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除或更新信息,请邮件至freekaoyan#163.com(#换成@)

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时空演变特征

本站小编 Free考研考试/2021-12-29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 src="https://cdn.bootcss.com/mathjax/2.7.2-beta.0/MathJax.js?config=TeX-AMS-MML_HTMLorMML"></script> <script type='text/x-mathjax-config'> MathJax.Hub.Config({ extensions: ["tex2jax.js"], jax: ["input/TeX", "output/HTML-CSS"], tex2jax: {inlineMath: [ ['$','$'], ["\\(","\\)"] ],displayMath: [ ['$$','$$'], ["\\[","\\]"] ],processEscapes: true}, "HTML-CSS": { availableFonts: ["TeX"] }, TeX: {equationNumbers: {autoNumber: ["none"], useLabelIds: true}}, "HTML-CSS": {linebreaks: {automatic: true}}, SVG: {linebreaks: {automatic: true}} }); </script> 张新林1,, 赵媛1,2,3,, 许昕1,3, 王长建4
1.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 210023
2. 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南京 210097
3. 江苏省地理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 210023
4. 广州地理研究所,广州 510070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of gas flow superiority in China

ZHANGXinlin1,, ZHAOYuan1,2,3,, XUXin1,3, WANGChangjian4
1. School of Geographic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2. Jinling Colleg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China
3. Jiangsu Center fo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Nanjing 210023, China
4.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graphy, Guangzhou 510070, China
通讯作者:通讯作者:赵媛(1963- ),女,江苏南京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能源经济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E-mail: zhaoyuan@njnu.edu.cn
收稿日期:2016-02-5
修回日期:2016-05-26
网络出版日期:2016-08-30
版权声明:2016《地理研究》编辑部《地理研究》编辑部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518)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新林(1989- ),男,山东泰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能源地理学与区域可持续发展。E-mail: smilezhang89@163.com



展开

摘要
引入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概念,对2000-2012年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输流地与汇流地优势度进行测算,并对其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表明:① 输流地、汇流地的数量及优势度随时间不断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性。② 输流地优势度集聚性先降低后升高,热点区在西北部区域,空间上表现出向东南—西北方向分布,最后呈现出接近南北方向偏移;汇流地优势度空间上总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热点区在东部区域,空间分布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移动趋势。③ 天然气资源流通条件及产量是输流地优势度空间格局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汇流地天然气资源消费、天然气工业及流通条件是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程度逐渐加强。

关键词:输流地;汇流地;优势度;时空演变;天然气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of gas flow superiority. Compared with other areas, if an area has an advantage in gas flow which is led by flow scale, traffic, gas consumption and economy, we call it gas flow superiority. In this paper, the input superiority and output superiority are measured,and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of gas flow is also analyzed. Some conclusions about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are drawn as follows. (1) The number of input regions and output regions has been changing over time, and regional disparity in superiortiy is very obvious. (2) Spatial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output superiority decreases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s. Hot spo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China. Areal distribution direction has changed from northwest-southeast to approximate north-south. (3) Spatial convergence characteristics of input superiority show the gradually increasing trend. Hot spot is located in the east of China. Besides, the gas flow superiority is influenced by gas production, consumption and other factors. So these factors are also analyzed. Some conclusions are also drawn in the paper. (1) Flow conditions and gas production are the principal influencing factors which result in the changes of output regions. (2) For input regions, gas consumption, gas industry and flow conditions are the main factors,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se factors has been strengthening continuous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evolution pattern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gas flow superiority, we propose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1) Gas flow channels should be improved in the future. Gas flow mainly relies on pipeline transport and there still exist some disadvantages in gas pipeline transport. Thus, gas pipelines should be improved in various regions. (2) Gas demand also constantly strengthens the guidance of gas flow, and external dependency will also increase, therefore, imported pipelines and supporting infrastructure should be set up in order to meet demand. (3) It is an important mean to developing our gas industry to guarantee gas supply. (4)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of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mong the gas reserves, pipelines and gas demand is very necessary to ensure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Keywords:output regions;input regions;superiority;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gas flow

-->0
PDF (6355KB)元数据多维度评价相关文章收藏文章
本文引用格式导出EndNoteRisBibtex收藏本文-->
张新林, 赵媛, 许昕, 王长建. 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时空演变特征[J]. , 2016, 35(8): 1457-146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8005
ZHANG Xinlin, ZHAO Yuan, XU Xin, WANG Changjian. Analysis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pattern of gas flow superiority in China[J]. 地理研究, 2016, 35(8): 1457-1469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608005

1 引言

伴随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能源资源、环境等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日益凸显,如何引导能源资源在区域间的合理配置,保障不同区域能源的可持续供应,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1]。对能源资源流动过程的研究,有助于把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向[2]。目前对能源资源流动的研究,主要包括流量及流向规律的研究[3-6],影响能源流动的交通网内在结构、空间布局和时间次序的研究[7-9],能源物流网络体系特征、构建以及优化研究等内容[10],且研究多集中在煤炭资源和石油资源,对天然气资源流动的研究较少。中国目前仍然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相对低碳的天然气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仍然过低,如何促进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11]。由于天然气资源空间分布差异性等因素的影响,天然气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已成为普遍现象。因此,本文拟对天然气资源流动的优势度进行分析。
优势度来源于植物群落学,表示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自然界中各个种群都是与其他种群紧密联系,不是单独存在的[12]。目前优势度已被应用于交通评价、农业资源开发、地域格局演变、旅游流评价、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12-16]。能源资源流动在不同区域之间亦存在着紧密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能源资源流动系统,目前将优势度用于能源资源流动的研究尚不多见。王成金等从煤炭资源扩散场、集聚场方面对不同节点进行了煤炭资源流动规律的研究,分析了不同节点辐射、集聚规模、范围等方面的差异[6];赵媛等借助于齐夫定律,从规模分布方面,研究了中国省际石油资源输入量和输出量的位序—规模分布特征[17];刘文宇等对中国各省市煤炭资源流动的位序—规模分布进行了分析[18]等,上述研究涉及了不同区域在能源流动规模等方面的差异,结合消费、交通等其他因素进行综合量化的分析尚不多见。而在对能源资源流动影响要素的分析中,杨足膺等对石油资源空间流动与宏观经济的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9];王宜强等对各省域煤炭资源流动的主导要素进行了解析[19];徐增让等对山西省煤炭资源输出的驱动因子进行了测度[5]等,上述研究主要针对各区域的资源流动影响因素,并未针对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分析。因此,本文将优势度引入天然气资源流动的研究,构建多指标评价体系,分析各节点区域天然气资源流动的优势度,并对天然气资源流动的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受统计数据的限制,目前还无法进行微观尺度节点到节点的研究,因此将资源流动所在的区域视为内部均质化的抽象节点,依此分析不同节点天然气资源流动的优势度。本文以省级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模型,对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进行评价进而划分等级,并借助重心模型及标准差椭圆分析优势度时空的演变,采用重心分析方法,对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重心格局演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化方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2.1 研究方法

借鉴李创新等对“区域旅游流优势度”的定义和测度[12],将优势度概念引入天然气资源流动。“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即指“某节点与其他节点相比,天然气资源流动与同一时期其他节点相比所具有的领先优势,包括流动规模、交通、消费、经济等方面引起的优势”。对于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采用熵值法进行测定。由于主观赋权的方法具有随意性,因此,本文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利用综合指数法即加权求和法来计算天然气资源流动的优势度。在进行测度前,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Getis-Ord Gi指数来分析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空间格局的集散特征。全局自相关分析用来探测整个研究区域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的空间关联结构模式,揭示优势度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但是全局Moran's I统计量是一种总体统计指标,难以探测不同空间位置局部区域的空间关联模式。Getis-Ord Gi指数可以用于识别不同空间位置上高值簇与低值簇、热点区与冷点区的空间分布[20]
重心演变及标准差椭圆可以从多重角度反映事物空间分布的整体性特征[19]。本文主要使用重心的移动方向和轨迹考察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重心的迁移轨迹,并揭示其演化规律背后的影响因素;标准差椭圆反映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的空间分布,识别其重心可获得优势度位置变化和移动方向等趋势信息[21,22]
为了考察各指标对优势度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采用空间重叠性和变动一致性的方法,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考查优势度重心与各指标重心两两重心耦合的态势[23]。空间重叠性,用优势度重心与各指标重心之间的距离表示,距离越近,则重叠性越高;变动一致性,对于其变动轨迹的一致性,可以使用优势度重心与各指标重心相对于上一时间节点产生位移的矢量交角θ来体现,θ越小则表示变动越一致,由于θ取值范围在0~180°,因此,取其余弦值作为变动一致性指数,值越大,则表示变动越一致。

2.2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通过查阅已有研究,影响天然气资源流动的因素主要有天然气资源供需不平衡、天然气流通条件以及天然气价格等。用天然气资源丰度及天然气经济发展水平来衡量天然气资源的供需不平衡;用产销地间距离以及交通状况来衡量天然气流通条件;天然气价格属于政府监督下的市场行为,因此不将其选为指标。综合比较各因素,选取以下指标测量优势度:① 天然气产量,用以衡量天然气资源丰度;② 天然气消费总量,用以衡量天然气需求;③ 天然气加工转换投入量与工业部门天然气终端消费之和,用以衡量天然气工业发展水平;④ 天然气流通总量,用以衡量通过交通而流动的天然气规模,反映天然气资源流通条件。对于输流地来说,天然气的丰度、资源流通条件均为正向指标,消费总量及天然气工业发展水平为逆向指标;对于汇流地,消费总量、天然气工业发展水平、天然气输流条件为正向指标,天然气资源丰度为逆向指标。
天然气资源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地区能源平衡表”,其中输入量包括调往本省的数量和进口量,输出总量包括本省调往外省的数量和出口量;所用空间数据,包括中国省域行政区划图及坐标信息均来自于国家基础地理数据库。

