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基于BDI决策的居住空间宜居性分析——以大连沙河口区为例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张延伟1,2,, 裴颖3, 葛全胜2,
1. 济南大学商学院软实力中心,济南 250002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101
3. 辽宁师范大学自然地理与空间信息科学辽宁省重点实验室,大连 116029

Analysis of living space based on BDI decision:A case study for Dalian Shahekou district

ZHANGYanwei1,2,, FEIYing3, GEQuansheng2,
1. Soft Power Research Centre of Business College, University of Jinan, Jinan 250002, China
2. Key Laboatory of Land Surface Pattern and Simulation,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3. Liaoning Key Laboratory of Physical Geography and Geomatics,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葛全胜(1963- ),男,安徽安庆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全球变化研究。E-mail:geqs@igsnrr.ac.cn
收稿日期:2016-07-2
修回日期:2016-09-29
网络出版日期:2016-12-23
版权声明:2016《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40, 41171137)辽宁省高等学校********成长计划(LJQ2015058)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52102310354)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项目(069)济南大学社会科学项目(15YB07)济南大学自然科学项目(XKY1607)中国科协调宣部项目(DXB-ZKQN-2016-039)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延伟(1984- ),男,山东枣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生态旅游和旅游气候。E-mail:zhangyanwei208@mails.ucas.ac.cn



展开

摘要
以土地利用、社会经济、高程数据为基础,应用BDI决策多智能体模型研究大连市沙河口区居住空间宜居性。结果表明:① 大连市沙河口区星海湾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评价数值为32.186,居住空间以星海湾街道适宜性为最佳,其次是南沙街道25.288,黑石礁街道22.098。② 绿地影响着居住空间的适宜性,居民的生活离不开优美的生态环境。③ 适宜居住空间有绿化较好,公共设施完善,居住空间所在区地面平缓,交通发达且及居民点聚集不十分密集的特点。总体而言,沙河口区居住空间宜居性差异性大,东南方向居住空间适宜性较强,全区整体呈现?型分布。

关键词:BDI决策;宜居城市;空间分析;多智能体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in attempts to create spaces that are better suited for living and work, and for continually improving people's standards of living, the topic of the movement toward “amenity cities” has become a focus of academic research. Urban development should be guided by a sustainable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vision that promotes interconnected green spaces, a mufti-modal transportation system, and mixed-us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conomic status are vital factors in the livability of human settlements, and livability is a unity of the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human social environment. As China's economy and society develop, demands by the country's residents for greater material and spiritual value are heightening,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with obvious conditionality and government guidance have also resultantly surfaced as relevant issues. The spatial qualities of residential districts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and important fields of pursuit for satisfying residents' varying demands. Amid these concerns, residents are expressing their requirements for residential districts' location-related advantages, traffic-related advantages, environmental comfort, range of activities, green spaces, educational facility advantages, and other such desirable aspects. Residential districts' livability is, thus, a powerful driving force behind residents' quality of life. For this reason,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residential districts' livability has become a popular topic of focus. Based on land use, community economies, and altitude data, the present study discusses the livability of habitable areas in the Shahekou District of Dalian, by applying multi-agent modeling and BDI (Belief, Desire, Intention) strategies. This research yielded a number of results. First,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on the district's Xinghai Street is 32.186, which represents the highest suitability for a living space among all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is is followed by 25.288 on Nansha Street and 22.098 on Heishijiao Street. Second, the vegetation cover rate affects the desirability of residential areas. The presence of a superb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surroundings is a vital factor. Third, several aspects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the desirability of residential areas: high vegetation coverage rate, optimal public facilities, an outstanding transportation system, steady and limited undulation and agreeable topography, and low concentration of residents. In sum, unique characteristics and features are a huge differentiating factor for the livability of habitable areas in the Shahekou District of Dalian. Additionally, the southeast area of the district demonstrated better performance than the rest. The evaluation index of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in the district shows a linear distribution pattern.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a useful case for deeply understanding sustainability in urban areas, as well as the requirements for urban human settlement development. It also offers practical ways to guide the optimization of urban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ghly livable cities.

Keywords:BDI decision;livable city;spatial analysis;multi-agent

-->0
PDF (1281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张延伟, 裴颖, 葛全胜. 基于BDI决策的居住空间宜居性分析——以大连沙河口区为例[J]. , 2016, 35(12): 2227-223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12003
ZHANG Yanwei, FEI Ying, GE Quansheng. Analysis of living space based on BDI decision:A case study for Dalian Shahekou district[J]. 地理研究, 2016, 35(12): 2227-2237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12003

1 引言

宜居环境适合人类居住生存,住址周围的环境和经济状况非常重要,是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人文环境的统一体[1]。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物质、精神需求也在逐步提升,环境容量出现制约性和政府主导性[2]。住宅小区居住空间,已逐步成为满足居民各种需求必不可少的活动场地。居民在综合考虑自身生活和儿童教育的情况下,对居住空间的地理位置优越性、交通便捷度、环境舒适度、绿化活动面积、是否靠近名校等方面都提出了要求。居住空间绿化程度的高低可以在适当范围内改善小气候,夏天遮阳、冬天防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3],创造健康的绿色生活环境必不可少[4]。为最大程度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对住宅小区居住空间宜居性明确定位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随着城市的发展,居民对环境的要求逐步提高。David在著作《宜居与城市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宜居的重要性,倡导公共卫生、污染、历史建筑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所带来的宜居[5]。石飞等从居住社区街道的角度,通过模式对比总结西方居住社区的演进规律,为居住空间街道发展探索道路[6]。针对当前住宅小区街道存在的环境建设问题,提出居住街道适宜性居住的五大原则[7]。延伸到居住区内部进行研究,挖掘街道景观价值,营造宜居性最佳的居住空间[8]。以问卷调查的方式探索上海市华阳街道社区居民对生活环境的评价[9]。在20世纪中后期的深入研究中,美国****发现居住区的特征、邻里因素、居住位置选取是影响居住环境舒适度的三大因素。Knox将其归为六类,美学相关的因素,邻里相关的因素,交通可达性流动性因素,安全因素,噪音因素,外来因素等[10]。目前,关于居住空间宜居性评价的研究,国外研究者大多都是从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角度出发的。P Evans认为,城市宜居性的核心是可持续性的生态环境[11]。北京的小后仓旧房改造时,为了维护居住空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住宅布置时尽可能保留原有绿地树木。北京富强西里也本着“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有意识地不破坏并保留原有绿色植被,该小区内分布三块绿地[3]。可见绿地对于居住空间适宜性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多么重要。在国内顾文选等对城市宜居性的评价是通过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生活和安全等六方面入手的[12,13]。张文忠提出从城市安全、环境监控、生活方便、出行便利和居住舒适等五方面来研究城市是否宜居[14]。在城市居住空间宜居性的评价逐步发展的同时,一些专家也都从多个角度研究城市的宜居性[15]
BDI决策,英文全称为Belief-Desire-Intention,由Bratman进行重新定义为信念、愿望、意图三部分[16]。BDI决策源自心理学,主要用于对独立个体的思维逻辑决策进行解释模拟,常用于心理学、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研究。近几年来,BDI决策逐步应用到农户土地利用决策[17],交通管理体系[18,19],军事仿真训练[20]。李圆等将BDI决策应用到洪水调度等应急事件中[21]
如何对居住宜居性进行空间评价已成为热点问题。居民需要从总体上对居住空间宜居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居住空间等级序列,对居住空间适宜性进行数值化评价,分析确定居住空间适宜性的关键影响因子。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沙河口区属于大连市西部市辖区,南邻黄海,北与甘井子区相邻,与西岗区以不老街为界左右相邻。气候宜人,风景秀丽,院校众多,科研力量雄厚,经济发达,主要以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为主。沙河口管辖9街道:中山公园街道、白山路街道、星海湾街道、黑石礁街道、南沙河口街道、马栏街道、李家街道、兴工街道、春柳街道(图1)。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研究区位置图
-->Fig. 1Location of the study area
-->

