有着密切的关联[29,30,31]。Boschma以演化的视角从产业结构、知识网络、制度三个维度对区域发展恢复力进行了更为综合的界定,认为区域恢复力的内涵不仅指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还应该包括区域长期创造新的发展路径的能力[32]。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中资源开采及相关行业的比例较高,在外部市场需要发生变化时,这些产业的脆弱性可能会引致城市整体经济的脆弱性;单一的产业结构也会造成较弱的城市经济恢复力。

2.3 路径创造与创新

路径创造(path creation)的概念早在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思想中就已经有所体现[33]。Garud等认为,对于已形成的路径锁定,组织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行动特别是“有意识偏移”(mindful deviation)现有的路径进行解锁(lock-out),从而创造出新的路径[34]。这种“有意识偏移”强调了区域行为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它有可能受外部突发事件的冲击而产生,也有可能源于内在的渐进发展;尽管行为主体明白有意识的偏离现有结构可能会带来当前无效率的结果,但是为了发展新路径,鉴于有意识的偏离过程对于创造新的未来的重要性,行为主体仍会这样做。在此基础上,不少****对二人的路径创造思想进行了发展,Schienstock区分了路径创造过程中相互作用的五大要素[35];Pham进一步发展了路径创造思想,提出了路径创造过程的五个原则[36];Beyer认为,在历史路径依赖的背景下,行为主体对路径的发展实施干预不再是无望的和强烈受限的,对于不同机制作用下的路径依赖,路径的终止都是有可能的,行为主体可以对路径依赖的发展进行成功的干预[37]。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的关键,就在于通过“有意识地偏移”来创造出新的发展路径;而资源型城市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容易陷入路径依赖的陷阱不能自拔。

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3.1 数据来源

受资料限制,本文对资源型城市路径依赖、脆弱性、路径创造的测度,时间段限于2000-2007年。基础数据为2000-2007年二、三位数工业行业就业人数,数据来自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该数据库的数据从1998年开始采集,样本范围为全部国有工业企业以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其他解释变量的数据主要整理自2001-2016各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由城市所在省的统计年鉴补齐。资源型城市的确定主要参考2013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中划定的地级城市,共选定116个。

3.2 指标界定

首先,将所有工业行业分为采矿业、资源类产业和非资源类产业三大类;然后对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三个指标进行量化,并据此对资源型城市的发展演化特点进行表征。
(1)路径依赖
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主要表现为对采矿业的过分依赖。本文用采矿业专业化指数(RZI)来表征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水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RZI=sg/s (1)
式中:sg表示样本城市采矿业就业比例;s表示全国采矿业就业比例。RZI越高,说明资源型城市对采矿业的路径依赖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2)脆弱性
对于一个资源型城市而言,经济高度集中且依赖自然资源,会导致城市在面对外部波动冲击时因产业结构单一而缺乏缓冲余地,进而增加衰退风险。本文用城市采矿业和资源加工业的就业比例来表征城市经济的脆弱性,计算公式如下:
RE=Q/P (2)
式中:Q表示采矿业及资源加工业的就业人数;P表示所有行业的就业总数。其中,与自然资源密切相关的资源加工产业具体包括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RE表示城市经济脆弱性水平,越高说明脆弱性越高,反之则越低。
(3)路径创造
为了进一步明晰资源型城市路径创造的特点,本文将路径创造分为围绕自然资源加工的路径创造和超越自然资源的路径创造两种类型,并以资源类产业多样性和非资源类产业多样性来表示。资源相关的产业定义如式(2)所述,采矿业和资源相关产业外的其余制造业行业为非资源类产业。在测度方法上,参考Frenken等[38]的研究,采用熵指标方法来测度大类内部细分行业的多样性水平,计算公式如下:
$RV(UV)=\sum_{i\in g}(P_i/P_g)ln(P_g/P_i)$ (3)
式中:Pi表示资源类或非资源类三位数行业的就业比例;Pg表示资源类或非资源类产业大类的行业就业占比;RVUV分别表示城市的资源类产业和非资源类产业的路径创造水平;RVUV越大,说明路径创造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

3.3 模型构建

为了分析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对城市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影响,同时考察影响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的主要因素,分别构建了相应的计量模型。基于演化经济地理学理论和相关研究,结合中国资源型城市的实际和指标数据的可获取性,选定了本研究所涉及的主要变量,如表1
Tab. 1
表1
表1变量定义
Tab. 1Definition of variables
模型1模型2
因变量自变量因变量自变量
增长路径依赖路径依赖产业结构
转型脆弱性脆弱性城市规模
路径创造路径创造经济水平
经济水平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体制锁定
城市资源类型
城市区位


新窗口打开
根据所选定的变量,本文构建的回归模型如下:
模型1:
y1=α+β1RZI+β2RE+β3RV+β4UV+β5lnRGDP+β6FDI+ε(4)
模型2:
y2=α+β1S+β2lnPOP+β3lnRGDP+β4FDI+β5SOE+β6EW+β7SN+β8TYPE+ε(5)
在模型1中,y1表示增长或转型,其中增长用城市经济年均增长率来表征,转型用采矿业就业人数与非资源类制造业就业人数的比值来表征;在模型2中,y2表示路径依赖(RZI)、脆弱性(RE)或路径创造(RVUV),分别用采矿业专业化指数、采矿业与资源相关产业的比例、资源类产业多样性指数、非资源类产业多样性指数来表征。同时,以采矿业就业比例表征城市产业结构(S),以市辖区人口数表征城市规模(POP),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表示经济水平(RGDP),以实际利用外资占GDP比例表征对外开放(FDI),以国有企业数量比例表示体制锁定水平(SOE)。用虚拟变量1、0表征东部—中西部、南部—北部等不同区域特征(EWSN),若为东部和南部城市记为1,反之记为0。以虚拟变量1、0表征城市类型(TYPE),若为煤炭型城市记为1,反之记为0。α为个体固定效应,ε为随机扰动项。

4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的时空特征

4.1 路径依赖与锁定

首先,中国北方的资源型城市相比南方有更高的路径依赖水平。2000年,南方路径依赖程度较高的城市为宜春、郴州、六盘水和广元,2007年数量虽有所增多,但也仅限于娄底、郴州、六盘水、丽江、曲靖、昭通、达州、广安和广元等地市。而在北方,路径依赖水平高的城市广泛分布在黑龙江、山西、陕西三省,其中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大同、朔州、晋城等城市的采矿业专业化指数高达5以上。其次,在黑龙江、山西和陕西三省,许多资源型城市出现了对采矿业的路径锁定,表现为2007年相比2000年路径依赖程度明显提升,或者在两个年份都保持在较高的路径依赖水平上。2000年,路径依赖特征明显的地市在黑龙江最为集中,在其他区域呈点状零散分布;2007年,黑龙江鹤岗、双鸭山、七台河、鸡西等四个城市的路径依赖程度依然较高,同时陕西、山西采矿业的主导地位突出,对自然资源开采的锁定程度明显上升(图2)。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2000年、2007年资源型城市路径依赖程度的空间格局
-->Fig. 2Spatial pattern of path dependence in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of China in 2000 and 2007
-->