3 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时间变化

根据中国天然气资源流动区域资源输出及汇入倾向的关系,借助赵媛等对石油资源流动类型的划分方法[3],对天然气资源流动进行划分:① 输流地,资源输出倾向大于汇入倾向,资源输出性强;② 汇流地,资源汇入倾向大于输出倾向,资源汇入性强;③ 交流中心,即资源输出与汇入规模相当。使用流动比率[3]进行划分,即区域天然气资源输出量与汇入量的比值。比值越大,表明输出性越强;比值越小,表明汇入性越强;比值近似1,表明资源交流性强。

3.1 输流地优势度时间变化

2000-2012年,输流地数量及优势度排位均发生了变化。2000年输流地有7个;2006年有9个,山东由输流地转变为汇流地,天津成为交流中心,河北、广东、海南、四川、青海成为新的输流地;2012年输流地仍为6个,海南、重庆不再为输流地。根据前文模型,计算得出各个输流地优势度,利用SPSS 16对不同年份输流地优势度进行聚类分析,划分为三类区域(表1)。
Tab. 1
表1
表12000-2012年输流地优势度聚类分析序列表
Tab. 1Clustering results of output superiority from 2000 to 2012
年份Ⅰ类区域Ⅱ类区域Ⅲ类区域
2000重庆陕西新疆、内蒙古、河南、山东、天津
2006新疆、四川陕西、广东、重庆、内蒙古河北、青海、海南
2012陕西内蒙古、四川、新疆广东、青海

注:Ⅰ类区域为优势度最显著区域,Ⅱ类区域为次显著区域,Ⅲ类区域为最不显著区域。
新窗口打开
2000年,重庆为Ⅰ类区域,具有最高的输流地优势度,年产量50.25亿m3,约占全国同期总产量的1/3,加之较好的天然气资源流通条件,成为天然气资源一级输流地。陕西为Ⅱ类区域,虽然陕西具有较好的天然气资源流通条件,但本身产量相对较低,消费量又较大,影响对外输出。其余区域为Ⅲ类区域,优势度相对较低。新疆天然气产量仅次于重庆,是全国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区,但天然气用于加工转化及工业生产消费的比例相对偏大,即新疆自身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对天然气的输出具有截流作用,加之受交通运输条件的制约,天然气外运能力有限,也弱化了新疆天然气输流地优势度。
2006年,新疆、四川为Ⅰ类区域,输流地优势度显著,为天然气资源一级输流地。伴随“西气东输”等工程的建立,新疆天然气资源流通条件得以改善,天然气产量大幅度上升,成为天然气产量最高的区域,而本身消费及天然气工业的消费远没有产量增长快,因此成为输流地优势度最高的区域;四川天然气产量也大幅度增加,仅次于新疆,同时四川也是全国最大的天然气消费市场,对天然气的输出具有截流作用。陕西、广东、重庆、内蒙古为Ⅱ类区域,为天然气资源二级输流地,Ⅱ类区域天然气产量较高,本身消费及天然气工业水平同样不高,对天然气的截流比较弱,且具备发达的流通条件,输流地优势度也相对明显。河北、青海等地区为Ⅲ类区域,优势度不明显。
2012年,陕西超过新疆,成为输流地优势度最大的区域,最高的天然气产量以及良好的流通条件,使陕西成为一级输流地。内蒙古、四川、新疆为Ⅱ类区域,与陕西同为中国天然气生产和外运的基地。其中,新疆和四川虽然有较高的产量,但自身天然气的消费量也较大,对天然气的输出造成一定截流,自给率没有陕西及内蒙古高。其余区域为Ⅲ类区域。相比于2006年,广东优势度排名下降较快,虽然2012年广东天然气的产量相对2006年翻了约1倍,但是本身消费却翻了将近7倍,消费量的巨大增加,使得广东天然气输出减少,输流地优势度降低。

3.2 汇流地优势度时间变化

汇流地随着时间不断增加,2000年只有6个,2006年有18个,2012年达到20个。2000年输流地多于汇流地,而2006年和2012年汇流地则远多于输流地。同样根据前文模型,计算得出各个输流地优势度,利用SPSS 16对不同年份输流地优势度进行聚类分析,也划分为三类区域(表2)。
Tab. 2
表2
表22000-2012年汇流地优势度聚类分析序列表
Tab. 2Clustering results of input superiority from 2000 to 2012
年份Ⅰ类区域Ⅱ类区域Ⅲ类区域
2000辽宁、北京河北、云南青海、甘肃
2006江苏、北京、河南、上海山东、辽宁、甘肃、浙江安徽、广西、江西、福建、宁夏、湖南、云南、湖北、贵州、吉林
2012江苏河南、辽宁、北京、上海、
海南、山东、重庆、浙江
河北、福建、天津、山西、贵州、云南、广西、甘肃、宁夏、安徽、江西

注:Ⅰ类区域为优势度最显著区域,Ⅱ类区域为次显著区域,Ⅲ类区域为最不显著区域。
新窗口打开
2000年,辽宁、北京,具有最高的汇流地优势度。辽宁天然气消费量远多于其他汇流地,本区域的生产不足以满足需求,需求的缺口促使天然气的汇入;北京天然气消费较高,天然气工业相对发达,而自身却没有生产基地。河北、云南为Ⅱ类区域;青海、甘肃为Ⅲ类区域。
2006年,江苏、北京、河南、上海成为Ⅰ类区域,汇流地优势度最为显著,为天然气一级汇流地。其中,江苏取代辽宁,较为发达的天然气工业以及较好的资源流通条件,成为汇流地优势度最高的区域;河南省虽具有一定的天然气产量,但远不足以满足本区域需求,其余区域天然气产量较少,但天然气消费较高、资源流通条件也比较便利,成为一级汇流地。山东、辽宁、甘肃、浙江为Ⅱ类区域,是二级汇流地,其中辽宁省2006年相比2000年,天然气消费下降,本身产量上升,对外部区域天然气需求下降。安徽、广西等地区为Ⅲ类区域,汇流地优势度最低。
2012年,江苏为Ⅰ类区域,仍然为优势度最高的区域;二级汇流地数量有较大增加,河南、辽宁、北京、上海、海南、山东、重庆、浙江等均为二级汇流地,随着能源结构的调整,多个区域增加了对天然气的需求。河北、福建等区域为三级汇流地。

4 天然气流动优势度空间格局的集散特征

4.1 天然气流动优势度总体集散性

以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分别对不同区域进行全局Moran's I计算(表3)。从天然气输流地全局Moran's I指数的变化来看,2000年,其值为负值且接近于零,表明输流地优势度在地理空间上比较分散;2006年,全局Moran's I指数减小,表明输流地优势度更加分散;而2012年,全局Moran's I指数为正值,在地理空间上显示出了一定的集聚性。从时间变化序列上来看,输流地优势度的集聚性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过程。从天然气汇流地全局Moran's I指数的变化来看,2000年及2006年,汇流地优势度的全局Moran's I指数都为接近于零的负值,表明中国天然气资源汇流地优势度在地理空间上比较分散,2000-2012年,全局Moran's I指数由负值变为正值,集聚性总体上呈现出增加的趋势,表明中国天然气资源汇流地优势度的空间集聚性逐步加强。
Tab. 3
表3
表3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全局Moran's I指数
Tab. 3Global Moran's I of gas flow superiority
年份输流地优势度汇流地优势度
2000-0.00839-0.0416289
2006-0.11944-0.0312016
20120.1415480.199656


新窗口打开

4.2 天然气流动优势度局部集聚特征

2012年,输流地优势度的热、冷点区空间分布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冷点区的由西北向东南的梯度分布格局。热点区域比较集中,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陕西等6个区域。次热区域在空间上从东北向西南分布,包括四川等11个区域。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2012年,汇流地优势度也表现出了显著的地域差异性,整体而言,热、冷点区空间分布呈现出明显的热点区—次热区—次冷区—冷点区的由东向西的梯度分布格局(图1)。其中,东部地区存在一个非常明显的热点区域,包括河北、山东等6个区域。次热点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区域,包括山西、河南等7个区域。热点区、次热区主要集中于东部和中部,表明了中国主要需求天然气的汇流地发生在东中部地区,这与全国汇流地优势度主要集中于东中部相关。次冷区、冷点区主要集中于中西部地区,其中多个地区不需要天然气汇入,而不具备汇流地优势度。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12012年天然气流动优势度局部集聚特征
-->Fig. 1Local agglomeration features of gas flow superiority in 2012
-->