2.2 数据来源

采用大连市沙河口区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数据、社会经济数据、数字高程数据。具体数据来源见表1
Tab. 1
表1
表1数据来源与说明
Tab. 1Data sources and description
年份数据名称数据属性数据来源
2013年土地利用数据比例尺1100000遥感解译
遥感影像数据SPOT5分辨率:2.5 m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社会经济数据人口数据、GDP数据《大连市统计年鉴》
数字高程数据分辨率:30 m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新窗口打开

2.3 研究方法

以大连市沙河口区为例,利用BDI决策多智能体模型,分析沙河口区居住空间适宜性,建立适宜性等级分类,探讨沙河口区居住空间适宜性分异变化,寻找最佳居住空间。同时,引入居住适宜性因子、BDI模型,对居住空间宜居性评价。涉及到栅格数据距离制图、成本距离加权、数据重分类、多层面合并等空间分析功能[22],通过BDI决策确定宜居性影响因子的权重系数,对居住空间进行综合评价,确定居住空间等级序列,确定居住适宜性的关键因子。研究技术路线如图2所示。研究思路:首先,明确市民选址的具体要求、对其进行筛选总结得到最终要求。其次,在多智能体模型中通过BDI决策对各个居住适宜性影响因子的影响范围进行分析,并与ArcGIS平台中空间分析结果进行综合处理获得最佳的宜居空间结果,确定居住适宜性的关键因子。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技术路线图
-->Fig. 2Technology roadmap
-->

3 居住空间适宜性分异

3.1 居住适宜性因子选取

根据宜居环境的内涵,在选取影响因子时遵循:独立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易获取性原则[23]。沙河口区学校、绿化点、公共设施、居民点分布如图3所示,在居住适宜性因子(表2)基础上对研究区居住适宜性进行精确评价,使得分析结果更加清晰具体地展示出来[24]。根据居住空间评价值的大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代城市居民的居住状态,同时也反映出居住空间在城市发展的趋势。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适宜性因子分布图
-->Fig. 3Suitability factor map
-->

Tab. 2
表2
表2居住适宜性因子
Tab. 2Living suitability factors
居住适宜因子要求
学校(m)300
绿地(m)600
公共设施(m)400
交通(m)300
高程(m)600
坡度(°)≤15


新窗口打开

3.2 多智能体BDI决策的构建

依据多智能体层的复杂决策进行仿真模拟,在模拟中加入BDI决策,令整体构架更加实用与灵活[25-27]。通过最终概率数值对影响权重大小进行确定,获得各评价因子的权重值并进行等级评价,最后进行宜居性分析。
3.2.1 信念构建 信念是决策者提出有关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信息说明[28],决策者对环境与周围系统信息进行筛选评估、总结梳理然后进行表达,表示为:
Bt+1=f{Pt,Bt}(1)
式中:Pt代表居民Agent对周围环境的认知了解及需求标准,通常情况下以土地利用类型和位置来表示;Bt代表居民Agent到特征因素的距离数据集合。
3.2.2 愿望构建 愿望是Agent决策者期望达到的计划目标和状态。Agent由愿望和信念来指引计划方向,构成意图决策,在其指引下开始行为活动,具体表示为:
It=f{Bt,Dt}(2)
考虑居民工作状况以及未来生活意图,假设研究时段内,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正常。意图模型可表达为:
Ijkt=Iin=α×Dschool+β×Dgrass+?in(3)
式中:Ijkt代表在时间t时居民Agent个体j对选址位置k的选择意识;位置i到学校的距离为Dschool;位置i到绿地的距离为Dgrass图4);居民Agent对学校、绿地等影响因子的喜好数值分别用α、β表示,且α+β=1;为了模拟准确性加入随机控制项?in。居民第k种选址位置为k,经过分析得出,当选址位置k对居民Agent的选择意图影响越大,相对应的Ijkt数值越大。Ijkt不仅包含当前居民Agent的选址位置意图,还包含土地类型转换的变化,Ijkt应该是BtDt综合表达的函数。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因子分析结果图
-->Fig. 4Factor analysis results
-->

3.2.3 意图构建 在t+1时期,最佳居住空间选取需要考虑的更加全面,在t+1时期居民Agent的选址位置决策可用下面公式表示:
It+1=f(Iit|i=1,2|)(4)
式中:It+1为居民下一时期的决策意图,居民在进行居住位置选址时主要是考虑对居民Agent的位置效用值;Ifinal表示居民最终对位置选择的决策意图,其数值大小即为PA的数值,PA是被选为最佳居住位置的概率;Ikt表示位置选择时加入政府特征因素的影响后居民在t时对k种空间位置的效用值。影响因子对其的公式表达如下:
PA=Ifinal=exp(Ikt)exp(Ikt),i=1,2,,I,n=1,2,,N(5)

3.3 居住适宜性等级划分与评价

根据经验可知,决策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三方面:生态、人文、经济[14,29]。三大方面可以更加详细的拆分,考虑到的几个决策影响因素为:学校、绿地、公共设施、交通、高程、坡度等。针对影响因子的大小在数据集中创建有用信息分析数据集间的关系,合并数据集划分宜居等级创建居住适宜地图。
将居住适宜性划分为6个基础等级进行计算以便筛选出最佳的居住空间,适宜性6个等级分别被赋予相对值(表3),具体划分如表4,相对舒适数值与等级大小是相反的,第一等级是最高等级。
Tab. 3
表3
表3影响因子权重值
Tab. 3Impact factor weight value
居住适宜条件权重大小
学校0.25
绿地0.25
公共设施0.25
交通0.15
高程0.05
坡度0.05


新窗口打开
首先算出每个等级占所属居住空间面积的百分比,再对各项数据进行加权求和。其计算公式如下:
P=IjWj(6)
式中:P为居住空间宜居性评价值;Ij为第j(j=1,2,3,4,5,6)个等级的相对舒适数值;Wj为第j个等级占居住空间面积的百分比(表4)。
Tab. 4
表4
表4居住空间适宜性等级评价表
Tab. 4Living space suitability level evaluation form
居住适宜度
等级
相对舒适
数值(分)
区域面积(hm2面积百分比(%)
第一级50439.73010.74
第二级401841.67844.97
第三级30893.11621.81
第四级20562.67713.74
第五级10278.7756.81
第六级079.1471.93


新窗口打开
对居住空间适宜性六等级结果进行空间分析可视化处理,筛选出居民认同、喜爱和归属感最强的居住空间,直观地查看适宜性的空间分布(图5)。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居住空间适宜性等级位置分布图
-->Fig. 5Living space suitability level position map
-->

各居住空间适宜性等级面积分布图(图6),白云路街道拥有四类等级居住空间,春柳街道拥有四类等级居住空间,黑石礁街道拥有三类等级居住空间,李家街道拥有五类等级居住空间,马栏街道拥有六类等级居住空间,南沙街道拥有六类等级居住空间,星海湾街道拥有三类等级居住空间,兴工街道拥有三类等级居住空间,中山公园街道拥有三类等级居住空间。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6居住空间适宜性等级面积分布图
-->Fig. 6Living space suitability level area map
-->