4.2 脆弱性

首先,脆弱性较低的资源型城市主要位于东部、除山西省外的中部、西部的个别城市,如亳州、南充、咸阳、宿迁、安顺、南平等,脆弱性指数均在0.4以下;发展脆弱性较高的地市主要分布于东北、晋陕甘和西南的云贵川,如双鸭山、鹤岗、鸡西、朔州、晋城、阳泉、六盘水、攀枝花等,采矿业及资源加工业的占比高达70%以上。其次,山西、陕西、甘肃和东北不少资源型城市的脆弱性上升明显,如伊春、盘锦、呼伦贝尔、平凉、榆林、吕梁、延安等市,而东营、韶关、萍乡、包头、淄博、宜春、石嘴山、武威、枣庄的脆弱性则有了明显下降,如东营的脆弱性指数由0.71下降为0.41(图3)。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2000年、2007年资源型城市脆弱性的空间格局
-->Fig. 3Spatial pattern of vulnerability in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of China in 2000 and 2007
-->

4.3 路径创造

首先,在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上,东部和中部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水平较高。2000年,资源类产业多样性水平高和较高的城市绝大多数位于东部和中部,包括山东南部、河北南部、山西北部、河南西部、湖南南部等地,该类城市在已有资源基础上进行了产业链延伸,成功实现了资源优势基础上的路径创造。而资源类产业多样化水平较低的城市多集中于西南部和西北部等地,包括包头、呼伦贝尔、克拉玛依、金昌、白银、铜川、攀枝花、昭通、临沧、六盘水等。与2000年相比,2007年的资源型城市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水平的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山西忻州和大同资源类产业的多样性水平相对下降,而淄博、枣庄、淮北、亳州、宣城、平顶山、鹤壁的资源类产业多样化水平则明显上升(图4a、图4b)。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2000年、2007年资源型城市路径创造能力的空间格局
-->Fig. 4Spatial pattern of path creation in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of China in 2000 and 2007
-->

其次,在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上,东部和中部资源型城市的表现同样较好,而东北地区、晋陕甘地区和西南地区资源型城市的水平仍相对较低。2000年,非资源类产业多样性较高的城市除了甘肃的庆阳、陕西的宝鸡、黑龙江的牡丹江、吉林的辽源外,均位于东部和中部地区。非资源类产业多样化水平较低的城市,主要集中于东北、山西、陕西、甘肃和云桂川贵等地,在东部和中部地区仅有山西的朔州和安徽的淮北。与2000年相比,2007年非资源类产业多样化水平的总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山西的忻州和吕梁、陕西的榆林和延安、黑龙江的双鸭山、广西的贺州,其路径创造水平出现了进一步的下降(图4c、图4d)。

4.4 演化路径分异

根据中国资源型城市2000-2007年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的升降特点,可以将资源型城市的经济演化的代表性路径分为三种主要类型(表2):第Ⅰ类城市为趋向锁定型,其特点是路径依赖、脆弱性水平上升,而路径创造水平下降,路径锁定趋向显著,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等地,具体包括大同、阳泉、长治、忻州、吕梁、鞍山、鸡西、七台河、淮南、曲靖、丽江、宝鸡、渭南、延安、榆林、平凉、庆阳、克拉玛依;第Ⅱ类城市为趋向解锁型,其主要表现为路径依赖和脆弱性水平下降,路径创造水平上升,有着明显的解锁趋向,主要包括邢台、湖州、马鞍山、宜春、东营、焦作、石嘴山等;第Ⅲ类城市为随机变化型,该类城市的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的升降特点复杂,不存在明显的锁定或解锁趋向。
Tab. 2
表2
表22000-2007年资源型城市演化路径的分异
Tab. 2Evolution path difference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in China during 2000-2007
演化类型城市名称
趋向锁定型大同、阳泉、长治、忻州、吕梁、鞍山、鸡西、七台河、淮南、曲靖、丽江、宝鸡、渭南、延安、榆林、平凉、庆阳、克拉玛依
趋向解锁型邢台、湖州、马鞍山、宜春、东营、焦作、石嘴山
随机变化型其他资源型城市


新窗口打开

5 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的影响因素

5.1 模型处理与检验

在进行计量回归前,应对模型进行必要的预处理和检验,以保证估计结果的可靠和准确。① 在模型1中,为考察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在不同宏观经济环境下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将2000-2015年区分为2000-2007年、2008-2012年、2013-2015年三个时期,分别对应经济超高速增长、全球经济危机的冲击和应对、经济进入新常态三种不同的宏观经济环境。其中,以2000年的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特征来解释2000-2007年经济增长,以2007年特征值分析全球经济危机发生以来的两个时期的经济增长。② 对模型1中转型影响因素和模型2中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影响因素的考察,分别用2000年和2007年的数据做截面回归。由于产业结构(S)变量与路径依赖、脆弱性变量有着极高的相关性,为保证回归结果的准确,本研究在分析路径依赖和脆弱性的影响因素时未将该变量纳入。③ 为保证数据平稳性,削弱序列的异方差对估计结果的影响,对模型部分指标取对数。④ 为便于比较,避免计算误差,使用当年美元兑人民币平均汇率将FDI转换为万元,将GDP转化为2000年不变价。⑤ 为防止变量共线性对回归结果的负面作用,对变量的共线性进行检验,发现模型1和模型2中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在4以下,远小于10,说明自变量间不存在明显的共线性。

5.2 路径依赖、脆弱性、路径创造对增长和转型的作用

根据模型1和相关检验,对路径依赖、脆弱性、路径创造与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和转型的关系进行考察,结果见表3
Tab. 3
表3
表3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与转型的回归结果
Tab. 3Regression results of economic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增长转型
2000-2007年2008-2012年2013-2015年2000年2007年
RZI-0.004
(-1.626)
0.003
(1.216)
-0.006*
(-1.965)
0.873***
(11.605)
0.574***
(6.328)
RE0.075***
(3.710)
-0.024
(-0.766)
-0.081*
(-1.812)
-1.022
(-1.461)
1.190
(0.961)
RV0.009
(0.811)
0.008
(0.869)
0.009
(0.680)
-0.626*
(-1.927)
-0.916**
(-2.603)
UV-0.018*
(-1.657)
-0.023***
(-2.810)
0.004
(0.358)
-0.486
(-1.549)
-0.021
(-0.065)
lnRGDP0.002
(0.296)
-0.015**
(-2.403)
-0.037***
(-4.175)
0.033
(0.151)
0.270
(1.140)
FDI-0.132
(-0.345)
0.550**
(2.424)
0.322
(0.930)
6.468
(0.630)
-3.332
(-0.379)
constant0.158**
(2.350)
0.355***
(6.721)
0.444***
(5.075)
1.638
(0.933)
-3.332
(-0.379)
R20.080.160.370.680.62