5 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空间演变

5.1 输流地优势度空间演变

5.1.1 重心移动轨迹 由表4图2可以看出,2000-2012年中国天然气资源输流地优势度的重心位于101.93°E~107.23°E和33.58°N~37.60°N,2000年重心位于陕西省西南部,2006年重心位于甘肃省东南部,2012年位于宁夏、甘肃、内蒙古交界处。与中国大陆的几何重心(103.83°E,36°N)相比,优势度重心先由偏居东南转向偏西南,再偏东北。其中以2000年偏移量最大,东西偏移几何重心3.40°,南北偏离2.42°;2006年,东西方向偏离几何重心1.9°,南北向偏离1.63°;2012年偏移量最小,东西偏离几何重心1.13°,南北偏离1.60°。东西方向的偏移量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南北方向的偏移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过程。
Tab. 4
表4
表4输流地优势度标准差椭圆参数
Tab. 4SDE parameters of output superiority
年份重心坐标沿X轴标准差(km)沿Y轴标准差(km)转角
2000107.23°E,33.58°N1142.18706.52102.24°
2006101.93°E,34.37°N1857.62862.89113.81°
2012104.96°E,37.60°N754.471509.6288.14°


新窗口打开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2输流地优势度空间格局的离散趋势
-->Fig. 2Spatial structure's discrete trends of gas output superiority
-->

从移动方向上来看(图2),2000-2006年向西北方向偏移,主要原因在于,“西气东输”管线工程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新疆天然气资源的流通条件,天然气开采量不断增加,成为输流地优势度最高的区域,而重庆输流地优势度则不断降低,使得重心不断向西北偏移。2006-2012年向东北方向偏移,2012年,陕西、内蒙古产量大幅度增加,大量向外输出天然气,成为输流地优势度最高的两个区域,对重心的东北向偏移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5.1.2 标准差椭圆分析 由图2可以看出,各年份的标准差椭圆均以该年份的重心为中心,居于中国西北部,其范围具有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表明了输流地优势度的空间格局具有先趋于分散后趋于集中的特征。2006年相对2000年,标准差椭圆的范围扩大并偏移西南,主要是因为2006年新疆、陕西、内蒙古的输流地优势度快速增加,使整个椭圆向西北偏移,而广东此时的输流地优势度仅次于新疆、四川及陕西,而广东与三地在空间上的绝对距离增加了整个输流地的椭圆范围。2012年相对于2006年,标准差椭圆向东北偏移并呈现出密集的空间特征,主要原因是陕西、内蒙古成为输流地优势度最高的区域,新疆输流地优势度却相对下降,因此,实现了输流地优势度标准差椭圆整体向东北偏移,同时广东输流地优势度大幅度下降,在输流地中,其优势度不再占据主要地位,此时,从输流地优势度来看,呈现出陕西、内蒙古和四川三足鼎立的状态,由于三地在空间上相对集中,导致输流地优势度在空间上呈现出集中的特征。
转角变化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表4),由2000年的102.24°增加到2006年的113.81°,2006年新疆、四川、陕西、广东成为了天然气资源输流地优势度最高的区域,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西北方向分布。2012年转角降为92.91°,这主要是由于广东天然气资源输流地优势度下降明显,而陕西及内蒙古地区的崛起,导致转角不断的下降,逐渐向南北方向转移。
从长短轴来看,2000年、2006年沿X轴标准差要大于沿Y轴标准差,即输流地优势度的空间分布东西向大于南北向,说明东西方向上的输流地优势度相对更高,而南北方向相对较小;而2012年沿Y轴标准差大于沿X轴标准差,2012年内蒙古、陕西成为输流地优势度最高区域,而且远高于其他地区,使得优势度在南北方向出现了更高的集聚。从变化趋势上来看,沿X轴标准差先增加后减少,沿Y轴标准差逐渐增加,表明沿X轴方向的输流地优势度呈现出先分散后极化的演变,沿Y轴方向呈现出逐渐分散的演变。

5.2 汇流地优势度空间演变

5.2.1 重心移动轨迹 由表5图3可以发现,汇流地优势度的重心分布偏离几何重心,偏居东部,总体上位于114.44°E~115.94°E,33.44°N~37.58°N,反映出了汇流地优势度格局总体上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移动的趋势。分布省份而言,2000年位于河北南部,2006年位于河南,与山东、安徽交界处,2012年位于安徽北部。大陆的几何重心相比较,东西向最大偏移量达到12.11°,南北向最大偏移量2.56°,距离几何重心的距离不断增大。随着“西气东输”等工程的建设,长三角地区天然气汇入量急剧增长,加之较大的需求和发达的天然气工业,使得长三角地区的汇流地优势度大幅度增加。
Tab. 5
表5
表5汇流地优势度标准差椭圆参数
Tab. 5SDE parameters of input superiority
年份重心坐标沿X轴标准差(km)沿Y轴标准差(km)转角
2000114.80°E、37.58°N382.421504.4754.79°
2006115.74°E、34.39°N694.691021.9076.34°
2012115.94°E、33.44°N730.25991.4233.74°


新窗口打开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3天然气汇流地优势度空间格局的离散趋势
-->Fig. 3Spatial structure's discrete trends of input superiority
-->

5.2.2 标准差椭圆分析 从图3可以看出,汇流地优势度的标准差椭圆主要位于中、东部地区。总的来说,三个年份的标准差椭圆变化较大,2000年展现出一种比较狭长的形态,这与汇流地分布呈现出东北到西南分布的区位相关;2006年,江苏、北京为汇流地优势度最高的区域,同时汇流地数量也大幅度增加,标准差椭圆改变了狭长的状态;2012年,标准差椭圆空间范围较2006年扩大,继续东南偏移。总的看来,标准差椭圆范围变动较大,说明中国各地区汇流地优势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处于较大的变动中,并展现出了在空间上不断集中的趋势。
转角变化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表5)。从转角变化来看,其值在54.79~76.34°,走向为东北—西南方向,即中国天然气资源汇流地优势度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北—西南方向的分布格局。2000-2006年,转角呈现出增大的趋势,由54.79°增加到76.34°,2006年,江苏、上海、浙江等长三角区域天然气资源汇流地优势度迅速增加,使转角不断变大。2012年,转角再次减少,此时,长三角地区继续保持较高的汇流地优势度,而河南、辽宁等地区优势度提升,使转角变大。
从长短轴来看,沿Y轴标准差都要大于沿X轴标准差,说明汇流地优势度空间分布南北向大于东西向,说明中国天然气汇流地优势度在南北方向的绝对数量差距要明显小于东西方向的差距。沿Y轴标准差为长轴,沿X轴坐标标准差为短轴,2000-2012年,短轴一直变长,长轴一直变短,说明天然气资源汇流地优势度的空间结构在东西方向上表现出逐渐分散的趋势,而在南北方向上其空间结构表现出逐渐极化的趋势。

6 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空间演变影响因素

各区域天然气资源产量、消费的差异以及区域间流通条件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区域间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的不同,从而形成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的时空变化。采用樊杰等对中国人口与经济在空间格局变化中相互影响的方法[23],尝试从天然气流通优势度及各项影响因素的空间关联分析这一视角,选取天然气产量、天然气消费量、天然气工业发展及流通条件等四个指标,通过各指标与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重心重叠性及变动一致性的关系,分析各影响因素对优势度空间格局变化的影响。

6.1 输流地优势度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

6.1.1 重心重叠性 优势度重心与各因素重心的空间重叠性使用其间的距离表示,距离越近表示重叠性越高(图4)。2000年,天然气工业重心与输流地优势度重心距离最远,约600 km,表明两者之间的重心重叠性最小;产量重心与输流地优势度重心重叠性仅次于天然气工业重心;消费重心与流通条件重心距离输流地优势度重心最近,重心重叠性比较高。2006年,天然气工业重心、产量重心与优势度重心距离下降,重叠性逐渐增加;消费重心、流通条件重心与优势度重心距离增加,重叠性减小。2012年,天然气工业、消费重心距离输流地优势度重心大幅度上升,均超过400 km,重叠性较小,消费重心的重叠性最小;产量重心与输流地优势度重心距离小幅度上升,距离小于200 km;流通条件重心与输流地优势度重心大幅度下降,与输流地优势度重心相距不足20 km。综合来看,2000-2012年,流通条件重心与输流地优势度重心的距离总体较近,始终在150 km以下,相对其他影响因素的重心,距离始终比较近,表明流通条件与输流地优势度之间始终密切相关。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4输流地优势度重心与各指标重心的空间距离
-->Fig. 4Spatial distances between gravity centers of output superiority and each index
-->

6.1.2 变动一致性 利用重心变动的一致性指数来衡量优势度重心与各指标重心来考察角度变动,得到表6。2000-2006年,优势度重心与天然气工业重心变动一致性指数小于0,表明此阶段,天然气工业重心对优势度重心的空间格局变动不一致,且相反,其余指标重心与优势度重心的变动指数均呈现出一致性,其中产量重心与优势度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最大,表明,在此阶段,产量重心的变化对优势度重心空间格局的变化影响最显著。2006-2012年,优势度重心与天然气工业重心变动一致性指数由负变正,说明天然气工业重心对优势度重心空间演变的影响逐渐加强;产量重心与优势度重心的变动一致性系数增加,仍然为最高,表明产量重心对优势度重心空间演变仍在加强;流通条件重心与优势度重心的变动一致性系数下降,仍然仅次于产量重心;消费重心与优势度重心变动一致性指数呈现上升趋势,消费重心对优势度重心空间演变逐渐加强。
Tab. 6
表6
表6输流地优势度重心与各指标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
Tab. 6The consistency between gravity centers of output superiority and each index
2000-2006年2006-2012年
优势度重心—产量重心0.9595747320.985983216
优势度重心—消费重心0.9224323290.93595638
优势度重心—天然气工业重心-0.1104329680.715001988
优势度重心—流通条件重心0.9501468520.947938153