将居住空间适宜性评价数值化,提高居住空间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时效性(图7)。星海湾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数值为32.186,环境绿化较好,旅游相关的公共设施齐全,陆地平缓适宜居住;南沙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数值为25.288,公共设施相对集中,海拔稍高一些;黑石礁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数值为22.098,学校资源丰富,相配套的公共设施完善,交通便利;李家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数值为16.279,交通便利,与甘井子区相邻,公共设施均衡;马栏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数值为13.111,交通便利,学校条件良好,公共设施相对较好;中山公园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数值为12.179,公园、绿化完备,属于交通发达地区;兴工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数值为9.676,属于沙河口中心区域,居住点聚集;白云路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数值为9.627,学校、公共设施、交通处于良好状态;春柳街道居住空间适宜性数值为9.556,居住点聚集。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7居住空间适宜性评价数值图
-->Fig. 7Suitability evaluation of living space values map
-->

4 结论与讨论

由分析结果可知,沙河口区439.302 hm2处于宜居性第一等级而宜居性第二等级面积为1840.895 hm2,差异较大。大连沙河口区居住空间适宜性以星海湾街道为首,其次是南沙街道、黑石礁街道。星海湾街道公共设施齐全、环境绿化完善、人文环境优良、高校聚集文化氛围凝重,是最舒适的居住聚集区。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在模型的决策准则基础上加以改进,尝试加入一些人为适宜性因子,提高住宅小区宜居性评价的人性化因素,使得宜居性评价更加全面。
总结可知,越靠近环境绿化、公共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区域,居民对居住空间的购买、居住愿望越强[30],居民随之为实现居住愿望的意图就更明确,信念就会增加,正如BDI决策逻辑理念。研究结果表明居民眼中良好居住空间存在以下特点:① 环境绿化较好,公共设施完善;② 居住空间所在区地面平缓,不存在太大高低起伏;③ 交通发达且及居民点聚集不十分密集的区域。一般交通发达、高程坡度起伏较大的居住空间居民不是很喜爱,有环境污染的忧虑。宜居性关键影响因子为居住空间绿化程度,优美良好的居住环境越来越重要。总体而言,沙河口区居住空间宜居性存在差异,东南方向居住空间适宜性较强,全区呈现 ?型分布。
研究结果对沙河口区生态和城市发展可持续性具有重要意义,不但指明了市民关心的宜居城市、市区最佳居住空间等问题,有效地提高城市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率;明确了城市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要素对于居民的重要价值,对进一步凝练和提升城市居住空间的宜居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任学慧, 林霞, 张海静, . 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的空间评价
. 地理研究, 2008, 27(3): 683-69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8.03.02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为创造更好、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选择城市的生活方便性、健康性、居住安全性、环境舒适度和出行方便性等为指标,在问卷调查量化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Q型聚类分析方法,从行政区和不同功能片区两个角度,进行了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空间评价,以期为大连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以位于市区政治经济商业中心的区域得分最高,西、北部市郊结合部排名最后,部分远郊区宜居性虽然较好,但各指标分值差异却很大。总体而言,大连城市宜居性在空间格局上体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逐渐降低、差异程度变大的特性,该空间特征分析结论与行政区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
[Ren Xuehui, Lin Xia, Zhang Haijing, et al.The spatial evalu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suitability in Dalian.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8, 27(3): 683-692.]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0-0585.2008.03.02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为创造更好、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选择城市的生活方便性、健康性、居住安全性、环境舒适度和出行方便性等为指标,在问卷调查量化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Q型聚类分析方法,从行政区和不同功能片区两个角度,进行了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空间评价,以期为大连城市建设提供参考。研究表明:大连城市居住适宜性以位于市区政治经济商业中心的区域得分最高,西、北部市郊结合部排名最后,部分远郊区宜居性虽然较好,但各指标分值差异却很大。总体而言,大连城市宜居性在空间格局上体现出由中心城区向外围逐渐降低、差异程度变大的特性,该空间特征分析结论与行政区评价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p>
[2]周沂, 贺灿飞, 王锐, . 环境外部性与污染企业城市内空间分布特征: 基于深圳污染企业的实证分析
. 地理研究, 2014, 33(5): 817-83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5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发达地区环境管理力度不断加强,使得污染企业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强烈的环境容量制约性和政府规制主导性。为应对这种制约与规制,在城市内部,污染企业向城市边界和环境准入门槛低的区域迁移,使得污染企业空间分布及其所形成的城市污染格局更加复杂。利用2007 年深圳市污染源普查数据,通过OLS和稳健回归分别探讨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环境外部性及其城市内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深圳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企业具有明显地靠近城市外围边界但远离香港、经济特区分布的特征,以邻为壑的污染转嫁将辖区内的环境负外部性扩展到邻近城市,以避免对本城区的污染。同时,废水排放较多的污染企业也有明显的靠近城市环境功能较低的外流河分布的特征。企业所有制性质、经营时间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排污能力,进而影响污染企业的空间分布。另外,不同排污类型的企业空间分布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对于转型期正确制定城市产业结构空间调整政策,合理引导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尤其是避免跨界流域河道等成为转移负外部性的通道具有重要启示。
[Zhou Yi, He Canfei, Wang Rui, et al.Environmental externalities and the location of polluting firm in intra-city: A case study of Shenzhen, China.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5): 817-830.]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5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发达地区环境管理力度不断加强,使得污染企业的空间分布表现出强烈的环境容量制约性和政府规制主导性。为应对这种制约与规制,在城市内部,污染企业向城市边界和环境准入门槛低的区域迁移,使得污染企业空间分布及其所形成的城市污染格局更加复杂。利用2007 年深圳市污染源普查数据,通过OLS和稳健回归分别探讨了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环境外部性及其城市内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发现:深圳废水与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企业具有明显地靠近城市外围边界但远离香港、经济特区分布的特征,以邻为壑的污染转嫁将辖区内的环境负外部性扩展到邻近城市,以避免对本城区的污染。同时,废水排放较多的污染企业也有明显的靠近城市环境功能较低的外流河分布的特征。企业所有制性质、经营时间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的排污能力,进而影响污染企业的空间分布。另外,不同排污类型的企业空间分布也具有显著的差异。本研究对于转型期正确制定城市产业结构空间调整政策,合理引导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尤其是避免跨界流域河道等成为转移负外部性的通道具有重要启示。
[3]杨绍唐, 彭青. 浅析绿化空间的布置
. 民营科技, 2010, (6): 264.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居住空间环境的好坏明显地反映在绿化环境上,因为绿化是建筑以外小区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绿地在小区中的比重和绿化的优劣程度反映了小区室外环境的质量水平。凡有可能绿化的空间统统绿化起来,同时要经过精心设计来满足居民的生态和生活需求。
[Yang Shaotang, Peng Qing.An analysis of the layout of green space.
Privat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 264.]
URL [本文引用: 2]摘要
居住空间环境的好坏明显地反映在绿化环境上,因为绿化是建筑以外小区空间的主要组成部分:绿地在小区中的比重和绿化的优劣程度反映了小区室外环境的质量水平。凡有可能绿化的空间统统绿化起来,同时要经过精心设计来满足居民的生态和生活需求。
[4]楚建群, 董黎明. 创造良好的城市宜居环境
. 北京规划建设, 2007, (1): 15-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627X.2007.01.00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自从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宜居列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后,一时间,宜居城市成为公众和社会各方热烈讨论的焦点问题。虽然对宜居城市的内涵、评价标准等问题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宜居不仅是北京,也应该是我国每一个城市追求的目标;现阶段我们虽然离宜居城市还有一定差距,但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是可以不断提高城市宜居程度的。