注:******分别表示在0.1、0.05、0.01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
新窗口打开
首先,从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看,在经济超高速增长的2000-2007年,表征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的采矿业专业化指数与资源类产业、非资源类产业多样性指数对经济年均增长率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而脆弱性水平则表现为正向显著,说明在经济高速扩张的宏观经济环境下,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并不受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的影响,但城市经济的采矿业比例越高,则会有更快的经济增速。在全球经济危机发生后的2008-2012年,采矿业比例与经济年均增长率的关系变为不显著,而非资源类产业多样性指数仍为负向显著,说明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的背景下,高采矿业比例城市的经济发展相对前一时期开始降速。同时,非资源类产业的多样发展对资源型城市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还未显现。在经济进入新常态阶段后的2013-2015年,采矿业专业化指数、采矿业比例与经济增速的关系均变成负向显著,非资源产业多样性由负向显著变为不显著正向,说明对资源依赖程度高的城市,经济增速开始明显下降,同时非资源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开始向积极转变。
其次,从资源型城市的转型看,2000年和2007年,采矿业专业化水平与采矿业、非资源类制造业就业人数比值的关系均为正向显著,说明路径依赖对城市转型具有显著的阻碍作用。而资源类产业多样性指数同采矿业就业人数与非资源类制造业就业人数比值的关系在2000年和2007年均呈现为负向显著,说明以已有自然资源为基础的路径创造水平高的资源型城市更容易实现转型。
第三,将增长和转型结合起来观察,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和转型的作用是不同的。路径依赖不利于转型,但对经济增长作用受宏观经济环境的约束,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特定经济环境和强财政刺激的政策环境下,路径依赖并没有对经济增长形成明显制约;脆弱性虽然对转型的影响不显著,但对增长作用同样受宏观经济环境的约束,在经济超高速增长环境下,较高的采矿业比例反倒有利于增长,而在经济波动时期,高采矿业比例对增长的障碍作用就会显现出来;路径创造有利于城市经济的转型,资源类产业的多样化对城市经济转型有促进作用,非资源产业多样化对经济转型作用不大。二者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表现也有差异,资源类产业的多样化虽然有利于增长,但都不显著,且回归系数很小,而非资源类产业的多样化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会对增长形成不利影响。

5.3 影响路径依赖、脆弱性与路径创造的因素

在模型检验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别对2000年和2007年资源型城市路径依赖、脆弱性、路径创造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结果见表4
Tab. 4
表4
表4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特征的回归结果
Tab. 4Regression results of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2000年2007年
RZIRERVUVRZIRERVUV
S----0.008
(0.038)
-0.432***
(-2.911)
-----0.445*
(-1.742)
-0.263
(-1.085)
lnPOP-0.414
(-0.813)
0.036
(0.544)
0.387**
(2.136)
0.392**
(2.505)
-1.533*
(-1.999)
-0.172***
(-2.657)
0.447**
(2.390)
0.674***
(3.797)
lnRGDP0.798***
(2.708)
0.125***
(3.238)
-0.125
(-1.304)
0.121
(1.296)
0.620*
(1.657)
0.102***
(3.228)
-0.115
(-1.270)
0.023
(0.261)
FDI-0.553
(-0.035)
1.567
(0.760)
4.977
(1.191)
9.109*
(1.887)
-1.707
(-0.130)
-0.758
(-0.690)
4.949
(1.594)
6.112**
(2.072)
SOE1.167***
(2.996)
0.054
(1.057)
-0.262
(-0.942)
0.054
(0.441)
7.842*
(1.767)
0.572
(1.545)
-2.604**
(-2.444)
-2.414**
(-2.386)
TYPE-1.082***
(-3.017)
-0.159***
(-3.379)
-0.203**
(-2.064)
-0.060
(-0.532)
-2.188***
(-5.501)
-0.137***
(-4.122)
-0.144
(-1.352)
0.006
(0.059)
EW-1.200**
(-2.567)
-0.047
(-0.772)
0.108
(0.830)
0.385***
(2.628)
-1.158**
(-2.292)
-0.065
(-1.551)
-0.022
(-0.182)
0.340***
(2.926)
SN-1.121***
(-2.906)
-0.011
(-0.219)
-0.094
(-0.870)
-0.14
(-1.143)
-1.176**
(-2.529)
-0.058
(-1.493)
-0.098
(-0.863)
-0.044
(-0.413)
constant-1.601
(-0.575)
-0.439
(-1.205)
2.387**
(2.581)
1.220
(1.419)
4.033
(1.016)
0.135
(0.406)
2.521***
(2.672)
1.588*
(1.772)
R20.250.120.150.260.380.290.170.40

注:******分别表示在0.1、0.05、0.01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t检验值。
新窗口打开
(1)产业结构对路径创造有重要影响。体现产业结构的采矿业比例在2000年和2007年与资源类、非资源类产业的多样性有着不同的关系表现,2000年,采矿业比例与非资源类产业多样性为负向显著,说明采矿业比例越高的城市,其非资源类产业的路径创造能力越弱;2007年,采矿业比例对资源类产业多样性的回归系数为负且显著,说明采矿业比例越高的城市,其资源类产业的路径创造能力越弱。
(2)人口集聚可以降低路径锁定和脆弱性水平,提高路径创造能力。市辖区人口规模对路径依赖和脆弱性的影响由2000年的负向不显著变为2007年负向显著,说明人口集聚规模效应对路径依赖和脆弱性的降低作用逐渐显现。人口规模与路径创造的回归系数始终为正向显著,2007年城市的人口规模每提高1个百分点,资源类和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水平分别提高0.447和0.674,说明人口集聚水平高的城市有着更强的路径创造能力。
(3)经济水平提高对路径锁定和脆弱性有正向作用。人均GDP和路径依赖、脆弱性的回归系数均为正向显著,对路径创造的作用不明显。该结论似乎与理论和实践相悖,其原因可能在于,在2000年、2007年这种宏观经济景气的年份,人均GDP高的城市就像内蒙古的鄂尔多斯一样,多是采矿业专业化水平高、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的城市。这也意味着,路径锁定和脆弱性并不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自动减弱。
(4)对外开放可以有效提高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水平。外资依存度与采矿业专业化水平、采矿业与资源加工业就业比例和资源类产业多样性水平的回归系数均不显著,说明对外开放程度对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水平的作用不明显。而外资依存度与非资源类产业多样性水平在2000年和2007年关系均为正向显著,说明开放程度高的城市有着更高的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能力。
(5)体制锁定对路径依赖和路径创造具有深刻影响。国有企业比例与路径锁定的回归系数始终为正向显著,说明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水平深受体制改革滞后的影响。而国企比例对路径创造的影响系数由2000年的负向不显著变为2007年负向显著,国有企业比例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导致资源类和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水平分别下降2.604和2.414,这说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市场化水平,降低国有企业比例,是资源型城市路径创造的关键。
(6)煤炭型城市相对其他资源型城市更容易形成路径依赖,且发展脆弱性也更高。城市类型对路径依赖和脆弱性的回归系数为负向显著,说明煤炭型城市相比非煤炭型城市更容易发生路径依赖,城市发展的脆弱性也更高。城市类型对路径创造的影响由2000年对资源类产业多样性的负向显著变为2007年均不显著,说明城市路径创造水平受城市类型差异的影响已不明显。
(7)内陆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资源型城市有着更高的路径依赖水平,东部地区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能力更强。表征东部—内陆、南方—北方的虚拟变量与采矿业专业化指数表现为负向显著,说明内陆和北方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水平比沿海和南方资源型城市要高。同时,东部—内陆虚拟变量与非资源类产业多样化水平的回归结果显著为正,说明东部地区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水平要明显高于内陆地区。