新窗口打开
通过重心重叠性及变动一致性发现,2000-2012年,天然气资源流通条件及产量对输流地优势度重心空间格局的影响最大,是对天然气资源输流最重要的驱动力;输流地本身消费及天然气工业重心虽然与输流地优势度重心距离增大,但是对输流地优势度重心的演变作用也逐步加强。

6.2 汇流地优势度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

6.2.1 重心重叠性 使用空间重叠性,从静态的角度分析重心的空间耦合,得到图5。2000年,天然气产量重心距离汇流地优势度重心最远,空间重叠性最小;消费重心仅次于天然气工业重心,2000年天然气工业主要位于资源丰富的输流地,汇流地天然气工业整体上不发达;流通条件与消费重心比较靠近汇流地优势度重心。2006年,天然气工业重心与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的距离大幅度下降,达到28 km,成为最靠近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的指标重心,重心重叠性最高,此时随着西气东输等工程的建立,中东部地区天然气工业逐渐崛起;汇流地消费重心、流通条件重心与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的距离也呈现出下降趋势,重心重叠性增加。2012年,天然气工业重心与汇流地优势度重心距离最近,重叠性最高,而流通条件及消费重心与汇流地优势度重心距离也较近;汇流地产量重心距离汇流地优势度重心最远,达到480 km,远远多于其余三个指标。
显示原图|下载原图ZIP|生成PPT
图5汇流地优势度重心与各指标重心的空间距离
-->Fig. 5Spatial distances between gravity centers of output superiority and every index
-->

6.2.2 变动一致性 利用重心变动的一致性指数,来衡量优势度重心与各指标重心来考察角度变动,得到表7。2000-2012年,各指标重心与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均大于0,表明各阶段各指标重心与优势度重心的变动呈现出一致性。2000-2006年,流通条件重心与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最大,消费重心仅次于流通条件重心。2006-2012年,流通条件重心与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增大,对汇流地优势度空间格局的影响增加;天然气工业重心与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大幅度增加,仅次于流通条件;消费重心与汇流地优势度重心变动一致性指数相对上一阶段也变大;而此阶段,产量重心与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的变动一致性系数大幅度减小,接近于0,此阶段大多数汇流地为天然气净汇入,因此,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小。
Tab. 7
表7
表7汇流地优势度重心与各指标重心的变动一致性指数
Tab. 7The consistency between gravity centers of input superiority and each index
2000-2006年2006-2012年
优势度重心—产量重心0.70518050.046088884
优势度重心—消费重心0.8273169780.931524305
优势度重心—天然气工业重心0.4546112150.99591242
优势度重心—流通条件重心0.9920639690.998748158


新窗口打开
通过重心重叠性及变动一致性系数发现,2000-2012年,汇流地天然气资源消费、天然气工业及流通条件是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且程度逐渐加强;而汇流地的天然气产量对汇流地优势度重心空间格局的影响越来越小

7 结论与讨论

引入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概念,对中国天然气输流地优势度及汇流地优势度进行时空演变分析,并分析了资源流动优势度重心的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
(1)天然气产量、天然气消费、天然气工业发展及流通条件等是影响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对于输流地,天然气消费及天然气工业发展的程度,对天然气资源对外输出产生截流,影响着天然气资源输出程度;对于汇流地,天然气产量是否满足其本身及天然气工业的需求,影响着天然气资源的汇流程度;天然气资源流动依托于流通条件来完成。
(2)天然气输流地优势度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陕甘宁和四川盆地等地区是中国天然气资源的主要蕴藏地区,区域天然气资源的丰度是天然气资源输流的基础因素,随着生产区域天然气产量的增加,产量对输流地优势度的影响也在逐步加强,促使输流地优势度呈现出接近南北方向偏移。中国目前天然气运输主要依靠于管道运输,随着“西气东输、川气出川、海气登陆、就近供应”管网的形成,已经形成了西北、华北、西南、东北和海上向中东部地区输送天然气的主干管道系统,这也印证了前文的分析,2000-2012年,流通条件对天然气输流地优势度的影响强度逐步加强,流通条件的不断改善,对于满足区域天然气资源的需求具有重大的作用。2000-2012年,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对输流地优势度格局的影响逐步加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行,丰富的天然气资源,有助于陕西、新疆等西部区域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天然气产业,工业的发展对天然气的输出具有截流作用,而对天然气资源的对外输流产生了部分的截流。
(3)天然气汇流地优势度的空间分布随时间而变化,空间上呈现出由西北向东南移动趋势。2000年汇流地优势度高值区域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区域,2003年之前,天然气的消费主要分布在重庆等中西部天然气资源产地,这些区域依托天然气资源优势发展天然气工业,对天然气的消费也相对较大,因此在此阶段天然气的消费工业主要集中在输流地,而汇流地的天然气消费与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对汇流地优势度的空间格局影响较小;云南、北京、河北依托地理优势,邻近资源产地而调入天然气资源,其中北京、河北由天津调入天然气,云南由重庆调入天然气,此时流通条件对于天然气空间格局的影响相对较大。2006年、2012年,随着西气东输、川气出川的天然气输送设施的建立,天然气资源的消费逐步由中西部资源产地向中东部地区延伸,而随着中部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发展方式,能源结构的调整,天然气消费量逐步提高,中东部地区的天然气消费格局逐步对汇流地优势度空间格局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天然气流通条件及汇流地本身天然气资源的消费会对整体汇流地优势度的空间格局产生影响逐渐加大;由于大部分汇流地天然气的产量相对较低,从而使汇流地本身产量的增加对于汇流地优势度的影响逐渐缩小。
根据天然气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以下建议,以优化天然气资源流动格局,协调区域间的天然气资源流动关系。
(1)继续完善天然气资源流动通道的建设。天然气输送主要依靠于管道运输,是上游资源和下游市场之间连接的纽带,截至2014年底,中国已经建成天然气管道6.9万km,干线管网总输气能力超过1700亿m3/年[24]。但是中国在天然气管道输送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例如,福建省目前孤立于全国天然气主干网,广东省除了珠三角外的其他地区尚无管线连接等问题。因此在未来天然气管道建设中,应该继续完善西北地区、四川盆地及南方地区的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建议输送网络从省会、地级城市向县级城市和乡镇延伸,在“市市通”的基础上向“县县通”,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区域等区域进行更多的支线管道建设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
(2)天然气资源需求也不断加强了对天然气资源流动的引导,因此应完善天然气进口的管道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满足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及能源消费模式的转变,对天然气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对外依存度也不断上升。目前,中国进口天然气主要包括管道天然气和海运LNG(liquefied natural gas)两部分,管道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中亚及远东地区,管线多位于中国北部;LNG主要来自于亚太及中东地区,经海运进口到东南沿海。为满足天然气的需求,应做好进口天然气上岸接收及管线等管网基础设施的优化布局工作,实现国内外干线与LNG接收站再气化外输管线联网。此外,加强天然气储备,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合理布局多种储备方式,以备不时之需。
(3)合理发展天然气工业。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对于提升天然气的保障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输流地天然气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资源丰度,天然气工业的发展能够夯实天然气资源供应的基础地位;汇流地天然气工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交通指向性,天然气工业发展有利于满足汇流地的资源需求。
(4)天然气资源的储量、产量的高低,对于输流地格局具有重要的影响。处理好储量、管道及需求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才能保证天然气资源在区域之间的合理分配。因此储量的稳定增长是发展的关键,仍需要促进储量快速稳定的增长,保证产量增长的需要。
在天然气资源流动优势度的时空演变研究中,本文以省份为内部均质的节点进行了研究,而未来的研究中应该增加微观节点的研究,并且随着天然气进口量的增加,以后研究应该考虑到海外源地的影响。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原文顺序
文献年度倒序
文中引用次数倒序
被引期刊影响因子