[Chu Jianqun, Dong Liming.To create a good living environment for urban liv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n Beijing, 2007, (1): 15-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627X.2007.01.00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自从新一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将宜居列为城市发展的目标之后,一时间,宜居城市成为公众和社会各方热烈讨论的焦点问题。虽然对宜居城市的内涵、评价标准等问题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宜居不仅是北京,也应该是我国每一个城市追求的目标;现阶段我们虽然离宜居城市还有一定差距,但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是可以不断提高城市宜居程度的。
[5]Smith D.Residential Environment Methods and Theory for Evaluation.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2001.URL [本文引用: 1]
[6]石飞, 梅振宇, 徐建刚. 西方居住社区街道模式演进分析及启示
. 国际城市规划, 2014, 29(3): 55-6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首先提出街道模式的概念与内涵,然后着重从树状和栅格两种模式对比这条主线入手,系统回顾了19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师和规划师对居住社区街道模式的构想和规划实践,比较研究了源自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交通工程学等多视角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介绍树状与栅格相结合的二元街道模式的融合式发展进程。最后,探讨对中国城市街道模式的启示,指出合理的街道模式主题应当是"融合与共存"。
[Shi Fei, Mei Zhenyu, Xu Jiangang.Research on the Evolution and Inspiration of Street Pattern in Residential Communities of Western Countries.
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2014, 29(3): 55-6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文章首先提出街道模式的概念与内涵,然后着重从树状和栅格两种模式对比这条主线入手,系统回顾了19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师和规划师对居住社区街道模式的构想和规划实践,比较研究了源自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交通工程学等多视角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介绍树状与栅格相结合的二元街道模式的融合式发展进程。最后,探讨对中国城市街道模式的启示,指出合理的街道模式主题应当是"融合与共存"。
[7]秦敏, 卜菁华, 林涛. 适宜居住的街道
. 华中建筑, 2003, 21(4): 74-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739X.2003.04.02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针对现阶段我国居住区街道环境建设滞后的现状,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剖析当前居住区街道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居住区街道适宜居住的原则与可行性.
[Qin Min, Bu Jinghua, Lin Tao.Livable streets.
The Central Building, 2003, 21(4): 74-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739X.2003.04.02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针对现阶段我国居住区街道环境建设滞后的现状,以实地调查为依据,剖析当前居住区街道环境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居住区街道适宜居住的原则与可行性.
[8]杜宁, 付磊, 方刚. 基于生活次街的保障性社区空间营造: 以上海叶榭大型居住社区为例
. 城市规划学刊, 2012, (S1): 149-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3363.2012.z1.02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保障性居住社区不仅需要满足居住功能,更具有政策属性,应体现社会公平、生态和谐、低碳集约等新的城市文明既有的保障性居住社区多具有功能单一、服务设施难以配置、环境品质难以保证、社区氛围难以塑造的通病,迫切需要规划在传统的居住小区模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通过分析街道在居住区空间营造当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在挖掘街道的景观价值、功能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基础上,可以将城市街道系统延伸到居住区内部,并依托街道营造富有魅力的居住社区空间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路网设计、功能重组、指标分配、尺度把握的方法,将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街道布局,形成连续的混合使用的公共空间,塑造街区型居住社区。同时,应强调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倡公众参与。
[Du Ning, Fu Lei, Fang Gang.Based on secondary street security community space create: To Shanghai Yexie large residential community as an example.
Journal of Urban Planning, 2012, (S1): 149-15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3363.2012.z1.028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保障性居住社区不仅需要满足居住功能,更具有政策属性,应体现社会公平、生态和谐、低碳集约等新的城市文明既有的保障性居住社区多具有功能单一、服务设施难以配置、环境品质难以保证、社区氛围难以塑造的通病,迫切需要规划在传统的居住小区模式上进行突破和创新。通过分析街道在居住区空间营造当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在挖掘街道的景观价值、功能价值与精神价值的基础上,可以将城市街道系统延伸到居住区内部,并依托街道营造富有魅力的居住社区空间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路网设计、功能重组、指标分配、尺度把握的方法,将公共绿地、公共服务设施结合街道布局,形成连续的混合使用的公共空间,塑造街区型居住社区。同时,应强调优化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提倡公众参与。
[9]陈露君. 居住小区环境评价初探: 以上海市华阳街道为例
. 社会, 2003, (5): 37-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8804.2003.05.01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正 居住小区是现代城市社区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是由对该地区有一定认同感的居 民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组成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内容和要求,对于居住小区各项功能的发挥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水平、身心发展,进而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为此,开展居住小区生活环境评价以获取相应的信息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本文以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居住小区生活环境评价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居住小区生活环境的评价。
[Chen Lujun.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aking Shanghai city Huayang street as an example.
Society, 2003, (5): 37-4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4-8804.2003.05.01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正 居住小区是现代城市社区的重要组成 部分,它是由对该地区有一定认同感的居 民及他们的生活环境组成的。生活环境是居住小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所需要的内容和要求,对于居住小区各项功能的发挥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尤其是与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影响着居民的生活水平、身心发展,进而影响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和态度。为此,开展居住小区生活环境评价以获取相应的信息就显得十分必要和重要了。本文以上海市长宁区华阳街道社区居住小区生活环境评价为例,探讨如何开展居住小区生活环境的评价。
[10]Knox P L. Urban Social Geography
. London: Longman Scientific & Technical, 1995.
[本文引用: 1]
[11]Evans P.Livable cities urban struggles for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ility. California, US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2002.URL [本文引用: 1]
[12]顾文选, 罗亚蒙.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 北京规划建设, 2007, (1): 7-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627X.2007.01.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2005年10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了"宜居城市课题组".课题组下设三个主干课题:宜居城市科学概念研究、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研究.
[Gu Wenxuan, Luo Yameng.Livable city scientific evaluation standard.
Beijing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2007, (1): 7-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3-627X.2007.01.002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2005年10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了"宜居城市课题组".课题组下设三个主干课题:宜居城市科学概念研究、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研究.
[13]吴箐, 程金屏, 钟式玉, . 基于不同主体的城镇人居环境要素需求特征: 以广州市新塘镇为例