6 结论与讨论

基于中国116个资源型城市2000-2007年的工业行业数据,从路径依赖、脆弱性、路径创造等方面对资源型城市的演化特征进行研究,并引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考察了路径依赖、脆弱性、路径创造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与转型的作用,分析了其各自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
(1)北方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更为明显,其中以东北、山西、陕西等省最为突出,山西、陕西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程度上升显著,黑龙江、山西、陕西的资源型城市路径锁定特征明显。总体看,北方和内陆的资源型城市脆弱性整体更高,路径创造能力则呈现为沿海向内陆递减的空间分布规律。局域上,黑龙江、山西、陕西、甘肃和云、贵、川等地的资源型城市的脆弱性较高,路径创造能力较低。
(2)中国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的路径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城市为路径锁定型,其路径依赖、脆弱性水平上升,而路径创造水平下降,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甘肃、东北等地。第二类城市为趋向解锁型,其路径依赖和脆弱性水平下降,路径创造水平上升,主要包括邢台、湖州、马鞍山、宜春、东营、焦作、石嘴山等;第三种类型城市为随机变化型,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的升降特点复杂,不存在明显的锁定或解锁趋向。
(3)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和转型的作用依赖于其宏观经济环境。路径依赖不利于转型,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2000-2007年不显著,在2008-2012虽不显著,但已与经济增长呈正向关系,在2013-2015年对经济增长表现为显著的阻碍作用;脆弱性虽然对转型的影响不显著,但其符号在2007年变为正,说明脆弱性高的城市也不利于转型,但脆弱性对增长的作用同样受宏观经济环境的约束,在经济超高速增长环境下,脆弱性反倒有利于增长,而在经济波动时期,脆弱性对增长的障碍作用就会显现出来;资源相关产业的路径创造对城市经济转型有促进作用,非资源类产业多样化对转型作用不明显。同时,二者对经济增长作用的表现不同,资源类产业的多样化虽然有利于增长,但都不显著,且回归系数很小,而非资源类产业的多样化在应对全球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会对增长形成不利影响。
(4)人口规模越小、体制改革越滞后的城市路径依赖程度越高,人口集聚有利于脆弱性降低。而人口规模越大、国有企业比例越低且开放度高的城市,则越容易实现路径创造或解锁。降低采矿业比例可以促进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的实现,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则有利于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水平的提高。北方、内陆和煤炭型城市,易于形成高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和脆弱性水平并不必然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自动减弱。
(5)本研究的政策含义是,降低路径依赖水平、提高路径创造水平的关键,是提高人口集聚规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降低国有企业比例。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采矿业比例,有利于促进资源类产业的路径创造;而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则有利于提高非资源类产业路径创造的能力。由于资源型城市演化路径的差异以及地理区位、资源类型的差异,应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演化路径的资源型城市,制定差异化和精准的政策措施。
(6)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对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的影响是多样的和复杂的。受数据可获得性的限制,本研究的资源型城市工业细分行业数据仅为2000-2007年。由于宏观经济环境在国际经济危机后与2000-2007年的差异极大,特别是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阶段以来,采掘业和资源类产业面临着产能过剩、市场需求萎缩的新经济环境,资源型城市的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已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在后续研究中,一方面要在理论上深化路径依赖、脆弱性、路径创造作用于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和转型的机理研究;另一方面,要继续寻找路径依赖、脆弱性和路径创造合适的测度指标与方法,开展经济新常态下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型、不同演化路径资源型城市经济演化特征和机理的实证研究。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申玉铭, 杨彬彬, 张云. 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与综合整治: 以济宁市为例
. 地理研究, 2006, 25(3): 430-43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3.00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普遍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济宁市的实例,对济宁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估,并采用库茨涅茨曲线拟合分析,进而对济宁市生态环境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结果认为,济宁市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体现在煤烟型空气污染突出、水污染严重、采煤塌陷地日趋扩大、整体生态环境脆弱等,这些问胚将直接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济宁市应以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因区进行生态保护与管制,做好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试验与示范,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使其自然生态系统更有效地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Shen Yuming, Yang Binbin, Zhang Yun.Study on the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dependent cities: A case study of Jining cit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3): 430-438.]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6.03.00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对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普遍性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济宁市的实例,对济宁市生态环境现状进行评估,并采用库茨涅茨曲线拟合分析,进而对济宁市生态环境进行预测.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的重点.结果认为,济宁市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体现在煤烟型空气污染突出、水污染严重、采煤塌陷地日趋扩大、整体生态环境脆弱等,这些问胚将直接影响其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济宁市应以采煤塌陷地的综合整治为突破口,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科学划分生态功能区,因区进行生态保护与管制,做好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试验与示范,构建生态型产业体系,使其自然生态系统更有效地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陈妍, 梅林.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过程中社会—经济—环境协调演化特征
. 地理研究, 2018, 37(2): 307-31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借鉴协调发展相关理论,构建综合评价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转型的指标体系,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算2000-2014年系统内各要素对资源型城市协调转型的作用,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来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水平呈现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走势,共出现四次较大幅度的波动,空间上差异性先减弱后加剧,协调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南部,失调城市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边缘地区,无论是协调度水平变化或是空间分布上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协调转型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从划分类型看,协调发展型城市在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作用力均衡较好,对社会服务设施完善等方面投入强于发展调和型城市和失调衰退型城市,钢铁型城市协调转型水平强于石油型城市和冶金型城市,森工型城市表现最弱。(3)第三产业发展、教育、技术、非国营经济、生产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协调转型的促进作用显著,但历史遗留问题、产业结构升级等仍待进一步解决,同时也对实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高要求。
[Chen Yan, Mei Lin.Coordination of the "economy-society-environment" triad in the transition development of resource: Based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2): 307-31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借鉴协调发展相关理论,构建综合评价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转型的指标体系,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测算2000-2014年系统内各要素对资源型城市协调转型的作用,对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以来协调发展的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发现:(1)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转型协调水平呈现波动式缓慢上升的走势,共出现四次较大幅度的波动,空间上差异性先减弱后加剧,协调程度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辽宁省南部,失调城市分布在黑龙江省北部边缘地区,无论是协调度水平变化或是空间分布上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2)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协调转型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从划分类型看,协调发展型城市在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作用力均衡较好,对社会服务设施完善等方面投入强于发展调和型城市和失调衰退型城市,钢铁型城市协调转型水平强于石油型城市和冶金型城市,森工型城市表现最弱。(3)第三产业发展、教育、技术、非国营经济、生产生活环境等因素对协调转型的促进作用显著,但历史遗留问题、产业结构升级等仍待进一步解决,同时也对实践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高要求。
[3]刘春燕, 谢萍, 毛端谦. 资源衰退型城市接续产业选择研究: 以江西萍乡市为例
. 地理科学, 2014, 34(2): 192-197.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不断衰竭以及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如何选择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是当前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萍乡是一个以煤立市、典型的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矿城市,目前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主体资源(煤炭)不断衰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煤炭工人就业、再就业困难等问题。利用PCDL模型对萍乡市产业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萍乡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但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明显特征;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枯竭,采掘业特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优势地位在下降,产业发展动力有所不足,产业发展已逐步由煤炭资源开始采转向其它资源及相关的加工制造业。因此,萍乡应着力于把中间品制造业和深加工制造业作为当前的接续产业。
[Liu Chunyan, Xie Ping, Mao Duanqian.Selection of the superseded industries of resources recession city: A case of Pingxiang city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4, 34(2): 192-197.]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资源型城市随着资源的不断衰竭以及在多年的发展中积累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其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挑战,如何选择接续替代产业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是当前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萍乡是一个以煤立市、典型的以传统资源型产业为主的工矿城市,目前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产业结构单一、主体资源(煤炭)不断衰竭、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煤炭工人就业、再就业困难等问题。利用PCDL模型对萍乡市产业进行了定性与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萍乡的工业化总体上处于中期阶段,但已出现向后期阶段过渡的明显特征;随着煤炭资源的不断枯竭,采掘业特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优势地位在下降,产业发展动力有所不足,产业发展已逐步由煤炭资源开始采转向其它资源及相关的加工制造业。因此,萍乡应着力于把中间品制造业和深加工制造业作为当前的接续产业。
[4]杨显明, 焦华富, 许吉黎. 煤炭资源型城市空间结构演化过程、模式及影响因素
. 地理研究, 2015, 34(3): 513-524.
[本文引用: 1]