[1]沈镭, 刘立涛, 高天明, . 中国能源资源的数量、流动与功能分区
. 资源科学, 2012, 34(9): 1611-1621.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 如何引导能源资源在中国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 保障中国区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能源资源区划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能源区划研究起步较晚, 从区域尺度系统探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本底、区际流动, 并据此进行能源资源供给区划编制的研究成果较少, 鉴于此, 本文立足于上述7种能源资源, 开展了能源资源本底、区际流动以及区划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①从能源资源本底来看, 位列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量前五的省(区、市)所占比例依次为72%、71%、86%、74%、60%、73%和39%;②从能源资源流动看, 煤炭资源省际流动范围广、规模大;原油省际流动范围较小, 主要表现为北油南运, 天然气流动范围较小, 主要表现为西气东输;③从能源区划与定位看, 煤炭资源划分为国家煤炭基地、地区煤炭基地和煤炭汇集地;原油资源划分为原油主产区、原油接替区与原油汇集区;天然气资源划分为国家天然气基地、地区天然气基地与天然气汇集地;水电资源划分为国家水电基地、地区水电基地和水电输入地;太阳能资源划分为国家太阳能发电基地、地区太阳能发电基地及不适宜开发地;风电开发划分为国家风电基地、地区风电基地与不适宜开发区;非粮生物质能划分为大规模开发区、中小规模开发区、不适宜开发区。
[Shen Lei, Liu Litao, Gao Tianming, et al.The quantity, flow and functional zoning of energy resources in China
. Resources Science, 2012, 34(9): 1611-1621.]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伴随着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能源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 如何引导能源资源在中国区域之间的合理配置, 保障中国区域能源资源的可持续供应, 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前提, 能源资源区划研究也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中国能源区划研究起步较晚, 从区域尺度系统探讨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本底、区际流动, 并据此进行能源资源供给区划编制的研究成果较少, 鉴于此, 本文立足于上述7种能源资源, 开展了能源资源本底、区际流动以及区划研究工作。研究结果显示:①从能源资源本底来看, 位列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资源量前五的省(区、市)所占比例依次为72%、71%、86%、74%、60%、73%和39%;②从能源资源流动看, 煤炭资源省际流动范围广、规模大;原油省际流动范围较小, 主要表现为北油南运, 天然气流动范围较小, 主要表现为西气东输;③从能源区划与定位看, 煤炭资源划分为国家煤炭基地、地区煤炭基地和煤炭汇集地;原油资源划分为原油主产区、原油接替区与原油汇集区;天然气资源划分为国家天然气基地、地区天然气基地与天然气汇集地;水电资源划分为国家水电基地、地区水电基地和水电输入地;太阳能资源划分为国家太阳能发电基地、地区太阳能发电基地及不适宜开发地;风电开发划分为国家风电基地、地区风电基地与不适宜开发区;非粮生物质能划分为大规模开发区、中小规模开发区、不适宜开发区。
[2]成升魁, 沈镭, 闵庆文, . 资源科学研究的新视角: 自然资源流动过程的研究
. 资源科学, 2006, 21(2): 199-200.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6.02.03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21 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自然资源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愈来愈突出,在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矛盾中,资 源是核心。自然资源进入社会经济系统后,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消费领域之间发生流动,这一流动过程产生两种效应:
[Cheng Shengkui, Shen Lei, Min Qingwen, et al.A new perspective of resources science research-flow process research of natural resources
. Resources Science, 2006, 21(2): 199-200.]
https://doi.org/10.3321/j.issn:1007-7588.2006.02.03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21 世纪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自然资源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也愈来愈突出,在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矛盾中,资 源是核心。自然资源进入社会经济系统后,在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消费领域之间发生流动,这一流动过程产生两种效应:
[3]赵媛, 郝丽莎. 20世纪末期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格局与流场特征
. 地理研究, 2006, 25(5): 753-674.
Magsci [本文引用: 3]摘要
<p>本研究以&ldquo;1999年分省能源平衡表&rdquo;及石油资源贸易与转运资料为基础,首先将全国26个石油流动省份划分为基本自给型、半自给型、净支出型和净补给型四种石油资源流动平衡类型及输流中心、汇流中心和交流中心三大流动职能类型,分析得出中国石油资源流动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集中输流和分散汇流的特征,其中源地系统的空间形态为直角三角形,汇地系统为直角梯形,源&mdash;汇复合系统则为钝角三角形。其次依据资源位势梯度力将中国石油流动划分为北部、西北、华东和华南四大流场。北部流场的石油流动轨迹在东北区呈现树状网络结构、在华北区为单枝二叉树结构,西北流场的流动轨迹形态为&ldquo;X&rdquo;形结构,华东流场为多中心&ldquo;Ⅲ&rdquo;字形结构,华南流场则为&ldquo;Y&rdquo;形结构。</p>
[Zhao Yuan, Hao Lisha.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rude oil flow and the characteristic of its flow field in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6, 25(5): 753-764.]
Magsci [本文引用: 3]摘要
<p>本研究以&ldquo;1999年分省能源平衡表&rdquo;及石油资源贸易与转运资料为基础,首先将全国26个石油流动省份划分为基本自给型、半自给型、净支出型和净补给型四种石油资源流动平衡类型及输流中心、汇流中心和交流中心三大流动职能类型,分析得出中国石油资源流动在地理空间上表现为集中输流和分散汇流的特征,其中源地系统的空间形态为直角三角形,汇地系统为直角梯形,源&mdash;汇复合系统则为钝角三角形。其次依据资源位势梯度力将中国石油流动划分为北部、西北、华东和华南四大流场。北部流场的石油流动轨迹在东北区呈现树状网络结构、在华北区为单枝二叉树结构,西北流场的流动轨迹形态为&ldquo;X&rdquo;形结构,华东流场为多中心&ldquo;Ⅲ&rdquo;字形结构,华南流场则为&ldquo;Y&rdquo;形结构。</p>
[4]Zhao Y, Hao L S, Wan L.Research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crude oil flow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flow field in China
. Energy Policy, 2007, 35(10): 5035-5350.
https://doi.org/10.1016/j.enpol.2007.03.022URL
[5]徐增让, 成升魁, 谷树忠, . 资源区域流动的驱动因子分析与流动潜力测度: 以晋煤输出为例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23(5): 773-780.
https://doi.org/10.3724/SP.J.1011.2008.0048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论文采用国家铁路省际间煤炭资源的交流数据、动力煤价格数据,以全国最大的煤炭输出省&mdash;&mdash;山西为例,运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资源区域流动的驱动因子。基于场论,提出了测度资源区域流动潜力的方法。主要结论有:①资源区域流动的主要驱动因子有距离、价格差;②在显著性水平&alpha;=0.05下,区域煤炭价格差与晋煤净输流量呈正向变化,但线性无关,源汇间距离与晋煤净输流量呈线性负相关;③2005年晋煤净输流量与源汇间距离符合<em>F</em>=e<sup>9.091-0.003<em>D</em></sup>的Growth回归模型;④资源势差涵盖了影响煤炭流动的流量和距离等2个主要因子,是测度资源流动潜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Xu Zengrang, Cheng Shengkui, Gu Shuzhong, et al.Driving forces of resource flow among regions and measurement of resource flow potential-taking coal flow from Shanxi to other provinces as a case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8, 23(5): 773-780.]
https://doi.org/10.3724/SP.J.1011.2008.0048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论文采用国家铁路省际间煤炭资源的交流数据、动力煤价格数据,以全国最大的煤炭输出省&mdash;&mdash;山西为例,运用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资源区域流动的驱动因子。基于场论,提出了测度资源区域流动潜力的方法。主要结论有:①资源区域流动的主要驱动因子有距离、价格差;②在显著性水平&alpha;=0.05下,区域煤炭价格差与晋煤净输流量呈正向变化,但线性无关,源汇间距离与晋煤净输流量呈线性负相关;③2005年晋煤净输流量与源汇间距离符合<em>F</em>=e<sup>9.091-0.003<em>D</em></sup>的Growth回归模型;④资源势差涵盖了影响煤炭流动的流量和距离等2个主要因子,是测度资源流动潜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6]王成金, 莫辉辉, 王姣娥. 中国煤炭资源的流动格局及流场规律研究
.自然资源学报, 2009, 24(8): 1402-1411.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9.08.009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鉴于社会经济和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煤炭运输历来为政府所关注,探讨其流场规律有助于认识中国能源供需格局和区域经济联系。从省区和地市角度,剖析中国煤炭资源的汇源格局及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源流区早期集中在华北,目前略向中西部转移,形成中部供应区,山西成为全国源流中心;北方沿海是主要汇流区,目前向东南沿海延伸,形成东部调入区。同时,分析煤炭流场的空间特征,界定主要集散场及等级体系,认为:扩散中心多分布在华北,目前向西部延伸,大型扩散场形成于北方;集聚中心早期多分布在北方沿海,目前向东南沿海延伸,以港口、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为主。然后,全面解析煤炭资源的流动路径,连接港口的铁路成为主通道,下水港多分布在北方沿海和长江,接卸港多分布在东南沿海。
[Wang Chengjin, Mo Huihui, Wang Jiao'e. Regularity and pattern of Chinese coal resources flow field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09, 24(8): 1402-1411.]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09.08.009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鉴于社会经济和资源分布的非均衡性,煤炭运输历来为政府所关注,探讨其流场规律有助于认识中国能源供需格局和区域经济联系。从省区和地市角度,剖析中国煤炭资源的汇源格局及演变特征,分析表明:源流区早期集中在华北,目前略向中西部转移,形成中部供应区,山西成为全国源流中心;北方沿海是主要汇流区,目前向东南沿海延伸,形成东部调入区。同时,分析煤炭流场的空间特征,界定主要集散场及等级体系,认为:扩散中心多分布在华北,目前向西部延伸,大型扩散场形成于北方;集聚中心早期多分布在北方沿海,目前向东南沿海延伸,以港口、工业城市和经济中心为主。然后,全面解析煤炭资源的流动路径,连接港口的铁路成为主通道,下水港多分布在北方沿海和长江,接卸港多分布在东南沿海。
[7]杨足膺, 赵媛. 基于分形理论的中国原油管道网络结构研究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5): 820-831.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2.05.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为深入分析全国及各区域原油管网的结构与布局,揭示其空间结构特征,论文运用分形理论的三种维数:加权长度-半径维数、分枝-半径维数和关联维数,分别从密度、连通性及通达性研究了全国及各区域原油管网。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原油管网的密度和连通性均存在明显的东西分异特征,密度自东向西呈"线状-散点"的下降形态,连通性自东向西呈"散点-线状"的升高形态,而通达性则普遍较低;对各区域来说,东北、华北和华东等东部管网除连通性较低外,其他分形指标相对较高;西北管网的密度、通达性均不如东部,而且其新疆管网的连通性数值超过2,是不正常的连通结构;华南管网的多数分形指标均低于其他地区,其管网结构雏形尚未形成。
[Yang Zuying, Zhao Yuan.Research on structure of China's crude oil pipeline networks based upon fractal theory
. 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 2012, 27(5): 820-831.]