. 地理研究, 2013, 32(2): 307-31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20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城镇人居环境特点及不同主体的需求出发,构建了一套包括5个综合指标项和32个要素的城镇人居环境指标体系。以广州市新塘镇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非参数检验分析,揭示了不同主体人居环境要素需求特征;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探讨了城镇人居环境要素需求差异性影响因素及不同群体要素需求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受访者对闲暇活动等10个要素的需求表现出差异性,对生活能源等22个要素的需求表现出共性;居住时间和经济状况对不同主体人居环境要素需求的差异性影响最大。同时结合4个类群主体的差异性环境要素需求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新塘镇未来人居环境优化应该重点建设的内容。
[Wu Qing, Cheng Jinping, Zhong Shiyu, et al.Empirical research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 elements based on the needs of different subjects: A case study of Xintang town, Guangzhou.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3, 32(2): 307-316.]
https://doi.org/10.11821/yj2013020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从城镇人居环境特点及不同主体的需求出发,构建了一套包括5个综合指标项和32个要素的城镇人居环境指标体系。以广州市新塘镇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非参数检验分析,揭示了不同主体人居环境要素需求特征;运用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探讨了城镇人居环境要素需求差异性影响因素及不同群体要素需求的空间差异。结果表明:受访者对闲暇活动等10个要素的需求表现出差异性,对生活能源等22个要素的需求表现出共性;居住时间和经济状况对不同主体人居环境要素需求的差异性影响最大。同时结合4个类群主体的差异性环境要素需求和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新塘镇未来人居环境优化应该重点建设的内容。
[14]张文忠. 城市内部居住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方法
. 地理科学, 2007, 27(1): 17-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7.01.003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宜居城市”已经引起了政府、媒体和****极大的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概念层面上,关于“宜居城市”的倡导或研究不应停留概念的炒作上,应该明确其内涵、量化其评价指标、确定其建设的方向和步骤等。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凸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就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等进行探讨。重点对构成居住环境评价的5大指标体系,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便利性、出行的便捷度、居住的舒适度等具体评价内容、数据获取和方法选择等进行了研究。
[Zhang Wenzhong.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 evaluation in inner cities.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7, 27(1): 17-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0-0690.2007.01.003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宜居城市”已经引起了政府、媒体和****极大的关注,但主要集中在概念层面上,关于“宜居城市”的倡导或研究不应停留概念的炒作上,应该明确其内涵、量化其评价指标、确定其建设的方向和步骤等。立足于国内外相关研究基础,凸现“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理念,就城市内部居住环境的评价内容、指标体系设计和评价方法等进行探讨。重点对构成居住环境评价的5大指标体系,安全性、环境的健康性、生活的便利性、出行的便捷度、居住的舒适度等具体评价内容、数据获取和方法选择等进行了研究。
[15]周志田, 王海燕, 杨多贵. 中国适宜人居城市研究与评价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 14(1): 29-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04.01.006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认为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至少应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社会安全保障条件、生态环境水平、市民生活质量水平和市民生活便捷程度6个方面来体现,并据此设计的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50城市的适宜人居水平进行测度和排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我国50个城市中,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北海是适宜人居的前5名城市,西宁、贵阳、湛江、武汉、兰州、重庆是适宜人居的后5名城市.
[Zhou Zhitian, Wang Haiyan, Yang Duogui. Study and evaluation on lodgeable cities in China
.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4, 14(1): 29-32.]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2-2104.2004.01.006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认为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至少应在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潜力、社会安全保障条件、生态环境水平、市民生活质量水平和市民生活便捷程度6个方面来体现,并据此设计的中国适宜人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50城市的适宜人居水平进行测度和排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我国50个城市中,深圳、广州、北京、上海、北海是适宜人居的前5名城市,西宁、贵阳、湛江、武汉、兰州、重庆是适宜人居的后5名城市.
[16]Huibers M J H, van Breukelen G, Roelofs J, et al. Predicting response to cognitive therapy and interpersonal therapy, with or without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for major depression: A pragmatic trial in routine practic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4, 152: 146-154.
https://doi.org/10.1016/j.jad.2013.08.027URLPMID:24060588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Background: Identifying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that predict response within treatments (prognostic) or between treatments (prescriptive) can inform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In this study, we sought to identify predictors of response to evidence-based treatments in a sample of depressed patients seeking help in routine practice.<br/>Methods: Data come from a pragmatic trial of 174 patients with major depression who received an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of their own choice: cognitive therapy (CT), interpersonal therapy (IPT), antidepressant medication (ADM)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either of the two psychotherapies.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measured at baseline were examined to see if they predicted subsequent response as measured with the 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 (BDI) over the course of 26 weeks of treatment, using mixed regression modeling.<br/>Results: Higher agoraphobia scores at baseline predicted more change in depression scores across treatments, irrespective of the treatment received. Physical functioning moderated the response to treatment: patients with high physical functioning fared better in combined treatment than patients with low physical functioning, whereas physical functioning did not predict a differential response in the psychotherapy group. Moreover, the lowest levels of physical functioning predicted an increas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in combined treatment.<br/>Limitations: A relatively small sample size, and selection of several predictors that were less theory-driven, which hampers the translation to clinical practice.<br/>Conclusions: If replicated, the prognostic and prescriptive indices identified in this study could guide decision-making in routine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more uniform requirements for the analysis and reporting of prediction studies is recommended. (C) 2013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17]陈海, 梁小英, 王国义, . 基于过程的农户土地利用行为模型的设计与模拟研究
. 自然资源学报, 2014, 29(6): 1076-1089.
[本文引用: 1]