[Yang Xianming, Jiao Huafu, Xu Jili.Study on the evolution model, proces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coal resource-based cities' spatial structure: A case study of Huainan cit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3): 513-524.]
[本文引用: 1]
[5]杨显明, 焦华富. 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的形成、演化及机理研究: 以淮北市为例
.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256-1264.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跟踪研究了淮北市工业结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淮北市产业结构锁定效应显著。在中兴期及以前时期,工业结构长期锁定在煤炭采掘、电力、纺织与服装加工、农副食品加工4个主要行业;进入衰退转型期后,以精细化工、建材加工、机械制造、金属冶炼与加工等为代表的接续替代行业兴起,工业结构逐步解锁。通过对淮北市工业结构相似性系数、工业行业集中系数、产出锁定系数、就业锁定系数演化的分析,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形成与演化会经历产业导入期、弱锁定期、中度锁定期、强锁定期、解锁期5个阶段,且各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相异。最后,从资源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产业政策因素以及观念因素6个方面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形成和演化的机理。
[Yang Xianming, Jiao Huafu.The path, evolu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industry structure locking-in for the coal resource-dependent city: A case study of Huaibei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5, 35(10): 1256-1264.]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跟踪研究了淮北市工业结构演替过程,结果表明:淮北市产业结构锁定效应显著。在中兴期及以前时期,工业结构长期锁定在煤炭采掘、电力、纺织与服装加工、农副食品加工4个主要行业;进入衰退转型期后,以精细化工、建材加工、机械制造、金属冶炼与加工等为代表的接续替代行业兴起,工业结构逐步解锁。通过对淮北市工业结构相似性系数、工业行业集中系数、产出锁定系数、就业锁定系数演化的分析,认为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形成与演化会经历产业导入期、弱锁定期、中度锁定期、强锁定期、解锁期5个阶段,且各阶段的产业结构特征相异。最后,从资源因素、社会因素、技术因素、市场因素、产业政策因素以及观念因素6个方面分析了煤炭资源型城市产业结构锁定形成和演化的机理。
[6]刘云刚. 大庆市资源型产业结构转型对策研究
. 经济地理, 2000, 20(5): 26-29.
[本文引用: 1]

[Liu Yungang.Studies on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resource type cities in the northeast area: Daqing as an example
. Economic Geography, 2000, 20(5): 26-29.]
[本文引用: 1]
[7]范育新, 高峰, 孙成权, . 有色金属资源城市经济转型发展的思考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3): 85-87.
[本文引用: 1]

[Fan Yuxin, Gao Feng, Sun Chengquan, et al.Pondering on economy transition of nonferrous-mental resources-based cities.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14(3): 85-87.]
[本文引用: 1]
[8]赵岩, 薛惠锋. 森林资源型城市经济发展转型问题研究
.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9, 13(3): 37-41.
[本文引用: 1]