https://doi.org/10.11849/zrzyxb.2012.05.011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为深入分析全国及各区域原油管网的结构与布局,揭示其空间结构特征,论文运用分形理论的三种维数:加权长度-半径维数、分枝-半径维数和关联维数,分别从密度、连通性及通达性研究了全国及各区域原油管网。研究结果表明:全国原油管网的密度和连通性均存在明显的东西分异特征,密度自东向西呈"线状-散点"的下降形态,连通性自东向西呈"散点-线状"的升高形态,而通达性则普遍较低;对各区域来说,东北、华北和华东等东部管网除连通性较低外,其他分形指标相对较高;西北管网的密度、通达性均不如东部,而且其新疆管网的连通性数值超过2,是不正常的连通结构;华南管网的多数分形指标均低于其他地区,其管网结构雏形尚未形成。
[8]嵇昊威, 赵媛. 中国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研究
.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4, 33(1): 6-11.
Magsci摘要
煤炭是我国铁路主要运输货种之一。根据我国铁路运煤基本特点,基于铁路运输网中的节点(编组站和煤炭下水港口),采用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连接性等指标对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空间距离可达性呈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时间距离可达性受线路技术等级、高等级客车开行等因素影响,尽管总体上也为中心—外围格局,但圈层结构明显向华东、华北地区偏移;连接性以阜阳北为中心,呈十字状伸展。② 煤炭铁路运输网络连接性最为均衡,时间可达性、空间可达性次之,三者间差距并不明显。③ 煤炭下水港口空间可达性相近,但时间可达性和连接性有所差异,国铁煤运专线下水港口可达性优于国铁客货混跑线路,企业煤运专线港口可达性较差。
[Ji Haowei, Zhao Yuan.The accessibility spatial pattern of coal railway transport network in China
.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14, 33(1): 6-11.]
Magsci摘要
煤炭是我国铁路主要运输货种之一。根据我国铁路运煤基本特点,基于铁路运输网中的节点(编组站和煤炭下水港口),采用空间距离、时间距离和连接性等指标对煤炭铁路运输网络可达性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 空间距离可达性呈明显的中心—外围格局;时间距离可达性受线路技术等级、高等级客车开行等因素影响,尽管总体上也为中心—外围格局,但圈层结构明显向华东、华北地区偏移;连接性以阜阳北为中心,呈十字状伸展。② 煤炭铁路运输网络连接性最为均衡,时间可达性、空间可达性次之,三者间差距并不明显。③ 煤炭下水港口空间可达性相近,但时间可达性和连接性有所差异,国铁煤运专线下水港口可达性优于国铁客货混跑线路,企业煤运专线港口可达性较差。
[9]杨足膺, 赵媛, 黄克龙. 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驱动机制分析
. 地理研究, 2014, 33(5): 863-87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5006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采用重心分析方法、指示克里金内插方法和空间相关系数,探讨了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多数年份内,汇地系统重心演变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而2003 年以后经济重心对源地系统重心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强。② 从源地系统空间相关分析来看,石油生产&mdash;进口量的区域差异,决定了源地系统与国内油田和国内油田&mdash;石油进口港(口岸) 的空间相关程度;而石油流动要素的空间分布及演变,对空间相关系数的数值变化产生一定影响,这使得源地系统在1985 和1995 年主要由单一国内油田驱动机制所决定,在1999、2003 和2009 年则由国内油田&mdash;进口石油港(口岸)的双重驱动机制所决定。③ 对汇地系统来说,国内炼厂的资源需求是汇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Yang Zuying, Zhao Yuan, Huang Kelong.The driving mechanism analysis of China's crude oil spatial displacement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4, 33(5): 863-875.]
https://doi.org/10.11821/dlyj201405006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采用重心分析方法、指示克里金内插方法和空间相关系数,探讨了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多数年份内,汇地系统重心演变受经济发展的影响更大;而2003 年以后经济重心对源地系统重心的影响也在逐渐加强。② 从源地系统空间相关分析来看,石油生产&mdash;进口量的区域差异,决定了源地系统与国内油田和国内油田&mdash;石油进口港(口岸) 的空间相关程度;而石油流动要素的空间分布及演变,对空间相关系数的数值变化产生一定影响,这使得源地系统在1985 和1995 年主要由单一国内油田驱动机制所决定,在1999、2003 和2009 年则由国内油田&mdash;进口石油港(口岸)的双重驱动机制所决定。③ 对汇地系统来说,国内炼厂的资源需求是汇地系统空间格局演变的重要驱动力。
[10]汪文生, 曾志猛,王娟. 多级煤炭物流网络优化选择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 煤炭学报, 2011, 36(6): 1060-1064.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通过分析认为,物流系统总费用最小化是煤炭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的主要目标,运输费用、储存费用、物流设施建设费用、订货费用是煤炭物流系统最主要费用,其中以运输费用份额最大,约占53%。给出了煤炭物流系统物流费用的定量计算方法,以客户需求、订货方式、资源供应、建设资金等为主要约束条件,应用混合整数规划方法,建立了多级煤炭物流网络优化模型,并对山西煤销集团阳泉公司的煤炭物流网络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煤炭物流网络优化选择模型能有效降低煤炭物流费用。</p>
[Wang Wensheng, Zeng Zhimeng, Wang Juan.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level coal logistics network optimization model
. Journal of China Coal Society, 2011, 36(6): 1060-1064.]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通过分析认为,物流系统总费用最小化是煤炭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的主要目标,运输费用、储存费用、物流设施建设费用、订货费用是煤炭物流系统最主要费用,其中以运输费用份额最大,约占53%。给出了煤炭物流系统物流费用的定量计算方法,以客户需求、订货方式、资源供应、建设资金等为主要约束条件,应用混合整数规划方法,建立了多级煤炭物流网络优化模型,并对山西煤销集团阳泉公司的煤炭物流网络进行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构建的煤炭物流网络优化选择模型能有效降低煤炭物流费用。</p>
[11]朱勤, 彭希哲, 陆志明, . 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 资源科学, 2009, 31(12): 2072-2079.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产业规模占GDP近半的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呈现长期增长态势,其贡献率抵消了第一、三产业对碳排放增长的负效应。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效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Zhu Qin, Peng Xizhe, Lu Zhiming, et al.Factors decomposition and empirical analysis of variations in energy carbon emission in China
. Resources Science, 2009, 31(12): 2072-2079.]
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综合考量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及能源效率等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应用该模型对中国1980年~2007年的能源消费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并量化其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经济产出效应对我国该阶段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152.73%,其他各影响因素按贡献率绝对值大小依次是:能源强度效应为-79.93%,人口规模效应为20.20%,产业结构效应为7.78%,能源结构效应为-0.77%。研究认为,产业结构整体变化对该阶段碳排放增长未能表现出负效应,其主要原因是产业规模占GDP近半的第二产业的碳排放呈现长期增长态势,其贡献率抵消了第一、三产业对碳排放增长的负效应。目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在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及提高能源效率。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12]李创新, 马耀峰, 张颖, . 1993-2008年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时空动态演进模式: 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实证研究
. 地理研究, 2012, 31(2): 257-268.
Magsci [本文引用: 3]摘要
引入优势度的概念,基于改进的熵值法,定量测评1993~2008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通过三个时间段的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聚类分异对比,得到以下结论: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的时空地域格局突出&mdash;&mdash;广东、上海、北京3省(直辖市)优势度极其显著,是中国入境旅游的三大核心;云南、广西、四川、陕西四省(自治区)优势度很显著,是中国西部入境旅游的核心;内蒙古、黑龙江、湖北三省(自治区)优势度较显著,是中国中部入境旅游的热点区域。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的时空动态演进受到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双重影响,还受到梯度推移理论的客观作用;引起优势度空间动态演进的地理因素可归结为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两大类;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梯级网络结构正处于优化调整和良性重组的转型关键期。本文旨在为探索区域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地域结构演变特征与潜在机理提供技术支持。
[Li Chuangxin, Ma Yaofeng, Zhang Ying, et al.Dynamic evolution mode of regional dominance indexes of Chinese inbound tourism flow during 1993 to 2008: 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modified entropy technology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2, 31(2): 257-268.]
Magsci [本文引用: 3]摘要
引入优势度的概念,基于改进的熵值法,定量测评1993~2008年中国大陆31个省区的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通过三个时间段的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聚类分异对比,得到以下结论: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的时空地域格局突出&mdash;&mdash;广东、上海、北京3省(直辖市)优势度极其显著,是中国入境旅游的三大核心;云南、广西、四川、陕西四省(自治区)优势度很显著,是中国西部入境旅游的核心;内蒙古、黑龙江、湖北三省(自治区)优势度较显著,是中国中部入境旅游的热点区域。区域入境旅游流优势度的时空动态演进受到极化效应和涓滴效应的双重影响,还受到梯度推移理论的客观作用;引起优势度空间动态演进的地理因素可归结为自然地理因素和人文地理因素两大类;中国入境旅游流空间梯级网络结构正处于优化调整和良性重组的转型关键期。本文旨在为探索区域入境旅游流的时空地域结构演变特征与潜在机理提供技术支持。
[13]王成新, 王格芳, 刘瑞超,. 区域交通优势度评价模型的建立与实证: 以山东省为例
. 人文地理, 2010, 25(1): 73-86.
URL摘要
交通是区域发展的动脉。对于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而言,交通区位的影响日益强烈。尝试建立一种简单易懂的交通优势度比较模型,并以山东省139个县(市)区为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山东各地的交通优势差异。同时利用SPSS模型,对山东省各县市交通优势度进行聚类分析,将全省不同地区的交通优势度分为高、中高、中、中低、低五个等级,发现全省各县(市)区优势度具有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呈现类似同心圆的结构形态。
[Wang Chengxin, Wang Gefang, Liu Ruichao, et al.Empirical research on evaluation model of transport superiority degree: A case study of Shandong province
. Human Geography, 2010, 25(1): 73-86.]
URL摘要
交通是区域发展的动脉。对于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轨道的中国而言,交通区位的影响日益强烈。尝试建立一种简单易懂的交通优势度比较模型,并以山东省139个县(市)区为例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该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山东各地的交通优势差异。同时利用SPSS模型,对山东省各县市交通优势度进行聚类分析,将全省不同地区的交通优势度分为高、中高、中、中低、低五个等级,发现全省各县(市)区优势度具有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呈现类似同心圆的结构形态。