[Chen Hai, Liang Xiaoying, Wang Guoyi, et al.A process-based decision-making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farm households' learning behavior responding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4, 29(6): 1076-1089.]
[本文引用: 1]
[18]D' Inverno M, Luck M, Georgeff M, et al. The dMARS architecture: A specification of the distributed multi-agent reasoning system. Autonomous Agents and
Multi-Agent Systems, 2004, 9(1): 5-53.
https://doi.org/10.1023/B:AGNT.0000019688.11109.19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The Procedural Reasoning System (PRS) is the best established agent architecture currently available. It has been deployed in many maj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ranging from fault diagnosis on the space shuttle to air traffic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process control. The theory of PRS-like systems has also been widely studied: within the intelligent agents research community, the belief-desire-intention (BDI) model of practical reasoning that underpins PRS is arguably the dominant force in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of rational agency. Despite the interest in PRS and BDI agents, no complete attempt has yet been made to precisely specify the behaviour of real PRS systems. This has l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range of systems that claim to conform to the PRS model, but which differ from it in many important respects. Our aim in this paper is to rectify this omission. We provide an abstract formal model of an idealised dMARS system (the most recent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S architecture), which precisely defines the key data structures present within the architecture and the operations that manipulate these structures. We focus in particular on dMARS plans, since these are the key tool for programming dMARS agents. The specification we present will enable other implementations of PRS to be easily developed, and will serve as a benchmark against which future architectural enhancements can be evaluated.
[19]徐肖豪, 郭敬明, 李善梅. 基于BDI模型的Agent在航班时隙分配问题研究
. 航空计算技术, 2014, 44(6): 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654X.2014.06.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民航运输的快速发展,时隙资源日益紧缺,为了保证航班的正常飞机,提出了基于BDI(Beliefs-Desires-Intentions)Agent分布式时隙优化模型,并对厦门机场某一时间段内的时隙分配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大大减少航班的延误损失,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
[Xu Xiaohao, Guo Xiaoming, Li Shanmei.Research on agent based on BDI model in flight slot allocation problem.
Aeronautical Computing Technique, 2014, 44(6): 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1-654X.2014.06.00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民航运输的快速发展,时隙资源日益紧缺,为了保证航班的正常飞机,提出了基于BDI(Beliefs-Desires-Intentions)Agent分布式时隙优化模型,并对厦门机场某一时间段内的时隙分配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可以大大减少航班的延误损失,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
[20]陈中祥. 基于BDIAgent的CGF主体行为建模理论与技术研究
.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4.
https://doi.org/10.7666/d.y69155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CGF 建模技术是近年来随着先进分布仿真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 的仿真建模领域。它的突出特点是利用计算机来代替真实的作战训练人员和武器装 备,再现其在真实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能,从而能够极大地降低训练费用和组织联合 训练的难度。CGF 建模包括环境建模、物理建模和行为建模。环境建模给 CGF 提供 一个虚拟战场;物理建模为 CGF 提供逼真的外观,使其与真实兵力“形似”;而行 为建模则是对 CGF 的内部思维活动建模,使其与真实兵力“神似”,是 CGF 建模技 术的核心和难点。 建立 CGF 的行为模型不同于原有的物理建模,要面对大量不确定且难以形式化 的因素,涉及行为的推理、决策和知识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实现难度很大。目前 CGF 的行为模型集中在简单的反应式行为层次上,高级智能行为涉及不多,且多采用专 家系统形式实现。同时 CGF 的行为不是由 CGF 自身控制,系统耦合紧。 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结合一个具体的应用项目运用 BDI agent 技术从个体的层 面上深入研究 CGF 主体的行为建模理论及技术。论文的主要思路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将 CGF 主体的行为分为内在行为和外在行为,并认为 CGF 主体的外在行为输 出是基于其内在行为的。二是将 CGF 主体的内在行为表示分为理性行为模型和行为 差异模型,并认为 CGF 主体的内在行为是由 CGF 主体的理性行为模型决定,但受 行为差异模型影响。三是将 CGF 主体的理性行为进一步分为感知行为、决策行为和 学习行为。 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1.对计算机生成兵力和行为建模技术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综述。 2.从总体上描述了 CGF 主体的行为产生机制和行为表示方法。通过信念、愿 望和意图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说明 CGF 主体的内在行为的产生过程,形式化地阐述 CGF 主体的外在行为输出的内在机理;提出一种表示外在行为的输出框架,并定义 一组基于行为输出框架的行为运算,以此将一个意图分解为一系列元行为。 3.建立了 CGF 主体感知行为的描述性模型和可计算模型。这样既描述了感知 行为的产生过程,同时保证建立在描述性模型之上的可计算模型能应用于自治的仿 真环境中。 4.建立了 CGF 主体的决策行为模型,着重分析了决策的风险特性和时间特性。 分析了加入感知行为后,对决策行为复杂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III WP=4 用于处理不完全感知信息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5.在 CGF 主体的行为模型加入学习行为,分析了 CGF 主体学习行为框架,和 在该框架下实现学习的两种方式:离线学习和在线学习。建立了各自的学习模型, 并进行了形式化描述,给出了各自的学习算法。 6.从个体的角度研究影响 CGF 主体理性行为的若干重要行为因素,并探讨其 在作战仿真中的应用。根据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 CGF 主体行 为的各种主要因素,探讨了应用上述定性分析的结果建立行为因素影响 CGF 主体行 为输出的行为差异模型。 7.研究了构造仿真系统中仿真成员的行为建模问题。以通信对抗仿真训练系统 为背景,描述 CGF 主体的行为建模实现方法。 本文认为,建立 CGF 主体的行为模型是构造 CGF 系统的核心和难点所在。Agent 技术具有良好的自治性、自主性、反应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能够用来解决传统的人 工智能所不能解决的环境适应性、信息不完全性等问题,比较适合建立 CGF 主体的 行为模型。CGF 主体的内部行为是由信念、愿望、意图和知识等内在状态决定的, 通过感知、决策、学习等内在行为产生的;CGF 主体的行为输出是由理性行为模型 决定,但受各种内外部行为因素影响。随着对 CGF 主体行为建模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必将促进计算机生成兵力技术和仿真建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使计算机生成兵力 成为军事仿真训练的有力工具。
[Chen Zhongxiang.The theory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of CGF main body behavior modeling based on BDI Agent.
Wuhan: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04.]
https://doi.org/10.7666/d.y69155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CGF 建模技术是近年来随着先进分布仿真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 的仿真建模领域。它的突出特点是利用计算机来代替真实的作战训练人员和武器装 备,再现其在真实系统中的角色和职能,从而能够极大地降低训练费用和组织联合 训练的难度。CGF 建模包括环境建模、物理建模和行为建模。环境建模给 CGF 提供 一个虚拟战场;物理建模为 CGF 提供逼真的外观,使其与真实兵力“形似”;而行 为建模则是对 CGF 的内部思维活动建模,使其与真实兵力“神似”,是 CGF 建模技 术的核心和难点。 建立 CGF 的行为模型不同于原有的物理建模,要面对大量不确定且难以形式化 的因素,涉及行为的推理、决策和知识学习等方面的内容,实现难度很大。目前 CGF 的行为模型集中在简单的反应式行为层次上,高级智能行为涉及不多,且多采用专 家系统形式实现。同时 CGF 的行为不是由 CGF 自身控制,系统耦合紧。 基于以上的背景,本文结合一个具体的应用项目运用 BDI agent 技术从个体的层 面上深入研究 CGF 主体的行为建模理论及技术。论文的主要思路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将 CGF 主体的行为分为内在行为和外在行为,并认为 CGF 主体的外在行为输 出是基于其内在行为的。二是将 CGF 主体的内在行为表示分为理性行为模型和行为 差异模型,并认为 CGF 主体的内在行为是由 CGF 主体的理性行为模型决定,但受 行为差异模型影响。三是将 CGF 主体的理性行为进一步分为感知行为、决策行为和 学习行为。 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 1.对计算机生成兵力和行为建模技术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综述。 2.从总体上描述了 CGF 主体的行为产生机制和行为表示方法。通过信念、愿 望和意图及其相互关系来分析说明 CGF 主体的内在行为的产生过程,形式化地阐述 CGF 主体的外在行为输出的内在机理;提出一种表示外在行为的输出框架,并定义 一组基于行为输出框架的行为运算,以此将一个意图分解为一系列元行为。 3.建立了 CGF 主体感知行为的描述性模型和可计算模型。这样既描述了感知 行为的产生过程,同时保证建立在描述性模型之上的可计算模型能应用于自治的仿 真环境中。 4.建立了 CGF 主体的决策行为模型,着重分析了决策的风险特性和时间特性。 分析了加入感知行为后,对决策行为复杂性的影响;提出了一种不确定型决策方法 III WP=4 用于处理不完全感知信息对决策行为的影响。 5.在 CGF 主体的行为模型加入学习行为,分析了 CGF 主体学习行为框架,和 在该框架下实现学习的两种方式:离线学习和在线学习。建立了各自的学习模型, 并进行了形式化描述,给出了各自的学习算法。 6.从个体的角度研究影响 CGF 主体理性行为的若干重要行为因素,并探讨其 在作战仿真中的应用。根据行为科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影响 CGF 主体行 为的各种主要因素,探讨了应用上述定性分析的结果建立行为因素影响 CGF 主体行 为输出的行为差异模型。 7.研究了构造仿真系统中仿真成员的行为建模问题。以通信对抗仿真训练系统 为背景,描述 CGF 主体的行为建模实现方法。 本文认为,建立 CGF 主体的行为模型是构造 CGF 系统的核心和难点所在。Agent 技术具有良好的自治性、自主性、反应性和社会性等特点,能够用来解决传统的人 工智能所不能解决的环境适应性、信息不完全性等问题,比较适合建立 CGF 主体的 行为模型。CGF 主体的内部行为是由信念、愿望、意图和知识等内在状态决定的, 通过感知、决策、学习等内在行为产生的;CGF 主体的行为输出是由理性行为模型 决定,但受各种内外部行为因素影响。随着对 CGF 主体行为建模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必将促进计算机生成兵力技术和仿真建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使计算机生成兵力 成为军事仿真训练的有力工具。