[Zhao Yan, Xue Huifeng.Study o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ition of forest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C.P.C., 2009, 13(3): 37-41.] [本文引用: 1]
[9]杨宇, 董雯, 刘毅, . 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发展特征及对策建议
. 地理科学, 2016, 36(9): 1359-137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9.009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通过资源型产业竞争力和空间集聚扩散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i>① </i>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基础地位明显,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应,但相比全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行业竞争力相对较弱。<i>② </i>资源型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不同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各异。<i>③ </i>不同资源型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态势及演化路径不同。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东北地区应针对不同资源型产业实施差异化的产业调整方案、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型产业附加值、以产业区为空间支点推动资源型产业政策精准化、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抓手推动资源型产业空间优化配置和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保障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p>
[Yang Yu, Dong Wen, Liu Yi, et al.Resources-dependent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in Northeast China
.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16, 36(9): 1359-1370.]
https://doi.org/10.13249/j.cnki.sgs.2016.09.009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通过资源型产业竞争力和空间集聚扩散等分析,得出以下结论:<i>① </i>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基础地位明显,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应,但相比全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行业竞争力相对较弱。<i>② </i>资源型产业空间分布不均衡,不同城市对资源型产业依赖程度各异。<i>③ </i>不同资源型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态势及演化路径不同。针对这些特征,提出东北地区应针对不同资源型产业实施差异化的产业调整方案、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资源型产业附加值、以产业区为空间支点推动资源型产业政策精准化、以大型企业集团为抓手推动资源型产业空间优化配置和利用境内境外两种资源保障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p>
[10]余建辉, 张文忠, 王岱, .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测度研究
. 资源科学, 2013, 35(9): 1812-182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当前中国国家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近5年国家针对资源枯竭城市大规模援助的发展形势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成效如何?本文试图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构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测度体系,测算2006-2010年各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效,并分析各城市转型成效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通过从产业、民生、生态环境3个维度综合评估城市转型过程和转型后达到的状态等指标,可以将城市转型发展的成绩与其由于周边区域发展所取得的共同成绩分离出来,较为有效的测度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效;中部城市转型成效相对较好,而东北地区城市转型相对较差;石油类城市转型成效较好,而森工类城市转型成效较差;各城市转型成效的差异与其外部经济环境、内部历史矛盾的积累深度以及发展基础有较大关系。
[Yu Jianhui, Zhang Wenzhong, Wang Dai, et al.The effect of resource-exhausted city transformation
. Resources Science, 2013, 35(9): 1812-182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是当前中国国家转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以及近5年国家针对资源枯竭城市大规模援助的发展形势下,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的成效如何?本文试图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构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成效测度体系,测算2006-2010年各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效,并分析各城市转型成效差异的原因。研究发现:通过从产业、民生、生态环境3个维度综合评估城市转型过程和转型后达到的状态等指标,可以将城市转型发展的成绩与其由于周边区域发展所取得的共同成绩分离出来,较为有效的测度资源枯竭城市的转型成效;中部城市转型成效相对较好,而东北地区城市转型相对较差;石油类城市转型成效较好,而森工类城市转型成效较差;各城市转型成效的差异与其外部经济环境、内部历史矛盾的积累深度以及发展基础有较大关系。
[11]Sun Wei, Li Yang, Wang Dai, et al.The efficiencies and their changes of China's resources-based cities employing DEA and Malmquist Index Models
.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3): 509-520.
https://doi.org/10.1007/s11442-012-0943-0URL [本文引用: 1]
[12]朱爱琴, 曾菊新, 唐承财, . 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测评
. 人文地理, 2013, 28(5): 69-7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近年来我国不少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导资源濒临枯竭和经济持续衰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成为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城市生命周期,构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理论模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优化调控潜力测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典型资源型城市大庆为例,测评了其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测评结果表明,目前大庆市生命周期正处于优化转型阶段,具有较强的优化调控潜力。最后,从提升发展理念、发展基础、主导动力、核心功能与保障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大庆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的提升机制。
[Zhu Aiqin, Zeng Juxin, Tang Chengcai, et al.Measuring the potentiality of regulation on the lifecycle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y
. Human Geography, 2013, 28(5): 69-7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近年来我国不少资源型城市出现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主导资源濒临枯竭和经济持续衰退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正成为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分析了城市生命周期,构建资源型城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理论模型,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与德尔菲法,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优化调控潜力测评指标体系。并以我国典型资源型城市大庆为例,测评了其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测评结果表明,目前大庆市生命周期正处于优化转型阶段,具有较强的优化调控潜力。最后,从提升发展理念、发展基础、主导动力、核心功能与保障能力等五个方面构建了大庆市生命周期优化调控潜力的提升机制。
[13]李江苏, 唐志鹏. 再生型资源型城市产业的结构性增长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
. 地理研究, 2017, 36(4): 707-71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400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基于2002年和2012年唐山市投入产出数据,采用增长态归因矩阵模型和Probit模型,研究了唐山市分行业总体的结构性增长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2年唐山市煤炭采选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总体上都没有呈现结构性增长,基本摆脱了对煤炭和钢铁的高度依赖;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体呈现结构性增长,呈现出产业转型的趋势;产业总体呈现结构性增长的影响因素中,影响力系数呈现负向影响,感应度系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产业直接增加值率则呈现正向影响。因此,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需要提高直接增加值率,更加关注提升与下游产业的关联效应。
[Li Jiangsu, Tang Zhipeng.An analysi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ncrease of regenerative resource-based cities: A case of Tangshan cit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7, 36(4): 707-718.]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70400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是学术界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基于2002年和2012年唐山市投入产出数据,采用增长态归因矩阵模型和Probit模型,研究了唐山市分行业总体的结构性增长和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2年唐山市煤炭采选业和金属冶炼及压延业总体上都没有呈现结构性增长,基本摆脱了对煤炭和钢铁的高度依赖;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制造业如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总体呈现结构性增长,呈现出产业转型的趋势;产业总体呈现结构性增长的影响因素中,影响力系数呈现负向影响,感应度系数、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产业直接增加值率则呈现正向影响。因此,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需要提高直接增加值率,更加关注提升与下游产业的关联效应。
[14]张志赟, 刘辉, 杨义炜. 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扩展进程研究: 以淮北市为例
. 地理研究, 2018, 37(1): 183-19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城市空间扩展是衡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以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Arc GIS和Matlab软件实现建成区范围的自动提取;选取城市化强度、重心和紧凑度等指标,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部分统计数据探讨了城市空间扩展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2-2016年,淮北市建成区面积由13.64 km~2增加到130.19 km~2,净增8.54倍。城市化强度水平处于中等程度,城市扩展强度处于较高的水平,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重心总体呈现出东偏的姿态,建成区用地紧凑度逐渐下降。经济及人口、政府决策、交通水平和采煤塌陷区分别是研究区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机制、引导机制、内生机制和限制机制。
[Zhang Zhiyun, Liu Hui, Yang Yiwei.Urban spatio-temporal expansion process for resource-exhausted cities: A case study of Huaibei cit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8, 37(1): 183-19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城市空间扩展是衡量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研究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以遥感影像为基础,结合Arc GIS和Matlab软件实现建成区范围的自动提取;选取城市化强度、重心和紧凑度等指标,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空间扩展的时空特征;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和部分统计数据探讨了城市空间扩展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92-2016年,淮北市建成区面积由13.64 km~2增加到130.19 km~2,净增8.54倍。城市化强度水平处于中等程度,城市扩展强度处于较高的水平,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重心总体呈现出东偏的姿态,建成区用地紧凑度逐渐下降。经济及人口、政府决策、交通水平和采煤塌陷区分别是研究区城市空间扩展的驱动机制、引导机制、内生机制和限制机制。
[15]黄悦, 李秋雨, 梅林, .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
. 人文地理, 2015, 30(6): 121-12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利用东北地区23个资源型地级城市1999—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性与主要传导机制。结论显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起到最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制造业投入和教育业投入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不够显著。城市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城市类型与经济发展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传导机制方面,资源诅咒效应主要通过抑制制造业发展、物质资本投入和教育业投入来阻碍经济增长,其中对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是主要传导因素。煤炭和石油型城市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人力资本挤出,而其他类城市传导机制作用则比较平均。
[Huang Yue, Li Qiuyu, Mei Lin, et al.Resource curse effect and transmission mechanism of resource-dependent cities in Northeast China
. Human Geography, 2015, 30(6): 121-125.]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通过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利用东北地区23个资源型地级城市1999—2012年的数据,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资源诅咒效应的存在性与主要传导机制。结论显示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存在资源诅咒效应;物质资本投资对经济发展起到最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制造业投入和教育业投入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不够显著。城市开放程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城市类型与经济发展不存在明显相关关系。传导机制方面,资源诅咒效应主要通过抑制制造业发展、物质资本投入和教育业投入来阻碍经济增长,其中对制造业的负面影响是主要传导因素。煤炭和石油型城市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人力资本挤出,而其他类城市传导机制作用则比较平均。
[16]孙淼, 丁四保. 我国资源型城市衰退的体制原因分析
. 经济地理, 2005, 25(2): 273-2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5.02.03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认为资源型城市衰退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源枯竭,而是体制方面对其不公平待遇的必然结果.资源型城市在我国体制变迁的三个阶段中,由于缺失了"过渡阶段",而缺乏地区的原始资本积累.因此,改变资源型城市衰退局面的办法也要从体制改革的角度入手.
[Sun Miao, Ding Sibao.The analysis on the reasons of institution system in Chinese resource-typed cities' recession
. Economic Geography, 2005, 25(2): 273-2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8462.2005.02.03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认为资源型城市衰退的根本原因不是资源枯竭,而是体制方面对其不公平待遇的必然结果.资源型城市在我国体制变迁的三个阶段中,由于缺失了"过渡阶段",而缺乏地区的原始资本积累.因此,改变资源型城市衰退局面的办法也要从体制改革的角度入手.
[17]苗长虹, 魏也华, 吕拉昌. 新经济地理学.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1: 67-81. [本文引用: 1]