[14]田敏, 田喜洲. 基于产业关联度及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的中国重点发展产业选择
.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9, (8): 117-120.
URLMagsci摘要
利用现有的我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和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通过对剔除进口影响的中国各个产业关联度及其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进行分析,选择中国的重点发展产业,并就这些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dt><strong><t>Abstract:</t></strong></dt><dd>The paper uses Chinese input-output table (42 departments) and Chinese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8) to analyze the industrial relevanc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n finds out the Chinese key industry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develop these industries.
[Tian Min, Tian Xizhou.The determination of Chinese key industry based on industrial relevanc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 Science of Science and Management of S.& T., 2009, (8): 117-120.]
URLMagsci摘要
利用现有的我国42部门投入产出表和2008年中国统计年鉴,通过对剔除进口影响的中国各个产业关联度及其区内相对比较优势度进行分析,选择中国的重点发展产业,并就这些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dt><strong><t>Abstract:</t></strong></dt><dd>The paper uses Chinese input-output table (42 departments) and Chinese Statistical Yearbook (2008) to analyze the industrial relevancy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n finds out the Chinese key industry and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about how to develop these industries.
[15]郑海霞, 封志明. 甘肃省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分析
. 地理研究, 2007, 26(5): 1013-1020.
Magsci摘要
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农业资源优劣势现状的排序可以为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提供参考。本文提出了以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和利用效率为基础的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的概念和计算模型,并以甘肃省为例,分析计算了甘肃省各县市农业资源开发的优势序列。结果显示: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模型很好地拟合了甘肃省农业资源的现状和区域差异。作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优势度指标,陇南、陇东和陇中等雨养农业区以及甘南州光能资源优势区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4~5级水平。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耕地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1~2级水平,但是由于民勤、金昌两个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3级 (中等)水平。
[Zheng Haixia, Feng Zhiming.The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dominance ratio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Gansu province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07, 26(5): 1013-1020.]
Magsci摘要
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粮食安全的关键因素,对农业资源优劣势现状的排序可以为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提供参考。本文提出了以农业资源开发潜力和利用效率为基础的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的概念和计算模型,并以甘肃省为例,分析计算了甘肃省各县市农业资源开发的优势序列。结果显示:农业资源开发优势度模型很好地拟合了甘肃省农业资源的现状和区域差异。作为农业资源综合开发优势度指标,陇南、陇东和陇中等雨养农业区以及甘南州光能资源优势区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4~5级水平。河西绿洲灌溉农业区耕地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好的开发,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1~2级水平,但是由于民勤、金昌两个地区生态系统的退化,耕地资源开发优势度处于3级 (中等)水平。
[16]王子龙, 谭清美, 许箫迪. 关于江苏省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空间优势度的评价
. 统计与决策, 2004, (11): 52-54.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一、期货价格随机游走简介随机游走(random walk)理论又称为效率市场理论.其理论的确立是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Fama在1970年发表的<有效资本市场:对理论和实证工作的评价>一文为标志的.在这篇文章中,Fama提出了得到普遍接受的效率市场的定义,即"如果所有股票价格都充分反映了所有相关信息",股市即达到了效率状态.Fama指出,在效率市场中,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的报酬,证券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是迅速而准确的,证券价格能完全反映全部信息,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一个均衡水平过渡到另一个均衡水平,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称随机的.
[Wang Zilong, Tan Qingmei, Xu Xiaodi.About the area of jiangsu province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industry space superiority degree evaluation
. Statistics and Decision, 2004, (11): 52-54.]
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一、期货价格随机游走简介随机游走(random walk)理论又称为效率市场理论.其理论的确立是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Fama在1970年发表的<有效资本市场:对理论和实证工作的评价>一文为标志的.在这篇文章中,Fama提出了得到普遍接受的效率市场的定义,即"如果所有股票价格都充分反映了所有相关信息",股市即达到了效率状态.Fama指出,在效率市场中,投资者都利用可获得的信息力图获得更高的报酬,证券价格对新的市场信息的反应是迅速而准确的,证券价格能完全反映全部信息,市场竞争使证券价格从一个均衡水平过渡到另一个均衡水平,而与新信息相应的价格变动是相互独立的,或称随机的.
[17]赵媛, 牛海玲, 杨足膺. 我国石油资源流流量位序: 规模分布特征变化
. 地理研究, 2010, 29(12): 2121-2131.
https://doi.org/10.11821/yj2010120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以我国石油(特指原油)资源流动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省级行政单元作为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节点,从1985~2007年中选取5个特征时点,借助齐夫定律,研究了我国石油资源输出量和输入量的位序-规模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特征时点石油输出量和输入量的位序-规模分布均满足齐夫法则。(2)从无标度区范围来看,石油输出量的无标度区范围变化不大,而输入量的无标度区范围呈现出先缩小后又逐年扩大的趋势。(3)从空间分形结构来看,石油输出量的无标度区没有分段,始终呈现为单分形,而输入量则经历了由双分形向单分形的演化。(4)从空间分布形态来看,各特征时点石油输出量均呈帕累托分布模式,而输入量的空间分布形态变动较大,经历了对数正态模式&mdash;帕累托模式&mdash;对数正态模式&mdash;帕累托模式的演变。我国石油输出量和输入量位序-规模分布的不同步变化,与大油田分布、石化产业布局以及石油流通体制等有着密切联系。</p>
[Zhao Yuan, Niu Hailing, Yang Zuying.Study on the rank-size distribution and variation of crude oil flow in China
.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12): 2121-2131.]
https://doi.org/10.11821/yj2010120002URLMagsci [本文引用: 1]摘要
<p>以我国石油(特指原油)资源流动为研究对象,以我国省级行政单元作为石油资源空间流动的节点,从1985~2007年中选取5个特征时点,借助齐夫定律,研究了我国石油资源输出量和输入量的位序-规模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各特征时点石油输出量和输入量的位序-规模分布均满足齐夫法则。(2)从无标度区范围来看,石油输出量的无标度区范围变化不大,而输入量的无标度区范围呈现出先缩小后又逐年扩大的趋势。(3)从空间分形结构来看,石油输出量的无标度区没有分段,始终呈现为单分形,而输入量则经历了由双分形向单分形的演化。(4)从空间分布形态来看,各特征时点石油输出量均呈帕累托分布模式,而输入量的空间分布形态变动较大,经历了对数正态模式&mdash;帕累托模式&mdash;对数正态模式&mdash;帕累托模式的演变。我国石油输出量和输入量位序-规模分布的不同步变化,与大油田分布、石化产业布局以及石油流通体制等有着密切联系。</p>
[18]刘文宇, 赵媛. 中国省际煤炭资源流动的集中程度与位序规模变化
. 资源科学, 2013, 35(12): 2474-248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首先运用基尼系数研究我国1985-2010年省际煤炭资源 流动集中程度的变化,结论显示:1985-2010年我国煤炭资源的输出和输入都稍有分散,但煤炭输出相对于输入较集中,从各个年份上看,这与我国煤炭资 源生产区和消费区分布不平衡的情形是一致的.然后,运用齐夫定律,进一步探讨其位序-规模分布规律,结论显示:各时点煤炭资源流动的位序-规模分布均满足 齐夫法则.煤炭资源输出的均衡程度略有增大,规模分布形态是单分形,齐夫参数q值始终大于1且逐年减小,说明煤炭资源输出体系整体规模差异正在减小,规模 分布逐渐均衡,无标度区向西北部地区移动.煤炭资源输入的均衡程度也略有增大,但规模分布形态由双分形演化为单分形,之后,q值逐渐减小,表明高位序节点 发展缓慢,中低位序节点较为发育,规模分布逐渐均衡,无标度区向东南地区移动.这种变化主要与各地煤矿煤炭资源情况、煤炭流通体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有 关.
[Liu Wenyu, Zhao Yuan.Concentration and rank-size distribution of interprovincial coal flow in China
. Resources Science, 2013, 35(12): 2474-2480.]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本文首先运用基尼系数研究我国1985-2010年省际煤炭资源 流动集中程度的变化,结论显示:1985-2010年我国煤炭资源的输出和输入都稍有分散,但煤炭输出相对于输入较集中,从各个年份上看,这与我国煤炭资 源生产区和消费区分布不平衡的情形是一致的.然后,运用齐夫定律,进一步探讨其位序-规模分布规律,结论显示:各时点煤炭资源流动的位序-规模分布均满足 齐夫法则.煤炭资源输出的均衡程度略有增大,规模分布形态是单分形,齐夫参数q值始终大于1且逐年减小,说明煤炭资源输出体系整体规模差异正在减小,规模 分布逐渐均衡,无标度区向西北部地区移动.煤炭资源输入的均衡程度也略有增大,但规模分布形态由双分形演化为单分形,之后,q值逐渐减小,表明高位序节点 发展缓慢,中低位序节点较为发育,规模分布逐渐均衡,无标度区向东南地区移动.这种变化主要与各地煤矿煤炭资源情况、煤炭流通体制、经济水平、产业结构有 关.
[19]王宜强, 赵媛. 中国省域煤炭资源空间流动形成机制的主导要素解析
. 资源科学, 2015, 37(4): 723-732.
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以我国省域煤炭资源丰度、煤炭经济水平以及煤炭资源流通条件三大要素为基础,借助威弗-托马斯组合系数,分析煤炭资源流动源地系统、汇地系统和源汇复合系统内各区域煤炭资源流动影响因素的组合关系,并以此对各种要素组合类型区域进行划分,将源地系统划分为资源-经济复合型和资源-交通复合型两大类型区域;将汇地系统划分为经济主导型和交通带动型两大类型区域;将源汇复合系统划分为资源-经济复合型、经济主导型和交通主导型三大类型区域。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各类型区域煤炭资源流动的主导要素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Wang Yiqiang, Zhao Yuan.Dominant factors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provincial coal resource flow in China
.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4): 723-732.]
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以我国省域煤炭资源丰度、煤炭经济水平以及煤炭资源流通条件三大要素为基础,借助威弗-托马斯组合系数,分析煤炭资源流动源地系统、汇地系统和源汇复合系统内各区域煤炭资源流动影响因素的组合关系,并以此对各种要素组合类型区域进行划分,将源地系统划分为资源-经济复合型和资源-交通复合型两大类型区域;将汇地系统划分为经济主导型和交通带动型两大类型区域;将源汇复合系统划分为资源-经济复合型、经济主导型和交通主导型三大类型区域。在此基础上还分析了各类型区域煤炭资源流动的主导要素及其地域分异规律。