[21]李圆. 基于BDIAgent的个体推理和多部门应急协商方法及应用
. 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突发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应急决策作为突发事件出现征兆或已经发生后的一个动态决策过程,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重视。以洪水应急为例,其影响面广、强度大、后果严重,且具有跨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如何将参与应急决策的各部门组织起来,明确分工,信息共享,通过相互协作、合理调度,达成一致的应急目标是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成功的关键前提。 本文为解决应急决策中部门内部推理和多部门的协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工作: 本文将BDIAgent的个体推理和协商方法在应急决策的背景下进行讨论:⑴在个体Agent内部推理中运用经典BDI模型,在信念模型中加入个性类型,并在愿望模型中引入多目标和权重,使得Agent的内部推理更符合应急决策的多准则性和复杂性;⑵在多Agent外部的协商中,将BDI理论与对策论相结合,使用经典的让步协商方法且不考虑效用问题,同时以协商次数为限制,使整个协商过程更符合应急决策的特点;⑶将组织结构和社会规范运用到整个应急决策的流程中,虽然只是简单尝试,但使得现有的关于组织结构和社会规范的研究不再孤立于理论上。 本文选取三峡洪水调度作为应急决策的案例背景:⑴将上述理论在三峡洪水调度中进行建模;⑵在仿真平台JACK中实现基于BDI的多部门自动协商,分析时间约束、个体性格和洪水频率不同对协商结果的影响。 本文为应急决策的部门内部推理和多部门间的协商做了理论探讨,并为防汛会商中的洪水调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思路。
[Li Yuan.BDIAgent based reasoning and multi sectoral emergency consultation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Wuhan: Master Dissertation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社会不稳定因素逐渐增多,突发事件在我国时有发生,且呈上升趋势。应急决策作为突发事件出现征兆或已经发生后的一个动态决策过程,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重视。以洪水应急为例,其影响面广、强度大、后果严重,且具有跨地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如何将参与应急决策的各部门组织起来,明确分工,信息共享,通过相互协作、合理调度,达成一致的应急目标是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成功的关键前提。 本文为解决应急决策中部门内部推理和多部门的协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工作: 本文将BDIAgent的个体推理和协商方法在应急决策的背景下进行讨论:⑴在个体Agent内部推理中运用经典BDI模型,在信念模型中加入个性类型,并在愿望模型中引入多目标和权重,使得Agent的内部推理更符合应急决策的多准则性和复杂性;⑵在多Agent外部的协商中,将BDI理论与对策论相结合,使用经典的让步协商方法且不考虑效用问题,同时以协商次数为限制,使整个协商过程更符合应急决策的特点;⑶将组织结构和社会规范运用到整个应急决策的流程中,虽然只是简单尝试,但使得现有的关于组织结构和社会规范的研究不再孤立于理论上。 本文选取三峡洪水调度作为应急决策的案例背景:⑴将上述理论在三峡洪水调度中进行建模;⑵在仿真平台JACK中实现基于BDI的多部门自动协商,分析时间约束、个体性格和洪水频率不同对协商结果的影响。 本文为应急决策的部门内部推理和多部门间的协商做了理论探讨,并为防汛会商中的洪水调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思路。
[22]杨婧, 童杰, 张帅. ArcGIS矢量数据空间分析在市区择房中的应用
. 地理空间信息, 2012, 10(1): 119-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4623.2012.01.04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介绍了ArcGIS矢量数据空间分析中的缓冲区分析与叠置分析功能,结合这两类空间分析功能对市区择房购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择房分析,对购房范围内各区域作出分级,筛选出满足消费者意愿的合适购房区域。
[Yang Jing, Tong Jie, Zhang Shuai.Application of ArcGIS vector data spatial analysis in urban housing.
Geo Spatial Information, 2012, 10(1): 119-120.]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4623.2012.01.04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介绍了ArcGIS矢量数据空间分析中的缓冲区分析与叠置分析功能,结合这两类空间分析功能对市区择房购房过程中遇到的实际情况,进行择房分析,对购房范围内各区域作出分级,筛选出满足消费者意愿的合适购房区域。
[23]刘凯. 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市宜居度评价研究: 以山东省济南市为例
.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5, 31(6): 653-6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8141.2015.06.00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宜居成为近年来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促进了宜居城市的研究。以山东省会城市济南市为例,根据宜居城市内涵建立宜居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进行评价,其结论是:济南宜居度位于"一般"水平,经济支撑水平对其产生推动作用,环境适宜水平是其主要限制因素。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加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以改革向纵深拓展为契机,促进济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推进济南社会事业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合理规划城市和提升城市形象。
[Liu Kai.Evaluation of urban livability degree 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ake Jinan city, Shandong province.
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15, 31(6): 653-6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5-8141.2015.06.004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城市问题日益严重,宜居成为近年来相关学科的研究热点,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促进了宜居城市的研究。以山东省会城市济南市为例,根据宜居城市内涵建立宜居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排列多边形图示指标法进行评价,其结论是:济南宜居度位于"一般"水平,经济支撑水平对其产生推动作用,环境适宜水平是其主要限制因素。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加强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以改革向纵深拓展为契机,促进济南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推进济南社会事业发展;以新型城镇化为契机,合理规划城市和提升城市形象。
[24]沈意浪. 基于GIS空间叠置分析的城市择房研究
. 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2, (4): 62-6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叠置分析是GIS中的一项非常 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它可以用来提取空间隐含信息。它将代表不同主题的各个数据层进行叠置,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叠置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要素 所具有的属性。将GIS的叠置分析功能应用于城市住房选择中,将会帮助择房者更好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住房,也使GIS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Shen Yilang.Study on urban housing selection based on GIS spatial overlay analysis.
Digital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s, 2012, (4): 62-63.]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叠置分析是GIS中的一项非常 重要的空间分析功能,它可以用来提取空间隐含信息。它将代表不同主题的各个数据层进行叠置,从而产生一个新的数据层,叠置结果综合了原来两个或多个层要素 所具有的属性。将GIS的叠置分析功能应用于城市住房选择中,将会帮助择房者更好地选择自己所需的住房,也使GIS的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25]陈海, 梁小英, 高海东, . Multi-Agent System模型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中的研究进展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2): 345-352.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8.02.01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微观与中宏观尺度上,MAS模型可以反映景观中具有自动性、异质性和分散性的人类决策,利于阐明智能体对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机制。因而在自然资源管理、农业经济和城市模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该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能体决策、智能体相互作用、模型多尺度、模型检验与验证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智能体决策框架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有限理性决策框架(Bounded Rationality)还需进一步完善;②智能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的、概念性的水平,还需进一步研究定量分析智能体相互作用的方法;③在多尺度研究中,第一种尺度转化途径机理明确,但决策的空间显性(spatially-explicit)表达较为困难;第二种途径可以表达空间显性,但决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逻辑解释不强;第三种途径可以表达土地利用过程中决策与复杂性关系,但智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处理较为简单;④还需加强对模型的检验与验证方面的研究,探索验证人类复杂行为的技术方法。