[Miao Changhong, Wei Yehua, Lyu Lachang. New Economic Geographies.Beijng: Science Press, 2011: 67-81.] [本文引用: 1]
[18]Coe N, Hess M, Yung H W, et al.'Globalizing' regional development: A 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perspective.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New Series, 2004, 29(4): 468-484.
[本文引用: 1]
[19]David P A.Clio and the economics of QWERTY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5, 75(2): 332-337.
https://doi.org/10.1016/0309-586X(85)90093-7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No abstract is available for this item.
[20]Martin R, Sunley P.Path dependence and regional economic evolution
.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06, 6(4): 395-437.
https://doi.org/10.1093/jeg/lbl012URL [本文引用: 1]
[21]Arthur W B.Increasing Returns and Path Dependence in the Economy. Michigan: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94. [本文引用: 1]
[22]North D C.Institutions,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9. [本文引用: 1]
[23]Hausner J, Jessop B, Nielsen K.Strategic Choice and Path-dependency in Post-socialism: Institutional Dynamics in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1995.
[本文引用: 1]
[24]Grabher G.The weakness of strong ties: The lock-in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Ruhr area
. In: Grabher G (ed.). The Embedded Firm. London: Routledge, 1993: 253-277.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react-text: 471 The crisis of old industrial areas has often been explained by the dominance of a few traditional industries that faced dramatic decreases in demand. For at least two reasons this demand-side explanation is inadequate. First, it does not answer the question of why there is no regional redeployment of the productive resources that are set free by the decreases in demand. Second, it is not just... /react-text react-text: 472 /react-text [Show full abstract]
[25]樊杰, 孙威, 傅小锋, . 我国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因与策略
.自然资源学报, 2005, 20(1): 68-77.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2005.01.010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着眼于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论文对我国矿业城市问题产生的内外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矿业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结合对矿业城市持续发展规律的理论思考和国内不同类型矿业城市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战略与对策。研究认为:①长期以来,没有处理好&ldquo;矿&rdquo;与&ldquo;城&rdquo;的关系是造成矿业城市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更加剧了其与非矿业城市的发展差距;②矿业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矿业城市经济效益存在规模收益递增,油气、钢铁城市发展状况相对较好;③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实现资本优势的转换,推动非矿经济的发展。
[Fan Jie, Sun Wei, Fu Xiaofeng, et al.Problems, reasons and strategie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mining cities in China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5, 20(1): 68-77.]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3037.2005.01.010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着眼于矿业城市的持续发展,论文对我国矿业城市问题产生的内外因进行了探讨,分析了矿业城市发展的经济效益,结合对矿业城市持续发展规律的理论思考和国内不同类型矿业城市的实证研究,提出了战略与对策。研究认为:①长期以来,没有处理好&ldquo;矿&rdquo;与&ldquo;城&rdquo;的关系是造成矿业城市问题的主要原因,而来自国内外的竞争更加剧了其与非矿业城市的发展差距;②矿业城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矿业城市经济效益存在规模收益递增,油气、钢铁城市发展状况相对较好;③矿业城市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实现资本优势的转换,推动非矿经济的发展。
[26]程开明. 城市专业化、多样性与技术创新能力
. 经济统计学, 2013, (1): 186-196.
[本文引用: 1]