[20]杨璐璐. 中部六省城镇化质量空间格局演变及驱动因素: 基于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分析
. 经济地理, 2015, 35(1): 68-75.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1.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熵值法从城镇发展水平、城镇发展效率和城乡协调方面对中部六省2003年和2010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借助GIS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区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分异及演化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区域各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拉大且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城市数量增多。2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区域大都集中在省会及周围城市;区域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分布格局,但集聚度减弱;热点区呈现由少数高强度中心到多中心分散格局,集聚中心弱化,缺乏全局性的高值集聚中心区;热点区域与城市群具有较好的拟合性。3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宏观政策是当前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Yang Lulu.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quality and its driving factors in central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ities at prefecture level or above
. Economic Geography, 2015, 35(1): 68-75.]
https://doi.org/10.15957/j.cnki.jjdl.2015.01.010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运用熵值法从城镇发展水平、城镇发展效率和城乡协调方面对中部六省2003年和2010年两个时期的城镇化综合发展质量进行测度,借助GIS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区分析方法,对城镇化质量的空间格局分异及演化进行探究。研究表明:1区域各市城镇化质量差异拉大且城镇化质量较低的城市数量增多。2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区域大都集中在省会及周围城市;区域城镇化质量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分布格局,但集聚度减弱;热点区呈现由少数高强度中心到多中心分散格局,集聚中心弱化,缺乏全局性的高值集聚中心区;热点区域与城市群具有较好的拟合性。3经济水平、产业发展、对外开放、宏观政策是当前中部地区城镇化质量空间差异的主要驱动力。
[21]Wong S W D. Several fundamentals in implementing spatial statistics in GIS: Using centrographic measures as examples
.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s, 1999, 5(2): 163-173.
https://doi.org/10.1080/10824009909480525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Significant research effort has been focusing on using GIS for advanced spatial statistics, modeling, and simulation.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ven though GIS have great potential to facilitate sophisticated spatial modeling and spatial statistics, the simple but important theme of combining spatial information with statistical analysis has not received enough attention and should not be neglected.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different typ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can be derived from and stored in GIS with special attention on location information. Other types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uch as spatial relationship and connectivity are derivatives of simple location information and are briefly discussed. Using a set of centrographic measures a subset of spatial statistic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how statistical techniques can be combined with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uch as longitude and latitude of points in analyses. Some of these techniques also utilize attribute data of the point locations in conjunction with locational information. As long a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s extracted from GIS and made accessible to users, the GIS environment provides great potential to develop new spatial analytical methods by directly manipulating geographic information alone or together with attribute data. Using locational and attribute data of selected U.S. citi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shows how spatial mean, spatial median, standard distance and deviational ellipse are derived in a GIS environment.
[22]Gong J.Clarifying the 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
. Geographical Analysis, 2002, 34(2): 155-167.
https://doi.org/10.1111/j.1538-4632.2002.tb01082.x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ABSTRACT For a set of geographical units in the Cartesian coordinate system, the locu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x coordinates of the set forms a closed curve as the system is rotated about the origin. This curve, often referred to as &ldquo;standard deviational ellipse&rdquo; (SDE), is not in fact an ellipse. The actual shape of the curve has remained unclear since the issue was mentioned initially by Lefever in 1926. In the present paper this closed curve, referred to as &ldquo;standard deviation curve&rdquo; (SDC), is clarified mathematically, and some of its applications in spatial analysis are discussed.The shape of SDC changes from a single circle to double circles when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et of geographical units changes from an even condition to a straight line. The shape of SDC is determined explicitly by the ratio of its minor axis to its major axis. This ratio, therefore, is a useful index to show to what extent the distribution of a set of geographical units is circular, or linear. In addition, the size and radius of SDC can be used to indicate the distribution density of geographical units. The major axis of SDC, whose angle is determined explicitly for the first time, indicates the major orientation of geographical units.A program has been developed to apply SDC to spatial analysis (mean center, major orientation, distribution density, circular condition, etc.). The program is available from jx_gong@hotmail.com. It is written in the MapBasic language, and runs under MapInfo.
[23]樊杰, 陶岸君, 吕晨. 中国经济与人口重心的耦合态势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地理科学进展, 2010, 29(1): 87-95.
https://doi.org/10.3760/j.issn:1001-7097.2007.07.012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p>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ldquo;多阶段倒U形&rdquo;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p>
[Fan Jie, Tao Anjun, Lv Chen.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the centroids of economic gravity and population gravity and its effect on the regional gap in China
.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10, 29(1): 87-95.]
https://doi.org/10.3760/j.issn:1001-7097.2007.07.012URLMagsci [本文引用: 2]摘要
<p>区域发展差距一直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态势作为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的体现,与区域差距的形成有密切关联。通过计算1952年至2005年中国经济重心和人口重心的地理坐标以及重心间的空间重叠性与变动一致性,刻画了53年间我国经济和人口空间分布的耦合态势,证明了其与区域差距的大小高度相关。在构建经济、人口重心空间耦合过程的作用机制模型的基础上,用均衡点跃迁和势能差转化解释了区域发展的空间均衡过程,揭示了内生和外部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提出了区域发展差距的&ldquo;多阶段倒U形&rdquo;的演变规律,并据此分析了1952年以来中国区域发展空间均衡过程周期性变化的动因,并对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途径进行了讨论。</p>
[24]李伟, 张园园. 中国天然气管道行业改革动向及发展趋势
. 国际石油经济, 2015, 23(9): 57-6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管道建设运营机制改革是天然气行业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近年来, 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与天然气管网设施建设、运营及监管有关的政策法规,指明了天然气管道行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天然气管道行业将逐步形成国家管网公司、区域 管网公司、支线管道公司的管道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管道公司输销业务将逐步分离,管输服务第三方公平准入、两部制管输定价机制、能量计量方式、管输服务监 管模式以及信息定期公开将是大势所趋.管道公司应及时调整管道建设及运营思路,提高管道使用效率、严控成本是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必然选择.
[Li Wei, Zhang Yuanyuan.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ural gas pipeline industry
. International Petroleum Economics, 2015, 23(9): 57-61.]
URL [本文引用: 1]摘要
管道建设运营机制改革是天然气行业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近年来, 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与天然气管网设施建设、运营及监管有关的政策法规,指明了天然气管道行业的发展方向.中国天然气管道行业将逐步形成国家管网公司、区域 管网公司、支线管道公司的管道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管道公司输销业务将逐步分离,管输服务第三方公平准入、两部制管输定价机制、能量计量方式、管输服务监 管模式以及信息定期公开将是大势所趋.管道公司应及时调整管道建设及运营思路,提高管道使用效率、严控成本是在市场竞争中立足的必然选择.
相关话题/天然气 资源 空间 煤炭 能源