[Chen Hai, Liang Xiaoying, Gao Haidong, 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System Multi-Agent in land use/cover change.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8, 23(2): 345-352.]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8.02.019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在微观与中宏观尺度上,MAS模型可以反映景观中具有自动性、异质性和分散性的人类决策,利于阐明智能体对自然与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机制。因而在自然资源管理、农业经济和城市模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目前,该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智能体决策、智能体相互作用、模型多尺度、模型检验与验证等几个方面。综合分析得出如下结论:①智能体决策框架还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有限理性决策框架(Bounded Rationality)还需进一步完善;②智能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仍停留在定性的、概念性的水平,还需进一步研究定量分析智能体相互作用的方法;③在多尺度研究中,第一种尺度转化途径机理明确,但决策的空间显性(spatially-explicit)表达较为困难;第二种途径可以表达空间显性,但决策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逻辑解释不强;第三种途径可以表达土地利用过程中决策与复杂性关系,但智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处理较为简单;④还需加强对模型的检验与验证方面的研究,探索验证人类复杂行为的技术方法。
[26]余强毅, 吴文斌, 唐华俊, . 复杂系统理论与Agent模型在土地变化科学中的研究进展
. 地理学报, 2011, 66(11): 1518-153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1008URLMagsci摘要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与Agent 模型,分别从理论与方法的角度梳理并总结了当前土地变化科学的研究进展。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土地变化所处的&ldquo;耦合的人类&mdash;自然系统&rdquo;及其复杂性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而基于Agent 的模拟作为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为传统土地变化模拟提供新的方法支持。当前,ABMs与土地变化模型相结合(ABM/LUCC),无论是模型构建还是模型应用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其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理论与应用脱节,使很多建模者容易陷入&ldquo;为建模而建模&rdquo;的误区。此外,现有的ABM模型设计较为随意,模型间差异太大,不利于跨区域比较研究的开展。因此,虽然ABM是认识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但是建模之前离不开对系统复杂性的深入研究;基于Agent 的土地变化模拟的意义在于充分表达&ldquo;人类&mdash;自然&rdquo;系统的综合复杂关系,从而合理的预测土地变化(结构与功能) 的动态过程,解释并评价土地变化的可能影响。
[Yu Qiangyi, Wu Wenbin, Tang Huajun, et al.Research progress of complex system theory and Agent model in land change science.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11, 66(11): 1518-1530.]
https://doi.org/10.11821/xb201111008URLMagsci摘要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与Agent 模型,分别从理论与方法的角度梳理并总结了当前土地变化科学的研究进展。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土地变化所处的&ldquo;耦合的人类&mdash;自然系统&rdquo;及其复杂性问题提供理论支撑;而基于Agent 的模拟作为研究复杂系统的重要工具,为传统土地变化模拟提供新的方法支持。当前,ABMs与土地变化模型相结合(ABM/LUCC),无论是模型构建还是模型应用均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其也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理论与应用脱节,使很多建模者容易陷入&ldquo;为建模而建模&rdquo;的误区。此外,现有的ABM模型设计较为随意,模型间差异太大,不利于跨区域比较研究的开展。因此,虽然ABM是认识复杂系统的有效方法,但是建模之前离不开对系统复杂性的深入研究;基于Agent 的土地变化模拟的意义在于充分表达&ldquo;人类&mdash;自然&rdquo;系统的综合复杂关系,从而合理的预测土地变化(结构与功能) 的动态过程,解释并评价土地变化的可能影响。
[27]胡雪丽, 徐凌, 张树深. 基于CA-Markov模型和多目标优化的大连市土地利用格局
.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6): 1652-1660.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多准则评估以及元胞自动机耦合的CA-Markov模型,基于1990、2000、2010年土地利用图、地形因子和地理要素等,模拟大连市未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基于大连市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特点,结合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经济、社会、环境3个目标导向的模糊多目标优化模型,优化配置了大连市未来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 1990&mdash;2010年,大连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建设用地持续扩张而耕地、林地面积缩小的特点,以现有城市化速度发展,到2020年大连市景观格局土地覆盖将发生很大变化,景观破碎化程度将加剧.优化调整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能满足未来大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p>
[Hu Xueli, Xu Ling, Zhang Shushen.Based on CA-Markov model and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land use pattern of Dalian.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Ecology, 2013, 24(6): 1652-1660.]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运用马尔科夫转移矩阵、多准则评估以及元胞自动机耦合的CA-Markov模型,基于1990、2000、2010年土地利用图、地形因子和地理要素等,模拟大连市未来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基于大连市土地利用结构、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等特点,结合大连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经济、社会、环境3个目标导向的模糊多目标优化模型,优化配置了大连市未来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 1990&mdash;2010年,大连的快速发展呈现出建设用地持续扩张而耕地、林地面积缩小的特点,以现有城市化速度发展,到2020年大连市景观格局土地覆盖将发生很大变化,景观破碎化程度将加剧.优化调整土地利用数量结构,能满足未来大连可持续发展的要求.</p>
[28]Bratman M E.Plans, and resource-bounded practical reasoni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1988, (4): 349-355.
https://doi.org/10.1111/j.1467-8640.1988.tb00284.x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CiteSeerX - Scientific documents that cite the following paper: Plans And Resource-Bounded Practical Reasoning
[29]蔡伟, 蔡洪新, 王浩先. 基于ArcGIS的城市居住区空间宜居性评价
.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2014, 37(9): 161-1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5867.2014.09.05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城市居住区的选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不同的居住区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分析过程中分别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些影响因素对城市居住区宜居性进行空间评价。
[Cai Wei, Cai Hongxin, Wang Haoxian.Evaluation of urban residential space suitability based on ArcGIS.
Geomatics & Spati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2014, 37(9): 161-16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672-5867.2014.09.05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城市居住区的选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基于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不同的居住区进行分析和比较,在分析过程中分别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些影响因素对城市居住区宜居性进行空间评价。
[30]马仁锋, 王美, 张文忠, . 临港石化集聚对城镇人居环境影响的居民感知: 宁波镇海案例
. 地理研究, 2015, 34(4): 729-73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沿海港口地区大量地集聚化工企业,导致生态环境型邻避冲突在滨海港口城市不断涌现。利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对镇海居民入户抽样,调查石化企业集聚对人居环境影响的居民感知。结果表明:① 石化企业集聚的潜在危险与环境排放构成的居住安全、环境污染是集聚区环境外部性的首要负外部性,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方面;② 本地居民认知的石化集聚区环境外部性对人居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且青年、中青年、老年群体的感知差异初现文化集团性;③ 初步证实人居环境是有效刻画城市产业空间组织及其环境外部性的综合媒介,将成为政府破解&ldquo;环境抗争事件&rdquo;和城市产业升级的着力点。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城市产业功能区升级与城镇人居环境建设需求及阶层偏好提供了案例,同时对指导城市产业空间优化与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
[Ma Renfeng, Wang Mei, Zhang Wenzhong, et al.Residents' perceptions of the impact on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from petrochemical industry cluster in port area: Case study of Zhenhai district.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5, 34(4): 729-73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504011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沿海港口地区大量地集聚化工企业,导致生态环境型邻避冲突在滨海港口城市不断涌现。利用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对镇海居民入户抽样,调查石化企业集聚对人居环境影响的居民感知。结果表明:① 石化企业集聚的潜在危险与环境排放构成的居住安全、环境污染是集聚区环境外部性的首要负外部性,是影响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方面;② 本地居民认知的石化集聚区环境外部性对人居环境影响的空间特征符合地理学第一定律,且青年、中青年、老年群体的感知差异初现文化集团性;③ 初步证实人居环境是有效刻画城市产业空间组织及其环境外部性的综合媒介,将成为政府破解&ldquo;环境抗争事件&rdquo;和城市产业升级的着力点。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城市产业功能区升级与城镇人居环境建设需求及阶层偏好提供了案例,同时对指导城市产业空间优化与宜居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p>
相关话题/空间 城市 环境 数据 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