[Cheng Kaiming.Specialization, diversity and innovation capacity of city
. Economic Statistics, 2013, (1): 186-196.]
[本文引用: 1]
[27]李鹤, 张平宇, 程叶青. 脆弱性的概念及其评价方法
. 地理科学进展, 2008, 27(2): 18-2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8.02.00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脆弱性研究是全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的分析工具, 随着脆弱性研究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 对脆弱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日益深入。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 总结, 并深入讨论了不同****就脆弱性概念初步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脆弱性概念的内涵。 依据脆弱性评价的思路, 将国内外脆弱性研究中出现脆弱性评价方法分为五大类, 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指出了脆弱性评价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 结合脆弱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指出面向多重扰动的脆弱性评价、耦 合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复杂系统的不确定问题、脆弱性评价的尺度问题等是目前脆弱性评价研究中亟待开展的研 究内容。</p>
[Li He, Zhang Pingyu, Cheng Yeqing.Concept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of vulnerability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8, 27(2): 18-26.]
https://doi.org/10.11820/dlkxjz.2008.02.003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脆弱性研究是全球变化及可持续性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重要的分析工具, 随着脆弱性研究受到越 来越多的关注, 对脆弱性的概念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日益深入。对国内外相关研究中出现的脆弱性概念进行了归纳 总结, 并深入讨论了不同****就脆弱性概念初步达成的共识及存在的分歧, 在此基础上明确了脆弱性概念的内涵。 依据脆弱性评价的思路, 将国内外脆弱性研究中出现脆弱性评价方法分为五大类, 分析了各种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指出了脆弱性评价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最后, 结合脆弱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指出面向多重扰动的脆弱性评价、耦 合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复杂系统的不确定问题、脆弱性评价的尺度问题等是目前脆弱性评价研究中亟待开展的研 究内容。</p>
[28]Foster K A.A case study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regional resilience.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2007.
[本文引用: 1]
[29]Martin R, Sunley P.On the no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Conceptualization and explanation
.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15(1): 1-42.
https://doi.org/10.1093/jeg/lbu015URL [本文引用: 1]
[30]Martin R, Sunley P, Tyler P.Local growth evolutions: recession, resilience and recovery. Cambridge Journal of Regions,
Economy and Society, 2015, 8(2): 141-148.
[本文引用: 1]
[31]Martin, R L.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hysteresis and recessionary shocks
. 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 2012, 12(1): 1-32.
https://doi.org/10.1093/jeg/lbr01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e notion of 070705resilience070705 has recently risen to prominence in several disciplines, and has also entered policy discourse. Yet, the meaning and relevance of the concept are far from settled matters. This article develops the idea of resilience and examines its usefulness as an aid to understanding the reaction of regional economies to major recessionary shocks. But in so doing, it is also argued that the notion of resilience can usefully be combined with that of hysteresis in order to more fully capture the possible reactions of regional economies to major recessions. These ideas are then used as the basis for a preliminary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UK regions.
[32]Boschma R.Toward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
. Regional Studies, 2015, 49(5): 733-751.
https://doi.org/10.1080/00343404.2014.95948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Boschma R. Toward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 Regional Studie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regional resilience. It conceptualizes resilience not just as the ability of a region to accommodate shocks, but extends it to the long-term ability of regions to develop new growth paths. A comprehensive view on regional resilience is proposed in which history is key to understand how regions develop new growth paths, and in which industrial, network and institutional dimensions of resilience come together. Resilient regions are capable of overcoming a trade-off between adaptation and adaptability, as embodied in related and unrelated variety, loosely coupled networks and loosely coherent institutional structures.
[33]Schumpeter J A. Capitalism, Socialism,Democracy
. New York: Harper and Brothers, 1942: 83.
[本文引用: 1]
[34]Garud R, Karn?e P.Path creation as a process of mindful deviation
. In: Garud R, Karn?e P. Path Dependence and Creation. Mahwah: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1: 1-38.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Entrepreneurs are embedded in structures from which they attempt to depart. It is to explicate this notion of agency that the authors offer path creation as a concept that lies in contrast to path dependence. Path dependence celebrates the role of chance historical events in shaping the flow of future events. Such a process perspective takes an outsider's view to the genesis of novelty. In contrast, path creators are boundary spanners who disregard myopic pressures from existing relevance structures by making mindful deviations with objects to create new futures. Time is a critical element in this process. Specifically, path creators negotiate the time required for their initiatives to mature and succeed. In doing so, they harness the dynamic efficiencies implicit in adopting a perspective that views the emergence of novelty ex-vizu of a point in time.
[35]Schienstock G.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creation
. Journal of Futures Studies, 2011, 15(4): 63-76.
https://doi.org/10.1108/0951357091093397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Purpose –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so-called sustainability,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r citizenship reports, as artefacts of a compromise between an institutional entrepreneur (IE), 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RI), and companies. Some companies take on this invitation but to which extent the information they produce as a result corresponds to the ideal promoted by the IE? Design/methodology/approach – A sample of ten reports from Canadian companies were analyz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deductive and inductive coding techniques. The discourse and pictures were analyzed to identify whether they represent path creation (adherence to the sustainability ideal) or path dependence (the expression of traditional business interests and practices). Findings – The study findings show that companies adopt the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guideline and ideal promoted by IE, but only partially. Path dependence and path creation are in tension, a condition typical of innovative processes according to the actor network theory (ANT) framework. It suggests that the market for sustainability information is under construction. Originality/value – The value of the paper is that it examines voluntary disclosure of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by companies, using the notion of IE from the neo-institutionalist theory,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model from the ANT. The originality of the paper also lies in its methodology – particularly the use of a mixed method—including the composition of “poems” with “verses” extracted from the corporate reports.
[36]Pham X.Five principles of path creation
. Oeconomicus, 2006, 8(1): 5-17.
[本文引用: 1]
[37]Beyer J.The same or not the same: On the variety of mechanisms of path dependence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2010, 5(1): 1-1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BSTRACT In association with path dependence, researchers often talk of institutional "lock-in", thereby indicating that far-reaching path deviation or path departure are to be regarded as exceptional cases. This article submits the alleged general inclination for stability of path-dependent processes to a critical review. The different reasons for path dependence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indicate that different continuity-ensuring mechanisms are at work when people talk about path dependence ("increasing returns", complementarity, sequences etc.). As these mechanisms are susceptible to fundamental change in different ways and to different degrees, the path dependence concept alone is of only limited explanatory value. It is therefore indispensable to identify the underlying continuity-ensuring mechanism as well if a statement's empirical value is to go beyond the trivial, always true "history matters". Keywords ath dependence, increasing return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lock-in.
[38]Frenken K, Oort F, Verburg T.Related variety, unrelated varie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 Regional Studies, 2007, 41(5): 685-697.
https://doi.org/10.1080/00343400601120296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Frenken K., Van Oort F. and Verburg T. (2007) Related variety, unrelated variet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Regional Studies 41, 685–697. In economic theory, one can distinguish between variety as a source of regional knowledge spillovers, called Jacobs externalities, and variety as a portfolio protecting a region from external shocks. It is argued that Jacobs externalities are best measured by related variety (within sectors), while the portfolio argument is better captured by unrelated variety (between sectors). A methodology based on entropy measures is introduced to compute related variety and unrelated variety. Using data at the NUTS 3 level in the Netherlands for 1996–2002, it was found that Jacobs externalities enhance employment growth, while unrelated variety dampens unemployment growth. Productivity growth can be explained by traditional determinants including investments an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xpenditures. Implications for regional policy follow. Frenken K., Van Oort F. et Verburg T. (2007) La variété connexe, la variété sans rapport et la croissance économique régionale., Regional Studies 41, 685–697. Dans la théorie économique, on peut distinguer entre la variété comme la source des retombées de connaissance régionales, dites les effets externes de Jacob, et la variété comme un portefeuille qui protège la région des chocs externes. On affirme que l'on peut mieux mesurer les effets externes de Jacob à partir de la notion de variété connexe (au sein des secteurs), tandis que l'argument qui pr00ne plut00t la notion de portefeuille est mieux saisi par la notion de variété sans rapport (entre les secteurs). On présente une méthodologie fondée sur des mesures d'entropie afin d'estimer la variété connexe et la variété sans rapport. A partir des données au niveau NUTS 3 auprès des Pays-Bas pour la période de 1996 à 2002, on trouve que les effets externes de Jacob augmentent la croissance de l'emploi, alors que la variété sans rapport atténue la croissance du ch00mage. La croissance de la productivité s'explique par des déterminants traditionnels, y compris l'investissement et les dépenses de recherche-développement. Il s'ensuit les implications pour la politique régionale. Variété Croissance; Effets externes de Jacob; Economies d'agglomération; Retombées Entropie Frenken K., Van Oort F. und Verburg T. (2007) Zusammenh01ngende Vielfalt, nicht zusammenh01ngende Vielfalt und regionales Wirtschaftswachstum, Regional Studies 41, 685–697. In der Wirtschaftstheorie unterscheidet man zwischen der Vielfalt als Quelle regionaler Wissensübertragung (den so genannten Jacobs-Externalit01ten) und der Vielfalt als Portfolio zum Schutz einer Region vor externen Erschütterungen. Wir stellen die These auf, dass sich die Jacobs-Externalit01ten am besten anhand der zusammenh01ngenden Vielfalt (innerhalb von Sektoren) messen lassen, w01hrend sich das Portfolio-Argument besser durch nicht zusammenh01ngende Vielfalt (zwischen verschiedenen Sektoren) darstellen l01sst. Mit Hilfe einer Methodologie auf der Grundlage entropischer Messungen ermitteln wir zusammenh01ngende Vielfalt und nicht zusammenh01ngende Vielfalt. Anhand von Daten auf dem NUTS 3-Niveau in den Niederlanden für den Zeitraum von 1996 bis 2002 stellen wir fest, dass die Jacobs-Externalit01ten zu einem Anstieg des Besch01ftigungsniveaus führen, w01hrend nicht zusammenh01ngende Vielfalt den Anstieg der Arbeitslosigkeit d01mpft. Der Anstieg der Produktivit01t l01sst sich durch traditionelle Determinanten wie Investitionen und Ausgaben für F&E erkl01ren. Im Anschluss werden die Konsequenzen für die Regionalpolitik beschrieben. Vielfalt; Wachstum; Jacobs-Externalit01ten; Agglomerationswirtschaften; U¨bertragung; Entropie; Frenken K., Van Oort F. y Verburg T. (2007) Variedad relacionada, variedad no relacionada y el crecimiento económico regional, Regional Studies 41, 685–697. En la teoría económica, podemos distinguir entre la variedad como una fuente de desbordamientos de conocimiento regionales, llamados externalidades Jacobs, y la variedad como una cartera que protege una región de choques externos. Sostenemos que las externalidades Jacobs se miden mejor según la variedad relacionada (dentro de los sectores), mientras que el argumento de la cartera se capta mejor con una variedad no relacionada (entre sectores). Para calcular la variedad relacionada y la variedad no relacionada, introducimos una metodología basada en las medidas de entropía. Usando datos en el nivel NUTS 3 en los Países Bajos para el periodo 1996–2002, observamos que las externalidades Jacobs aumentan el crecimiento de empleo mientras que la variedad no relacionada desestimula el crecimiento de desempleo. El crecimiento de productividad puede explicarse mediante determinantes tradicionales incluyendo las inversiones y los gastos en I + D. También explicamos las implicaciones para la política regional. Variedad; Crecimiento; Externalidades Jacobs; Economías de aglomeración; Desbordamiento; Entropía
相关话题/城市 资源 经济 比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